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霞
摘要:本文提供了一例神經質青少年拒絕上學個案的心理咨詢過程。在本案例中,心理教師根據神經質人格類型的拒絕上學行為的干預模式,通過提升個案的自尊水平及培養(yǎng)其積極的應對方式,最終改變了個案的拒絕上學行為。在本個案中,基于人格類型的干預模式有效,該干預模式的有效性還需更多的研究證實。
關鍵詞:人格;神經質;情緒調節(jié);拒絕上學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18-0049-03
有研究者認為,人格是拒絕上學行為的決定性因素:不同的人格類型對拒絕上學行為的影響機制不同,并由此提出了基于人格類型的拒絕上學行為的干預模式。研究發(fā)現,神經質人格分別通過自尊與消極應對的中介作用、自尊和消極應對的鏈式中介作用與拒絕上學行為相關。為有效干預神經質人格青少年拒絕上學的行為,需要提升他們的自尊水平,培養(yǎng)積極應對方式。
本文提供了一例神經質青少年拒絕上學個案的心理咨詢過程。心理教師根據神經質人格對拒絕上學行為的作用機制,通過提升個案的自尊水平,培養(yǎng)其積極的應對方式,最終改變了來訪者拒絕上學的行為。
一、個案概況
H,男,13歲,獨生子。剛升入初一,H就隔三岔五不去學校。起因是數學老師要求嚴格,會對不完成作業(yè)的同學在課堂上進行點名批評。H害怕被批評,便拒絕上學。后由班主任轉介到學校心理咨詢室。
第一印象:H身高1.60米左右,偏瘦,說話時聲音比較小,習慣性低頭,不敢看心理老師,回答問題也盡量用簡單的詞語,或者僅用點頭、搖頭等肢體語言代替,提到與學校相關的事情時,H的情緒明顯焦慮,兩只手不停地相搓。
家庭情況:H的父親50多歲,小學學歷,身體不好,長期無業(yè),吃低保,基本不參與對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母親30多歲,中專學歷,在小公司做會計,收入不高。家中一切全靠母親一人打理。父親有一個姐姐,但兩家往來較少。母親有一個弟弟,經濟條件尚可,兩家來往較多。H從小與母親比較親近,母親對H較為遷就溺愛。
成長經歷:H的母親對他提出的要求幾乎都會想辦法滿足。他從小成績不好,容易發(fā)脾氣,雖在家里不講理,到了學校卻膽小怕事。小學一、二年級時,H基本能正常上學。到了三年級,有時沒法完成作業(yè),他害怕被老師批評,就開始不想上學。遇到這種情況,母親會買玩具哄他。到后來養(yǎng)成了習慣,經常得買了玩具才能去上學。在這期間,母親向老師提出孩子上學方面的困難,希望老師降低對他的要求,老師答應了。到五、六年級時,H的舅舅勸說母親不要再溺愛他。于是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母親就會求助于舅舅。舅舅長得高大,有時會打他。他由于害怕舅舅,學習會稍微認真些。
朋友關系:H有一個比較好的朋友是小學同學,住在他家樓下。H在初中沒有固定的朋友,放學回家有時會跟那個小學同學玩。
二、個案分析
H具備典型的神經質人格特點。首先,H的情緒穩(wěn)定性差,容易發(fā)脾氣。小時候會為了買零食或跟小朋友搶玩具而大發(fā)雷霆,哭鬧不止。其次,H的自尊處于較低水平。他很在意老師和同學對自己的評價,總是擔心他們不喜歡自己,有時會因為沒受到老師的表揚,回家發(fā)脾氣。再次,H習慣采用消極的應對方式,如在三年級以后,H會因為完不成作業(yè)就不想上學。
三、咨詢要點
