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藝紅
【摘 要】勞動是培養(yǎng)人、塑造人的重要途徑。它事關青少年勞動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對學生全面發(fā)展起到樹德、增智、健體、育美等綜合育人的促進作用。學校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發(fā)展,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及勞動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文章闡述對鄉(xiāng)鎮(zhèn)中學家校村融合的勞動教育實踐探索,即通過整合家庭、學校、村委會三方的勞動教育資源,實現(xiàn)勞動教育功能互補,對學生形成勞動教育合力,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鄉(xiāng)鎮(zhèn)中學 家校村融合 勞動教育 初中生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0-13-03
當下,一些父母溺愛、代操代辦,導致部分學生缺少勞動機會,基本勞動能力越來越差,甚至出現(xiàn)輕視勞動、不會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的現(xiàn)象,進而影響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新時代下學校應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發(fā)展,充分認識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功能和獨特教育價值,攜手家庭和村委會搭建勞動教育平臺,充分挖掘勞動教育資源,對學校勞動教育進行有效補充。在實施勞動教育的實踐探索過程中,研究者總結出鄉(xiāng)鎮(zhèn)中學家校村融合的勞動教育模式,即通過整合家庭、學校、村委會三方的勞動教育資源,實現(xiàn)勞動教育功能互補,使家庭勞動常態(tài)化、學校勞動常規(guī)化、勞動實踐多樣化,形成勞動教育合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調查勞動情況,了解勞動現(xiàn)狀
了解學校初中生勞動的現(xiàn)狀是實踐探索家校村融合的勞動教育必不可少的步驟。只有對學生勞動現(xiàn)狀有深入的了解,才能使家校村融合的勞動教育有效實施。
為了更好地了解鄉(xiāng)鎮(zhèn)初中學生勞動的情況,研究者在廣東陽江市陽東區(qū)塘圍初級中學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共抽取了312個學生和300位家長進行調查。被調查的312個學生中,只有少數(shù)學生對勞動興趣濃厚,對勞動興趣一般的學生占54.49%,不喜歡勞動的學生占4.49%。一道多選題顯示,在家長的要求下做家務的學生占44.23%,在假期偶爾做家務的學生占58.33%,不愿意在學校打掃衛(wèi)生但不得不做的學生占16.35%。從家長的問卷數(shù)據(jù)來看,63.00%的家長認為他們的孩子勞動意識淡薄。同時,在家訪家長的過程中了解到,一些家長認為孩子該做的事情是學習,而做家務勞動會占用孩子的學習時間,因此這些家長從不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勞動情況不容樂觀。有相當多的家長認為學校非常有必要開展勞動教育,舉辦勞動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習慣和勞動能力。另外,在對部分學生的訪談中研究者了解到,有的學生是在父母給報酬或是在強迫下才做家務勞動,在學校的勞動活動中多是應付式參與,能夠熟練掌握洗衣服、煮飯、打掃衛(wèi)生等基本生活技能的學生很少。
調查結果說明,學生勞動的興趣不高,在家務勞動中參與不夠積極,較少主動或者難以獨立完成家務勞動,這既有學生自身的原因,又有家長的原因。綜觀家庭、學校、社會三個層面的勞動教育情況,可以發(fā)現(xiàn)當前勞動教育面臨以下問題:
從家庭層面來看,由于家長溺愛孩子和學業(yè)競爭壓力大,勞動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視,學生在家里基本不參與家務勞動,家長也不主張孩子參與勞動鍛煉。家長更重視的是孩子的考試分數(shù),而不是勞動能力的培養(yǎng)。
從學校層面來看,勞動教育師資欠缺,沒有專職的勞動教師;不開設系統(tǒng)的勞動教育課程,不注重學生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的培養(yǎng)。
從社會層面來看,人們存在一些錯誤的思想,一些人認為只要有好分數(shù)、好學歷就能找到好工作,不需要有積極的勞動意識,他們認為學生之間存在的競爭只是學習成績的競爭,與勞動無關。
鑒于以上調查情況,廣東陽江市陽東區(qū)塘圍初級中學根據(jù)實際制訂實踐方案,深入探索鄉(xiāng)鎮(zhèn)中學家校村融合的勞動教育策略。
二、勞動資源整合,教育功能互補
(一)家校融合,合力互補
要想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首先要轉變學生和家長的勞動價值觀,理念一致才能融合,才能對學生的勞動教育發(fā)揮作用。
