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琴惠
[摘 要]語文課堂活動的設計要立足學情,關注學習內容,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由于小學低年段學生年齡小,所以在課堂活動中教師要站在兒童立場,融入課文情境,在識字、互動、解惑中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讓語文教學輕松有趣。這樣的課堂活動才能有效落實語文教育教學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段;課堂活動;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15-0014-03
什么樣的學習才是有效的?課堂上,既要重視語言知識的講授,又要契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依托課堂有效活動,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合作討論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在小學低年段語文教學中,識字、閱讀、表達等是重要任務。教師要善于抓住語言學習要點,通過互動活動來落實語文要素,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實踐,從而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
一、緊扣以生為本,彰顯課堂趣味
課堂活動設計時,教師要站在兒童立場,減少過多的、理性的、枯燥的解說,要強調語文知識的趣味性,抓住學生的好奇心。
1.立足學生展開探討
低年段學生語言基礎薄弱,對事物的認識以主觀、感性為主。如統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這則寓言故事,通過小鳥與青蛙的對話,告訴我們在認識問題時不要受以往的經驗所局限,更不能目光狹窄、自以為是。對故事的解讀,教師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分別讓學生扮演青蛙和小鳥,以對話的方式說一說青蛙說的有沒有道理、小鳥說的有沒有道理,鼓勵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思考青蛙為什么說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青蛙和小鳥展開了三次對話,學習第一次對話,可以讓學生關注動作表演,結合課文展開想象,積淀語感;學習第二次對話,可以引導學生探究原因,理解“大話”“無邊無際”的意義;學習第三次對話,可以從“笑”字進行剖析,引領學生體會故事的寓意。事實上,天空是很大的,青蛙一直蹲在井底,它的眼界就會變成井口那么大。
2.設計趣味課堂活動
低年段學生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而設計有趣的課堂活動,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如在《坐井觀天》一課中,對于“答”字的教學,可以設計以下活動。首先,教師出示“答”字卡,請學生觀察,并提出問題:“同學們,想要回答問題,就要用什么來回答?”教師將手指向自己的嘴巴。學生心領神會,紛紛回答“嘴巴”。接著,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答”字,發(fā)現其中有一個“口”字,這個“口”字就代表嘴巴。然后,讓學生觀察“答”字的其他部分。由于這個字筆畫比較多,教師給學生出示圖片(見圖1):“同學們,請觀察圖片中的小朋友,有哪些發(fā)現?”直觀的圖示信息比反復講解更有效。學生將文字與圖片結合,發(fā)現“答”字上面有“竹字頭”,“竹字頭”的撇、橫代表眉毛,兩個點代表眼睛,中間的“人”字代表臉蛋,“口”字上面的橫代表鼻子。教師鼓勵學生照著圖示,自己用筆寫一寫、畫一畫,一邊寫一邊說出“答”字各個部分所對應的面部特征。最后,教師強調:“‘答字中‘口上面的短橫千萬不能丟掉,丟掉了人就沒有‘鼻子了?!睂W生笑起來,也牢牢記住了這個字的特征。在進行“答”字測試時,很多學生都能夠快速、準確地寫出完整的字,對“答”字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二、激發(fā)學習動機,促進課堂參與
好奇心是小學生的天性,對新鮮的事物,小學生充滿熱情。在課堂活動設計時,教師要順應學生天性,運用創(chuàng)新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1.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
低年段的語文教學,識字是重點。對字的講解,要結合其音、形、義的特點來強化學生的識字效果。
例如,在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霧在哪里》一課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在課堂導入時可設計游戲化學習情境。教師在黑板上寫出一個學生的名字,當看到這個名字時,對應的學生要迅速起立,并回答“到”,比一比誰的反應速度快。這樣,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于黑板上,個個躍躍欲試。
