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指出:“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閱讀素材豐富,尤其是在名著閱讀環(huán)節(jié),教師應從整本書閱讀的高度,統(tǒng)籌初中語文名著“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方式,使其凸顯并提升學生文化自信、增強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深化學生閱讀思維發(fā)展、激勵學生審美創(chuàng)造的重要作用。
一、名著“整本書閱讀”的激趣策略
古人云:“嗜書如嗜酒,知味乃篤好?!毕矏圩x書的人,對閱讀總要問底刨根、知其內容。相反,對閱讀若無興趣,學生便難以堅持閱讀。尤其是名著的“整本書閱讀”,閱讀量大、含義深刻,對初中生來說有一定閱讀難度。核心素養(yǎng)要求語文閱讀課程有助于學生必備品格的培育,因此在初中語文名著“整本書閱讀”中,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讀前、讀中、讀后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嘗試激趣,促使學生自覺完成閱讀任務。
(一)讀前激趣
讀前激趣是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激趣的第一步,教師要抓住名著的要點,在較短時間內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名著導讀”中的《朝花夕拾》,雖然是白話文,但是魯迅的語言表達依托一定的歷史背景、自成體系,且文中多有引用,學生不容易理解,也很難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對于這部作品,教師可以選取具有趣味性的章節(jié)、片段進行讀前引導,使學生有興趣閱讀整篇。例如,《狗·貓·鼠》這篇文章寫道:“貓自然也可怕,但老鼠只要竄進一個小洞去,他也就奈何不得,逃命的機會還很多?!苯處煂⑦@段話節(jié)選出來,展示在課件中,并配以經典動畫片《貓和老鼠》中的片段,學生便能迅速領會文本的含義,貓追老鼠的喜劇片段也能使學生會心一笑。又例如,《范愛農》一文中,作者開始時寫一群人討論某個英文名對應的漢字應是什么,而后說“只要是紹興人,又不??唇炭茣模瑓s早已明白了”。教師可以借這個片段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為什么一群人中只有不看教科書的紹興人知道答案呢?”同時,教師可以在課件中展示中英文諧音的一些趣味詞語,如“藏龍wolf(藏龍臥虎)”“貪生pass(貪生怕死)”“tony帶水(拖泥帶水)”等,這些笑料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初中生閱讀原文本的興致?!叭の段谋竟?jié)選+多媒體素材”的組合,能夠有效地起到讀前激趣的效果,讓學生產生閱讀整本書的好奇心。
(二)讀中生趣
如何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受文本之趣,比單純的讀前激趣困難一些。每個學生的閱讀興趣點不同,有的只喜歡看對話、了解故事情節(jié);有的則喜歡細致閱讀,在純粹的環(huán)境描寫中也能感受到趣味。再者,學生的閱讀進度也不一樣,有的人習慣從頭到尾按順序讀,有的按捺不住急躁選擇跳著讀。對此,教師可以實施“我讀你猜”的閱讀游戲活動,學生總結已閱讀的內容,然后設計問題,讓其他學生去猜。例如,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名著導讀”中的《昆蟲記》,每篇文章講述了不同昆蟲的故事,學生通常也是按照個人興趣去閱讀的。閱讀進行到中程時,教師可讓學生每人選擇一篇,化用原文語言,用不到30字設計一個昆蟲謎題,寫在小紙條上并交給教師。教師整理后,用投影儀展示給全體學生,學生可以搶答猜謎,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可以獲得相應的小禮品。如有的學生設計了“綠蚱蜢”謎題:“全身綠外衣,兩側白一條,一對大羅翅,飛時最美麗?!奔日故玖碎喿x成果,而且童謠的形式也讓猜謎更加有趣。此類游戲以及活動獎勵,能夠使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更多趣味,讓有趣貫穿學生整本書閱讀的始終。
(三)讀后思趣
