尹明悅 鄒崢嶸
摘 要 為充分發(fā)揮高中生物學科技活動的育人功能,提出在高中生物學科技活動中有效開展思政教育的策略,從而為思政元素融入高中生物學科技活動提供參考。
關鍵詞 思政元素 生物學科 科技活動 高中生物學
中圖分類號 G633. 91 文獻標志碼 B
生物學科技活動作為高中生物學課程的課外延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也是充分發(fā)揮課程思政育人功能的重要平臺。在安排高中生物學科技活動的內容時,教師應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踐,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特色資源,在活動中融入思政元素,有效開展思政教育,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1 生物學科技活動概述
生物學科技活動是基于教材內容和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的、有目的、有計劃的課外教學活動,是生物學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通過生物學科技活動,學生能夠運用生物學知識和研究方法,主動探索、研究和解決問題。在國內,生物學科技活動于20世紀50年代興起,現已逐漸發(fā)展完善,各地開展的生物學科技活動內容豐富有趣、緊貼日常生活、主題靈活開放,成為生物學課堂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系的橋梁和紐帶??傮w而言,生物學科技活動主要包括實驗研究型、栽培飼養(yǎng)型、野外調查和觀察型、社會調查型、科普活動型和混合型六大類型。在開展生物學科技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當地實際條件和活動特點,使活動盡量貼近學生生活,深入挖掘活動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引導學生發(fā)現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并進行思考和解釋,從而使學生能夠解決有關問題,不斷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實現育人目標。
2 高中生物學科技活動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2.1 思政元素目標達成的七個維度
目前,高中生物學教材中并未提出明確的思政元素教學目標,但在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有所體現。因此,教師應準確把握活動內容,在生物學科技活動教學過程中遵循由現象到本質的原則,深入開展思政教育。依據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思政元素融入高中生物學科技活動主要從七個維度進行展開,分別為家國情懷、文化自信、法治意識、社會責任、生命觀念、人文精神和辯證思維(表1)。
2.2 高中生物學科技活動思政教育資源庫的建設
思政教育資源庫的建設為高中生物學科技活動的開展提供有力支持。資源庫的建設要以教材為基礎,立足學生實際,針對活動內容,有機融合思政元素,有效達成思政育人的目標。
(1)高中生物學科技活動內容的選擇
教師應以《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 年版)》 (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為基礎,以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獲獎項目為擴展活動內容,結合教材中的生物學知識,確定高中生物學科技活動主題,細化可融入思政元素的相關生物學科技活動。
(2)高中生物學科技活動融入思政元素的建庫思路
每個生物學科技活動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各有不同,教師應根據生物學科技活動相關聯的知識點來分析其思政元素所屬維度,確定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充實思政教學內容,最后在教學中融入思政教學設計,從而使教學有效達成思政育人的目標。
(3)高中生物學科技活動所對應的思政元素教師根據生物學科技活動主題,結合《課程標準》要求、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獲獎項目、學生生活實際、社會新聞時事、國內外生物學研究成果以及媒體信息等相關內容,確定生物學科技活動的具體內容,明確活動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表2)。
3 在高中生物學科技活動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
3.1 融入思政元素的選題設計原則
生物學科技活動的內容廣泛,教師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社會熱點、生物學科技發(fā)展以及學生感興趣的領域至關重要。當前,生物學科技活動作為課外拓展課程備受關注,教師期望通過生物學科技活動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思政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因而,將可行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教育性原則、趣味性原則和創(chuàng)新性原則作為生物學科技活動的五大選題設計原則。
(1)可行性原則
活動主題及其內容的選擇決定活動能否順利開展,在選擇活動內容的過程中,教師需因地制宜,全面考慮活動所需資源,確保整個過程切實可行。在滿足基本物資后,教師需進一步考慮學生知識儲備和心理發(fā)展狀況,使活動難度適中,適用于絕大多數同學,且活動周期不宜過長,項目內容不宜過大,任務過程不宜過于繁瑣,以免增加學生學習負擔。
(2)科學性原則
