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莉萍
【關鍵詞】散文閱讀;形象;語言;情感
散文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內容上,散文題材廣泛,旨在抒寫個人情懷;在形式上,不拘一格。《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散文教學提出了相關要求,從側重考查學生對重要段落和語句的理解,到對作品語言和形象的具體感受,再到側重考查學生對語言、形象、情感、主題的領悟程度。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一線教師在教散文的時候常常忽略其文體特征,對寫作對象把握不準;或忽視其文學性的特點,對一些精彩的語句和文章體現(xiàn)的情感視而不見,這樣勢必會導致教學的錯位。因此,散文閱讀教學必須遵循其特點,教出它的“獨特之處”。
一、散文的文體特征
1.外物內化,借景抒情
散文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真實。散文中所呈現(xiàn)的“人、事、景、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外在言說對象”,即使沒有人寫《桂林山水》《火燒云》這樣的文章,桂林的山和水、自然界中傍晚的紅霞也都是真實存在的。散文的另一個特點是具有文學性,它是作者根據(jù)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用“語言所營造的世界”,帶有作者高度的個人主觀色彩。因此,我們在閱讀散文的時候,要體會作者的所見所聞,學會分享作者的所感所思。而在小學語文散文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眼里只有“外在言說對象”“人、事、景、物”等,而忽視了其“文學性”這一特點。如教學《葡萄溝》時,有老師設計辨別葡萄圖片、跳民族舞、品葡萄干、角色扮演、簽名留言等一系列活動。這些活動對認識葡萄溝有一定的作用,但對于學生感受葡萄溝“美在何處”并沒有太大意義。散文重在借物抒情,任何文章都不是單純描寫“外在言說對象”的,其中帶有作者豐富的情感。學習散文,學生最先抓住的通常是作者筆下的描寫對象,對文本體會并不深刻,教師的作用是要帶領學生更為深入地體會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學《葡萄溝》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描寫葡萄溝葡萄品種多的句子,想象維吾爾族老鄉(xiāng)讓你“吃個夠”的場景,學生則能更為深刻地感受到葡萄溝的“景美人更美”,深入體會作者對葡萄溝的贊美之情。
2.篇篇有“我”,個性鮮明
在散文中,作者是主體,作者筆下所呈現(xiàn)的“人、事、景、物”是被記敘、描寫的客體。作者寫作的目的不是為了向讀者介紹這些所見所聞,而是通過這些表現(xiàn)自己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散文的關注點也不在于其所呈現(xiàn)的客體,而在于這些客體所蘊含的主體的思想和感情。例如,《桂林山水》的關鍵點不在于展示桂林山和水的美,而是作者在當時的情境、心境下親歷桂林山水之后的一種情感,以及對桂林山水的一種綜合評判。因此,教學散文,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我”的意識。而在以往的散文教學中教師常?!胺纯蜑橹鳌?,那是本末倒置的。
3.“言”“意”相融,紙短蘊長
“言”,即作者個性化的言語表達;“意”,即散文表現(xiàn)的內容,主要包括作者眼里的“人、事、景、物”及所蘊含的思想、感悟。在“這一篇”中,作者這一主體對所見所聞的客體借用個性化的言語抒發(fā)內心的所思所感。在以往的散文教學中,教師對凡是寫人的文章,就是表達作者對人物某一品質的肯定和贊揚;凡是寫事的,就是表達作者從中體會到某個道理;凡是寫景的,就是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凡是寫物的,就是表達作者對這一事物的喜愛……常常忽略了文中一些精彩的文字,并且已經形成了一套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似乎可以拿這一套規(guī)則應對所有的散文。這樣的散文教學未免太可悲。朱自清認為,思想存在于語匯、字句、篇章、聲調中,離開了文字,思想也就不存在了,文字就是思想,那種“言意割斷”式的散文教學是不可取的。
二、散文的閱讀教學策略
1.走近作者,角色代入,品析形象