優(yōu)秀的名著使人沉浸、深思,余味無窮。在學生完成名著“整本書閱讀”之后,教師要有意識啟發(fā)學生回味閱讀經歷,思考、擷取其中的趣味點。例如,教師可以將“整本書閱讀”和寫作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從“我和_____過一天”“假如我是《XXX》中的……”中任選其一,進行片段寫作。在“我和_____過一天”這一主題習作中,學生任選某本已學名著中的某位人物,或是自己穿越到書中情境,或是把這位人物放在現(xiàn)代生活中,思考自己會和名著人物發(fā)生怎樣的互動。在“假如我是《XXX》中的……”的主題習作中,學生發(fā)揮想象力,根據(jù)自己的名著閱讀經驗,將自己想象為某個名著人物,或者設計一個新人物,思考之后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之所以采取片段寫作教學法,是因為名著故事有完整的結構,學生重新構思前情后果要花費大量精力,不如直接借助名著背景,寫作一個個小片段,既省時省力、邊寫邊思考,又能突出趣味點。
二、名著“整本書閱讀”的讀法點撥
初中生已有一定的名著閱讀經驗,但是在閱讀方法上還稍顯欠缺、不成體系。核心素養(yǎng)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課程養(yǎng)成關鍵能力,掌握并運用閱讀方法就是一項重要的閱讀能力。因此教師要尤為重視名著“整本書閱讀”的閱讀方法點撥、指導,讓學生先接受、再轉化為自己的閱讀方式。
(一)做好整體梳理,進行局部精讀
名著結構宏大、內容較多,學生直接上手閱讀難度較高,不容易進入文本情境。因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選擇泛讀與精讀相結合的閱讀方式,先整體梳理文本情節(jié),而后選擇重點篇章段落、進行精讀。對名著達成初步的整體認識后,學生的細讀、精讀也會更有把握。例如,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名著導讀”環(huán)節(jié)提到的《紅星照耀中國》這部紀實作品,由于涉及大量歷史、政治知識,且情節(jié)性較弱、趣味性不足,學生感到閱讀難度大。這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先看作品目錄,快速跳讀整本書,整理出作者的采訪行動軌跡。如作者的采訪始于西安,確定地點后,學生再整理具體的情節(jié),如拜訪楊虎城將軍等人、張學良的故事、遇到鄧發(fā)等。諸如此類,學生可以繼續(xù)整理延安附近、安塞、前往保安的路上等重要地點,圍繞具體的地點,總結重要事件。整理完成后,學生便可以循著這條“路線圖”開展整本書的精讀,同時補充細節(jié)。例如,學生在整理《回到保安》這一篇的關鍵詞時,提到了西安事變。那么在精讀時,學生就要細細梳理此事變的原因、經過、結局,充實“路線圖”的內容。這種泛讀與精讀相結合的方式,能夠讓學生以較快的速度把握名著整體情節(jié),提高學生的閱讀總結能力、發(fā)現(xiàn)能力,增強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并使學生養(yǎng)成做讀書筆記的好習慣。
(二)圈點關鍵語句,及時做好批注
學生在閱讀名著整本書時,不僅要學會自主梳理整體情節(jié),還要關注文本的語言,圈點不理解的或十分關鍵的語句,自行借助網絡、工具書等方式查找資料,并及時做好批注。例如,古典名著《水滸傳》《西游記》《儒林外史》中,有許多歷史詞匯、方言詞匯、宗教詞匯等,對學生的初讀造成了很大障礙。雖然學生知道,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先跳過,但是教師應指導學生養(yǎng)成及時圈點、批注的習慣,因為不少詞匯對學生理解后文十分重要。例如,《水滸傳》中《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一章,提到“又虧林沖赍發(fā)他盤纏”一句,學生初讀不理解“赍發(fā)”之意,可以先圈起來。接著后文又提到“自從得恩人救濟,赍發(fā)小人……”,學生從“救濟”一詞推理出“赍發(fā)”與之意思相近,基本上可以疏通文義。對于這類偏文言的詞語,學生除了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還要善于查找工具書,了解“赍”“赍發(fā)”等詞的具體含義,做好批注。這些做法雖然比較花費時間,但對于增強學生的古典名著閱讀功底大有裨益。
三、名著“整本書閱讀”的過程優(yōu)化
與“整本書閱讀”相對的,則是碎片化的、隨意的閱讀。后者很容易實現(xiàn),前者則需要學生付出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真正完成一部名著的閱讀,不是看完即可,而是要有所思考、有所回顧、有所表達。核心素養(yǎng)要求閱讀能夠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如果學生的閱讀是淺層次的、“水過地皮兒干”式的,那么他們的閱讀表達通常浮于表面、沒有深刻理解,也談不上“整本書的閱讀”。因此教師要進一步優(yōu)化名著“整本書閱讀”過程,讓學生沉浸其中,獲得個性化的、較為深刻的感悟,并學會如何表達。
(一)尊重學生個性,自選閱讀文本