教師所選取的生物學科技活動要符合科學原理,具有科學性,且貼近現代社會科技發(fā)展實際。
(3)教育性原則
生物學科技活動開展目的不僅在于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生物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生物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要始終貫穿立德樹人的教學宗旨,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和社會責任。
(4)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驅動力,活動主題和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均能影響學生對生物學科技活動的參與度。因此,教師應增加活動主題和內容本身的趣味性,從而更大程度地吸引學生,并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獲取知識和技能。
(5)創(chuàng)新性原則
創(chuàng)新性原則是在別人未涉足的領域或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自身研究中有創(chuàng)意的立論,或者科學研究過程與前人不同。遵循創(chuàng)新性原則的教師能夠在生物學科技活動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拓寬學生的眼界以及看待事物的方式。
3.2 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策略
(1)引入科學史,了解思政內涵
科學史是從古至今科學智慧的結晶,是科學家科學思維、科學探索、科學精神的重要體現,是引導學生了解、認識和體會科學本質的教育材料。通過科學史分析和學習,學生能夠對事物有更深入的認識,理解科學研究之不易,學習科學家追求真理、無私奉獻的科學精神。為此,教師應充分挖掘科學史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引導學生了解思政內涵,探索科學本質。
(2)結合社會熱點,提升思政素養(yǎng)
教學關注和聯系社會議題,可培養(yǎng)學生學會透過社會現象發(fā)現本質問題,促使學生積極運用所學生物學知識來解決社會問題,使學生進一步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念和價值觀,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能力。因此,教師應挖掘社會熱點事件中所包含的科學問題和思政元素,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和解決問題,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政素養(yǎng)。
(3)利用當地特色,滲透思政教育
本地特色資源最能引起學生共鳴,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可基于思政教育視角,充分挖掘當地特色資源所含的思政元素,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例如,在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中,學生既可以學習老一輩著名植物學家胡先骕、秦仁昌、陳封懷的科學研究事跡和精神,還能調研廬山植物園豐富的生物資源和當地生態(tài)文明建設,了解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等。
3.3 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考核評價
考核評價是判斷思政元素是否有效融入生物學課程的量化方式,也是促進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學課程的重要途徑。高中生物學科技活動作為探究性活動,其考核評價主要集中在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等方面的評價,課程思政達成目標也包含了七個維度,難以量化。因此,教師在評價生物學科技活動中思政元素融入的效果時,應注意對生物學科技活動的全過程進行評價。教師可在探究性活動中運用活動記錄表、同學互評量表、科技論文撰寫等方式,考查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掌握情況、對思政知識的理解運用情況以及為人處世上的行為變化。通過結合問卷、圖像采集等手段,教師可對課程思政效果做出較為客觀的判斷,從而不斷完善和豐富生物學科技活動中思政教育的內涵。
思政元素與高中生物學科技活動的有效融合,應兼顧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學目標和思政教育目標的達成,從而發(fā)揮良好的育人效果。課程思政是基礎教育階段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大教師應以培養(yǎng)新時代人才為己任,積極探索和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不斷創(chuàng)新和完善思政教育與學科融合的教學模式,圓滿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趙莉萍. 中學生物科技活動的實踐和研究[D]. 華東師范大學,2003.
[2]鄒英娣. 人文教育走進生物學課堂的探索與實踐[J]. 中學生物教學,2020 (15):31-32.
[3]蔣鄲驥,朱葉,葉韻堯等. 圍繞社會職業(yè)職能與工作流程,設計項目式課程——以“謹防非法添加物”項目為例[J]. 中國科技教育,2021 (1):21-25.
[4]丁君平. 淺談生物課外活動的選題原則[J]. 江西教育,2011 (30):40.
[5]劉霄,江磊. 課程思政理念下初中生物學教學初探[J]. 生物學教學,2021,46 (7):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