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元人“唐詩分期”谫論

      2023-08-07 00:31:38
      關(guān)鍵詞:大歷開元唐詩

      趙 彬

      (新疆師范大學(xué)中國語言文學(xué)學(xué)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唐詩初、盛、中、晚的分法,一般認(rèn)為“始于宋代嚴(yán)羽《滄浪詩話》,奠定于元代楊士弘《唐音》,完成于明代高棅《唐詩品匯》”①,而從現(xiàn)有的文獻看,“四唐分期”理論的演變歷程應(yīng)該是從唐代開始萌芽,宋代逐漸成熟,元代徹底完善。元代詩學(xué)以“宗唐”為主流,因此元人經(jīng)過不斷認(rèn)識在前人基礎(chǔ)上整合“三唐說”“五唐說”為“四唐說”,完成“四唐分期”的構(gòu)建。通過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元人在討論唐詩分期過程中詩學(xué)理論得以闡發(fā)繼而指導(dǎo)詩歌創(chuàng)作,故而元詩得以呈現(xiàn)不同于唐詩、宋詩的風(fēng)貌。鑒于此,本文擬從“四唐分期”理論的演變歷史著手,確定元代對其構(gòu)建的獨特貢獻,進而揭橥元人詩學(xué)思想。

      一、元以前“唐詩分期”概覽

      詩歌“質(zhì)文代變”,詩評亦“與世推移”,每個時代獨特的文化決定詩人對詩歌創(chuàng)作、詩學(xué)認(rèn)知的迥異。

      唐詩發(fā)展歷程的勾勒發(fā)軔于唐代。盧藏用《右拾遺陳子昂文集序》指出“初唐”詩風(fēng)繼踵齊、梁,風(fēng)雅詩道蕩然無存,陳子昂標(biāo)舉“風(fēng)骨”,矯正時弊,使“天下翕然,質(zhì)文一變?!保?]2402他首次揭橥唐詩一變于陳子昂,繼而奠定了后世對“初唐”的認(rèn)識?!疤朴刑煜聨锥佥d,而文章三變。初則廣漢陳子昂以風(fēng)雅革浮侈,次則燕國張公說以宏茂廣波瀾,天寶已還,則李員外、蕭功曹、賈常侍、獨孤常州比肩而出,故其道益熾?!保?]5261梁肅在此劃分基礎(chǔ)上進一步區(qū)分,他認(rèn)為從唐立國到其所處時代“文章三變”,大唐立國至陳子昂為一時期,張說所處開元、天寶為一時期,天寶以后為一時期,隱含“初唐”“盛唐”“中唐”劃分。唐代詩與文發(fā)展時期幾乎相同,唐詩“初唐”“盛唐”“中唐”劃分與此相差無幾。值得一提的是,唐人認(rèn)識到“中唐”的獨特風(fēng)氣?!按蟮痔鞂氈L(fēng)尚黨,大歷之風(fēng)尚浮,貞元之風(fēng)尚蕩,元和之風(fēng)尚怪也?!保?]李肇認(rèn)為元和諸人形成“元和體”已與天寶之前文風(fēng)相去甚遠(yuǎn),元和文章又為一變?!爸茝拈L慶辭高古,詩到元和體變新”[3],白居易認(rèn)為長慶、元和時期詩文均發(fā)生新變,與李肇同持元和文章一變的觀點。元稹在《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中以推崇杜甫的角度勾畫出詩歌從先秦至杜甫時期的變遷,他認(rèn)識到“初唐”的綺麗纖弱、杜甫的眾體兼?zhèn)洌珜Α俺跆啤狈治鏊撇煌晟?,未認(rèn)識到陳子昂的文學(xué)意義。唐末司空圖《與王駕評詩書》云:“國初,上好文章,雅風(fēng)特盛。沈、宋始興之后,杰出于江寧,宏肆于李、杜極矣。右丞、蘇州,趣味澄敻,若清沇之貫達。大歷十?dāng)?shù)公,抑又其次。元、白力勍而氣孱,乃都市豪估耳。劉公夢得、楊巨源,亦各有勝會。浪仙、無可、劉得仁輩,時得佳致,亦足滌煩。厥后所聞,徒褊淺矣?!保?]“上”多指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開唐代三百年文章風(fēng)氣,風(fēng)雅從此而盛。分國初至沈佺期、宋之問為一時期,李白、杜甫、王維、韋應(yīng)物為一時期,大歷十才子為一時期,元稹、白居易為一時期,賈島、劉得仁等輩為一時期。司空圖大致描摹出唐代詩歌發(fā)展變化,雖沒有明確劃分時期,可是注意到了沈、宋,李、杜,大歷十才子,元、白等是唐代文學(xué)發(fā)展的關(guān)鍵,為唐詩提出的“初唐”、“盛唐”、“大歷”、“元和”(“大歷”“元和”合為中唐)、“晚唐”五個時期提供重要依據(jù)。

