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巖 高悅
摘要:文章在明確生命教育的內涵、高中階段語文教學現(xiàn)實情況以及現(xiàn)階段社會背景后,把握生命教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思路,對教學方法進行深入探究。通過依據(jù)教材選文、延伸教學材料、設計課堂形式以及優(yōu)化課后作業(yè)的方式,對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中生命教育的滲透路徑進行研究。
關鍵詞:高中語文;生命教育;大單元教學;因地制宜
近年來,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社會普遍對于“生命”這一話題產(chǎn)生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在高中的教學活動當中,“生命教育”也一直是最值得關注的話題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高中語文學科以其極強的人文性特點,不可避免而又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了“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務。那么究竟如何在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呢?這成為了當下高中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生命教育”歸根結底是一種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理解生命,與生命共鳴的教育。需要“因地制宜”,結合高中階段語文教學現(xiàn)實情況,制定符合高中生需要的教學目標。
首先,高中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多元文化碰撞背景下,對于其價值觀的正確引導更加不可忽視。所以“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標在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其次,高中階段學習壓力較大,同時也存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困擾。近年來高中生心理問題頻發(fā),嚴重者會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甚至生命健康。所以“生命教育”的重要目標在于幫助學生錘煉生命意志,理解生命價值,提高心理素質。最后,教育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讓人能夠更好地生活?!吧逃币矐趯嵺`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生命能量。所以“生命教育”的最終目標在于為學生拓寬生命意義,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曾深刻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fā)展,教育就是助長生命力發(fā)展的一切作為[1]。作為一種建立在每一個個體生命基礎之上的教育,“生命教育”應當重視學生個體的直觀感受和個體生命的價值。基于這樣的理念,能夠明確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扮演“引導者”而非“命令者”的角色,這是“生命教育”能夠進行的基礎思路。
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的教育要培養(yǎng)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谶@樣的責任,我們需要明確,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融入中國精神與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為學生培養(yǎng)頑強的意志以及充分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時積極正面地引導學生,以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使之成為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p>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12~20歲青少年的發(fā)展任務是選擇和明確自己的社會角色,即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亂。但由于個體的不成熟,青少年容易出現(xiàn)信念缺失,隨波逐流,角色混亂等消極現(xiàn)象[2]。隨著社會發(fā)展與科技進步,人們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在物欲浪潮的沖擊下,許多青少年正在逐漸接受“利己主義”的思想影響,形成一種拜金、冷漠的生命觀?;谶@樣的現(xiàn)狀,我們需要明確,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帶領學生發(fā)掘人性中的真善美,解構“利己主義”的觀念,讓學生在尊重、熱愛自身生命的基礎上,也能做到尊重、熱愛他人生命,真正做到“推己及人”。
在真正的教學過程當中,對于教學方法的選擇要重視以下三點:第一,具有可操作性;第二,具有實際作用;第三,具有普遍意義。在此基礎上,可以通過以下四個維度進行探究。
1.依據(jù)教材選文
