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堅持人民至上”作為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立場。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必須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深刻領會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和價值理念。堅持人民至上,就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和人民創(chuàng)造精神,堅持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發(fā)展結果由人民評判。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樹立人民至上的理念,自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承擔起培根鑄魂的神圣使命,面向未來打造“理論社科”“應用社科”“大眾社科”“開放社科”“數(shù)字社科”,從而構筑起思想高地、智庫高地、文明高地、話語高地、智能高地。
關鍵詞 人民至上 以人民為中心 哲學社會科學
張新科,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教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繼續(xù)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并進一步指出,“我們要站穩(wěn)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chuàng)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為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的理論,使之成為指導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1]?!吨泄仓醒腙P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也把“堅持人民至上”作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重要歷史經驗之一[2]。人民至上在治國理政方法論中即轉化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和價值理念,要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也必然要求堅持人民至上這一根本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
一、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
人民史觀、群眾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根本立場,是基于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史觀的必然結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1],“構成歷史的真正的最后動力的動力”,“是使廣大群眾、使整個整個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間又是使整個整個階級行動起來的動機”[2]。人民史觀的基本內涵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認為“千百萬創(chuàng)造者的智慧卻會創(chuàng)造出一種比最偉大的天才預見還要高明得多的東西”[3],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了歷史。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和信念,我們的結論是,“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不竭源泉”[4]。其必然要求就是,作為馬克思主義者,應站在人民的立場,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成立的,更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革命之所以取得勝利,建設和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就,中國共產黨的能和社會主義的好當然是關鍵,但“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5]。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是確定的,但如何對其進行正確理解,特別是對于其人民性進行正確理解,并在其正確指導下發(fā)動群眾、團結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勝利走向勝利,則完全取決于中國共產黨人。
近代中國,有志于救亡圖存的仁人志士,赴湯蹈火、前赴后繼,也未能改變中華民族遭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剝削和壓迫的命運,也未能實現(xiàn)中國的富強和民族的復興。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失敗和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一批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中國需要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走俄國革命的道路,中國革命需要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和人民群眾的參與才能取得成功。毛澤東深刻指出,“在中國,事情非常明白,誰能領導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誰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而“歷史已經證明:中國資產階級是不能盡此責任的,這個責任就不得不落在無產階級的肩上了”?!八?,無論如何,中國無產階級、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小資產階級,乃是決定國家命運的基本勢力?!盵6]中國共產黨正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下成立起來了,“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7]。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徹底改變中國革命的面貌,關鍵就在于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準確理解和把握,并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正確地開展了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的人民革命戰(zhàn)爭。早在1919年,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fā)表的中國第一篇比較系統(tǒng)地介紹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就清楚地認識到,“社會主義的實現(xiàn),離開人民本身,是萬萬作不到的”[8]。1945年,毛澤東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軍隊就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他們不是為著少數(shù)人的或狹隘集團的私利,而是為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著全民族的利益,而結合,而戰(zhàn)斗的。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而且“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所壓倒”[1]。
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繼續(xù)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堅持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承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一切為了人民,也緊緊依靠人民進行建設和改革。1992年,鄧小平在審閱黨的十四大報告稿時提出,“改革開放中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群眾在實踐中提出來的”[2]。江澤民和胡錦濤也一再強調“人民是歷史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3]“群眾是真正的英雄”[4],深刻指出,“黨和人民事業(yè)能不能順利發(fā)展,關鍵在我們黨能不能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能不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馬克思主義立場,“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6],始終堅持“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的觀點,“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7]。2014年,習近平在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執(zhí)政為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8]。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chuàng)精神,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9]。2018年,習近平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講話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fā)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人民奮斗出來的!”[10]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相信人民、信任人民,承認人民歷史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承認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
