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祥貴
摘 ?要:在小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勞動教育與各個學科的教育工作至關重要。在最近的十幾年中,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優(yōu)化,教育界對勞動教育的關注力度也變得越來越大,勞動教育的缺失現(xiàn)象也有所改善。教育行業(yè)中越來越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同時把勞動教育和各個學科的課程教育進行了有機地結合。小學科學課堂和其他學科相比較而言具有更強的實踐性和探究性,因此能夠在教學活動中與勞動教育完美地融合。教師應該在其實際教學過程中有效地整合勞動教育資源,并且通過落實勞動教育等方式方法進一步地完善和優(yōu)化勞動教育評價體系,促進小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小學科學;勞動教育;科學課程;教育實踐
一、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勞動意識的重要性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正是需要全面塑造其綜合素養(yǎng)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教育,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能夠讓小學生從小尊重勞動,熱愛勞動,感受勞動的價值。通過借助勞動教育還能夠培養(yǎng)小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實踐能力,不斷地拓寬小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小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小學生從小養(yǎng)成愛勞動的好習慣。在小學階段的各個學科中,科學合理地融入勞動教育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同時還能有效到推動各個學科的教學活動全面地落實教學目標。
二、小學科學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策略
(一)通過科學文化逐步滲透勞動教育
科學是無數(shù)勞動人民在不斷地總結生活經(jīng)驗所發(fā)展而來的智慧結晶,科學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始終不能脫離勞動人民的辛勤創(chuàng)造。在小學科學的教學內(nèi)容中處處都能找到勞動的影子,科學離不開勞動,勞動在不斷地促進科學的發(fā)展。教師開展教學時必須要充分地挖掘科學這門學科中所蘊含的勞動內(nèi)容,同時還應該深入地結合教學內(nèi)容的相關背景知識。例如,科學史料、科學家故事以及科學的應用價值等內(nèi)容。通過這種方式方法能夠與教材中的勞動素材相融合,滲透勞動教育啟迪智慧。讓小學生能夠在潛意識中認識到人們必須要通過辛勤的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出現(xiàn)代科學社會。
例如,在教科版四年級下冊《新的生命》《動物的繁殖活動》這一知識點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教學目標為了解卵生和胎生是動物新生命的主要方法;教學重點為卵生動物胎生動物的繁殖方式;教學難點為卵生動物和胎生動物的繁殖方式。在進行教學之前,教師要提前做好課前準備:青蛙標本以及課件。本課利用課前準備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提早介入教學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興趣,發(fā)展學生收集信息以及處理信息的能力,在課堂中通過出示常見動物的圖片整體感知動物繁殖過程,認識受精過程,從植物遷移到動物,動物遷移到人類。認識哺乳的作用,了解生命誕生的過程。小學的科學課程中沒有涉及人類的繁殖問題,學生對此也極為困惑。絕大部分學生很渴望得到這方面的知識,可以通過本課適當?shù)臐B透生命誕生的過程知識從而激發(fā)學生珍愛生命的情感,學會感恩。通過在本篇文章中潛移默化地滲透科學文化知識并且融合勞動教育的教學理念喚醒小學生的勞動意識,提升學生的勞動自覺性。
(二)借助科學實驗探究落實勞動教育
在進行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實驗探究活動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同時,這一部分內(nèi)容也占據(jù)了大量的課堂時間。在探究活動中,學生能夠通過多種方式方法收集科學數(shù)據(jù),同時在收集的過程中也能夠讓學生發(fā)揮出創(chuàng)造性思維,從而在此基礎之上運用邏輯推理解決問題。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所得出的初步結論在一定階段下是正確的,在之后隨著新的證據(jù)和信息不斷地完善和深入所得出的結論會逐步地發(fā)展與變化。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小學生開展實驗操作時要遵守操作規(guī)范,既不要輕易地輕信權威,同時也不要盲從權威。在探究活動中面對有說服力的證據(jù)時要求學生要學會修正或者調(diào)整自己的觀點。在小學科學教師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借助實驗探究活動有效地落實勞動教育,確保勞動教育目標與科學的有效融合。小學科學課程中的絕大部分知識點都是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幾乎所有的實驗探究活動都和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勞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小學科學教師如果能夠?qū)⒖茖W課程中的知識點與實驗探究活動做到有效融入日常生活,必將會帶領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有效地促進勞動教育。