      北宋對唐詩劃分也逐步細(xì)化。歐陽修等人奉敕重修唐史,以文學(xué)家和史學(xué)家雙重身份對唐代文學(xué)進行劃分,《新唐書·文藝傳序》說:“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無慮三變。高祖、太宗,大難始夷,沿江左余風(fēng),絺句繪章,揣合低卬;故王、楊為之伯。玄宗好經(jīng)術(shù),群臣稍厭雕琢,索理致,崇雅黜浮,氣益雄渾,則燕、許擅其宗。是時,唐興已百年,諸儒爭自名家。大歷、貞元間,美才輩出,擩嚌道真,涵泳圣涯,于是韓愈倡之,柳宗元、李翱、皇甫湜等和之,排逐百家,法度森嚴(yán),抵轢晉、魏,上軋漢、周,唐之文完然為一王法;此其極也?!保?]高祖、太宗時承接江左齊、梁余波,文風(fēng)華麗,骨氣卑弱,王、楊、盧、駱為魁彥;玄宗時期“崇雅黜浮”“氣益雄渾”,張說、蘇珽為其首;大歷、貞元后,文章“法度森嚴(yán)”,韓愈、柳宗元、李翱、皇甫湜等為標(biāo)桿。歐陽修等人的“文章無慮三變”顯然受唐代梁肅、司空圖等人影響,以“四杰”、張說、蘇珽,韓愈、柳宗元為關(guān)鍵點進行劃分,暗含“初唐”“盛唐”“中唐”。歐陽修《六一詩話》說:“唐之晚年,詩人無復(fù)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務(wù)以精意相高。如周樸者,構(gòu)思尤艱,每有所得,必極其雕琢,故時人稱樸詩‘月鍛季煉,未及成篇,已播人口’”[6]。他認(rèn)為“唐之晚年”雕刻辭藻與“盛唐”的豪邁雄壯形成反差,雖未具體限制“唐之晚年”時間,但從風(fēng)格上闡釋“晚唐”。

      宋人在歐陽修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剖析“盛唐”“中唐”“晚唐”。佚名《雪浪齋日記》云:“予嘗與能詩者論書止于晉,而詩止于唐;蓋唐自大歷以來詩人,無不可觀者,特晚唐氣象衰薾耳?!保?]356“晚唐氣象衰薾”與“大歷”時期氣象迥異,《雪浪齋日記》作者將“大歷”與“晚唐”對舉,深刻認(rèn)識到“大歷”(“中唐”)與“晚唐”是兩個階段,明確“晚唐”在時間上至少在大歷以后。呂南公《韋蘇州集序》說:“余年二十三始能讀昌黎文,又明年亦讀少陵詩矣……異時更讀孟東野、王摩詰、張文昌、李太白等詩,乃至泛讀沈、宋以來至于晚唐詩人集本焉。”[8]他將“沈宋以來”劃為一階段,孟郊、王維、張籍、李白為一階段,“晚唐”為一階段,而“晚唐”時間則是在孟郊、張籍之后。蔡居厚《蔡寬夫詩話》載:“唐自景云以前,詩人猶習(xí)齊梁之氣,不除故態(tài),率以纖巧為工。開元后,格律一變,遂超然越度前古。當(dāng)時雖李杜獨據(jù)關(guān)鍵,然一時輩流,亦非大歷、元和間諸人可跂望?!保?]362—363這段文字顯示蔡居厚對唐代文學(xué)的分期:景云前為一時期,“纖巧為工”,留有齊梁余韻;開元后“越度前古”;大歷、元和詩人不及開元時期,即分為“初唐”、“盛唐”、“大歷、元和”(“中唐”)三期?!巴硖啤彼帟r期國勢傾頹,文風(fēng)雖重現(xiàn)“初唐”綺靡,內(nèi)容上少了“初唐”對盛世的吹捧,多了“亂世之音”“亡國之音”,兩者本質(zhì)差別是治亂不同,而計有功正好以“文與世盛衰”的視域體認(rèn)“晚唐”,他說:“唐詩自咸通而下,不足觀矣……余故盡取晚唐之作,庶知律詩末伎,初若虛文,可以知治之盛衰?!保?]他明確提出“晚唐”當(dāng)以咸通為斷限,咸通之后為“晚唐”。北宋對唐詩總體認(rèn)知已超越唐代,在時期劃分上更為明晰,特別是對“晚唐”的認(rèn)識。

      南宋完成唐詩“三唐說”到“五唐說”的構(gòu)建?;顒佑趦伤沃H的呂本中曾說:“古文衰于漢末,先秦古書存者,為學(xué)士大夫剽竊之資。五言之妙,與《三百篇》、《離騷》爭烈可也。自李杜之出,后莫能及。韓、柳、孟郊、張籍諸人,自出機杼,別成一家。元和之末,無足論者,衰至唐末極矣?!保?0]他從詩歌源流正變角度將李白、杜甫歸為一期,韓愈、柳宗元、孟郊、張籍歸為一期,元和之末至唐亡為一期,寓含“盛唐”“中唐”“晚唐”。南宋尤袤《全唐詩話原序》曰:“唐自貞觀來,雖尚有六朝聲病,而氣韻雄深,骎骎古意。開元元和之盛,遂可追配《風(fēng)》《雅》。迨會昌而后,刻露華靡盡矣。往往觀世變者于此有感焉?!保?1]他將唐詩從貞觀至開元前分為一期,開元、元和為一期,會昌以后為一期,寓含“初唐”“盛唐”“晚唐”。他從風(fēng)格上進行剖析,“初唐”骎古意,“盛唐”配風(fēng)雅,“晚唐”露華靡,在劃分依據(jù)上尤袤以時間為經(jīng),以人物為緯。另他以“會昌而后”為“晚唐”,相較于計有功“咸通而下”為“晚唐”時間上提早了十五年,體現(xiàn)尤氏對唐代文學(xué)的獨特見解。嚴(yán)羽《滄浪詩話》說:“唐初體(唐初猶襲陳隋之體)、盛唐體(景云以后,開元、天寶諸公之詩)、大歷體(大歷十才子之詩)、元和體(元、白諸公)、晚唐體。”[12]53他在諸前輩的理論上將唐詩分為“唐初”“盛唐”“大歷”“元和”“晚唐”五個時期,此對元人完成“四唐”(初、盛、中、晚唐)的構(gòu)建奠定基礎(chǔ)。“大歷以前,分明別是一副言語;晚唐,分明別是一副言語?!保?2]139嚴(yán)羽將“大歷”看作樞紐,“大歷”以上為初、盛唐,“大歷”以后為中、晚唐,而元人沿此闡發(fā)“大歷”“元和”為“中唐”。

