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巖
(沈陽市第十一中學)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通稱“新課標”)設定的18 個學習任務群中的第7 個學習任務群。該任務群的設置,一方面滿足了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語言文字交流之需,另一方面又切中高中語文教學“不實用”之弊?!皩嵱眯蚤喿x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是高中語文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內容。本文將從內涵及定位理解、目標分析、內容梳理三個方面論述該任務群的教學指向,并從課堂實踐的角度開展教學設計。
新課標對“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闡述為:“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學習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實用性語文,包括實用性文本的獨立閱讀與理解,日常社會生活需要的口頭與書面的表達交流。通過本任務群的學習,豐富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提高閱讀與表達交流的水平,增強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我們從其中的兩個關鍵詞出發(fā),分析該任務群在高中教學中的具體指向。
一是“實用性”。實用性回應的是社會生活需要,突出信息意識和文化素養(yǎng)。從2022 年高考語文全國卷的試題設置中,我們可以看出,“實用類文本”是指向社會實用的一種文本類型。比如全國甲卷的“雜交水稻”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方法”、全國乙卷的“雪花”“對稱物理”等?!皩嵱妙愇谋尽钡捏w裁為新聞、傳記、報告和科普文章等。
二是“閱讀與交流”。閱讀與交流是一個整體,兩者是輸入與輸出的關系。學生通過閱讀進行信息的輸入,最后再利用已有知識能力完成信息的輸出,即交流?!皩嵱眯蚤喿x與交流”實際上指向的是一項基本的生活能力——社會實用背景下的文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因此,教師要努力在教學中為學生搭建信息檢索與分析的橋梁。
在新課標中,“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被設定為必修任務群之一,占據(jù)1 學分,共計18 課時。應當注意的是,18個學習任務群的分類,有的是從內容上界定的,比如“文學閱讀與寫作”;有的是從形式上界定的,比如“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分類標準不同,彼此就會有交叉?!皩嵱眯蚤喿x與交流”與“當代文化參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等任務群既有交叉又有不同。教師要注重任務群的整體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通過分析“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內涵及定位,我們可以理解“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是以實用類文本閱讀與理解、實用性交流為教學內容,以學習任務群為組織方式,為“豐富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提高閱讀與表達交流的水平,增強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的必修學習任務群。
新課標將“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學習目標闡述為:學習多角度觀察社會生活,掌握當代社會常用的社會文本,善于學習并運用新的表達方式。學習運用簡明生動的語言,介紹比較復雜的事物,說明比較復雜的事理。
結合高中語文的學習實際,我們對學習目標的理解為:“學習多角度觀察社會生活”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關注實用類文本背后所反映的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問題,學會信息搜集、篩選、整合的方法,發(fā)展辯證思維能力,豐厚文化底蘊?!罢莆债敶鐣S玫纳鐣谋尽睆娬{學生對實用類文本中社會常用文本的掌握,如新聞、演講詞、說明文等,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的文體知識、對文本進行獨立理解與鑒賞等。“善于學習并運用新的表達方式”“學習運用簡明生動的語言”則強調學生在掌握語言表達方式的基礎上,將課堂所學運用到具體的社會生活實際中,通過具體交際情境進行口語或書面表達,提升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該目標指向學生的表達能力。
新課標對“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學習內容進行了梳理(見表1):
表1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學習內容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關于“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內容共設置了三個單元,每個單元有一個人文主題。這三個單元的內容分別對應了“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新聞傳媒類、知識性讀物類、社會交往類的學習內容(見下頁表2)。
表2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內容
從教材的編寫上我們可以看出,任務群的教學打破了文章體裁限制,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從真實的問題情境出發(fā),構建解決路徑,完成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教師在教學中要遵循內容整合的要求,并注重課內與課外相勾連。
教學中如何落實學習任務群的內容,采取何種教學模式最有效?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相較于以學科素養(yǎng)大概念來統(tǒng)整學習任務的教學模式,以教材單元內容及編寫邏輯為切入點,輔以生活實際資源整合的教學模式更易實施。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勞動光榮”。該單元選取了三篇人物通訊、一篇新聞評論和兩首古代詩歌,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彰顯了勞動的偉大意義?;诟咭荒昙墝W生的認知情況,本案例以這三篇人物通訊作為學習內容。
學習目標設定為:(1)致敬偉大的勞動模范:感受勞動者的先進事跡,體會勞動的美好與崇高,尊重普通勞動者。(2)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思考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建立正確的勞動觀和人生觀。(3)傳承與發(fā)展勞動精神:能以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對待學習和生活,勇于追求,樂于付出,在勞動中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任務1:學生在精讀課內文本的基礎上,收集“感動中國”的頒獎詞,感受新聞人物的形象,概括其先進事跡,填寫任務表格(見表3)。
表3 勞動模范的主要事跡及精神品質
任務2:分析新聞通訊報道的角度,理解新聞事實、記者立場與報道觀點的關系。
任務3:學生整理素材,寫一個作文片段,致敬心中的勞動者。
教師在第一課時緊密結合教材內容,選擇有利于組織和實施的相關素材,學生通過文本閱讀、信息提取和觀點交流,總結出三位勞動者所代表的時代精神:袁隆平,勇立潮頭、引領“綠色革命”的創(chuàng)新精神;張秉貴,愛崗敬業(y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團火”精神;鐘揚,勇于擔當、甘于奉獻,不斷探求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的“探界者”精神。
1.踐行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理念
任務群教學的核心是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合作完成任務。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僅依靠教師講授,而是要學生在真實的交流情境中展開閱讀與交流。本案例的第二課時是學生在組內評價的基礎上,將完成的作文片段進行班內交流表達。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致敬勞動模范,表達他們對勞動精神內涵的理解。
學生作文片段1: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是他對夢想的執(zhí)著,對初心的堅守?!昂滔鲁藳鰤簟笔撬麑茖W的禮贊,是他畢生的追求。他以綠色禾苗增添希望,以金色稻穗帶來收獲;他勇立潮頭、引領創(chuàng)新、滿腔熱忱,矢志不渝;他以發(fā)展眼光不斷進取,以勞動創(chuàng)造文明;他堅守奉獻國家、服務人民的底色,窮山距海,不能限也。
學生作文片段2:你用火一般的熱情感染顧客,你用火一般的精神盡職盡責,你用火一般的力量創(chuàng)造奇跡,你用火一般的思維開天辟地。征途雖遠,精神領銜,斯人已逝,風范猶存!