在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其單元設置更偏重于“主題一致”的原則。而在其選定的單元主題中,許多都與“生命教育”相關。如必修下冊中,第一單元選擇先秦諸子的散文,讓學生在單元學習的過程中體悟前人的智慧,同時也通過對古代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把握,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理念,深化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增強文化自信。第二單元選擇古今中外的戲劇,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人物的悲情遭遇,把握悲劇意蘊,激發(fā)心中的良知與悲憫情懷。第六單元選擇風格各異的小說,讓學生觀察人情世態(tài),思索生命問題,豐富人生體驗。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進行單篇文本閱讀外,更應秉持“大單元教學”的觀念,對同一單元的各篇文本進行整合梳理,形成總的教學脈絡,讓學生對“單元主題”有更加直觀清晰的理解與把握,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以選文單元為核心素材的“生命教育”。這樣既可以較好地平衡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兩大特性,又方便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
2.延伸教學材料
要在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除了講授教材選文外,還要依據(jù)每個單元的單元主題,以及每篇選文的內容,進行教學材料上的延伸。
文字材料的延伸。如講解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老子〉四章》中“死而不亡者壽”一句時,可以引入英雄烈士的事跡。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對這一句有更加清晰深刻理解的同時,也向學生滲透了正確的生命觀。再如,講解《記念劉和珍君》一課時,可以引入相關的歷史背景資料,讓學生更加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同時也可以對文章表達的情感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視音頻材料的延伸。如講解必修下冊《竇娥冤》一課時,由于其屬于戲劇,受體裁的影響,僅用文字很難讓學生真正理解劇中人物的情感,教師可以在課上引入《竇娥冤》的經(jīng)典選段,讓學生對竇娥的生命經(jīng)歷產(chǎn)生更加清晰的理解,與竇娥的內心情感產(chǎn)生共鳴,激發(fā)學生的憐憫之意。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到中國傳統(tǒng)戲劇之美,激發(fā)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與文化自信,又可以在激發(fā)學生憐憫的同時,喚醒學生的同理心,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力量與可貴,進行有效的生命教育。
3.豐富課堂形式
課堂形式的設計對于最終的教學效果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再有深度的教學內容,如果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來講授,恐怕也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還可能由于一些生硬死板的說教,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在對于課堂環(huán)節(jié)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應用更加靈活的教育模式,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得以提升[3]。教師要明確教學的基本思路,那就是要進行啟發(fā)性的、強交互性的教學。對于學生來說,只有經(jīng)過自己實踐的知識,才能夠成為他們自己的知識;同樣,只有經(jīng)過自己思考的觀點,才能夠成為他們自己的觀點?;诖?,在大單元教學過程當中,可以采取以下兩種課堂形式。
小組匯報。在經(jīng)過一個單元的學習后,可以要求學生以單元主題作為匯報主題,結合相關的課外內容,分享本單元的學習感悟。這種形式可以更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能更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與研究興趣[4]。如進行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后,可以讓學生以“勞動”為主題進行分享,讓學生對勞動的意義有更明確的認識,學會健康生活與獨立發(fā)展。
課堂辯論。在進行單元學習后,學生們會對一些問題產(chǎn)生不同的認識,在授課過程中學生也會有所表達。教師可以在課后將這些問題進行歸納總結,提煉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辯題,讓學生在課堂上開展辯論活動?!盁舨粨懿涣?,理不辯不明”,在辯論過程中,學生可以對自己的觀點有更清晰準確的認識。如在進行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后,可以基于《阿Q正傳》與《邊城》的學習,為學生設計辯題“舊中國國民風貌是可憎的/可喜的”。
4.優(yōu)化課后作業(yè)
課后作業(yè)是學生梳理學習內容,解決教學重難點問題的重要手段。因此,優(yōu)化課后作業(yè)對在大單元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是有利的。在優(yōu)化過程中要嚴格兩個“把握”。