      幾與嚴(yán)羽同時期的劉克莊分唐詩為三期,《中興五七言絕句序》云:“客曰:‘昔人有言:唐文三變,詩亦然?!视惺⑻啤⒅刑?、晚唐之體。”[13]4006又《后村詩話》說:“唐詩人與李、杜同時者,有岑參、高適、王維;后李、杜者,有韋、柳,中間有盧綸、李益、兩皇甫、五竇,最后有姚、賈諸人。學(xué)者學(xué)此足矣?!保?4]綜合而看,他的“盛唐”為李白、杜甫同時期包括岑參、高適、王維等人,“中唐”即韋應(yīng)物、柳宗元、盧綸、李益等,“晚唐”為姚合、賈島諸公。他劃分時期定格到人物,但不完全以人物為中心,兼及風(fēng)格與流派,《韓隱君詩序》說:“或曰:‘古詩出于性情,發(fā)必善,今詩出于記問,博而已?!远抛用牢疵獯瞬?,于是張籍、王建輩稍束起書袋,刬去繁縟,趨于切近。世喜其簡便,競其效顰,遂為晚唐體?!保?3]4045他不喜“繁縟”詩風(fēng),推崇“切近”風(fēng)格,因此將張籍、王建以及效顰者統(tǒng)歸“晚唐”。張籍、王建與柳宗元為同時期,當(dāng)為“中唐”,劉克莊將張籍、王建與姚合、賈島同列“晚唐”只為糾“永嘉四靈”只學(xué)姚、賈的偏狹以及批評江西詩派“以才學(xué)為詩”的瑕累。江湖詩人周弼也分唐為三,《對床夜語》引周弼語:“謫仙號為雄拔,而法度最為森嚴(yán),況余者乎?立心不專,用意不精,而欲適其妙者,未之有也。元和蓋詩之極盛,其實體制自此始散,僻字險韻以為富,率意放詞以為通,皆有其漸,一變則成五代之陋。”[15]416他分“李白”“元和”“元和后至五代”三時期,寓含“盛唐”“中唐”“晚唐”,他的劃分影響到元代的方回、吳澄對唐詩分期的認(rèn)知。吳澄《唐詩三體家法序》與上文周弼所言肖似,而方回《至天隱唐賢三體詩序》則對周弼“三唐說”進行揭示,“唐詩前以李杜,后以韓柳為最。姚合而下,君子不取焉。”[16]李、杜為“盛唐”,“元和”為“中唐”,以韓愈、柳宗元為代表,姚合及以下便是“晚唐”。

      總而言之,唐人對唐詩分期只是初步描摹,具有模糊性與局限性,宋人則漸漸清晰起來,出現(xiàn)“初唐”“盛唐”“中唐”“大歷”“元和”“晚唐”等詩學(xué)詞語。從實際情況看,無論元前“三唐說”還是“五唐說”,對元人將唐詩剖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構(gòu)建起到深遠(yuǎn)效用。

      二、元人定型“四唐分期”

      元人在接受前人理論基礎(chǔ)上,逐漸從“三唐說”“五唐說”推出“四唐說”,從而完成“四唐分期”的理論建構(gòu)。

      元人對“唐文三變”論述甚多。元好問在《閑閑公墓銘》中提及“唐文三變”,卻未對此做具體闡述。袁桷《題樂生詩卷》《題閔思齊詩卷》均提到“唐詩三變”,而《書湯西樓詩后》云:“詩至于中唐,變之始也?!保?7]321相比于元好問而言,袁桷稍具體些,將“中唐”視為一轉(zhuǎn)折,在遣詞上使用“中唐”而非“大歷”或“元和”,說明他對“中唐”這一詩學(xué)詞匯的理解較透徹。對于“唐文三變”具體闡釋的是宋末元初人陳仁子,其《牧萊脞語·沈佺期集序》說:“唐兵制三變,詩三變,至文亦然。故唐初文一種也,盛唐一種也,晚唐又一種也……其初贍以麗,其盛古以健,其末纖以巧,而唐祚隨之……唐初云者,王、楊、盧、駱為之也;盛云者,李、杜,韓、柳為之也;晚則皮、陸、皇甫、孫為之,而極且卑矣?!保?8]他分為“初唐”“盛唐“晚唐”三期,“初唐”詩風(fēng)贍麗,以“四杰”為代表;“盛唐”(包括“大歷”“元和”)風(fēng)氣古健,以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為代表;“晚唐”氣象纖弱,以皮日休、陸龜蒙等為代表。