學生作文片段3:平原、山川、高原……忙碌的背影在多點一線中來去匆匆,多重身份在各個舞臺上切換自如,上萬幅忙碌的畫面匯聚成一個名字——鐘揚。15 歲考上中國科技大學,你用奮斗和堅持告訴我們夢想并不遙遠;收集四萬多類植物的種子,你用無畏和奉獻告訴我們幸福并不難尋。擼起袖子,穿梭于種子世界,是你的幸福;技術援藏,扶持少數(shù)民族學生,是你的幸福。環(huán)境艱險、病痛折磨,而你不言不語、不怒不哀,你用微笑和謙遜讓整個高原天朗氣清。青藏高原格桑花開,復旦校園書聲瑯瑯。你是我們心中的藏波羅花,你的名字叫“鐘揚”。
學生通過交流得出結論:勞動不僅能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更能建立美好的精神世界。勞模們身上涌動著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激情,在勞動中不但體現(xiàn)了自身價值,更托舉起國家、民族的夢想。
2.創(chuàng)設情境,關注生活與時事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中的“實用”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應該與日常生活發(fā)生直接聯(lián)系。教師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的學習情境,必須是學生能利用已學知識進行語文實踐。在引導學生樹立何種勞動觀念時,教師設計了以下兩個情境任務:
情境1:因暴雪停課在家的你參與除雪了嗎?請觀察你身邊在暴雪中可敬的勞動者,寫一段話給你的朋友,向朋友介紹這些勞動者,并向勞動者致敬。
學生寫作片段:勞動暖人心。立冬后,一場暴雪讓沈陽變成了“盛京”。紅墻白雪雖美,但也影響了我們的出行。是環(huán)衛(wèi)工人和志愿者們迎難而上,勇于擔責,沖在風雪中。他們彎腰揮鍬,躬身推車,用勞動和汗水展示著昂揚向上的“沈陽除雪精神”。他們救急解難的身影,化了冬雪,暖了人心。這是身邊可敬的勞動者,這是沈陽的冬日暖陽。
情境2:“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綿延至今。請你為學校“新時代的勞動觀念”主題升旗儀式寫一段話。
為幫助學生豐富表達內容,提升表達效果,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無私奉獻、銳意進取、勇于創(chuàng)造是新時代青年應該樹立的勞動觀念。勞動創(chuàng)造幸福,實干成就偉業(yè)!
學生寫作片段:“漁子與舟人,撐折萬張篙?!毙燎诘膭趧诱卟粦制D險。這樣的勞動精神是王進喜跳進泥漿,戰(zhàn)勝井噴的鐵人背影;這樣的勞動精神是王繼才32 年駐守,三代人無言付出的守島身影?!棒隼擅髟乱梗枨鷦雍??!眲趧拥倪^程難免艱辛,卻也伴隨著熱火朝天的激情和愉悅。這樣的勞動幸福是袁隆平扎根黃土地、埋首隴畝、躬耕不懈的專注模樣;這樣的勞動幸福是張秉貴細致入微、和善待客的微笑臉龐。人生在勤,不索何獲。不懼勞動的辛勞,創(chuàng)造勞動的幸福,是生逢偉大時代的你我該有的勞動觀念。
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新聞通訊和評論的寫作特點,正確認識勞動的意義。 案例中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對應了教材第二單元學習任務1“勞動話題專題研討”和任務4“寫一個你熟悉的勞動者”。該單元的教學,教師也可以嘗試從“掌握題材”入手,使學生了解并能辨別消息、通訊、評論等新聞體裁的特點;或者“引導精讀”,讓學生給新聞評論畫結構思路圖,使其明確作者的立場觀點、論證思路及方法,了解新聞評論的寫法;還可以“嘗試評論”,讓學生通過寫作交流、討論會等實踐活動,學會寫新聞通訊或評論,思考勞動精神的現(xiàn)實意義,進而指向教材單元學習任務2“進行新聞評論”和任務3“評選優(yōu)秀新聞作品,撰寫推薦書”。
總之,“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的內容指向以滿足實用需求為目的的閱讀與交流,它與生活實際息息相關,但該教學內容卻常常在教學中被忽視。教師要明確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課程活動的起點和歸宿都是生活實際。在開展“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教學時,教師要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根據(jù)文本特點提供多種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真實交際情境的言語實踐機會。怎樣處理好“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與其他任務群的交叉關系?怎樣將“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教學與核心素養(yǎng)充分鏈接?這些都是廣大教師需要研究的時代課題,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持續(x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