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切不可強求學生完成閱讀,否則容易打消學生的閱讀興致。教師應當尊重學生個性,讓學生自選閱讀文本,進行閱讀比較。當學生對某部名著不感興趣時,教師允許學生在課外選擇同類名著進行閱讀,并聯(lián)系課內名著,談一談閱讀感悟。例如,當學生對《駱駝祥子》不感興趣時,教師可以推薦學生自選閱讀老舍的其他作品,如《月牙兒》。前者寫人力車夫的悲慘命運,后者寫的則是舊時代女性的沉痛遭遇。學生可能會覺得后者更加吸引自己,因此選擇先閱讀《月牙兒》,然后再去讀《駱駝祥子》。同樣的作者,同樣的悲劇敘事,學生可以從各種角度進行對比閱讀,談談自己的不同感受。
(二)開展專題閱讀,深化閱讀體驗
名著大多都經過歷史的多番洗禮,因此在故事背景、語言表達等方面與現(xiàn)代生活相去甚遠,學生不易理解。比如,《傅雷家書》這部作品,現(xiàn)代人很少書信傳音,家書也成為“稀罕物”了。為了增進學生的閱讀理解,教師可以設計“那些年,書信里的秘密”的專題閱讀活動。以教材選文《誡子書》《與朱元思書》等為引,帶領學生簡要梳理書信類文學的發(fā)展歷史,再引入《傅雷家書》等書信體名著的閱讀。通過對書信體文學進行專題閱讀,學生能較為系統(tǒng)地了解相關的文體知識,體味到書信體文學的別樣魅力。教師還可以開展信件習作的專題小練,讓學生通過書信寫作學會如何表達情感,深化學生的專題閱讀體驗。
四、名著“整本書閱讀”的多元評價
只閱讀而不點評,不能算是有效的、完整的“整本書閱讀”。閱讀評價通常是整本書閱讀過程中最易被忽視的環(huán)節(jié),評價工作看似簡單,實際上作用非凡。例如,七年級時學生初讀《西游記》,有許多不理解的地方,自我評價時可能會寫上“自己需要加強文言字詞積累”的內容;到九年級時學生閱讀《儒林外史》,便發(fā)現(xiàn)閱讀過程順暢許多,說明學生已經改進了七年級時的不足。評價可以讓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與進步,從而增強名著整本書閱讀的信心。
(一)設計評價清單,自行閱讀評估
通常教師會采取做閱讀練習題的方式,檢驗學生的名著“整本書閱讀”效果。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從學生角度出發(fā),通過設計閱讀評價清單的方式,把閱讀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例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的閱讀評價清單,學生針對具體的評估事項,進行打鉤。對于“半完成”和“未完成”的部分,學生要注明閱讀進度。清單簡潔明了,涉及閱讀準備、閱讀過程、閱讀方法、讀后總結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快速進行閱讀自評。如果教師想細化閱讀評價,也可以圍繞讀前、讀中、讀后三個環(huán)節(jié)分別設計自評清單,適當調整自評項目,方便學生了解自己的整個閱讀過程。
(二)師生交流共評,總結閱讀成果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在每冊書中都設計了兩個“名著導讀”環(huán)節(jié),通過梳理名著故事、總結名著要點,來吸引和指導學生完成整本書的閱讀。學生初次接觸“名著導讀”環(huán)節(jié)時,通常最先看到的都是其他名人對名著的評價,可見教材中選擇的名著,都是經過歷代名家篩選出來、達成共識的。但閱讀畢竟是私人化的體驗,教師不妨讓學生做一次“名著點評的主人”,師生通過名著推介、定級打分的方式,共評名著,最終形成本班的“閱讀榜單”。例如,在讀后交流會中,教師開展“我班閱讀榜單TOP3”的評選活動,每小組推薦一本名著,并通過口頭講述、情景表演、閱讀辯論等形式展示推介原因。最后全班一起投票選出支持率最高的三部名著。這一評價活動高效總結了學生的閱讀成果,可以讓教師掌握學生的閱讀共識,這樣教師也可以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引經據(jù)典”,強化教學效果。
五、結語
初中語文名著“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實施,要緊緊圍繞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引導學生通過名著閱讀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并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想品格。不論是閱讀激趣、讀法點撥,還是過程優(yōu)化、多元評價,根本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從閱讀中品讀語言之精美、分析情節(jié)之巧妙、感悟文化之深刻、體驗情感之豐富,使學生從整本書的高度審視全文,從而綜合性地培育、提升學生的閱讀核心素養(yǎng)。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課題“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研究”(項目編號:FJJKCG19-140)的后續(xù)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