      辛文房《唐才子傳》亦提及唐詩“大體三變”,而在具體劃分時,《獨孤及傳》說:“逮盛唐沈、宋、獨孤及、李嘉祐、韋應(yīng)物等諸才子集中,往往各有數(shù)題,片言不茍,皆不減其風(fēng)度,此則無傳之妙。逮元和以下,佳題尚罕,況于詩乎!”[19]又《盧綸傳》說:“綸與吉中孚……時號大歷十才子。唐之文體,至此一變矣?!保?0]《周繇傳》說:“自魏晉以降,遞至盛唐,大歷、元和以下,逮晚年,考其時變,商其格制,其邪正了然在目,不能隱也?!保?1]他將沈佺期、宋之問、獨孤及、韋應(yīng)物納入“盛唐”,則在時間上大歷以前為“盛唐”;大歷時期文風(fēng)一變,“元和”以后再變,將“大歷、元和”看作一時期(“中唐”),“晚年”即“晚唐”?!缎揶o鑒衡》云:“詩自河梁之后,詩之變至唐而止,元和之詩極盛。詩有盛唐、中唐、晚唐。五代陋矣?!保?2]《修辭鑒衡》乃王構(gòu)輯錄前人詩文評并在每處標(biāo)注出處而成,“詩有盛唐、中唐、晚唐”此句作者今學(xué)界尚有爭議,有學(xué)者認(rèn)為乃宋代龜山先生楊時所作,不論作者為何許人,王構(gòu)贊同唐詩分“盛唐”“中唐”“晚唐”。吳萊《春秋纂例辨疑后題》曰:“自唐世言文者,一變而王、楊、盧、駱,再變而燕、許,三變而韓、柳。”[23]王、楊、盧、駱為“初唐”,張說、蘇珽為“盛唐”,韓愈、柳宗元為“中唐”,此“三變”顯然折中了唐代梁肅與《新唐書·文藝傳序》的說法。

      “三唐說”是元人承襲前人觀點,多繼承而少發(fā)揚,“四唐說”則是元人在詩學(xué)上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方回分唐詩為“盛唐”“中唐”“晚唐”,創(chuàng)造性地將“大歷”“元和”合為“中唐”,此說流播深遠(yuǎn),而在分期時方回已有顯露剖出“初唐”的端倪,寓含了“四唐說”?!跺伤琛吩u許渾《春日題韋曲野老村舍》云:“予選詩以老杜為主。老杜同時人皆盛唐之作,亦皆取之。中唐則大歷以后,元和以前,亦多取之。晚唐諸人,賈島開一別派,姚合繼之。沿而下,亦非無作者,亦不容不取之?!保?4]338“盛唐”“中唐”“晚唐”劃分清晰,可見方回對唐代文學(xué)流變的熟稔?!跺伤琛吩u唐明皇《早渡蒲關(guān)》云:“然則開元、天寶盛時,當(dāng)陳、宋、杜、沈律詩,王、楊、盧、駱諸文人之后,有王摩詰、孟浩然、李太白、杜子美及岑參、高適之徒,并鳴于時。韋應(yīng)物、劉長卿、嚴(yán)維、秦系亦并世,而不見與李、杜相倡和。詩人至此,可謂盛矣。為之君如明皇者,高才能詩,亦不下其臣,豈非盛之又盛哉!”[24]500—501又《觀淵明、工部詩,因嘆諸家之詩有可感者二首》云:

      唐太宗身致太平而尚有徐、庾,未幾即有陳、宋,至開元而有李、杜。然杜陵不敢忽王、楊、盧、駱、李邕、蘇源明、孟浩然、王維、岑參、高適,或敬畏之,或友愛之,未始自高。蓋學(xué)問必取諸人以為善。杜陵集眾美而大成,謂有一杜陵而天下皆無人,可乎?只如韓、柳以后,元、白而下,晚唐漸漸凋零。[25]

      方回將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岑參、高適、韋應(yīng)物、劉長卿、嚴(yán)維、秦系、李邕、蘇源明等人同列于“盛唐”,將同為“盛唐”向“中唐”過渡的劉長卿、韋應(yīng)物歸屬“盛唐”,可見他認(rèn)識到文學(xué)發(fā)展的漸變性與過渡性。他認(rèn)為“盛唐”詩風(fēng)“雄渾壯麗”,“大歷”呈現(xiàn)“壯麗悲感”,“元和”則“細(xì)潤”,“晚唐”在元、白、韓、柳之后,以賈島、姚合為代表,用“纖細(xì)”評價晚唐詩風(fēng)。他整合“大歷”“元和”為“中唐”,從此“中唐”這一詩學(xué)詞匯更為成熟。他認(rèn)識到陳、宋、杜、沈、王、楊、盧、駱諸人對開元、天寶詩壇的先導(dǎo),“盛唐”非凌空而起,乃是有承接前代,由此可見方回有“初唐”意識。他對唐詩的構(gòu)建為元人提供新的思維,王祎《練伯上詩序》云:

      唐初襲陳、隋之弊,多宗徐、庾,張子壽、蘇廷碩、張道濟、劉希夷、王昌齡、沈云卿、宋少連皆溺于久習(xí),頹靡不振。王、楊、盧、駱始若開唐、晉之端,而陳伯玉又力于復(fù)古,此又一變也。開元、大歷,杜子美出,乃上薄風(fēng)雅,下掩漢魏,所謂集大成者。而李太白又宗風(fēng)騷而友建安,與杜相頡頏。復(fù)有王摩詰、韋應(yīng)物、岑參、高達夫、劉長卿、孟浩然、元次山之屬,咸以興寄相高,以及錢、郎、苗、崔諸家,比比而作。既而韓退之、柳宗元起于元和,實方駕李、杜,而元微之、白樂天、杜牧之、劉夢得咸彬彬附和焉。唐世詩道之盛,于是為至,此又一變也。然自大歷、元和以降,王建、張籍、賈浪仙、孟東野、李長吉、溫飛卿、盧仝、劉叉、李商隱、段成式,雖各自成家,而或淪于怪,或迫于險,或窘于寒苦,或流于靡曼,視開元遂不逮。至其季年,朱慶余、項子遷、鄭守愚、杜彥夫、吳子華輩,悉纖弱鄙陋,而無足觀矣,此又一變也。[26]

