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美新
摘 要:隨著新高考評價體系和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方案的出臺,傳統(tǒng)的教育評價機制已經(jīng)無法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和教育現(xiàn)代化的需要,建立科學有效的學習評價模式已刻不容緩?;诋斍皻v史課堂評價的現(xiàn)狀和任務型課堂的學習評價方式優(yōu)勢的分析,文章從科學構建評價標準、有效優(yōu)化課堂教學,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評價維度多元化、注重客觀性與長期性,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實現(xiàn)教育評價的科學化和精準化四個方面出發(fā),對中學歷史任務型課堂的學習評價方式進行了闡述,希望能為高中歷史教師的課堂教學和教育評價提供一些參考,助力中學歷史教學的更好發(fā)展。
關鍵詞:任務型課堂;高中歷史;學習評價;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24-0150-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4.050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指出,要圍繞黨委和政府、學校、教師、學生這五類主體,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構建政府、學校、社會等多元參與的評價體系,破除唯分數(shù)、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五唯”頑瘴痼疾,完善立德樹人的體制機制,構建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世界水平的評價體系,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建設教育強國[1]。
在這一背景下,高中歷史成為新高考“3+1+2”模式下的兩門必選科目之一,對此,學校和教師如何適應新的高考評價體系,加強對歷史學習過程的評價優(yōu)化,深化課堂教學評價改革,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建立科學有效的學習評價模式成為當前的重要研究課題。
任務型課堂作為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形式,適應了新課程改革和新高考的需要,歷史教師做好任務型課堂的學習評價,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進取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從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進而推動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質(zhì)量的提升,推動人力資源強國建設的加速發(fā)展。
一、當前歷史課堂評價的現(xiàn)狀分析
當前,隨著《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出臺和新課程改革的持續(xù)推進,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出現(xiàn)了明顯的改觀,但是在歷史評價活動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影響了人才培養(yǎng)質(zhì)量的提升。比如評價范圍受局限,評價方式過于單一,書面作業(yè)、測試的評價形式無法全面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由于時間、精力等諸多因素的限制,無法全面掌握全體學生的情況;教師在課堂上逐一點評的方式效率較低,可展示的學生數(shù)量受限,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和教學進度的推進;大多數(shù)評價只注重學生學習的結果,而缺乏過程性、生成性的評價記錄,造成大量生成性資源的丟失。這些問題導致當前的教學評價不夠客觀、全面、準確,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提升。
二、任務型課堂學習評價方式的優(yōu)勢
(一)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學習內(nèi)容結構清晰
任務型課堂的學習評價以任務為依托,更加注重課堂的生成,其中的一些基礎性知識需要學生提前預習完成,這就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較強的學科思維和語言組織能力[2]。因此,在任務型歷史課堂中,學生的學習目的就會變得很明確,學習的內(nèi)容結構也會很明確,學生可以很容易把握學習重點,并有效突破難點。
(二)學生課堂參與度高,學習效果顯著提升
在任務型課堂評價中,教師可以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以及學生在學習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思維品質(zhì),課堂評價具有開放性。因此,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互動中,學習的主動性更強,這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能夠使學習氣氛更加活躍,教師也可以全面了解、掌握學生的整體情況,實現(xiàn)過程性評價、生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對學生來說,學習效果會顯著提升;對教師來說,評價效果會大大提升。
三、中學歷史任務型課堂的學習評價實踐
(一)科學構建評價標準,有效優(yōu)化課堂教學
2019年,教育部出臺了新的高考評價體系,強調(diào)“一核”“四層”“四翼”。其中,“一核”為核心功能——“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四層”為考查內(nèi)容——“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四翼”為考查要求——“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新的高考評價體系的出臺解決了“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問題,從高考層面對“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作了回答[3]。這為高中歷史任務型課堂的學習評價提供了政策上和評價標準上的依據(jù)。
歷史任務型課堂的學習評價要以《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等官方發(fā)布的標準和政策為依據(jù),在確保學生基礎扎實、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基礎上,采用和日常生活、工業(yè)生產(chǎn)、國家發(fā)展、社會進步等密切相關的實際問題作為課堂學習的任務,以有效優(yōu)化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此外,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促使學生通過學習逐步形成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4]。
(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歷史本身就是一個啟迪智慧的學科,歷史課堂就是在分析材料、思考問題、闡述表達的過程中進行思維的碰撞。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評價的過程中,歷史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交流討論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啟迪智慧,進一步思考問題,最終解決問題。
例如,在學習統(tǒng)編版普通高中歷史教科書《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上)》中的《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振興道路的探索》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確定學習任務:了解近代以來不同階級、政黨等對于民族振興道路的艱辛探索,認識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才能帶領中國人民完成民族振興的歷史重任。隨后,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通讀《中外歷史綱要(上)》中第5—10單元的內(nèi)容,復習中國近現(xiàn)代史部分的主要史實;教師可以結合教材這幾個單元的導語,引導學生在教材上標注出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關于民族振興道路探索的相關內(nèi)容,并以列表或時間軸等方式進行簡要整理。在課上,教師可以讓學生以階段為線索,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社會各階層對民族振興道路的探索;或以時間為線索,結合歷史地圖,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對革命道路的選擇。在課后,學生可以通過自主閱讀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國近代史》和《衰世與西法:晚清中國的舊邦新命和社會脫榫》《天朝的崩潰》,觀看央視《復興之路》紀錄片,整理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共產(chǎn)黨對社會主義道路進行探索的相關史料。最后,學生再通過小組交流展示的形式,進行相互評價。在學生學習和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給予指導,及時記錄和解決學生在學習與評價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評價要及時給予反饋,如此一來,學生就可以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學生既是任務型學習的參與者,也是任務型學習評價的參與者,在自主探究、交流談論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歷史學習能力都將得到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潛能也會被充分激發(fā)出來,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評價維度多元化,注重客觀性與長期性