散文由于其真實的特點,是與讀者較為親近的一種文學樣式。因此,閱讀散文、理解散文需要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教師也要注意到,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是其獨有的。所以,散文教學必須回歸到作者自身,而學生在閱讀散文的過程中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只關注到外在的、客觀的“言說對象”,沒有走近作者,不能理解作者的體驗或理解不深。例如,要理解《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這些語句,就必須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當時所處的社會背景。在了解了這些之后,才能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這些句子的深刻含義。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帶著一定的知識和經驗走進教室的,教學應當在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幫助學生生長新的知識和經驗。在進行散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清楚地知道作者和學生處于不同的時空,學生不可能與作者有相同的人生和經驗。不管是作者還是文本中的“人、事、景、物”,與學生都有一定的距離,這就需要教師喚醒、補充學生的知識和經驗,幫助學生建立起與作者、文本的鏈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角色代人等方式幫助學生突破自身的限制,拓展、豐富學生對他人、對事物、對社會的認識,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如教學《天窗》,教師可以讓學生去體察—個孩子身處黑洞洞的小屋子時的那種復雜心情,向學生介紹作者當時所處的物資比較匱乏的時代,而跟學生同齡的作者有著更喜歡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奔跑、玩耍的天性;在下雨天、黑夜里,作者被關在家里無事可做,此時憋悶、無聊、孤獨,甚至是恐怖的心情也可讓學生感同身受。但就在此時,小小的天窗給孩子們帶來了“慰藉”,透過天窗,學生仿佛和作者一樣通過無窮的想象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
2.以誦讀為基本方法,積累語言表達
郁達夫認為,現(xiàn)代散文有一個最大的特征就是每一個作家在其散文中都充分地表現(xiàn)了他的個性,現(xiàn)代的散文帶有自傳的色彩。說到不同作家的散文,大家想到的是魯迅的散文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冷峻、緊張、戰(zhàn)斗的風格;朱自清的散文語言精雕細琢,情感細膩;梁實秋的散文語言流利、規(guī)范,詼諧機智;豐子愷的散文思緒細膩入微,語言清新流暢……閱讀不同風格的散文,每一位作者獨有的語言風格將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
散文有著行云流水般的美和詩一樣的情韻,只有通過誦讀的方式才能親近它。支玉恒老師在教朱自清的《匆匆》時,提示學生“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這一句要讀得“看不到”,感受時間流逝的“看不到、摸不著”;“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要讀出作者對自己虛度了很多時間的感嘆和無奈;“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要讀出作者對過去不僅僅是一種遺憾,還有自責和醒悟。通過分層次的朗讀指導,學生在一步一步地靠近作者,仿佛作者在學生耳邊低低地絮語。熟讀成誦,學生不僅積累了言語經驗,更積累了人生經驗。
3.聚焦文本細膩處,體會作者的情感
散文通常有兩條線:一條明線,即顯露在外的所見所聞;一條暗線,即作者的所思所感。閱讀散文,關鍵點不在于外在的“人、事、景、物”,而在于這些“人、事、景、物”中所蘊含的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作者的情感體驗,融合在語言文字和篇章結構中。因此,教師在進行散文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細細咀嚼,反復回味,領會作者的情思。例如,《鄉(xiāng)下人家》的場景描寫中,雄雞“在場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在水中游戲的鴨子看見人“也從不吃驚”,傍晚吃飯的人們“天高地闊地吃起來”等,對這些詞句細細揣摩,學生能感受到人和動物的和諧相處,以及作者置身于鄉(xiāng)下人家的那種舒適、自得的心境。在提高學生語文感受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其語言欣賞能力,明白了特別的寫法中蘊含著作者特別的情感。
(1)抓住直接陳述的關鍵詞句