      王祎表面談?wù)摗疤莆娜儭保宏愖影骸傲τ趶?fù)古”為一變,元和為一變,“至其季年”又是一變。實際上他注意到“大歷、元和以降”已不能與開元時期同日而語,暗含“盛唐”可析出“中唐”,由此推出:王、楊、盧、駱,陳子昂為一時期;李、杜、王摩詰、韋應(yīng)物、岑參、高適、劉長卿、孟浩然、元結(jié)為一時期;“大歷、元和以降”為一時期;朱慶余、項斯等為一時期,基本具備“唐分四期”的雛形。

      至正四年(1344年)楊士弘完成《唐音》編撰,《唐音》表面分為“盛唐”“中唐”“晚唐”,仔細(xì)考究,楊士弘有剖出“初唐”的意識,《〈唐音〉姓氏并序》云:

      上自武德至天寶末六十五人為唐初盛唐詩人(王績至張志和)。[27]3

      上自天寶至元和間四十八人為中唐詩人(皇甫端至劉禹錫)。[27]5

      上自元和至唐末四十九人為晚唐詩人(賈島至吳商浩)。[27]7

      楊士弘《唐音》小序又云:

      自六朝來,正聲流靡。四君子(王、楊、盧、駱)一變而開唐音之端,卓然成家。[27]1

      唐初稍變六朝之音,至開元天寶間始渾然大備,遂成一代之風(fēng),古今獨稱,唐詩豈不然邪……專取乎盛唐者,欲以見音律之純,系乎世道之盛。附之以中唐、晚唐者,所以棄其遺風(fēng)之變而僅存世也。[27]74

      他將武德以后到天寶末分為“初盛唐”,同時也認(rèn)識到“初唐”“盛唐”有別:“唐初稍變六朝之音”尚有“綺靡”,“開元天寶”為“一代之風(fēng)”呈現(xiàn)“渾然大備”風(fēng)貌,“初唐”與“盛唐”兩者畛域明晰不能混為一體。他以“楊、王、盧、駱”為唐音開端,認(rèn)識到他們對于唐初變六朝遺風(fēng)起了作用,且受到杜甫推崇,并對“盛唐”詩歌發(fā)展有深遠(yuǎn)影響。由此看出《唐音》雖以“盛唐”“中唐”“晚唐”將詩歌分門別類,實則暗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期。

      元末李存明確分唐詩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期。他編寫的《唐人五言排律選》十卷目錄如下:卷一,“御制”(唐玄宗詩)。卷二,“試貼”。卷三,“初唐”:楊炯、駱賓王、蘇味道、崔融、陳子昂、杜審言、李嶠、沈佺期、宋之問、李乂、徐彥伯、張說、蘇珽、趙冬曦。卷四,初唐:宋璟、張九齡、王翰、徐安貞、孫逖。卷五,盛唐:王灣、王維、孟浩然、李頎、祖詠、崔國輔、丘為、蕭穎士、張均、張謂、獨孤及、顏真卿、高適、岑參、盧象、王縉、鄭審、宋昱、李白、王昌齡。卷六,盛唐:杜甫。卷七,中唐:錢起、劉長卿、耿湋、皇甫冉、嚴(yán)維、韋應(yīng)物、韓翃、常袞、盧綸、顧況、楊巨源、劉禹錫、權(quán)德輿、韓愈、柳宗元。卷八,中唐:元稹、白居易。卷九,晚唐:杜牧、李商隱、溫庭筠、許渾、李群玉、趙嘏、盧肇、姚鵠、馬戴、劉得仁、韓琮、李郢、李頻、張喬、許棠、薛能。卷十,晚唐:皮日休、陸龜蒙、韓偓、鄭谷、唐彥謙、李洞、李咸用、吳融、王貞白、陳陶、徐鉉、李中、韋莊、羅隱、徐夤。[28]

      李存《唐人五言排律選序》云:“而要之,上有所好,下必甚。明皇五律,亦一代之雄乎……余是選之以明皇詩壓卷者,以此。省試諸首,則上以是取士,下以為先資,揣摩合度,不失分寸,故次之。繼以初、盛、中、晚諸名家,而后排律之變態(tài)悉備?!保?9]李存將唐玄宗作為壓卷,一是唐玄宗好作詩,開“盛唐”風(fēng)氣,再則其詩風(fēng)也與“盛唐詩人”互相頏頡?!霸囐N”是為說明唐代科舉對唐代文學(xué)影響。卷三、卷四題名“初唐”,對“初唐”的劃分不囿于歷史時間,是以體制風(fēng)格劃分,將“初唐”與“盛唐”準(zhǔn)確分割。張九齡乃開元時期人物,詩風(fēng)不完全具備“盛唐”風(fēng)采而與“初唐”相類,他將張九齡劃入“初唐”的考量是符合唐詩的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卷六單列杜甫,杜甫之后為“中唐”,認(rèn)識到杜甫是“盛唐”與“中唐”的轉(zhuǎn)折人物,杜甫上承“盛唐”下開“中唐”?!爸刑啤痹缀铣梢痪?,考慮到中唐時期“元和體”與“元白體”之間的差異以及聯(lián)系,注意到元、白二人對“中唐”詩壇的獨特影響。他對唐詩的四期劃分以體制論,注意到詩歌的源流正變,比方回、辛文房、王袆、楊士弘等人更趨近于合理,符合唐代的文學(xué)發(fā)展規(guī)律。

      元代佚名《詩家模范》云:“大抵學(xué)者要分得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及宋、元人詩?!保?0]420至遲元末元人已經(jīng)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觀念,元人將唐詩由唐宋的三分、五分,最終確定為四分。李存《唐人五言排律選》的四唐劃分直接影響到明代高棅《唐詩品匯》。《唐音》在體例上按“初盛唐”“中唐”“晚唐”分“始音”“正音”“遺響”三部分,方外、閨秀、無名氏一一附在遺響后?!短埔簟敷w例直接影響《唐詩品匯》,《唐詩品匯》依“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分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變、余響等八格,余響之后附旁流一格,方外、閨秀、無名氏歸為“旁流”。綜上而言,元人對“四唐分期”的構(gòu)建起到?jīng)Q定性作用并產(chǎn)生重要影響。

