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兆盛
在柴火還沒被電與煤氣取代之前,老家一帶,家家戶戶都有一個用來做飯、烤火的火塘。
火塘通常設(shè)在廚房盡頭靠墻處,四四方方,四周都用磚塊圍砌,一面緊挨著墻壁,另三面邊上擺著凳椅。至于火塘的大小,則由各家視廚房寬窄而定。
火塘中間立著一個約一尺高的圓形鐵三腳架,是烹飪或燒水時用來放置鍋具的。柴火在三腳架下燃燒時,火苗呼呼往上竄,火光四射,整個火塘都散發(fā)著騰騰熱浪。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老家人生活拮據(jù),冬天了,身上穿的還是很單薄,大人小孩一旦得空,便都攏到火塘邊烤火取暖??梢哉f,嚴寒的冬日,火塘是家里最溫暖的地方,而冬夜則是家人們圍在火塘邊最多的時候。
我們這些小孩兒生性好耍貪玩,但在外面玩夠了,還是得乖乖地回到家里的火塘邊。一到下雪天,我們便聚到村前曬谷坪上玩雪,堆雪人,打雪仗,衣褲鞋襪常常被弄濕,最后只得趕緊回屋,到火塘邊烘烤。
冬夜里,我們幾兄妹最喜歡纏著奶奶講故事。奶奶雖然沒進過學堂,不識字,但她所講的故事,大多包含著敬老孝親、鄰里和睦、誠實守信及善惡有報等道理,滿滿的正能量,在我們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真善美的種子。
燃燒著柴火的火塘,也是煨烤美食的好地方。把紅薯埋入厚厚的閃爍著火星的柴灰里,用不了多久就會煨熟。拿火鉗夾出來,拍去火灰,剝掉薯皮,便可大快朵頤。誘人的薯香味,遠遠都會聞到。
入冬后新打的紅薯粉特別筋道,嘴饞的我們,時不時拿些粉條插入熱灰里煨烤。圓圓的粉條在灰里受熱后迅速膨脹,變成一根粗壯的白白的棒棒,吃起來,松脆爽口,香氣四溢。
后來鄉(xiāng)間可以養(yǎng)豬了,每年年豬宰殺后一開膛,大人們便切下巴掌大的一塊豬肝,在豬肝的兩面劃一些刀痕,再均勻地抹上鹽,讓我們這些貪吃的小饞貓拿去火塘烘烤。我們用火鉗拔出一些紅光熠熠的柴火炭,再將火鉗微微張開,放上豬肝,架在火炭上,開始烘烤??竞靡幻婧?,再翻過來烤另一面。望著烤得滋滋冒熱氣的豬肝,嗅著陣陣撲鼻而來的豬肝香,我們的口水都直往外流……
火塘里烤糍粑,也是一種極美的享受。采用的也是烤豬肝那個做法,將糍粑放在火鉗上,兩面逐一烘烤。待烤到微微焦黃時,糍粑已是彈性十足,散發(fā)出的醇香已達到極致。咬一口,軟糯彈牙,唇齒留香,回味綿長。
老家的火塘,是一個溫馨的港灣。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它已經(jīng)漸漸告別了老家人的廚房,老家人一日三餐的烹煮,都早已用上了電和煤氣,烤火也都有了電取暖器。
火塘,漸行漸遠了,但它留在我心里美好的記憶,永遠都不會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