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黎艷 顧春健 忻 蓉 方艷璋 黃金城
先天性耳廓畸形指耳廓皮膚、軟骨組織發(fā)育完善,但在遺傳基因或孕產(chǎn)期受外力作用等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形態(tài)異常[1],在新生兒中發(fā)病率較高。新生兒耳廓畸形傳統(tǒng)治療方案為手術,患兒需等到5 ~6 歲時方可進行治療,且手術創(chuàng)傷大、并發(fā)癥多、費用高。多項研究[2-3]顯示,利用耳模早期非手術矯正先天性耳廓畸形患兒取得較好的效果。Matsuo 作為耳廓矯形器的先驅者,提議先天性耳廓畸形新生兒出生后3 天內積極治療[4]?!断忍煨远味3C正技術專家共識》指出,先天性耳廓畸形新生兒出生1 周內治療效果最佳,治療時長一般不超過兩周[5]。本文觀察耳廓矯形器對不超過3 日齡先天性耳廓畸形患兒的應用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
1.1 對象與分組 湖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五官保健科2021 年4—6 月收治的先天性耳廓畸形患兒23 例(46耳)。納入標準:不超過3 日齡;診斷為先天性耳廓畸形,包括招風耳、猿耳、垂耳、杯狀耳、隱耳、耳甲異常凸起、耳輪畸形、復合耳畸形及其他耳廓扭曲變形。排除標準:低體重兒(體重<2 500 g);早產(chǎn)兒(胎齡<37周);聽力障礙;伴發(fā)多器官畸形;皮炎急性期;其他健康相關原因,不適合參與本方案。本方案經(jīng)湖州市婦幼保健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A 組10 例(20 耳)與B 組13 例(26 耳)。
1.2 干預方法 由經(jīng)過培訓的聽力技師對患兒進行聽力及耳廓形態(tài)聯(lián)合篩查。A 組采用耳廓矯形器矯正,兩周后取下,隨訪觀察至第6 周。做好耳周備皮,皮膚清潔消毒、去脂處理,然后安裝矯形器。告知家屬密切觀察患兒狀態(tài),加強局部護理,定期隨訪,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來院就診。B 組僅隨訪觀察至第6 周,不進行耳廓矯形器矯正。工作人員每周通過微信進行隨訪,了解患兒耳廓情況,完成耳廓照片存檔。第6 周時,家屬帶患兒來院完成面對面隨訪并填寫問卷資料,評價耳廓形態(tài)好轉情況。
1.3 效果評價 采用VAS 評分評估耳廓形態(tài),得分0 ~10 分,0 分表示無畸形,10 分表示畸形極其嚴重可能是結構畸形;其中1 ~4 分表示輕度畸形,5 ~7 分表示中度畸形,8 ~10 分表示重度畸形。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6.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或Fisher 確切概率法;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A 組20 耳:男、女各5 例;身長(49.7±0.7)cm;體重(3.2±0.4)kg;分娩方式:自然分娩7 例,剖宮產(chǎn)3 例;耳廓畸形分類:垂耳、耳輪畸形各7 耳(各35.0%),復合耳畸形、環(huán)縮耳各1耳(各5.0%),其他4 耳(20.0%);畸形程度:輕度13耳(65.0%),中度6 耳(30.0%),重度1 耳(5.0%)。B組26 耳:男5 例,女8 例;身長(50.1±0.7)cm;體重(3.1±0.1)kg;分娩方式:自然分娩7 例,剖宮產(chǎn)6 例;耳廓畸形分類:耳輪畸形9 耳(34.6%),垂耳8 耳(30.8%),復合耳畸形、環(huán)縮耳、其他各3 耳(各11.5%);畸形程度:輕度14 耳(53.8%),中度10 耳(38.5%),重度2 耳(7.7%)。兩組性別、分娩方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身長、體重、耳廓畸形分類、畸形程度比較,差異亦無統(tǒng)計學意義(t= 1.36、0.87,χ2= 1.71、0.60,P>0.05)。
2.2 兩組耳廓形態(tài)好轉情況比較 A 組耳廓形態(tài)完全好轉18 耳(90.0%),其中耳輪畸形、垂耳各6 耳,復合耳畸形、環(huán)縮耳各1 耳,其他4 耳;未完全好轉2 耳(10.0%)。B 組耳廓形態(tài)完全好轉10 耳(38.5%),其中耳輪畸形6 耳,垂耳3 耳,環(huán)縮耳1 耳;未完全好轉16耳(61.5%)。兩組耳廓形態(tài)完全好轉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 12.61,P<0.01)。
應用耳廓矯形器可有效改善患兒耳廓形態(tài),避免手術創(chuàng)傷,促進患兒身心發(fā)展[6]。本文結果顯示,A 組第6 周時耳廓形態(tài)完全好轉率明顯高于B 組,說明耳廓矯形器對不超過3 日齡的先天性耳廓畸形患兒有效。新生兒耳廓的延展性與透明質酸的含量呈正相關,而透明質酸是耳廓軟骨主要成分,隨新生兒體內雌激素的升高而增加;新生兒出生3 日內體內游離的母體雌激素水平較高,出生后6 周將回到正常水平,此后軟骨的可塑性和延展性也隨之降低[7]。
王俊偉等[8]認為,若在患兒出生后第3 天開始耳模矯正,可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本文結果顯示,A組在出生3 日內接受耳廓矯形器矯正,完全好轉率達90.0%,與Doft 等[9-10]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部分先天性耳廓畸形患兒隨年齡增長可能自愈[11],本文B 組隨訪患兒至第6 周時,完全好轉率為38.5%。目前臨床無自愈的相關篩選條件,不能預料及判斷哪些耳廓形態(tài)畸形會自然轉歸[12]。本文結果發(fā)現(xiàn),B 組第6 周隨訪時耳輪畸形完全好轉者較多,其次為垂耳,但環(huán)縮耳、復合耳畸形、其他耳廓扭曲變形完全好轉情況較差,與齊向東團隊報道的珠三角地區(qū)出生1 個月患兒先天性耳廓畸形類型自愈情況排序基本相符[13]。建議針對耳輪畸形、垂耳,可適當放寬觀察期限,觀察2 ~3 周無緩解趨勢再考慮耳廓無創(chuàng)矯正;對于環(huán)縮耳、復合耳畸形、其他耳廓扭曲變形,則盡早佩戴耳廓矯形器。
綜上所述,耳廓矯形器在不超過3 日齡的先天性耳廓畸形患兒無創(chuàng)矯正中有一定療效,佩戴時間短,完全好轉率高,具有無創(chuàng)、簡便的特點。耳廓矯形器開始矯正時間,應根據(jù)先天性耳廓畸形類型而定。本方案不足之處是隨訪時間短、樣本量小、畸形類型有限,期待今后通過多中心研究、擴大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進一步驗證耳模無創(chuàng)矯正技術在先天性耳廓畸形治療中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