堅持人民至上,就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和人民創(chuàng)造精神,堅持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發(fā)展結果由人民評判。發(fā)展為了人民,就要及時回應人民訴求,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并從人民不斷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中實現(xiàn)人民的愿望。發(fā)展依靠人民,就要相信人民、信任人民,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動員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事業(yè)之中。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從全體人民的利益出發(fā),逐步解決發(fā)展的不充分、不均衡問題,讓所有人都能公平地分享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成果。在勝利實現(xiàn)脫貧攻堅目標和全面小康之后,共同富裕就成為當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首要任務和目標,也是實現(xiàn)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途徑。發(fā)展結果由人民評判,就是要以“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判定我們的政策和工作對錯、發(fā)展結果好壞的基本尺度,這既是人民至上立場的反映,也是人民至上立場的要求。毛澤東說,“人民是最好的鑒定人”[11],講的是不僅要以人民的評判為標準,也要相信人民有這個能力做出這樣的評判。由此,堅持人民至上,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利益,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和群眾標準,而這些又都是相輔相成的。
二、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導向
和自然科學一樣,哲學社會科學也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其發(fā)展水平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理論思維能力和國家軟實力。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1]。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需要了解新時代新的社會特點、新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人民群眾新的發(fā)展需要,需要在黨的領導下開展新的斗爭、進行新的社會革命、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前進,所有這些都需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開展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深化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并用以指導實踐,即“用社會科學來了解社會,改造社會,進行社會革命”[2]。習近平指出,“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3]。這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大有作為的時代,中國的建設和改革實踐需要符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的理論指導,需要這樣的哲學社會科學思想理論成果。
當代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時代思想的產生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從某種意義上說,任何社會任何時候都有思想理論,但產生符合社會發(fā)展趨勢、符合人民群眾需要的思想理論則是有前提的。哲學社會科學不同于自然科學,它不是對自然界的研究,而是對人類社會的研究,因此,它是有明確的價值指向的,即有“為什么人的”這一“根本性問題,原則性問題”[4]。不同理論指導下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價值指向是不同的。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可以說,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是以馬克思主義進入我國為起點的,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逐步發(fā)展起來的?!薄皥猿忠择R克思主義為指導,核心要解決好為什么人的問題?!薄拔覈軐W社會科學為誰著書、為誰立說,……是必須搞清楚的問題?!薄拔覈軐W社會科學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盵5]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就要堅持人民史觀、群眾史觀,就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史觀、群眾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有什么樣的立場就會有什么樣的態(tài)度,也就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人民史觀、群眾史觀,就有了人民立場、群眾觀點,也就解決了為什么人的問題以及為誰著書、為誰立說的問題,也就解決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最根本、最原則的問題。那么,“為什么人的問題解決了,接著的問題就是如何去服務”[6]。在解決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為什么人”這一根本問題之后,“如何去服務”的問題也就是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的問題。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就要“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里”[7]。人民群眾需要用哲學社會科學認識世界、把握社會、確立方向、實現(xiàn)利益。因此,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就要有人民情懷,就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開展研究,為人民著想、為人民做學問、為人民著書立說、為人民建言獻策,把學術研究與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相結合,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相聯(lián)系。為此,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就不能被任何利益集團所綁架,不能做少數(shù)人利益的代言人,堅持服務于絕大多數(shù)人民群眾的利益;也不能搞所謂的“價值中立”,因為哲學社會科學從來就沒有也不會有什么價值中立,研究人類社會的學問一定是有價值取向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不能為了追求獨善其身而“主張無原則的和平”,不能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明哲保身,但求無過”[1],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要敢于挺身而出講真話;更不能投機取巧、營私舞弊、沽名釣譽,把學術研究當作謀取個人功名利祿的工具。因此,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就要從人民需要出發(fā),關心人民疾苦,關注社會現(xiàn)實,研究社會問題,為黨和政府解決問題提供參考建議。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就要“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2]。