現(xiàn)階段,還有部分家長認識不到勞動教育的價值,甚至認為孩子做家務純粹是浪費時間,只有好好學習才能夠成才。馬克思認為,“勞動是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前提”[1]。2013年4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強調:“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勞動是人類最基本、最重要的實踐活動,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根本前提。對于學生而言,勞動教育關系到他們以后的生活,也影響著他們未來的發(fā)展。因此,改變學生和家長的勞動觀念是鄉(xiāng)鎮(zhèn)中學實施家校村融合的勞動教育的首要突破口。鑒于此,學??蓮囊韵氯齻€方面入手,讓學生和家長認識到勞動教育的意義。一是抓總體思想。在班會課、家長會中開設勞動教育專題講座,提高學生和家長對勞動教育的認識。二是個別轉化。對勞動教育觀念有嚴重偏差的學生、家長進行多次家訪,通過面談正面引導他們理解勞動的重要性。三是進行教育指導。在家庭生活中,本應該是孩子自己動手的事情,家長不要阻止或代勞,例如穿衣、疊衣服、收拾床鋪、掃地、擦桌椅等。當孩子不能獨立完成某項家務勞動時,家長應積極指導或協(xié)助孩子完成。只有當孩子有了勞動意識,主動動手,勞動教育才能正常開展。只有家長重視勞動,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與學校達成共識,才能更好地與學校融合,合力實現(xiàn)勞動教育的育人目標。
(二)家校村聯(lián)合,協(xié)同育人
受課時、空間、設備等一些限制因素的影響,僅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價值觀是遠遠不夠的,學校利用校外實踐的契機與廣東陽江市陽東區(qū)紅豐鎮(zhèn)塘圍村村委會合作,并在家委會的共同努力下,三方合力,在塘圍村建立了家校村共育實踐基地;同時也在紅豐鎮(zhèn)潮觀村的陽江市漠陽香生態(tài)水稻種植示范基地建立了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兩個基地的建立,為鄉(xiāng)鎮(zhèn)勞動教育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把家庭、學校、村委會三方的資源充分整合利用起來,為學校實踐探索家校村融合的勞動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路徑。在節(jié)假日,學校與家委會、村委會共同組織家長和學生到家校村共育實踐基地開展親子共讀、親子講座等活動。定期到塘圍中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開展實踐活動,指導學生除草、種植農作物、烹飪等,讓學生在勞動中體驗快樂與幸福,勞動意識不斷增強,勞動觀念逐步樹立。
三、開發(fā)校本課程,構建勞動教育實踐體系
(一)設計家務勞動課程,家庭勞動常態(tài)化
為了讓家長更好地參與并融入勞動教育,把勞動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與學校實現(xiàn)勞動教育功能互補,對學生形成勞動教育合力,學校精心設計了周末和假期的一系列家務勞動課程。
1.周末常規(guī)家政作業(yè)
每個周末布置“我愛我家”家政作業(yè),讓學生每周買一次菜,做一頓飯,打掃家里衛(wèi)生間、客廳和廚房等。在家庭勞動中,鼓勵家長在放手讓孩子大膽去摸索、去嘗試的同時,教給孩子勞動的正確方法。例如給孩子演示如何制作家常菜、如何收納整理物品等,讓孩子學會一些必要的技能。例如做紅燒魚時先從買魚開始,到菜市場挑選什么魚,如何殺魚,需要什么調料等,把所有的流程和注意事項一一教給孩子,這樣孩子實際操作起來信心會更足。
教會家長巧用“羅森塔爾效應”,同時做到因材施教,在孩子不愿意參加家務勞動或半途而廢時,家長一定要及時伸出援手給予幫助,支持和鼓勵孩子。當孩子做得不好時不能批評,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要看到孩子在勞動過程中的努力和堅持。當孩子動作慢時,更不能嫌棄孩子甚至伸手代勞,可以提出合理的建議,給孩子充分的鼓勵和贊美。漸漸地,孩子會愛上做家務,逐步掌握勞動的技能,體驗做家務的樂趣和成就感。在家庭生活的日常小事中不斷滲透和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觀念、動手能力和勞動習慣。家庭勞動教育是學生在校勞動教育的有益補充。
2.假期親子主題勞動實踐活動
寒假開展“我勞動,我快樂”主題實踐活動,暑假開展“我勞動,我成長”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和指導下完成一項家務挑戰(zhàn),掌握一項勞動技能,并親子合作完成一件勞動作品,可以是種植植物、烹飪食物、制作手工藝品等。在親子勞動中讓學生體會家長的日常生活,體諒父母的辛苦,拉近親子關系,讓學生在與父母的合作中學會感恩,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
通過以上方式,勞動教育在“潤物細無聲”中融入家庭,在校外得到了延伸。