當教師測試了幾個學生的名字后,出其不意地在黑板上寫出“霧”字,所有人都愣住了,沒有人起立,也沒有人回答“到”。這時,教師提問:“誰知道這個小朋友的名字?幫老師說出來?!睂W生回答“霧”。由此,教師引出文本的學習內容“霧在哪里”。如此巧妙的課堂導入,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為后續(xù)高效的課堂學習奠定了基礎。
2.提升學生思維參與度
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多依賴于感性、直觀、生動的情境。在識字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趣味的識字情境,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字形、字音、字義的特點,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如統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神州謠》這篇課文雖篇幅短小,卻內涵豐富,共分為四小節(jié),前兩節(jié)描述祖國壯麗的山川河流,后兩節(jié)主要描寫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繁榮發(fā)展。
這篇課文的生字較多,如“州”“涌”“灣”等。為了加強學生對字形、字義的理解,教師設計猜字謎游戲。如“盲人失眠”——“民”;“三點一條河”——“州”;“前方四雁陣,縱橫又偏斜”——“族”。設計猜字謎活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很高,對易錯字能夠達到深入理解的目標。顯然,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課堂活動妙趣橫生。學生在情境的推動下,很快進入到活動中,展開有效學習,鞏固了知識。
三、圍繞單元目標,延展課后練習
統編語文教材的單元目標清晰、有序。設計課堂活動時,教師可以基于單元目標,依托課后練習來設計拓展性學習活動。
1.研讀單元目標,設計課堂活動
統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的識字單元,以兒歌的體裁形式來展示識字內容,每篇課文都要求學生背誦,從中感悟兒歌的文體特點。
如“歌”字是一類生字,需要學生理解、識記和正確書寫。教學時,教師調整課文教學順序,將《拍手歌》置于最后,并設計“比比誰的眼睛亮”的競賽活動。
在課堂中,教師首先出示一幅圖,圖中有幾個小朋友,其中一個在打哈欠。教師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片中的小朋友有沒有特別的?”很多學生都看到了打哈欠的小朋友。這時,教師出示“欠”字。接著,出示幾個小朋友唱歌的圖片,讓學生觀察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很多學生都說出了“唱歌”這個詞,并在圖中圈出“歌”字。教師再請學生對所圈畫的“欠”字與“歌”字進行觀察,比較它們的異同。學生很快發(fā)現了兩個字都有“欠”字。這是為什么呢?教師進行引導:“想一想,打哈欠時,我們的嘴巴會怎樣?唱歌的時候,我們的嘴巴又會怎樣?原來,都需要張大嘴巴。因為唱歌時需要張大嘴巴,所以在寫‘歌字時,不要忘記‘欠字?!苯處熈谐霰締卧鶎W內容,《場景歌》《樹之歌》《田家四季歌》等題目,讓學生觀察這些題目有何特點。學生發(fā)現,每個題目都有“歌”字,該單元的課文都是兒歌。最后,教學《拍手歌》,教師通過一邊拍手、一邊讀兒歌的方式引導學生自由朗讀,感受兒歌的節(jié)奏與韻律。
對《拍手歌》的學習,學生跟著朗讀音頻,用拍手的方式來體會兒歌的韻律感,讓語文課堂充滿了歡樂。在課堂活動設計中,教師讓“歌”字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很快認識并理解了“歌”字的構成特點,做到了書寫正確。同時,根據本單元“兒歌”的主題,教師以多樣化的課堂活動增強學生對兒歌旋律的體認,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2.抓住課后練習,設計課堂活動
課后練習具有很強的指向性,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根據課后練習來找準教學重難點,有助于突出單元主題,明晰語文要素內容,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蜘蛛開店》一課的課后練習主要有:結合示意圖講故事、編故事。對該文的講解,教師可以圍繞故事來展開,而指導學生按照圖示信息講故事、編故事是教學的重點。
在課堂伊始,教師設置“聽猜故事”活動。教師在課堂上以聲情并茂的方式講故事:“有一只蜘蛛,在蛛網上閑得無聊。于是,它想開店。但是,它不知道該賣什么。它想到了口罩,因為口罩很好織。于是,在門外放一個招牌,為顧客織口罩,每位顧客一元錢。來了一位顧客,嘴巴非常大,蜘蛛用了一整天才幫它織完口罩。它發(fā)現織口罩很難,就打算織圍巾??墒?,又來了一位顧客,只見身子,不見頭,脖子像大樹一樣高。蜘蛛織了一星期才織完圍巾。蜘蛛感覺很累,又改變了主意,打算織襪子。可是,又來了一位顧客,長了四十二只腳……”學生邊聽,邊猜想顧客是誰,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他們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fā)。
