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社會大眾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要求逐漸提高。如何立足于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需求,加強對古詩詞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幫助學生實現全方位成長,是初中語文教師需要重點研究的內容?;诖?,文章分析了在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改革的價值以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具體探討了初中古詩詞教學改革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核心素養(yǎng);實踐探討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立項課題“‘語言-思維-審美-文化視域下中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古詩詞融通教學的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FJJKCG20-379)的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曾桑霞(1986—),女,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遠華中學。
古詩詞教學屬于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因為古詩使用的是古代語言,表達形式與現代漢語存在很大差異,這給學生的古詩詞學習帶來了很大的挑戰(zhàn)。與此同時,古詩詞也是學生了解我國傳統(tǒng)文化,接受文化熏陶的重要載體,語文教師在開展古詩詞教學時,可以立足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需求,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素養(yǎng)、思維素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以及文化素養(yǎng),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同時得到全面發(fā)展。
一、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改革的價值
語文學科素養(yǎng)包含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這四個方面,初中階段是學生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的關鍵時期,教師可以圍繞發(fā)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這一教學目標,充分挖掘古詩詞的教學價值。傳統(tǒng)的古詩詞教學往往只側重給學生講解古詩詞的大意、中心思想,讓學生背誦和默寫古詩詞,忽視了對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這與素質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馳。因此,教師需要摒棄傳統(tǒng)古詩詞教學模式,改革古詩詞教學課堂,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筆者以為,改革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價值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優(yōu)化古詩詞教學目標
在新時期,單純以語言知識教學為目標的古詩詞教學已經無法滿足學生成長與成才的需求,教師需要在此基礎上確立發(fā)展學生能力、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說明了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這為教師優(yōu)化與調整古詩詞教學的教學目標確定了方向。
從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素養(yǎng)的角度來看,教師應當挖掘古詩詞中蘊含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帶領學生解讀這些內容,讓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同時提升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素養(yǎng)[1]。從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角度來看,教師應當通過古詩詞教學讓學生掌握豐富的語言基礎知識,同時掌握靈活運用這些知識的方法,學會舉一反三,構建完善的語言知識體系,擁有良好的語言運用能力。從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角度來看,教師應當通過古詩詞教學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對相關知識的運用更加靈活。
(二)優(yōu)化古詩詞教學方法
在傳統(tǒng)的初中古詩詞教學課堂上,教師習慣自己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但這樣的教學方式是一種單向的信息灌輸,教師與學生之間沒有進行雙向互動,這會導致學生認為課堂氛圍沉悶、枯燥,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會不斷下降。
基于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這一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時,教師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墩n程標準》也強調,教師的教學方法應靈活多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更愿意參與學習活動。與此同時,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特質和能力發(fā)展情況,確保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為核心的,并據此開展教學。為達到這樣的教育目標,語文教師要拋棄在課堂上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教學形式,以學生為核心設計師生之間存在雙向互動的教學方案。
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教學一直十分重要。然而在實踐中,盡管一些語文教師給予了古詩詞教學充分的重視,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對古詩詞的字、詞、句進行了相當細致的講解,學生也記了很多隨堂筆記,在課堂上回答的對古詩詞的理解也十分到位,對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學生甚至能夠倒背如流,但是在這樣的古詩詞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成果以及學生的學習成果均體現在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與掌握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情況可能并不理想。結合實踐經驗,筆者以為,這樣的古詩詞教學課堂存在的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存在重知識輕素養(yǎng)的教學思想
由于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古詩詞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仍然將基礎知識作為主要教學內容,在進行教學評價與考核時,也是以考核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為主,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考查嚴重不足。然而即便學生扎實地掌握了語言基礎知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也未必得到了提升。在新時期,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思想,摒棄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思想,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開展教學,加大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力度,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質量。
(二)學生的主體地位不突出
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初中語文教師應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主動學習,以提高古詩詞教學的質量,讓課堂煥發(fā)活力。但是在目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仍有部分語文教師習慣于占據課堂的主體位置,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語言基礎知識灌輸,這樣的教學模式會極大影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會讓學生的思維得不到發(fā)展、能力得不到施展[2]。因此,語文教師要認識到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的重要性,并積極地改變教學模式,確保學生在課堂上有足夠的自主學習空間。