根據神經質人格對拒絕上學行為的作用機制,心理教師對H的輔導重點是提升自尊水平及改變消極應對方式。個案咨詢時長一年多,共41次,咨詢設置每周一次(節(jié)假日除外),每次40分鐘,咨詢地點在學校心理咨詢室,無費用。
(一)自尊提升
興趣愛好的培養(yǎng)可以增加青少年自我價值感,提升自尊。在咨詢的初始階段,心理教師除了了解H同學的家庭、同學關系、在校情況等信息外,還著重了解其興趣愛好。
心理教師了解到H的乒乓球打得不錯,在學校唯一喜歡的就是體育課。于是就乒乓球這一話題與H進行了較多交流,希望將乒乓球作為H自尊的支撐點。隨后,心理教師找到了H的體育老師,向其反映了H的情況,希望能得到體育老師的協(xié)助。在之后的咨詢中,H提到上體育課時,老師會讓他示范打球,并表揚他的乒乓球技術,這讓他很開心。運動會時,體育老師指定H做隊長,帶領另外幾個同學一起參加乒乓球團體賽。H很看重這次比賽,每天課后與隊友一起練球。第29次咨詢中,H告訴心理教師乒乓球比賽拿了年級二等獎,班主任讓得獎的同學站到講臺上接受同學們的掌聲鼓勵。這是H第一次接受同學們的掌聲,對他來說是一次成就感和價值感的重要體驗。
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自我形象的形成,從而促進自尊的發(fā)展。在前期良好的咨詢關系的基礎上,心理教師還對H的人際關系進行工作。在第9次咨詢時,H提到班上的W同學,雖然W學習成績不好,但大家都很愿意和他玩。心理教師請他談談W同學人緣好的原因。他認為原因是W同學大方熱心,同學遇到困難他都會幫助。例如,有位同學骨折了,W就多次背他上下樓。心理教師與H探討可以從W同學身上學習到什么。H思考之后表示可以先學習他的大方分享,比如可以分享零食給同學。后來,H用辣條和同學們分享。同學們邊吃邊打鬧,很開心。H表示很喜歡這種大家在一起分享、說笑的感覺。第11~16次咨詢主要圍繞H同學如何深化友誼開展。H提到,在學校文藝匯演時,班主任派H與另幾個同學去做志愿者,負責后勤工作。H同學工作很積極,被老師表揚了。心理輔導期間,H有一次沒有來上學。原因是他在教同學打乒乓球時,有兩個調皮的同學嘲笑了H的球技。心理教師就這一問題與H探討如何看待別人的評價。漸漸地,H的人際關系有了改善。H分析同學關系變好的原因有:主動與同學說話、參與到同學們的聊天中,不過度關注別人的負面評價,對同學的言語和行為學會從正面角度去理解,熱心助人。
(二)積極應對方式的培養(yǎng)
拒絕上學的青少年通常采用回避、退縮等消極應對方式,拒絕上學行為本質上是消極應對的結果。本案例中,心理教師通過青少年生活中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人際和學業(yè)進行工作,培養(yǎng)其積極的應對方式。
在學習方面,H成績一般,學習遇到困難時通常會采用抄作業(yè)、不上學等方式。在第18次咨詢中,H聊到了學習方面的問題,他認為自己的主要問題是基礎不好,另外還容易沉迷于手機。心理老師跟H討論了可以通過哪些努力提高學習成績,H表示他會嘗試,但對自己能否做到沒有信心。第19次咨詢是學期的最后一次咨詢,H聊到了寒假計劃,討論了作息、寫作業(yè)、玩手機的時間安排。第20次咨詢時,H告訴心理教師,他完成了寒假作業(yè),而班上有同學沒有完成,被罰放學后補做。H對自己沒有被罰很滿意,雖然自己也是開學前幾天才寫完的,還有幾道題是回到學校去抄同學的。對于自己能完成作業(yè)的原因,H的總結就是想玩手機的時候要盡量克制,先寫完作業(yè)再玩。之后的幾次咨詢主要圍繞作業(yè)完成和課堂學習開展。期間,H每周有1~2次沒完成作業(yè),比之前有進步,同時作息相比之前有改善。第31次咨詢中,H表示自己期中考試的生物科目拿了班上的“進步之星”獎,這是H同學上初中以來第一個獎,他很高興,對學習的信心也增強了。在這一過程中,心理教師主要傾聽、肯定H所做的努力,并幫助H看到他的努力所帶來的成效。