      三、元人“唐詩分期”的現(xiàn)實意義

      元人對唐詩分期的標(biāo)準(zhǔn),包括對唐代詩人批評,都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在主觀性背后承載著元人獨特的詩學(xué)見解。元人多次提到“詩莫盛于唐”,“盛”指向唐代,也兼及“盛唐”,對于“盛”的理解不同,則對“盛唐”的評述也迥異。

      從詩學(xué)角度看,“盛唐”詩歌聲律、風(fēng)骨兼?zhèn)?,呈現(xiàn)雄渾悲壯氣象,何夢桂《琳溪張兄詩序》云:“古今評詩者稱盛唐,蓋開元上下諸公也?!保?1]詩學(xué)上的“盛唐”指景云以后,開元、天寶、大歷前這一時期具有“盛唐氣象”的詩歌。何夢桂的說法受唐代殷璠《河岳英靈集》及南宋嚴(yán)羽《滄浪詩話》的影響,詩學(xué)上的“盛唐”更符合唐詩的發(fā)展脈絡(luò)。陳繹曾《詩小譜》將唐詩分為三段:陳子昂到“大歷十才子”為盛唐;柳宗元、韓愈、杜牧、張籍、王建、李賀、李商隱、白居易、劉禹錫、元稹、孟郊、盧仝、賈島為中唐;賈島以下晚唐?!疤圃姺秩?jié)看:盛唐主辭情,中唐主辭意,晚唐主辭律?!保?2]陳繹曾從唐詩流變角度進行區(qū)分,“情”“意”“律”成為“盛唐”“中唐”“晚唐”的明顯特征,以尚情的詩學(xué)主張將“初唐”歸并于“盛唐”,他認(rèn)識到陳子昂變六朝余習(xí)的貢獻以及李、杜諸人皆“宗陳子昂”。

      文與時升降的觀念、文章盛衰與世道治亂相呼應(yīng)。以今日的史學(xué)眼光看,“盛唐”是唐帝國經(jīng)濟、政治、文化最鼎盛時期,當(dāng)是從開元到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fā)前,而元人以所謂的“盛世”來界定“盛唐”,或?qū)呢懹^至開元視作“盛唐”,或?qū)ⅰ按髿v”“元和”也稱為“盛唐”。唐太宗開“貞觀之治”,唐玄宗創(chuàng)“開元盛世”,唐代宗大歷時期結(jié)束“安史之亂”,天下重歸一統(tǒng),唐憲宗時期出現(xiàn)“元和中興”,在古人眼里都是治世。唐帝國表面上“治平”,實則危機不斷,自大歷開始就已經(jīng)面臨宦官秉政、藩鎮(zhèn)割據(jù)、邊患四起的困局,咸通之后積重難返,加之黃巢起義,徹底無力回天,唐帝國隨即土崩瓦解,所以元人眼中的“盛世”“治世”便顯得更有主觀性、隨意性。在對待治亂的看法上元人也彼此爭議,劉將孫《天下同文集序》云:“唐之盛時在貞觀、開元間,其時稱歐、虞、褚、薛,最后稱燕許大手筆,今其文可睹也。至貞元、元和來,以韓、柳著比至德為盛,而去混一之初,則有間矣……文章豈獨可以觀氣運,亦可以論人物?!保?3]劉將孫認(rèn)為開元之前方為“盛唐”,貞元、元和與開元之前已經(jīng)不同,“盛唐”是世道、詩人、詩文俱盛,貞元、元和(“中唐”)是詩人、詩文盛而世道衰微,據(jù)此闡發(fā)“文章可以論人物”的文學(xué)思想。

      袁桷《書紇石烈通甫詩后》說:“玩其詞旨,藻繪融液,一本于大歷、貞元之盛,而幽深婉順,則幾于《國風(fēng)》之正矣。”[17]360“大歷、貞元”為“盛唐”是因為其詩風(fēng)鳴“盛世之音”而得“性情之正”,袁桷《書程君貞詩后》以傳統(tǒng)的“音與政通”的視野,將“唐之元和”“宋之慶歷”都看作治平盛世。蘇天爵《西林李先生詩集序》云:“夫自漢魏以降,言詩者莫盛于唐。方其盛時,李、杜擅其宗,其他則韋、柳之沖和,元、白之平易,溫、李之新,郊、島之苦,亦各能自名其家,卓然一代文人之制作矣?!保?4]蘇天爵有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雙重身份,他對“盛唐”的理解既包含了國家治平鼎盛,又有詩文、詩人繁盛,這就不難理解他把“中唐”的韋、柳,元、白,“晚唐”的溫、李,孟郊、賈島同列。楊翮《秦淮棹歌序》說:“今天下承平日久,學(xué)士大夫頌詠休明而陶寫情性者,皆足以追襲盛唐之風(fēng)。由皇慶、延祐迄于天歷,奎章之間,鸞臺鳳閣之耆英碩彥,倡于朝廷而風(fēng)于四方之詩,蓋骎骎乎大歷、貞元之盛矣?!保?5]楊翮認(rèn)為元朝“皇慶、延祐、天歷”在文化、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追比唐代“大歷、貞元之盛”,此觀點不僅是稱頌元朝為太平盛世,也認(rèn)為詩文當(dāng)鳴“盛世之音”。吳萊在《樂府類編后序》中以“安史之亂”為節(jié)點,分唐為“盛唐”“中世”(“中唐”),也同持世道升降關(guān)乎文學(xué)“正變”的論點。元人從文學(xué)、史學(xué)角度給唐詩進行分期,兩者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聯(lián)系,兩者互相借鑒。