有效的學習評價是一個豐富的、復雜的系統(tǒng),教師要充分利用各個評價主體,組成立體化的評價體系。開放的評價模式更有助于推動學生的成長,因此評價主體需要多元化,教師要積極探索構建學生、教師、家長及其他部門相協(xié)調(diào)的立體化評價主體,以實現(xiàn)評價的客觀性與長期性的統(tǒng)一[5]。
首先,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理應成為評價的主體,這一點在前文“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這一部分已有過相關分析與闡述。但學生評價形式遠不止學生互相評價這一種,在任務型課堂的學習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自我評價、交叉評價、錯位評價等形式,來實現(xiàn)文理科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以及高三學生和高一、高二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這不但能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可以幫助學生克服思維的慣性,促使學生用多元思維來思考和解決問題。此外,不同年級學生之間的互評,可以促使高年級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在知識上存在的不足,及時進行查漏補缺;低年級學生也可以通過錯位評價學習高年級學生的宏觀思維,來促進對歷史知識的整體把握。這樣的評價方式,遠比教師單方面的評價更加全面和立體,不僅大大解放了教師,還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其次,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師的評價可以促進自身的反思和改進教學,進一步促進有效教學的實現(xiàn)。歷史教師可以同其他學科的教師組成評價共同體。例如,在學習統(tǒng)編版普通高中歷史教科書《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下)》中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內(nèi)容,然后自行制作資產(chǎn)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思維導圖,并請美術老師從專業(yè)角度評價思維導圖的制作情況,并給予相關的指導和建議。教師還可以從歷年高考真題或者歷史模擬題中精選以“資產(chǎn)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為主題的歷史小論文,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撰寫,然后請語文老師從語言表達的角度對學生完成的小論文進行評析,從而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語言邏輯上存在的問題,以便于及時改正,這對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和歷史論文寫作能力都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之間應形成合力,共同尋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在班級內(nèi)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師生學習共同體的建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再次,家長作為學生的監(jiān)護人,是陪伴學生學習和成長時間最多的,也是最關注學生成績的,但是,大多數(shù)家長只能從衣食住行方面對孩子給予支持,在學習方面的支持顯得力不從心。因此,要重視發(fā)掘家長這一社會資源的潛力,教師可以通過與家長進行密切合作,建立“家校共同體”,商定學習評價的相關細則,這樣不但可以把因材施教落到實處,還可以盤活家長這一方面的學習資源,共同促進學生的學習。
最后,社區(qū)、教育主管部門、國家考試機構作為其他社會部門,也可以充分發(fā)揮教育評價的作用。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普通高中歷史教科書《選擇性必修1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中的《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社區(qū)資源,探究當代中國的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情況,深化學生對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解,也可以通過社區(qū)對不文明言行的監(jiān)督和及時反饋,來深化學生對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進而內(nèi)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教育主管部門和國家考試機構可以通過對學生的學業(yè)水平考試進行調(diào)研,收集學校師生的反饋信息,共同尋找建立科學的高校選拔機制的切合點,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和考試制度改革,為人才強國戰(zhàn)略的實現(xiàn)奠定制度基礎。
(四)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實現(xiàn)教育評價科學化和精準化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教育信息化也開始進入3.0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的高中歷史知識的獲取方式和傳授方式發(fā)生了革命性變化,教育領域的數(shù)字化改革隨之日漸加速。在2022年2月份召開的教育部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暨教育信息化首場輔導報告會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強調(diào),要“把教育信息化作為發(fā)展的戰(zhàn)略制高點,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高質(zhì)量發(fā)展”。當前,校園網(wǎng)、無線網(wǎng)、物聯(lián)網(wǎng)、5G網(wǎng)絡等網(wǎng)絡科技推動了智慧校園建設的進一步升級,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ChatGPT等新興技術逐步被應用于教育領域,這為教育評價實現(xiàn)科學化、精準化奠定了技術基礎,也為任務型課堂的學習評價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智慧黑板、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釘釘和企業(yè)微信等第三方平臺上的教育資源和教育評價工具,實時記錄、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這遠比傳統(tǒng)的紙筆記錄更加精準有效。因此,在新技術不斷涌現(xiàn)的當下,教師要善于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實現(xiàn)教育評價的科學化和精準化。
綜上所述,歷史任務型課堂的學習評價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歷史教師要以新的高考評價體系和新課程標準為準繩,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取多維度評價方式,并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來實現(xiàn)評價的多元化、立體化、科學化、精準化,為提高歷史教學成效提供支撐,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做好鋪墊,為建設教育強國奠定人才基礎。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 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488.htm,
2020-10-13.
[2] 秦雅.任務型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甘肅教育,2021(17):118.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 盛剛.略談高中歷史學科有效學習評價模式的構建[J].考試研究,201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