(三)教育教學方法過于單一
在新時期,教師開展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時,應更多采用引導式、啟發(fā)式、互動式教學法,讓學生具有較強的參與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語言綜合能力。如果教師繼續(xù)采用單純講解知識的教學方法,學生對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會下降,學習效果也難以有效提升。為了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豐富古詩詞教學課堂,教師還要加大對教學方法的研究,將科學的教學方法應用到古詩詞教學中,使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方法的指導下提升學習質量。
三、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改革策略
(一)適當講解典故,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素養(yǎng)
在我國的古詩詞中,言志詩和抒情詩的數量很大,在教授這些詩詞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傳遞正能量和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學習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為此,語文教師需要認真研究古詩詞內容,適當講解古詩詞中的典故,進行文化滲透,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素養(yǎng)。
例如,在進行《江城子·密州出獵》這首古詩的教學時,語文教師可以講解古詩中“親射虎”“遣馮唐”“射天狼”的典故,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內容,感受詩人的雄心壯志,同時使學生了解古代文化,受到鼓舞,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另外,語文教師還可以補充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詩人的生平事跡等內容,在增長學生見識的同時讓學生堅定文化自信。
(二)帶領學生品味詩詞,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素養(yǎng)
語言運用素養(yǎng)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一項基礎內容,教師需要帶領學生感知語言、運用語言知識和品讀語言,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素養(yǎng)。古詩詞具有篇幅短小,語句對仗工整、合轍押韻等特點,讀起來朗朗上口,在掌握古詩詞誦讀方法后,學生可以在誦讀的過程中感受到古詩詞的意蘊。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素養(yǎng)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古詩詞誦讀,使學生掌握科學的誦讀方法,在誦讀中品味古詩詞的意蘊,并在不斷的積累與練習中,逐漸提升語言運用素養(yǎng)。
例如,在《蒹葭》這首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在教授字音與斷句后,可以播放合適的背景音樂,指導學生進行分段誦讀,讀出節(jié)奏和感情。在反復的誦讀中,伊人飄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的朦朧凄美和主人公執(zhí)著堅定的形象會越來越清晰;同時,學生會意識到用“蒼蒼”“萋萋”“采采”等疊詞寫景狀物的細致和疊詞帶來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并感受到《詩經》獨特的一唱三嘆、回環(huán)反復的音韻美。
此外,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分析古詩詞的字、詞、句,幫助學生更好地品味古詩詞的內容,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素養(yǎng)。
例如,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首古詩的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中的“楊花”“子規(guī)”,鼓勵學生進行聯(lián)想與想象,感受古詩的意境,體會作者運用語言的精妙。
(三)利用啟發(fā)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古詩詞中有大量的留白,這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有效的引導與啟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通過聯(lián)想與想象感受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具體來說,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古詩詞內容給學生設計靈活多樣的引導問題,讓學生在自主思考中完成對于語言知識的學習以及對古詩詞的理解,而不是被動接受教師的灌輸[3]。另外,語文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對古詩詞的見解,以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化思維。
例如,在進行《野望》這首古詩的教學時,為了活躍學生的思維,語文教師可以在講解“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一句后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將這句詩中的‘樹樹改成‘樹上是否可以?為什么?”提問后,教師可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分析、交流來解決問題,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古詩詞中疊詞的精妙之處,同時培養(yǎng)學生運用對比思維來分析古詩詞的能力。
又如,在《蒹葭》這首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問:“主人公追尋的‘伊人除了指美麗的女子,還可以指什么嗎?”在本詩中,“伊人”是多義、模糊的,教師要鼓勵學生結合個人的情感與認知,大膽地說出不同的看法,并給予勇于發(fā)表看法的學生認可,這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也有很大的幫助。
(四)帶領學生從多角度賞析,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素養(yǎng)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素養(yǎng),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從多角度對古詩詞進行鑒賞,讓學生感受古漢語的語言魅力和藝術價值,使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素養(yǎng)有所提升。
例如,在進行《望岳》這首古詩的教學時,考慮到其內容豐富,蘊含的情感濃厚,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個維度對這首古詩進行鑒賞。首先,教師可以出示幾幅畫作,請學生分析哪一幅是作者描寫的泰山。其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回到詩詞中,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眺望泰山的,并解析作者刻畫泰山景象時采用的方法。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從多個角度分析作者要表達的情感以及本詩傳達的哲理。除此之外,《望岳》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期所作,展現了杜甫青年時期的豪情壯志,語文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是晚年的杜甫登上泰山,他又會描寫什么樣的景色,抒發(fā)什么樣的情感。
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階段,教師在教授語文知識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如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素養(yǎng)。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加大對古詩詞教學的改革力度,以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優(yōu)化和調整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提升古詩詞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邵越.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創(chuàng)新[J].天津教育,2022(14):105-107.
[2]翁友康.核心素養(yǎng)下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實踐研究[J].進展:教學與科研,2022(6):118-120.
[3]趙會平.核心素養(yǎng)下的小學語文中年級古詩詞教學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1(9):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