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設置繪畫活動。如教師先引導學生一邊聽故事,一邊想想這個故事哪里最好玩。有學生認為,蜘蛛最倒霉,原本想賣口罩,結果河馬的嘴巴太大了;想賣圍巾,顧客卻是長頸鹿;想賣襪子,卻來了一只有很多腳的蜈蚣。然后,教師設置“畫故事簡圖”的活動,請學生用筆畫出故事中的畫面,以圖示的方式來講述故事。結合學生的故事簡圖,師生共同討論,加深了學生對故事情節(jié)的體會。最后,教師將學生的故事簡圖投影到大屏幕中,通過師生互動交流,對學生的簡筆畫進行點評,從而增進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
說故事活動,著重強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畫故事簡圖的活動,能夠將抽象的課文內容變成形象的畫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教師設置故事續(xù)編活動?!爸┲霅劭椌W,它后來還想到了賣什么?還遇到了哪些顧客?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想一想、編一編,后續(xù)的故事還會更精彩?!笨紤]到學情需要,教師可以將續(xù)編活動以分組的方式開展,由各學習小組對后續(xù)的故事進行編寫,看哪一組的故事續(xù)編得更有趣。這樣的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參照故事的結局,學生講得興趣盎然,各學習小組編故事的熱情很高。
四、緊扣難點、重點,深化課堂活動
在語文課堂上,對重點、難點的教學,可以通過課堂活動來推進,以活動為主線,化解學習疑難。
1.找準難點來設計活動
抓住事物發(fā)展的邏輯順序這一學習要求,對于低年段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一課,講述了葫蘆的生長過程,從長出葉子、開花到結果,看似很淺顯,但要準確、規(guī)范地把握課文的邏輯順序,還是有難度的。小葫蘆生長的過程分為幾個部分呢?教學時,可設計師生共同板畫的活動。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文中插圖,循著故事發(fā)展的線索,對照課文內容,找到小葫蘆各個階段的生長特點,師生共同畫出小葫蘆的生長過程。
讀第一段,先從種葫蘆開始,師生在黑板上種下葫蘆,并在周圍搭設葫蘆架。相應的,教師也讓學生在文中標出種葫蘆的文字描寫。然后,教師讓學生思考,葫蘆架上如何結出可愛的葫蘆,并請學生幫忙共同完成葫蘆架的繪畫過程。結合課文來繪畫,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最后,教師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想一想葫蘆架上還要畫什么。由此展開藤、葉子、花、葫蘆的延伸教學。對于“藤”字,教師讓學生讀一讀、看一看,跟著正確發(fā)音多讀幾遍,并按照正確的筆順寫出“藤”字;對于“細長”這個詞的學習,結合課文內容,教師讓學生畫出“又細又長”的藤。這樣,師生一起將課文內容通過板畫的形式呈現出來,從板畫中,學生逐漸理解了葫蘆的生長過程,也學會了“先……然后……最后……”的表達句式。
2.抓住重點來設計活動
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也可以通過課堂活動來促進學生理解。例如,《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屬于寓言故事,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讀出深藏其中的哲學道理。種葫蘆的人想要葫蘆,但在葉子長蟲后,他卻不管不顧。種葫蘆的人錯在哪里?在畫葫蘆、談葫蘆的過程中,學生明白了“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的道理。葫蘆的葉子能夠為其提供水分、養(yǎng)料,沒有了葉子,也就長不出葫蘆了。
再如,在學習統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霧在哪里》時,文中的“街”字難寫、難記;而在前面學習《寒號鳥》時,“銜”字也是重點識記的生字。這兩個字很相似,但又有不同。教師可以設置對比識字活動。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發(fā)現“街”字代表的是路,古代的路多為土路,所以“街”字的中間為兩個“土”,表示用土鋪成的路;而“銜”字中間為“钅”,因為“銜” 的本義是馬嚼子,就是含在馬口里的金屬小棒,小棒和馬韁繩相連,用來控制馬的行走和停止,所以它中間用“金”字。結合字源分析,學生在觀察、發(fā)現中學會了辨析相似的字,提升了識字效率。
總之,課堂活動的設計要靈活、多樣。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始終抓住學生的學習注意力,緊扣教學需要,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語文課堂妙趣橫生,讓語文教學更高效。
[ 參 考 文 獻 ]
[1] 王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課堂活動設計的思考[J].小學時代,2020(6):78-79.
[2] 倪振賢.淺析如何有效拓展小學語文課堂活動[J].學周刊,2019(29):74.
[3] 劉華.關注小學語文改革? 開展有序課堂活動[J].新課程(下),2013(11):52.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