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保兵 王修湯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
高考解答題大多是兩個小問(或三個小問),學生普遍能做出第(1)小問(前問),對于第(2)小問(后問),學生要么“會而不對”,要么“根本不會”.“會而不對”的原因除了運算能力欠缺,大多因為對“前問”審題不清;“根本不會”的原因除了綜合解題能力欠缺外,還有沒有注意兩問之間的思維銜接.本文以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18題和第21題為例,就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在考場上從容應對解答題給出一點教學建議.
高考解答題的結構一般是由題干和題支構成的,題干里的條件是總條件,可用于所要求解的各個小問,但是題支里的條件是“小問”的附加條件,只能用于本小問的解答,所以審題時一定要注意“前問”有無附加條件,如有,“前問”的顯性結論一般不能作為條件用于“后問”的解答.
再如例2解法較多,但最自然的解法是上面筆者給出的解法,即通過聯(lián)立直線AP與雙曲線方程,用AP的斜率k表示點P的橫坐標,同理可表示出點Q的橫坐標,這不僅便于求出直線l的斜率,還為第(2)小問求出PA,PB的弦長進行鋪墊.因此,學生解題時不僅要弄清題目的淺層結構,還要努力弄清題目的深層結構,這個深層結構有一個逐步明晰的過程,還常常有不同的表征,不要畢其功于一役.
總之,從“前問”到“后問”,教師在平時指導學生做解答題時應注重引導學生審清題意,注重各小問之間的思維銜接,不孤立求解每一小問,方能使學生在考場上從容應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