(二)開設勞動教育課程,校內勞動教育常規(guī)化
針對校內的勞動課程,學校把勞動教育滲透到每一個教育細節(jié)當中,把勞動教育常規(guī)化。
1.校內常規(guī)勞動教育
開設每天、每周的勞動教育課程。每天早晚的常規(guī)勞動任務有打掃教室、公共區(qū)域的衛(wèi)生等。每周有一個課時的勞動課,內容有勞動教育主題課程、美化校園大掃除勞動等。針對寄宿學生,執(zhí)行學生自主管理制度,讓學生互幫互助,自己疊被子、洗衣服、打掃衛(wèi)生等,培養(yǎng)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每月在學生中推選“勞動之星”,激發(fā)他們的勞動熱情,培養(yǎng)他們愛勞動、會勞動的勞動習慣和勞動價值觀。同時,每周對勞動情況進行總結,對勞動積極向上、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進行表揚獎勵。
2.校內特色勞動教育活動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是新時代發(fā)展所要求的,也是新時代勞動教育所注重的。學校通過開展創(chuàng)意機器人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讓學生認識到勞動實踐需要創(chuàng)新才能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開展“勞動美”實踐活動月,把勞動教育落到實處、細處,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可以評選為“勞動之星”。學校組織學生志愿者在校園內開展志愿活動,例如開展“綠色家園”植樹活動,用行動踐行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理念,厚植綠色情懷。開展“粽香滿堂飄,粽意滿校園”端午節(jié)活動,讓學生在感受和傳承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認識到平凡生活中勞動的不平凡意義。
(三)家校村融合,勞動實踐多樣化
利用整合后的家校村資源——家校村共育實踐基地、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帶領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開展公益志愿服務活動,組織親子實踐活動、田間勞動體驗活動等。例如在全國學雷鋒紀念日開展街道大掃除服務活動,引導學生學習雷鋒精神,做新時代學雷鋒傳人,幫助他人,快樂自己,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臟,用實際行動踐行雷鋒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慶節(jié)期間,在家校村共育實踐基地、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開展“耕讀傳世,培根鑄魂”親子勞動研學活動,利用田間課堂,讓學生了解四季節(jié)氣,體驗農事勞作,學習勞動技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本次活動,學生從勞作中習得技能,了解農耕文明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并促進了親子溝通,加強了家庭勞動教育。寒假在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開展“勞動研學,耕讀育人”親子冬令營活動,讓學生走進田園,認識農作物,體驗田間勞作,感受勞動的苦與樂,在勞動中成長。
利用家校村共建的勞動教育平臺,從多方面讓學生在勞動中有所收獲、心有感悟。在這些勞動實踐活動中,家長和孩子其樂融融,共同感受勞動的快樂和喜悅。每一次的勞動實踐活動,都是學生、家長和教師的成長過程,促使勞動教育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
四、勞動教育,生命必修課
勞動教育不能單憑社會、學?;蚣彝ヒ环降牧α?,而是需要三者協(xié)同合作、融合互補才能發(fā)揮勞動教育的重要力量。學校應聯(lián)合家庭、村委會,加強初中生勞動教育,讓學生在勞動實踐活動中形成正確的勞動態(tài)度,培育優(yōu)良的勞動品德,掌握基本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具備一定的勞動能力。
勞動教育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必修課,在踐行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學校必須時刻堅守立德樹人目標,將學生的成長作為勞動教育各項實踐活動的中心工作,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做到知行合一,把勞動教育變成一種自覺的教育力量,促進學生的終身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志祥.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纾?00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