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蕾
[摘 要]在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中,功能類別意識能夠幫助教師厘清口語交際的交際功能及目標,從而有針對性地重組交際話題、創(chuàng)設交際情境、選擇交際策略,避免出現交際功能模糊、交際形式混亂、內容解讀零散等現象。商討類口語交際承載著“以言成事”的交際功能,能起到幫助學生達成共識、解決問題的作用。教學商討類口語交際時,教師要準確解讀這類口語內容的功能,讀懂教材的編排意圖,在課堂上營造適當的氛圍、采取正確的策略,引導學生展開口語交際活動,達成“以言成事”的目標。
[關鍵詞]統編教材;口語交際;功能類別;商討類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10-0017-04
口語交際是以情感為基礎、以思維為內涵、以語言為手段進行的交互性活動,它的發(fā)生與進行既需要任務的認知,也需要情感的協同。因此,每一次口語交際的產生,除了傳遞情感,其背后還有特定的交際功能、交際目的需要達成。英國學者奧斯汀提出的言語行為理論,就認為言語行為背后有“以言指事”“以言促情”“以言成事”這三種功能。結合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我們發(fā)現口語交際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功能類別:“以言指事”的宣傳類口語交際、“以言促情”的交往類口語交際和“以言成事”的商討類口語交際。本文以“以言成事”的商討類口語交際為例,探究基于功能類別意識的交際情境創(chuàng)設和交際策略實施。
一、以言成事:商討類口語交際的功能解讀
商討,指商量、討論。商,“從外知內也”(《說文解字》),許慎認為“商”的本義是揣測、估量。它又由“商務”引申出兩個及兩個以上的人在一起計劃、討論的意思。討,“治也”(《說文解字》),本義是查究、處治,引申為研究、推求。顯然,商側重于活動形態(tài)與路徑,討側重于活動的目的。因此,商討類口語交際,重在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當學生與他人產生觀念或利益的矛盾時,當學生需要與他人共同面對或解決某一難題時,他們就會進行具有商討目的的口語交際,以達成共識、化解矛盾、消弭沖突。
梳理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編排的商討類口語交際,從所開展的“言”和所達成的“事”角度來看,大致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一)言有禮度,達成尊重共識
言有禮度,意味著語言表達有禮貌、有尺度,既能表達自我也能尊重他人,既能堅持觀點也能尊重差異。只有達成尊重這一共識,商討才能朝著積極的方向進行。
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的47次口語交際中,關于交際習慣和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貫穿始終。其中,與他人進行口語交際時,注意傾聽、用商量的語氣、尊重不同的想法、控制發(fā)言的時間……都是商討類口語交際貫穿始終的學習內容。
(二)言有規(guī)則,清晰傳導想法
言有規(guī)則,是指基于合作原則的各種口語交際規(guī)則,即在參與交談時,應符合本次交談的目的或方向,包括量的準則(提供所需的且不多余的信息)、質的準則(說的話力求真實)、相關準則(說的話是相關的)、方式準則(清楚明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等。
商討類口語交際本質上就是通過交際促成合作,因此非常注重合作原則?!鞍严敕ㄕf清楚”“先表明觀點,后說清理由”“圍繞話題發(fā)表看法,不跑題”……這些都是基于合作的口語交際規(guī)則。只有充分遵守這些規(guī)則,商討時才能清晰地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想法,促成問題的解決。
(三)言有進退,達成結論共識
言有進退,是商討類口語交際注重兼容并包的一種體現。在商討中,不僅要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還要注意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這就意味著交際過程中要有進和退。進能更加清晰、明確地表明自己的想法,將他人類似的想法吸納進來;退能兼容與自己差異的想法,能適度調整、完善自己的觀點。
“想法接近,先認同再補充”“分類整理意見”“尊重大家的決定,形成決議”……這些都在提示學生在商討過程中要有一定的進與退,這樣才能達成共識。
二、梯度進階:商討類口語交際的教材編排
商討類口語交際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除了一年級沒有編排,其他五個年級共編排了10次。無論是商討形式、商討話題還是商討能力或要求,這10次商討類口語交際都呈現出非常明顯的梯度進階的態(tài)勢,具體看表1。