作者的情思,有一些是在文中直接表露出來的。如葉圣陶的《荷花》中“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文中的“美”可以讓我們直接感受到荷花的美和作者對荷花的喜愛之情;《鄉(xiāng)下人家》中“鄉(xiāng)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jié),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從“獨特”“迷人”這樣的詞語中,可以體會到作者對鄉(xiāng)下人家的喜愛、向往之情;《富饒的西沙群島》中“隨著祖國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可愛的西沙群島必將變得更加美麗,更加富饒”,文中“可愛”“美麗”“富饒”這些詞語將作者對西沙群島的贊美之情直接表達出來……在閱讀散文時,要善于抓住那些感情色彩強烈、直接表達作者感情的詞語和句子,從而快速地捕捉作者的情思。
(2)挖掘隱藏起來的情思
好的散文,通常具有一種含蓄美,作者會把所要表達的情思巧妙地“藏”起來,這個時候就需要讀者自己去發(fā)現(xiàn),用心體味揣摩才能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細膩的情思,這樣才能真正披文人情。
首先,在關鍵字詞句中挖掘。孫紹振認為,分析作品的時候,應該從語言甚至語詞開始。除了要關注語言的準確和規(guī)范之外,文學語言常帶有非常強烈的個人的、臨時的情感色彩。散文教學,必須細讀文本,透過那些關鍵的詞句來領會語言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深義,品味語言之美,感受作者獨特的情感。例如,《鄉(xiāng)下人家》中“雖然住著小小的房屋,但總愛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種南瓜,或種絲瓜,讓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中,通過兩個“或”字,學生能感受到鄉(xiāng)下生活的自由、舒暢;通過“小小的房屋”這個關鍵詞學生能領悟鄉(xiāng)下人家樸實、滿足的樣子?!皬乃麄兊姆壳拔莺笞哌^,肯定會瞧見一只母雞,率領一群小雞,在竹林中覓食;或是瞧見聳著尾巴的雄雞,在場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從這一句中,仿佛看到了鄉(xiāng)下人家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的畫面。
其次,在語氣語調中挖掘。散文有時還需要讀出一些關鍵句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作者的情思就“藏”在其中。例如,豐子愷的《白鵝》中“好一個高傲的動物”“鵝的叫聲,音調嚴肅鄭重,似厲聲呵斥”“鵝的步態(tài)更是高傲了”“鵝吃飯時,非有一個人伺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等。這些句子所體現(xiàn)的語氣,表面上好像是作者對白鵝的揶揄,但細細品味,實則是貶義褒用,字里行間中透露出對白鵝欣賞的態(tài)度,讀出了作者對白鵝喜愛的話外之音。
再其次,在篇章結構中挖掘。作者一反常態(tài)“故意制造”的篇章結構.往往是為了“隱藏”情思的獨具匠心。例如,老舍先生寫的《母雞》,文章開篇就直接說“我一向討厭母雞”,然后用了三大“罪行”來表明作者對母雞的“討厭”,沒完沒了地亂叫讓人討厭,欺弱怕強讓人討厭,有了一點兒成績(下蛋)恨不得讓全世界知道讓人討厭。作者這樣構思與一般人對母雞的認知與態(tài)度截然相反。為什么呢?其實,作者是想通過對比,用強烈的反差來烘托作為“母親”的母雞的偉大形象——負責、慈愛、勇敢、辛苦。這樣就生動地詮釋了“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深刻思想內涵。
最后,在教材單元人文主題中挖掘。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以雙線組元進行編排,一條線是語文要素,另一條線是人文主題,這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例如,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自然之美”,語文要素是“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本單元有兩篇精讀課文《觀潮》和《走月亮》,教師在進入本單元的教學時,首先要樹立單元意識,通過本單元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自然之美,激發(fā)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队^潮》中潮來時的壯觀景象,《走月亮》中“我”和阿媽走在月光底下看到的美麗鄉(xiāng)村景色,對于這些,作者分別進行了細致描寫。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段落和句子,邊讀邊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美。
總之,散文的“獨特之處”在于作者通過極具個性化的語言表達方式傳達出其獨特的情感,教師要在散文里教散文,教出它的“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