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在對比與估測活動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量感

      2023-08-24 15:18:00溫子奇
      遼寧教育·教研版 2023年8期
      關鍵詞:量感邏輯推理實踐活動

      摘要:小學生量感的培養(yǎng)通常滲透在計量單位的教學中。教師要開展以比較為中心的數(shù)學活動,引導學生感受“量”出量感的必要性;要輔助學生深入理解周長和面積概念的本質,讓學生在真實的問題解決過程中發(fā)展對“量”的感知;要引導學生充分經歷估測、估算、驗證的過程,與生活建立深度聯(lián)系。

      關鍵詞:對比與估測;量感;邏輯推理;實踐活動

      小學生量感的培養(yǎng)通常滲透在計量單位的教學中。筆者在一線教學中發(fā)現(xiàn),在涉及計量單位的數(shù)學作業(yè)中,常常出現(xiàn)讓人啼笑皆非的答案,如對某些單位的選擇偏離實際——一條魚重2克;混淆不同物理屬性的單位——學校操場面積為3000平方米。學生雖然在笑聲中能修正答案,但后續(xù)學習中依然會重蹈覆轍。不難看出,學生對計量單位的理解常常浮于表面。同時,教材中部分計量單位的使用場景遠離學生生活,導致學生對相應的“量”缺乏基礎的感知。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量感主要是指對長度、面積、體積、質量、時間、角度等基本量,即對物體或圖形某方面物理屬性的感知。換而言之,量感是指對不同量的比較、運算和估計等方面的感悟?!读x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強調通過對具體物體的測量提煉出量感,并將其納入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內容。關于小學生量感的培養(yǎng),新課標給出了三個核心關鍵詞:直觀感知——對事物的可測量屬性及大小關系的直觀感知;選擇——針對真實情境選擇合適的度量單位進行度量;估計——合理得到或估計度量的結果。如何將這三條建議融入一線教學中,需要教師結合具體實踐進行深入探究。

      下面,筆者基于北師大版數(shù)學教材三年級下冊涉及量感的第四單元“千克、克、噸”和第五單元“面積”,論述對量感的理解與培養(yǎng)量感的實踐策略。

      一、在多元對比中建立量感

      教師要開展以比較為中心的數(shù)學活動,引導學生感受“量”出量感的必要性。學生通過最初的直觀比較,發(fā)展到對物品進行間接比較,最后創(chuàng)造出用非標準或者標準的測量單位對數(shù)量進行比較,這個過程能夠充分發(fā)展其對于“量”的感知。

      (一)對比“實物尺”,建立計量單位

      低年級學生在還沒有建立或剛建立起量感時,常用諸如“這個桌子好高”“這個操場好大”“這袋米好重”的語句來描述物體的屬性。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先將學生眼中的高、大、重,用數(shù)學語言量化,如桌子的高度相當于10個文具盒的長度,這袋米和一書包的書一樣重,教會他們利用身邊熟悉的物體與測量對象的某種屬性進行對比,并對其作出相對準確的描述。教師可通過測量數(shù)學書封面大小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初步建立計量單位的概念,并用它們去描述身邊物體的部分屬性。

      【教學片段1】北師大版數(shù)學教材三年級下冊“面積單位”一課中,探究數(shù)學書封面的大小。

      師:你能用身邊的物體測量出數(shù)學書封面的大小嗎?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一般采用比較的方法,使用較小的實物或者圖形鋪滿課本,對封面大小進行計量,呈現(xiàn)出了不同形式的密鋪。

      生:課本封面大約是2個文具盒的大小。

      生:課本封面大約是6個魔方的大小。

      生:課本封面正好被40個小方塊鋪滿。

      師:為什么都是表示課本封面的大小,大家的描述卻不盡相同,那到底誰的描述更準確呢?

      生:不能確定。

      生:我認為大家的描述都是對的。

      師:有沒有什么好方法讓全班同學的測量結果一致呢?

      生:使用同一個比較工具進行測量。

      課堂中,由于最初沒有給定測量標準,學生給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學生使用的計量工具不一樣,對結果的表達也就不同,但每個結論都是與實物對比的合理描述。同時,比較標準的大小對確定課本封面大小的影響也非常明顯,“單位”的概念伴隨著“選擇”的需要在學生心中開始萌生。于是,教師順勢引出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的概念。體驗完1平方厘米的大小后,通過同樣的探究和推理方式,師生共同得到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這樣,通過測量數(shù)學書封面的大小,教師引出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從自創(chuàng)單位測量到統(tǒng)一單位,在師生互動中初步建立起關于面積的量感。

      (二)對比“身體尺”,建立測量標準

      通過對比“實物尺”,學生雖然能夠對物體的屬性作出數(shù)學意義上的描述,但這種量感只是停留在表面,缺乏實際應用功能。如果能夠將“實物尺”轉化為學生生活中最常見、最熟悉的物體,如學生自己身體的某一部分,當再次涉及相關測量場景時,他們就能夠立刻想起這個比較標準,并將學到的知識合理應用,逐步內化量感。