綜合上表來看,商討類口語交際編排的進階態(tài)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商討對象由少到多
教材中的商討類口語交際,分有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層次的交際參與面。初級,學生一對一進行商討,如二年級上冊的《商量》。此時,學生的能力較弱,關注的內容較少,因此安排一對一的商討較為適宜。中級,學生一對多進行商討。這一層級,又分為組內商討和班內商討兩種。如二年級下冊的《圖書借閱公約》、三年級下冊的《春游去哪兒》等,是組內商討的口語交際;三年級下冊的《該不該實行班干部輪流制》是一次班內商討的口語交際。這兩種商討,常常同時存在,一般都是先進行組內商討,在形成一定意見后再進行班內商討。高級,學生進行多角色、多角度商討,如六年級上冊的《意見不同怎么辦》。這是教材中唯一一次引入社會身份參與的商討,要求學生站在不同角色、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展開交際,更接近成年人的協商。
(二)商討話題由淺入深
教材中商討的話題大多從學生身邊的、日常的、當下的生活逐漸趨向公共的、社會的、長遠的問題,從小集體(朋友、班級)到大集體(個人與社會、人類與自然)的擴大,有較明顯的縱深發(fā)展的趨勢。
比如,二年級上冊的《商量》,學生要與同學、與家長商量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小細節(jié)的安排;到了二年級下冊《圖書借閱公約》,學生需要與組員商討,與全班同學集體商討,形成屬于班級的公共約定;到了四年級上冊《我們與環(huán)境》、六年級上冊《意見不同怎么辦》,學生不僅需要與組員商討,還要與全校同學、與社區(qū)居民,甚至與其他不同崗位的人員進行交流,達成對提升生活質量和社會發(fā)展的共識。公民意識在商討類交際話題中越來越凸顯。
(三)商討能力由低到高
商討除了是口語交際的一種形式,還是各學科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在日常教學中被頻繁使用。如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橋》一課,課后練習題四是 “小說最后才點明老支書和小伙子的關系,和同學討論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就是一次借助口語交際展開的學習活動,要求學生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商討出這一類“歐·亨利式結尾”的好處。為了讓學生能積極、有效地開展討論,教材在商討類口語交際中,設置了由低到高的能力層級。
一方面,商討時的組織能力由低到高。從二年級下冊《圖書借閱公約》中的“主動發(fā)表意見”到五年級上冊《制定班級公約》中的“討論后作小結”,再到五年級下冊《怎么表演課本劇》中的“主持討論”,學生從主動參與商討到嘗試主持、組織商討,能力梯度明顯。另一方面,商討時的交際能力由低到高。在表達方面,從二年級上冊《商量》中的“把自己的想法說清楚”,到三年級下冊《春游去哪兒玩》中的“說清楚想法和理由”,《該不該實行班干部輪流制》中的“先表明觀點,后說清理由”,再到四年級上冊《我們與環(huán)境》中的“圍繞話題發(fā)表意見,不跑題”,《愛護眼睛,保護視力》中的“如果想法接近,可以先表示認同,再繼續(xù)補充”,對清楚表達的能力要求非常具體,且呈上升態(tài)勢。同樣,在傾聽方面,從三年級下冊《春游去哪兒玩》中的“耐心聽別人講完”到《該不該實行班干部輪流制》中的“邊聽邊思考”,再到四年級上冊《我們與環(huán)境》中的“判斷別人的發(fā)言是否與話題相關”,對有效傾聽的要求也越來越具體。
正因為教材在編排時有著非常明顯的梯度進階態(tài)勢,所以教師在解讀并設計口語交際教學時要注意精準定位、錨定目標。
三、商討類口語交際的情境創(chuàng)設和教學策略
王榮生教授認為,教師在教學口語交際前,可以先思考這是哪一類的交際功能、哪一層級的交際要求、交際話題,然后再選用具體交際情境和交際策略,進而有針對、有方向、有選擇地進行教學設計,組織教學活動。為此,教師要根據商討類口語交際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
(一)圓桌化的情境策略,營造商討氛圍
圓桌化的情境,意味著參與商討的人員都是圍繞一個圓點(話題),保持相等的距離(地位),平等地進行溝通。
商討類口語交際的話題,多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本身就受到學生的關注,如保護視力、制定班級公約等。雖然這類話題在教材中編排的次數較少,但能引導學生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培養(yǎng)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和協同意識,是讓學生成為有獨立意識公民的有益嘗試。商討過程中,學生之間的想法可以不同,但不能有主次輕重之分。因此,在組織口語交際時,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圓桌化的情境,取消主次之分,引導學生聚焦同一個話題展開討論、協商,并提出自己的意見,形成兼顧大多數人利益的方案。