      元人“四唐分期”表現(xiàn)對“晚唐體”“江西詩派”的批駁。元人的“晚唐體”分為:“晚唐”時期,李商隱、溫庭筠、賈島、姚合等人的詩歌;宋初學(xué)習(xí)賈島、姚合的“九僧體”;南宋“永嘉四靈”以及“江湖詩派”等人模仿“晚唐”風(fēng)格的詩歌。吳澄《書秋山歲稿后》說:“若局局于體格、屑屑于字句以爭新奇,則晩唐詩也,非吾詩也?!保?6]464吳澄尚“情”,倡導(dǎo)“自然”“天趣”,反對“晚唐”的雕琢刻鏤,過分束縛于格律。傅若金《詩法正論》云:“昌黎后出,厭晚唐流連光景之弊,其詩又自為一體。”[30]235傅若金將韓愈歸屬晚唐,目的是不滿“晚唐流連光景之弊”,作品千篇一律,而韓愈自成一體,別有新意,倡導(dǎo)詩文當(dāng)自出機杼,反對蹈襲?!秴嵌Y部詩話》說:“許用晦工為七言。項斯亦師張水部,自以字清意遠(yuǎn)匠物為工,然格律卑近,漸類晚唐矣。至李頻,則真晚唐也?!保?5]613上文為吳師道收錄宋人時天彝的觀點,他贊同此說法,從格律氣象上看許渾、項斯尚不完全具備“晚唐”風(fēng)貌,李頻“格律卑近”才是典型“晚唐體”。元人認(rèn)識到文學(xué)發(fā)展是漸變的,時代對作家的影響不是絕對的,作家作品風(fēng)格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杜甫、韋應(yīng)物兩人均是由“盛唐”到“中唐”過渡,他們的風(fēng)格早期有“盛唐氣象”,晚期漸露“中唐面目”,杜甫“盛唐詩人”偶有“晚唐風(fēng)氣”作品,“晚唐詩人”也有“盛唐氣象”作品,許渾、項斯不全是“晚唐氣息”,這種詩學(xué)觀一定程度來自《滄浪詩話》的影響,又反映出元人通達、靈活的詩學(xué)批評思維。

      批評模仿“晚唐”詩風(fēng)的現(xiàn)象。郝經(jīng)《與撖彥舉論詩書》說:“自李、杜、蘇、黃,已不能越蘇李,追三代,矧其下乎!于是近世又盡為辭勝之詩,莫不惜李賀之奇,喜盧仝之怪,賞杜牧之警,趨元稹之艷。又下焉則為溫庭筠、李義山、許渾、王建,謂之晩唐……競自為奇。推一字之妙,擅一聯(lián)之工?!保?7]劉因《敘學(xué)》云:“故作詩者,不能三百篇,則曹、劉、陶、謝;不能曹、劉、陶、謝,則李、杜、韓;不能李、杜、韓,則歐、蘇、黃。而乃效晚唐之萎苶,學(xué)溫、李之尖新,擬盧仝之怪誕,非所以為詩也?!保?8]北方文學(xué)受蘇軾影響,郝經(jīng)、劉因是元代早期北方作家,他們站在推崇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的視域批駁效法溫庭筠、李商隱等人的“晚唐體”,顯示了彼時南北文壇對近世所謂“晚唐體”的相同看法,由此可見江河不能阻隔文學(xué)的交流與發(fā)展,也為元一統(tǒng)南北后的文學(xué)融合找到共鳴點?!敖髟娕伞钡钴姺交貙Α熬派w”“四靈”“江湖詩派”的批評較多,學(xué)界對此研究頗豐,茲臚列一二以為印證。方回《瀛奎律髓》評謝逸《社日》云:“學(xué)晚唐人,厭‘江西’詩,如師川詩,不律不精,可厭也。”[24]588方回以江西詩派詩人身份批評“學(xué)晚唐人”的詩歌格律卑近,氣象纖弱。楊維楨《趙氏詩錄序》載:“評詩之品,無異人品也。人有面目骨骼,有情性神氣,詩之丑好高下亦然。風(fēng)雅而降為騷,騷而降為《十九首》,《十九首》而降為陶、杜,為二李,其情性不野,神氣不群,故其骨骼不庳,面目不鄙。嘻,此詩之品,在后無尚也。下是為齊梁,為晚唐、季宋,其面目日鄙,骨骼日庳,其情性神氣可知已。嘻,學(xué)詩于晚唐、季宋之后,而欲上下陶、杜、二李,以薄乎騷雅,亦落落乎其難哉!”[39]他認(rèn)為詩歌有“面目”“骨氣”“性情”,先秦兩漢、陶潛、李白、杜甫“情性不野,神氣不群,骨骼不庳,面目不鄙”因而“薄乎騷雅”,“學(xué)晚唐、季宋”則格調(diào)不高、面目粗鄙、性情不正,不得騷雅旨?xì)w。楊維楨“宗唐”、“復(fù)古”、崇尚“性情”的觀點得以此彰顯。