      為了更好地進行論述與教學實踐,本文引入“身體尺”的概念,即學生借助自己身體某個部位的大小,以此為標準去測量、描述待測物體的屬性。結合小學生的身體特征,教師與他們完成如下約定:以1厘米大概是大拇指指甲蓋的寬度,1分米是手掌張開后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離,1米是小朋友兩臂張開后兩手手指間的距離建立長度標準,借助“一指寬”“一拃長”“一臂長”等培養(yǎng)關于長度單位的量感;以大拇指指甲蓋大概是1平方厘米,一個手掌大概是1平方分米,教室的一塊黑板大概是1平方米(與教師自己拼接的1平方米大小的報紙對比感知)建立面積標準,借助自己身體某個部位的大小,培養(yǎng)關于面積單位的量感。

      【教學片段2】北師大版數(shù)學教材三年級下冊“長方形的面積”一課中,估測教室面積。

      師:請同桌合作,用自己的方法估測教室的面積。

      生:用臂長估測,胳膊展開貼著墻做標記,得到教室長約9個臂長,寬約7個臂長。1個臂長約為1米,所以教室長約9米,寬約7米,面積約63平方米。

      生:用步長估測。我的一步大約長50厘米,兩步長就是1米,教室長大概是18.4個步長,約等于9米,寬15步長,約等于7米,面積=長×寬=63(平方米)。

      生:數(shù)地磚。教室的地磚是正方形,我們量出它們的邊長約5分米,面積約25平方分米,教室長占了18塊地磚,寬占了14塊地磚,教室地面一共鋪了252塊地磚,25×252=6300(平方分米)=63(平方米)。

      生:數(shù)地磚塊數(shù)的方法,與測量教室長和寬的方法有聯(lián)系,估測長和寬也是想象長邊可以擺幾個單位面積,寬邊可以擺幾排,再計算面積單位的總個數(shù),進而計算出教室的面積。

      經過探索與實踐學生逐漸明白,測量教室的長和寬可以使用步長或臂長作為標準。學生之間通過不同方法的碰撞和交流,打通了測量長度與測量面積之間的聯(lián)系,把測量的經驗和方法融為一體,再一次提升了量感。

      經過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大部分學生了解了自己“身體尺”的長度或面積,并能夠進行有效估測;能靈活選擇合適的“身體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或面積,將抽象的物理屬性具體化,逐步發(fā)展量感?!吧眢w尺”讓枯燥的課堂充滿趣味,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和無限思考,真正做到數(shù)學課堂以學生為中心,讓數(shù)學學習真實發(fā)生。

      二、在推理實踐中打通量感

      生活中涉及面積與周長的場景非常多,比如教室前后黑板的大小如何進行比較,兩塊草地誰更大誰更小?在這些場景中,需要先從本質上區(qū)分周長與面積。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不能很好地區(qū)分物體的周長與面積,此時教師需要借助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概念本質的學習。教師基于草坪大小的比較設計了一節(jié)實踐課,輔助學生深入理解周長和面積概念的本質,引導學生在真實的問題解決過程中發(fā)展對“量”的感知。

      【教學片段3】兩塊不同的草坪A、B中(見圖1),誰的周長更長,誰的面積更大?

      教師帶領學生來到學校長方形的草地上,將全班平均分為兩組,設計在草地上野餐的情境:一條小路將長方形草地分為A、B兩塊。

      師:如果讓其中一組組長先選場地,你會選擇哪一塊地?

      生:(幾乎異口同聲)我會選擇B,因為它看起來更大。

      師:這里的更大是指什么量更大呢?

      生:B的面積更大。

      可見,在具體的情境中體驗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概念最直接、最高效的辦法。

      師:哪個組所在區(qū)域的周長更長呢?

      生:B組的周長更長。

      生:兩組周長一樣長。

      師:接下來,我們驗證一下大家的猜想,請兩組的組長分別以相同的速度繞自己所在組的區(qū)域邊緣走一圈,看一看誰先回到起點。

      走完后,組長匯報:他們是一起回到起點的。

      師:那么大家邊吃邊思考,他們同時回到起點說明了什么?

      野餐結束后,教師根據學生討論的結果進行總結分析。讓學生自己驗證猜想,可更好地區(qū)分周長和面積的本質,進而厘清面積單位與周長單位的區(qū)別,感受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在生活實踐中理解和驗證數(shù)學知識,進一步提升量感。

      可見,每一種量都有其獨特的屬性,但量與量之間又有著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教師需要設計實踐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每一個計量單位產生的過程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lián)。通過深入本質的探討,學生體會到“因為面積是長度×長度,所以面積單位是長度單位的平方”的道理,其實就是打通了不同量之間的橫向溝通。這樣,從二維到一維發(fā)展量感,使學生由“面”到“線”,再回到“面”。

      三、在深度估測中提升量感

      在脫離測量工具的環(huán)境下,仍能對數(shù)量有較為準確的感知,是學生發(fā)展量感的必備能力。這就需要學生充分經歷估測、估算、驗證的過程,與生活建立深度聯(lián)系。如嘗試估測從學校到家的距離、學校操場的面積、一袋米有多重、一千克綠豆有多少顆等。學生選擇合適的估測策略,充分體驗,既可以逐步發(fā)展估測意識,建立合理的估測策略;又可以在不借助工具的前提下,形成對“量”有較為準確的感知,更合理地估計度量的結果,實現(xiàn)量感素養(yǎng)的穩(wěn)步提升。