人民群眾需要哲學社會科學,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更離不開人民群眾。離開人民群眾,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沒有根基,就會言中無物而成為空談,也會失去群眾而迷失方向。這就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深入群眾、深入基層,真正做“田野調查”,以察民情、體民意、聽民聲,研究人民最關心、與群眾利益最緊密的現(xiàn)實問題,而不是坐在“象牙塔”中閉門造車想當然,也不是脫離人民群眾現(xiàn)實生活去創(chuàng)造所謂的學術體系、構建所謂的理論結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還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從內心深處承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緊緊依靠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我們的認識來自實踐,而人民群眾的實踐就是我們認識的最主要來源,社會認識更不例外。因此,要使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更科學、更貼合實際,就要向人民群眾學習,就要經?!暗较旅嫒プ咭蛔撸匆豢?,遇事多和群眾商量,做群眾的小學生”[3]。也“只有首先善于做群眾的學生的人,才有可能做群眾的先生,并且只有繼續(xù)做學生,才能繼續(xù)做先生”[4]。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就要以與人民利益直接相關的問題為導向。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5]。那么,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應該堅持什么問題導向?從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出發(fā),首先就要關注與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密切相關的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我們黨執(zhí)政興國面臨的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就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結合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對相關問題進行戰(zhàn)略性、前瞻性研究,“在全面客觀分析的基礎上,努力揭示我國社會發(fā)展、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大邏輯大趨勢”[6],提出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為黨和政府決策提供辦法、思路。其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問題導向,就要緊緊擁抱時代,從新的時代特征、新的時代要求出發(fā),從新的時代變革中挖掘新材料、發(fā)現(xiàn)新問題、提出新觀點;就要以我們當前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特別是以與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密切相關的全局性、前瞻性、戰(zhàn)略性問題為中心。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任務勝利完成的當下,我們就要以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為中心,緊緊圍繞全力實現(xiàn)人民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開研究。再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問題導向,就要觀照人民具體的利益訴求,解決人民切身的利益問題。人民群眾不僅有共同的根本利益、長遠利益,也有具體的個人利益、眼前利益,在發(fā)生利益沖突時,我們要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但是,并不是說,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人民的個人利益和眼前利益都應該犧牲;相反,一般情況下,我們既要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局利益、長遠利益,也要維護人民群眾合理合法的個人利益、眼前利益,而且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都是在為人民的每一個個體的當下利益服務。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應該更多關注和研究有效協(xié)調當下社會利益矛盾、破解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社會突出問題和熱點難點問題,更好滿足人民正當利益訴求,為不斷實現(xiàn)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獻計獻策。為此,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就要了解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況,把握人民群眾的思想脈搏,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把學問寫進群眾的心坎里。唯此,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才是國家所需要的、人民所歡迎的,也才能獲得人民長久的支持和認同,也才能使學術成果永葆生命和活力。
三、在推進社科強省建設中打造社科新高地
習近平指出,“哲學社會科學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yè),哲學社會科學戰(zhàn)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zhàn)線”[1]。為了人民事業(yè)的發(fā)展和戰(zhàn)線的壯大,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作為省委省政府聯(lián)系全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的橋梁和紐帶,在新時代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省委的堅強領導和省委宣傳部的具體指導下,團結帶領全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不斷推動江蘇由社科大省向社科強省邁進,為江蘇的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做出積極貢獻。
為推進社科強省建設,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通過智庫建設、課題設置、成果評獎、規(guī)劃設立甚至立法等一系列措施推動江蘇哲學社會科學做大做強、健康發(fā)展。具體包括:精心打造江蘇發(fā)展高層論壇、江蘇智庫峰會、江蘇高層次智庫專家研修班、青年智庫學者沙龍、《決策參閱》等高端智庫品牌;組織省重大應用課題、省決策咨詢研究基地課題、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課題等社科應用課題研究;推動出臺并組織實施《江蘇省社會科學普及促進條例》,開展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評獎,打造江蘇社科學術大會、《江蘇社會科學》重要學術平臺;開創(chuàng)性制定《江蘇省“十四五”哲學社會科學協(xié)同創(chuàng)新規(guī)劃》,提出五大社科、九大行動、十大工程;推動江蘇在全國率先出臺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綜合性地方性法規(guī)《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促進條例》,彌補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綜合性立法的空白,為推進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法治化建設提供了江蘇經驗。
在新征程上,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將團結帶領全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論述,堅定方向,高舉旗幟,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充分發(fā)揮“聯(lián)”的優(yōu)勢、“合”的功能,團結引領全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面向未來打造五大社科發(fā)展高地,加快推進社科強省建設。