人際關系方面,H之前會在面臨人際矛盾時獨自生悶氣,或者爆發(fā)出來,不能采用適當的方式進行處理。在第29次咨詢中,H提到,班上的N同學很會處理人際問題,因為在組隊參加學校乒乓球比賽的練習過程中,小伙伴意見不一致時,N同學總能出來協(xié)調并主動作出讓步,讓爭吵停止。心理教師跟H進一步討論了N同學處理沖突的方式,引發(fā)H對自己面對人際矛盾時應對方式的思考。在第36次咨詢中,H說到母親誤會自己玩手機的事:當時他在房間里用手機查作業(yè)怎么做,而母親剛好看到H在用手機,就很大聲地斥責。H很生氣,按以前的做法,他可能會摔書,并與母親發(fā)生沖突。但想到心理教師教的調節(jié)情緒的方法:深呼吸、離開情緒事件的場地,他只是大聲地沖母親喊了一句“我沒有”,然后就沖進洗手間,一邊洗澡一邊深呼吸,情緒慢慢平復了下來。這件事讓H認識到,跟母親有沖突時,除了吵架,自己也可以嘗試其他的方式。H認為最重要的是要立刻離開沖突發(fā)生的地點,然后轉移注意力,比如聽歌或出去跑步。如果自己控制不住發(fā)了脾氣,也會試著去跟母親道歉。平時也會盡量多地跟母親聊聊自己在學校的事情,增加母親對自己的了解,減少矛盾。
經過41次咨詢,H的自尊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自我評價由原來的“什么都不會”變?yōu)椤坝幸恍┛梢宰龅煤玫氖虑椤?,在學校里還主動加入了志愿者協(xié)會。此外,H處理問題的方式也在逐漸發(fā)生變化,他變得越來越積極思考和面對問題,努力嘗試用新的方式處理問題。學習成績也有進步,已經沒有之前的不想上學的念頭和行為了。咨詢結束時,H表示自己會好好學習,對于未來,他雖然不是很有信心,但也會努力面對。
四、討論
本案例中,心理教師根據神經質人格對拒絕上學行為的影響機制,將干預的重點放在自尊水平的提升及積極應對方式的培養(yǎng)上,經過41次咨詢,改變了H的拒絕上學的行為。
咨詢的初始階段,心理教師對H采取了接納、寬容的態(tài)度,創(chuàng)設了安全的心理環(huán)境,建立了良好的咨詢關系,為后面的工作打下較好的基礎。鑒于H是初一學生,對抽象概念和理論的理解能力有限,心理教師并未跟H同學就自尊和應對方式兩個主題進行直接討論,而是抓住了青少年自尊的重要來源:人際關系、學業(yè)表現、特長等方面,通過逐一引導,達到提升自尊水平及培養(yǎng)積極應對方式的目的。
與H工作的難度比較大。首先,H有較長的拒絕上學的歷史。其次,H的家庭支持不足。他的父親基本缺位,母親的教養(yǎng)方式也存在較大問題。H的社會支持少。其家庭基本處于孤立狀態(tài),很少有來自親友的支持。如果采用常規(guī)的干預方法,以親子關系為工作重心,對H的輔導可能會遇到較大的困難。而基于人格類型的干預模式將重點放在H的自尊及應對方式方面,避開了H家庭及社會支持不足的短處。
本案例根據拒絕上學行為的神經質人格的干預模式,通過對H自尊水平的提升及積極應對方式的培養(yǎng),達到了改變其拒絕上學行為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本案例只是對該干預模式的一次探索和實踐,基于人格的干預模式的有效性還需更多研究來證實。
編輯/黃偲聰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