把握教學內容的需要。課后作業(yè)是對教學內容的另一種表達,因此在課后作業(yè)的設計中,要明確教學重難點,明確布置作業(yè)的目的,決不能為了布置而布置。如進行必修上冊《紅樓夢》整本書閱讀單元的教學中,《紅樓夢》作為一部群像作品,其中人物眾多,教師會將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并整理歸納人物類型作為主要教學目標。那么在單元教學結束后,可以為學生布置人物小傳寫作的作業(yè)。這樣既有助于學生對人物分析方法進行進一步的練習,讓學生對于《紅樓夢》中的人物形象有更加明晰的理解,引發(fā)對這些人物悲劇命運的進一步思考,從而達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把握學生能力的水平。課后作業(yè)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相應的能力。因此,其難度設置既不能太高,讓學生“可望而不可及”;也不能太低,讓學生做起來毫不費力。設計作業(yè)時需要教師在整體把握學生能力水平的基礎上,進行分層次的作業(yè)布置,因材施教。以教師安排與自主選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作業(yè)布置。如講解選擇性必修中冊《屈原列傳》一課后,可以設置三類作業(yè):一是文言知識小卷;二是結合影視資料《典籍里的中國·屈原》,分析屈原的人物精神,完成一篇400字以上的人物小傳;三是結合《報任安書》,體會司馬遷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進行帶有PPT展示的3~5分鐘匯報。對于基礎偏差的學生,要求必須完成作業(yè)一,其他自選完成;基礎較好的學生,要求必須完成作業(yè)二,其他自選完成;能力突出的學生,要求必須完成作業(yè)三,其他自選完成。
在進行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中生命教育滲透路徑研究的過程中,實際的教學活動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步驟。在此以選擇性必修下冊第六單元為例,進行實踐研究。
此單元為小說單元,選擇篇目有《祝?!罚斞福?、《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施耐庵)、《裝在套子里的人》(契訶夫)、《促織》(蒲松齡)以及《變形記》(卡夫卡),其內容在時空涵蓋古今中外,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現(xiàn)實和千姿百態(tài)的人間世相,是非常好的生命教育教材。這個單元的小說體現(xiàn)的是一系列的社會悲劇:《促織》中華陰令“欲媚上官”的奴性基因,讓本來不產(chǎn)促織之地的人遭受苦難;《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爾被金錢所奴役,失去利用價值后被社會拋棄;《祝?!分械南榱稚┮驗楸环饨ǘY教奴役,最后在祝福之夜走向死亡;《水滸傳》中的林沖因為封建社會的官僚等級制度而一味順從忍耐,最終在草料場被燒后上演了一出“官逼民反”的悲劇;而像別里科夫那樣被腐朽勢力徹底統(tǒng)治的人,也必然會走向滅亡。
這個單元的小說可以幫助學生體會人的生命力量,帶來關于生命的思考?!蹲8!氛宫F(xiàn)出的近代中國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學生在思考祥林嫂命運悲劇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生命的珍貴與脆弱,更加珍惜生命與現(xiàn)在的美好生活?!读纸填^風雪山神廟》與《裝在套子里的人》都展現(xiàn)了社會對于人的壓迫。而面對這種壓迫,林沖選擇奮起反抗,在絕境當中找到了一條出路;別里科夫則屈從于壓迫,最終走向了滅亡的命運。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我們看到“生命意志”的重要。無論是描繪人民生計艱難的《促織》,還是體現(xiàn)人生命認知困境的《變形記》,都是異化的悲劇,這種悲劇意義不在于故事中的人物是否有完滿的結局,而在于它所預示的人在現(xiàn)實中必然性的悲劇走向。在封建官僚統(tǒng)治的背景下,現(xiàn)實中的成名一家無論如何也無法擺脫生計的壓力,避免異化的結局;在資本價值壓迫下,格里高爾也無法解決生命的困惑,避免精神的異化。學生可以認識到,喪失了精神自由與自尊的人是可憐的,而喪失了精神自由和自尊卻不知的人更加可憐。從而更深入認識生命,理解生命,與生命共鳴。
在這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將作品按照中國小說與外國小說進行分類,開展兩個專題,讓學生體會中國人對于生命的珍視,以及為生命爆發(fā)出的精神力量,也體會到外國小說中對于生命的深入思考與冷靜觀照。還可以按照比較閱讀的方式,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與《裝在套子里的人》,《促織》與《變形記》作為兩個比較閱讀課題,在比較過程中讓學生更加直觀深入地體會到中外文化對生命的不同態(tài)度,讓學生從中體會生命的價值。
總的來說,在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中研究生命教育滲透路徑是很有必要的,同時也有著極強的可行性。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善加思索,為學生的生命發(fā)展助力,也為我國生命教育工作的不斷創(chuàng)新努力。
參考文獻:
[1]黃鏇璇.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四重維度[J].觀察,2022(4).
[2]邱冬梅.生命教育在高師文學課教學的滲透及實踐[J].文學教育,2022(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1-53.
[4]馬芳,王聿潑.教育心理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138-162.
見習編輯/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