      批評江西詩派。宋詩到蘇軾、黃庭堅后形成“江西詩派”,江西后學(xué)末流詩人無蘇、黃才學(xué),又不能盡去“江西詩派”弊病,自宋開始張戒、嚴(yán)羽等都對“江西詩派”做出批評,金代作家王若虛對黃庭堅詩歌也有微詞。元滅金亡宋,九州同風(fēng),元人繼承宋、金對江西詩派的指摘。方鳳《仇仁父詩序》云:“唐人之詩,以詩為文,故寄興深、裁語婉。宋朝之詩,以文為詩,故氣渾雄、事精實。四靈而后,以詩為詩,故月露之清浮,煙云之纖麗?!保?0]655方鳳激賞“四靈”,而貶抑“江西詩派”,認(rèn)為宋詩以文為詩,缺乏玲瓏清空、含蓄蘊藉的氣象。吳澄《王實翁詩序》說:“黃太史必于奇,蘇學(xué)士必于新,荊國丞相必于工,此宋詩之所以不能及唐也。”[36]308吳澄認(rèn)為宋詩追求語言的奇巧,在遣詞用典的技巧已然登峰造極,卻沒有興象的營造以及氣韻的生動。

      劉壎、袁桷兩人對宋詩的批評最為客觀。劉壎、袁桷共同點:批評江西詩派以及學(xué)“晚唐”者;兩人對宋詩弊病認(rèn)識深刻,做到客觀,尊唐而不抑宋。劉壎《題曾厚可詠春集》說:“擺脫江湖窠臼,接續(xù)大歷、元和氣脈。前十?dāng)?shù)篇無可擬議,近后間有涉俗境者,恐當(dāng)刪去,使少而精乃善?!保?0]324劉壎《隱居通議》說:“山谷工用事,雄說理,江右由是成派,其究雅多而風(fēng)少?!保?1]劉壎《新編絕句序》云:“為律,為絕,又為五言絕,去唐愈遠(yuǎn),而光景如新。歐、蘇、黃、陳諸大家,不以不古廢其篇什品詣,殆未易言。”[40]302劉壎看到江湖詩派弊病,開出“大歷元和氣脈”根治其病,在推崇宋代歐、蘇、黃、陳諸家時,清醒地認(rèn)識到“江西詩派”善于用典、長說理,無風(fēng)韻的弊端。袁桷《書鄭潛庵李商隱詩選》說:“李商隱詩,號為中唐警麗之作。其源出于杜拾遺,晚自以不及,故別為一體。玩其句律,未嘗不規(guī)規(guī)然近之也……私以為近世詩學(xué)頓廢,風(fēng)云月露者,幾于晚唐之悲切;言理析指者,鄰于禪林之曠達。詩雖小道,若商隱者,未可以遽廢而議也?!保?7]323—324李商隱一般認(rèn)為當(dāng)放在“晚唐”,袁桷將其放入“中唐”,并言李商隱詩風(fēng)“警麗”其與“別為一體”,特意將他與“晚唐之悲切”區(qū)分,換言之,袁桷批評的是近世效仿晚唐者非李商隱,同時對另一流派“言理析指”并不推崇。他在《書湯西樓詩后》闡釋宋詩流變,批駁“規(guī)規(guī)晚唐之音調(diào)”與“粹書以為詩”,認(rèn)為兩者皆非詩人學(xué)習(xí)楷模。[17]321

      結(jié)語

      “詩者,斯人情性之所發(fā),自《擊壤》來有是矣。然體制隨世道升降,音節(jié)因風(fēng)土變遷,以近代言,唐詩不與宋詩同,晚唐難與盛唐匹。”[42]唐詩、宋詩之爭,唐詩時期劃分依據(jù),無不體現(xiàn)元人對元詩的現(xiàn)實關(guān)照。歐陽玄《羅舜美詩序》、楊維楨《無聲詩意序》都說到元人詩歌“宗唐復(fù)古”的本質(zhì)原因是認(rèn)識到“宋金季世之弊”。元人在糾正宋詩弊病的過程中,逐步深入認(rèn)識唐詩,通過對唐詩分期的劃分又來指導(dǎo)元詩創(chuàng)作。元人的劃分看似具有隨意性、主觀性,實則為當(dāng)世的困境尋求解決途徑,而取徑之道寬泛、各出機杼,從而造就元代詩壇風(fēng)格多樣的格局。

      [注釋]

      ①參見王宏林:《論“四唐分期”的演進及其雙重內(nèi)涵》,《文學(xué)遺產(chǎn)》,2013年第2期;吳承學(xué):《關(guān)于唐詩分期的幾個問題》,《文學(xué)遺產(chǎn)》,1989年第3期;倪其心:《關(guān)于唐詩的分期》,《文學(xué)遺產(chǎn)》,1986年第4期。

      猜你喜歡
      大歷開元唐詩
      段開元:擁抱健康產(chǎn)業(yè) 增進百姓財富
      唐詩寫柳之妙
      中華詩詞(2020年5期)2020-12-14 07:44:50
      春夜講唐詩記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30
      唐詩里的日與月之爭
      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 03:18:32
      大歷年間的詩詞文化特征
      活力(2018年11期)2018-12-06 10:10:55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教學(xué)課件
      唐詩賞讀
      唐詩賞讀
      簡論大歷十才子對庾信之接受
      淺談大歷絕句的藝術(shù)特色
      汉中市| 溆浦县| 邹城市| 吉安市| 云安县| 祁东县| 河北区| 珠海市| 晴隆县| 稻城县| 台南县| 南通市| 恩平市| 苍溪县| 苏州市| 汤原县| 永定县| 蓝山县| 沙河市| 图们市| 共和县| 磴口县| 伊金霍洛旗| 隆德县| 静宁县| 保亭| 酉阳| 时尚| 东丽区| 延津县| 林州市| 二连浩特市| 巴林右旗| 呼图壁县| 精河县| 霍林郭勒市| 衡山县| 华亭县| 奎屯市| 凤山市| 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