例如,在針對科教版四年級下冊《食物》第5課《面包發(fā)霉了》這一知識點進行講授時,要讓學生知道吃剩的食物放置時間長了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這種變化是由什么引起的,以及霉菌的生長與什么有關。這一課主要由兩個活動組成(1)觀察發(fā)霉的面包。(2)設計霉菌的生長實驗方案。其中教學重難點為觀察發(fā)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發(fā)霉的條件。通過學生自己的猜想進行合理的實驗設計。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要為每組同學準備兩塊小面包、兩個塑料袋、一個滴灌、一個牙簽、鑷子、兩個放大鏡和一個顯微鏡。首先要讓學生通過肉眼比對觀察初步感知發(fā)霉面包。在實驗過程中切勿用手直接碰觸發(fā)霉面包。之后再用放大鏡和顯微鏡進行深入地觀察。揭示面包發(fā)霉主要原因是由于它上面生長了一種生物——霉菌。同時引導學生要用溶解單元學過的對比實驗來驗證關于推測霉菌生長環(huán)境的猜想。例如,在實驗時需要注意哪些實驗條件?設置兩組實驗進行比較。在兩組實驗中如果只能改變一個條件,讓每一個小組選一個最想要驗證的因素進行實驗設計。通過學生每天堅持觀察,并把霉菌的生長狀況記錄在表格中讓學生能夠在實驗過程中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從而用科學來幫助小學生更好地生活。
(三)整合資源創(chuàng)設機會,有效落實課外勞動教育
小學科學課程與勞動教育的結合一方面能夠通過校內(nèi)課堂開展勞動教育,另外一方面還可以通過課外的勞動實踐活動有效地落實勞動教育的教學目標。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小學科學教師深入挖掘課程中的知識點,有效融合教學內(nèi)容并針對性地開展課外實踐教學活動。
例如,小學科學教師為了能夠進一步地加深低年級學生對植物繁殖方式的認知可以充分地結合勞動教學的教學要求組織開展“我是小小種植員”的活動,在這一活動中可以讓小學生借助課外的時間與家人一起種植大蒜、土豆等植物。通過讓小學生自主種植植物從而學會觀察植物從生根發(fā)芽到生長出新葉的過程。通過讓小學生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為植物澆水施肥從而認識植物的不同生長環(huán)節(jié),在這一過程中也能夠喚醒小學生的勞動意識,讓小學生感受到勞動的快樂。一方面強化了其所學的科學知識,另外一方面還能夠讓小學生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體會到勞動快樂。
(四)進一步完善和優(yōu)化勞動教育評價機制
小學科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融入多種勞動教育實踐性活動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為了能夠在教學活動中進一步地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感,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采取及時的課堂評價,還可以結合所學內(nèi)容創(chuàng)設一些特色的教學活動,并且針對這些教學活動設置科學合理的考評方案。
例如,在“我是小小種植員”的活動中可以設計《我是小小種植員記錄單》。讓小學生在開展勞動活動時做好相關的記錄,其中內(nèi)容涵蓋了植物的名稱、我的種植步驟、植物成長日記以及我的種植收獲。通過利用學生在組織過程中所做的種植記錄以及學生所種植出的植物在班級中進行展示,讓小學生在班級中開展投票選舉的活動。通過自主投票的形式讓班級中的學生根據(jù)投票的數(shù)量選出前三名“最佳種植小能手”,并且教師為其頒發(fā)“我是小小種植員”的勞動勛章。通過這種方式方法一方面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一方面還能夠?qū)趧踊顒优c科學課程進行緊密地結合。既能夠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同時還能夠讓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更加深入的理解。通過小學科學教師制訂評價方案從而為小學生的動手操作以及實踐活動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考核素材。在上述活動中,小學生為了能夠獲得小獎章也會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這種教學方式方法非常有利于科學教學與勞動教學的融合。
再如,在針對教科版四年級下冊《新的生命》《油菜花開了》這一課題進行講解的過程中,由于《油菜花開了》是第二單元第1課的起始課,因此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在本課的設計中,觀察研究活動要從觀察油菜花開始。選取油菜花作為觀察材料,主要是由于油菜花的結構典型簡單,學生比較熟悉。在本課中涉及的有三個活動:第一,觀察油菜花。將觀察的油菜和曾經(jīng)觀察過的鳳仙花做比較,認識油菜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第二,通過解剖一朵油菜花認識油菜花的構造和各部分的特征。第三,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油菜花的變化過程因此引發(fā)出花是怎樣產(chǎn)出果實和種子的這一問題。通過本課幫助學生建立起繁殖的概念,讓學生認識到生物物種并不是以生物個體的死亡而結束的,他們可以通過繁殖產(chǎn)生新的生命,使物種得以延續(xù),植物的繁殖就是依靠花這種特殊的器官來實現(xiàn)的。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設計種植油菜花的任務,通過所學知識讓學生為油菜花的生長創(chuàng)設科學合理的生長條件,從而讓學生自己動手種植、施肥、澆水,將這一活動與勞動活動進行緊密地結合,并且在課程考評機制的設計方面將這一勞動教育內(nèi)容進行充分融合。通過這種方式方法既讓學生產(chǎn)生了勞動的欲望,同時還能夠在勞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并且在勞動過程中與所學知識相互回應。更加深化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更加深入的認知。