第一,面向未來打造“理論社科”,構筑思想高地。一是加快構建具有主體性與原創(chuàng)性的學術體系。圍繞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以重大理論問題研究、重大現(xiàn)實問題研究、重大實踐經驗總結為抓手,積極進行知識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推出一批經得起實踐、歷史和人民檢驗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二是構建既有普遍意義又具中國特色,凸顯江蘇特點和發(fā)展優(yōu)勢的學科體系。發(fā)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引領作用,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領域馬克思主義相關學科建設。三是以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為契機,積極傳承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主動結合江蘇紅色資源的挖掘整理利用,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
第二,面向未來打造“應用社科”,構筑智庫高地。一是強化需求側,完善決策咨詢制度。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搭建研究成果轉化平臺,暢通政策建議報送渠道,建立成果購買機制。二是優(yōu)化供給側,加強新型智庫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工作主管部門,應積極加強對新型智庫建設的科學規(guī)劃和分類指導,統(tǒng)籌推進各級各類智庫健康有序協(xié)調發(fā)展。新型智庫建設依托單位,應加大新型智庫建設投入,加強資源統(tǒng)籌和部門協(xié)調,深化管理體制改革,推動智庫實體化建設。特別是新型智庫,應以內部治理體系現(xiàn)代轉型為目標,建立健全與現(xiàn)代智庫發(fā)展規(guī)律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和治理模式,創(chuàng)新人才引進和評價激勵機制,推進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品牌化建設;具備決策咨詢功能的研究機構、符合條件的決策咨詢類研究基地,應當在有關部門的引導下積極向新型智庫轉型。
第三,面向未來打造“大眾社科”,構筑文明高地。人民群眾需要哲學社會科學知識和思想理論,這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因為共同富裕不是僅包括物質富裕,而是包括精神富足的全面富裕。這就要求結合人民群眾的實際和需要,以普法宣傳、知識普及、文化下鄉(xiāng)為依托,以新時代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為導向,積極鼓勵社會各界組織、參加社會科學普及活動。不僅要明確哲學社會科學機構和研究人員應當參與、支持社會科學普及活動,而且還要鼓勵省和有條件的地區(qū)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綜合性交流展示場所建設,特別是要在科技館、博物館、展覽館、文化館、圖書館、紀念館、人文景區(qū)等場所增設普及社會科學知識的設施與內容,以滿足哲學社會科學服務人民生活的需要,同時提高人民群眾對哲學社會科學知識的可得性。
第四,面向未來打造“開放社科”,構筑話語高地。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要用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同時加強與國際學術話語的對話。當前,最為關鍵的是要借助聯(lián)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二十國集團會議、上海合作組織、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博鰲亞洲論壇等重要國際組織和國際學術交流平臺,以及國際民間交往交流,緊密結合“一帶一路”建設,以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理念為目標,引導和支持哲學社會科學機構和研究人員開展對外話語體系研究,創(chuàng)新話語內容、改進敘事方式,形成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同時,加大支持舉辦高水平國際性學術論壇、學術會議的力度,鼓勵學者積極參與國際性學術組織和學術活動;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典籍的對外翻譯工作,探索推動新型智庫、學術大使加強對外交流,傳播中國聲音。
第五,面向未來打造“數(shù)字社科”,構筑智能高地。當代社會是數(shù)字化社會,數(shù)字化、智能化不僅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給成果存儲、發(fā)表、交流提供了新的平臺和傳播手段,而且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本身也全面數(shù)字化了。從這一意義上說,當代社科是“數(shù)字社科”。如果不想被“數(shù)字”所淘汰,就要緊緊跟上數(shù)字化、智能化的發(fā)展步伐,積極順應“互聯(lián)網”+行動計劃,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加強哲學社會科學數(shù)字化、智能化建設。同時,推動大數(shù)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諸如搭建管理服務信息化平臺,完善專家?guī)臁㈨椖繋?、成果庫等專題數(shù)據庫,不斷提升科研管理服務的能力和水平[1]。
總之,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人民史觀的基本結論,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立場。相信人民是歷史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承認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如此,必然要求國家治理以人民為中心,這是我們治國理政的根本價值理念。哲學社會科學也應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研究導向,要求為了人民的利益和福祉而研究,把學問寫進群眾的心坎里;深入群眾,緊緊依靠人民進行研究,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
〔責任編輯:史拴拴〕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9頁。
[2]《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6頁。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5—256頁。
[3]《列寧全集》第三十三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85頁。
[4][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9頁,第16頁。
[6]《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4頁。
[7]《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57頁。
[8]《李大釗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0頁。
[1][11]《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1039、1096頁,第1038頁。
[2]《鄧小平年譜》第五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648頁。
[3]《江澤民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頁。
[4]《胡錦濤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84頁。
[5]《胡錦濤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42頁。
[6][9][1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39頁,第136頁,第139頁。
[7][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5頁,第101頁。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75頁。
[2]《毛澤東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頁。
[3][5]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頁,第5、12頁。
[4][6]《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57頁,第859頁。
[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24頁。
[1]《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9頁。
[2]張音、宋靜思、王浩:《總書記叮囑“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人民日報》2022年12月22日。
[3]《毛澤東年譜》第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132頁。
[4]《鄧小平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頁。
[5][6]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4頁,第14頁。
[1]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5頁。
[1]張新科:《構建社科協(xié)同發(fā)展的促進機制》,《群眾》2022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