1.圓心圍坐,認同身份
商討類口語交際教學中,在展開商討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安排圓環(huán)、圓弧、四邊、三角等形狀的座位,讓參與討論的學生可以擁有同一個“圓心”,明確平等的身份,共同討論問題。同時,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明確的個體身份,讓學生明白自己代表某一個人(包括自己)或是某一類人發(fā)聲。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意見不同怎么辦》時,教師可以讓參與協商的學生圍坐在一起,給他們各自佩帶一個身份胸章,或是放置一個身份桌牌,這樣學生立刻就能進入角色,替角色發(fā)聲。
2.中立主持,認同想法
商討過程中,教師應該做一個中立的主持人,少肯定、少反對,多串聯、多比對,讓每一種想法都能成為引起大家共同關注的想法。到第三學段,尤其在《怎么表演課本劇》這一次口語交際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輪流主持,學習如何引導每個人發(fā)表意見,以保障參與商討的學生都有平等的意識。
交際話題與交際情境彼此互相關聯、互為因果、互相推進。因此,教師應注意創(chuàng)設相對真實的交際情境,提供恰當的、有實際意義的交際話題,使學生盡可能多地體驗各種場合的交際行為,從中學會得體地與人交往的方法。商討類口語交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圓桌化的情境,讓學生認同身份、認同想法,以實現形式上的公正和意識上的平等,這是商討時應有的真實的交際情境。
(二)融通式的交際策略,促成商討共識
融通,就是融合通達、融會貫通的意思。袁振國教授在《中國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發(fā)展水平報告》中提出了社會與情感能力有五大維度15項子能力:任務能力(自控力、責任感和毅力)、情緒調節(jié)能力(抗壓力、樂觀和情緒控制)、協作能力(共情、合作與信任)、開放能力(好奇心、創(chuàng)造性和包容度)、交往能力(活力、果敢和樂群)。顯然,口語交際與其中的協作能力、交往能力息息相關。商討類口語交際更是培養(yǎng)協作能力的關鍵,商討時既要達到情誼的融通,又要實現觀點的溝通。因此,基于禮貌原則與合作原則的融通式交際策略,能有效推進商討目標的達成。
1.互相尊重,友好商討
互相尊重、友好商討,這是商討能否達成一致的基礎,也是口語交際的主要策略之一。商討時,語氣要平和,以拉近彼此的距離;要耐心傾聽,尊重彼此想法的差異;要控制自己表達想法的時間,讓對方也有表達觀點的時間和空間。
2.有理有據,理性商討
理性商討,需要“理直”。商量過程中表達想法,交際雙方都要有理有據,要選用適當的材料(依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為了讓理由更充分、更全面,在需要的時候還可以進行分點說明。這樣從合理和清晰兩個維度,實現以理服人的目標。
3.求同存異,柔性商討
柔性商討,意味著要充分包容大家的想法、觀點和態(tài)度,在不違背原則的前提下盡量求同存異。因此,商討過程中,需要將自己的想法“后退”一步,將集體的想法“前推”一步。在整理大家的看法時,既要通過羅列、歸并、排序等方法,將不同的想法條分縷析地呈現出來,也需要通過集體表決,用集體的、多數人的意見來推動最終結論的形成。
總之,在開展口語交際教學的時候,教師應先思考這是哪一類功能的口語交際,再有針對性、有方向、有選擇地進行教學設計,組織教學活動,開展口語交際,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 徐默凡.從言語行為理論看口語能力的分化[J].語文建設,2017(4):7-10.
[2] 熊寧寧. 夯實基礎 螺旋式發(fā)展:部編義務教育語 文教科書一年級下冊教材分析[J]. 小學語文,2017(Z1):16-22,34.
[3] 索振羽. 語用學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4] 王榮生.口語交際的課程意識[J].語文教學通訊,2005(26):4-7.
[5] 張艷玲,李佳芮.語用學理論指導下的口語交際教學:以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口語交際為例[J].語文建設,2021(18):35-39.
[6] 袁振國,黃忠敬,李婧娟,張靜.中國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發(fā)展水平報告[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39(9):1-32.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