(五)借助科學基礎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
小學科學是一門具有較高實踐性特點的課程。在開展實踐性活動中,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借助探究性活動引導學生更加快速地理解這門學科中的基本知識,并對其加以有效地運用。在生活中不難發(fā)現(xiàn),有許多的科學知識都是從勞動教育中得來的。
例如在針對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環(huán)境和我們》《垃圾的處理》這一課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將本課分為兩大部分。第一,用模擬實驗研究垃圾簡單填埋是否安全。通過提出質(zhì)疑人們通過簡單挖坑填垃圾的方法是否安全的問題,讓學生開展簡單的填埋垃圾的模擬實驗,觀察模擬實驗的現(xiàn)象,討論簡單填埋垃圾會對周圍環(huán)境帶來哪些危害。第二,探索垃圾的合理處理方法。針對簡單填埋垃圾會對環(huán)境造成的危害,讓學生設計并制作合理清潔的新型垃圾填埋場,討論新型垃圾填埋場對環(huán)境的潛在危害和對土地資源的浪費。并且在后期了解垃圾處理的另一種方法——焚燒,讓學生用比較的方法討論焚燒垃圾的優(yōu)點和不足。通過建筑模擬實驗讓學生發(fā)現(xiàn)簡單填埋垃圾的危害,從而讓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動進行垃圾分類,并且?guī)蛹胰俗龅嚼诸?。用實際勞動踐行所學知識,既培養(yǎng)了小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還能夠帶動小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提升勞動意識。
(六)借助科學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
在針對教科版五年級上冊《光是怎樣傳播的》這一知識點進行講述的過程中,本節(jié)課的科學探究目標分別為:有依據(jù)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通過實驗中的現(xiàn)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利用光的傳播規(guī)律解釋為什么會有影子這四大主要部分。探究活動1的內(nèi)容為:觀察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教師需要借助多媒體出示圖片讓學生猜測光的傳播路線,并說出猜測的理由。并且在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思考,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現(xiàn)象學生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要讓學生做出有依據(jù)的推測該探究活動的主要設計意圖。通過圖片的直觀展示讓學生對光線有直觀的認知,更好地理解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現(xiàn)象入手有序地進行推測。通過借助科學探究活動并且在探究的過程中適當融入勞動活動讓學生能夠從小的培養(yǎng)勞動意識,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
三、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的科學課程要融入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同時還要與勞動教育進行充分的融合。在小學科學的教學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的方式方法相對較多,例如可以通過科學文化滲透勞動教育、借助科學探究活動踐行勞動教育,小學科學教師必須充分地認識到勞動教育與科學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不斷地優(yōu)化教學方式方法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小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從而為我國的發(fā)展培養(yǎng)出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慧敏. 小學科學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 新課程導學,2021(18):56-57.
[2]劉旭. 小學科學課堂滲透勞動教育的意義及對策[J].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1(13):196-197.
[3]趙秋燕. 小學科學課中有效開展勞動教育的實踐研究[J]. 教育與裝備研究,2021(15):280-281.
[4]馮毅. 學科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邏輯起點探析——以小學科學為例[J]. 基礎教育課程,2021(04):116-117.
[5]王慧莉. 小學自然生命科學勞動教育的探索與實踐略[J]. 現(xiàn)代教育,2021(31):296-297.
(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