      【教學片段4】 實踐探究“有多重”。

      課堂上,教師為學生搭建“超市購物”的情境,開展“我是稱重小能手”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提供天平、盤秤、桶裝礦泉水、桶裝油、西瓜、袋裝食用鹽、蘋果、雞蛋、盒裝牛奶、黃豆、回形針、袋裝花生米、硬幣等物品,嘗試把估測活動貫穿在整個測量教學過程中。

      任務一:課堂探究作業(yè)

      估測物體重量,基本思路是“掂—估—稱—算”,作業(yè)目標是多種感官參與體驗。

      (1)掂一掂指定物體,保持5秒鐘,記住此時的肌肉感覺;

      (2)估一估這個物體的重量,說一說你是怎么估計的;

      (3)稱一稱這個物體的重量到底是多少;

      (4)算一算,你的估計與實際重量相差多少?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及時進行方法指導和糾偏,幫助學生正確掌握估測方法,不斷提高估測的準確度,提升量感。

      任務二:課后實踐作業(yè)

      (1)稱量兩袋鹽的重量,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2)估計幾個蘋果重1千克,實際動手稱一稱,稱后掂一掂,計算你的估計誤差,比一比誰估得最準確;

      (3)稱量曲別針或者黃豆的重量,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4)抱起一個西瓜,估一估它的重量,稱一稱,計算你的估計重量和稱量重量的差距。

      這是一節(jié)極具實踐性的數(shù)學課,整節(jié)課學生都是在實踐中學習的,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體驗,并逐步形成質量參照體系。學生在估測、推理的過程中不斷提高估測能力,在一點一滴的實踐和體驗中豐富測量活動經驗,真正實現(xiàn)了量感的內化。

      量感的提升需要大量直觀的、感性的經驗積累。一是明確基本單位量在生活中有多重、有多大。在這個階段,教師要提供大量實物模型,讓學生掂一掂、摸一摸,建立基本單位的量感,再以此為標準,找一找生活中相近的量,再次體驗。二是選擇合適的基本單位量做“尺子”,推斷其他物體的質量或面積,創(chuàng)設豐富的度量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度量單位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學生只有在充分的直觀經驗基礎上,才能聯(lián)想、類比、遷移到其他估測對象,對量的感知才能更準確、更貼合實際。

      教師先通過與“實物尺”對比建立計量單位,與“身體尺”對比建立測量標準,再通過一節(jié)實踐課,在推理實踐中幫助學生打通量感,最后通過深度估測的情境教學,幫助學生提升量感。

      總之,充分的活動、體驗是學生深度學習和真正培養(yǎng)量感的必要條件。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對比、估計、反思和調整,提高估測能力和對“量”的感悟。此外,在量感的培養(yǎng)過程中,40分鐘的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需要提供適合學生量感生長的環(huán)境,幫助其在生活實踐中不斷深化理解。培養(yǎng)量感的機會無處不在,學校、家庭、超市中都有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多次體驗有多久、有多長、有多大、有多重……就可以感受不同的“量”,理解和運用“量”,不斷形成和豐富量感。

      參考文獻:

      [1]王廣科.多元體驗:讓學生的空間量感拾級而上[J].小學數(shù)學教育,2023(8).

      [2]李利洪,張維國.在豐富的具身體驗中發(fā)展學生的量感:以“什么是周長”教學為例[J].小學數(shù)學教師,2023(4).

      [3]方蘇云,萬里名.度量經驗與量感發(fā)展:以人教版教材二年級下冊“克與千克”教學為例[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shù)學),2023(Z1).

      (責任編輯:楊強)

      作者簡介:溫子奇,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qū)觀瀾中心學校高級教師。

      猜你喜歡
      量感邏輯推理實踐活動
      邏輯推理初步思維導圖
      兼收并蓄
      小議邏輯推理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再談立體幾何教學中邏輯推理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超難度邏輯推理大挑戰(zhàn)
      依托教材培養(yǎng)學生量感的新視角
      在過程中體驗 在體驗中發(fā)展
      關于小學數(shù)學興趣教學的思考
      南北橋(2016年10期)2016-11-10 17:03:22
      小議高中數(shù)學的興趣教學
      南北橋(2016年10期)2016-11-10 16:48:45
      談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考試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2:33
      陵川县| 镇坪县| 巴林左旗| 任丘市| 丰原市| 安远县| 泸州市| 郧西县| 策勒县| 长宁区| 双峰县| 华宁县| 葵青区| 定州市| 即墨市| 襄樊市| 西藏| 平泉县| 尖扎县| 察隅县| 卓资县| 轮台县| 龙川县| 南华县| 社旗县| 永修县| 延吉市| 南投县| 张北县| 武宁县| 丹江口市| 柳河县| 炉霍县| 芜湖市| 攀枝花市| 沿河| 静海县| 洪洞县| 昆明市| 钦州市| 乌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