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珍
【摘 要】微項目學習是項目化學習深度融入課堂教學的產物,是在一節(jié)課40分鐘的時間里,讓學生在獨立探究、合作交流、學習評價等活動中完成的學習項目。基于大單元,教師應了解學情,確定學生必備能力,提煉課時核心概念,圍繞核心概念,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設計探究任務,搭建多種任務支架。同時,在具體情境中對學生進行微評價,拓展思維廣度,豐富與提升生活經驗,實現(xiàn)道德的自主建構,落實素養(yǎng)的培育,讓學生的學習在課堂上真實發(fā)生。
【關鍵詞】微項目學習 道德與法治 核心素養(yǎng) 真實學習
近年來,項目化學習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雖然項目化學習站位高、容量大、綜合性強,但是受一堂課40分鐘的限制,有時候學生的學習正在興頭上卻戛然而止,完整的知識體系被割裂。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筆者將目光移到了“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15~20分鐘長時段的探索性任務,或者在課堂外用類似實踐性作業(yè)的形式對某個內容或主題進行小探索”微項目活動[1]。這一學習方式聚焦課堂、細化項目,通過選取與真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微項目進行學習,實現(xiàn)道德自主構建,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此,筆者試以統(tǒng)編版六年級下冊第6課第1個話題“早期文明發(fā)祥地”一課為例探討之。
一、基于大單元,確定能力,提煉課時核心概念
道德與法治微項目化學習基于課標,著眼于單元整體,統(tǒng)整單元內容,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達成為依據(jù),進一步提煉課時核心概念,了解學情,確定必備能力,然后精準教學。
研讀課標,我們不難理解,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主題“多樣文明 多彩生活”,圍繞“多元文化”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兼容并包的胸懷,屬于“歷史和文化”的主題,教學內容從民族出發(fā),放眼世界和全人類,目的在于開闊學生視野,同時通過中外文化交流,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早期文明發(fā)祥地”是本單元第6課“探訪古代文明”的第1個話題,從認識早期文明區(qū)域的地理分布和成因開始,引導學生探究以半坡和河姆渡為代表的中華早期文明成就,并指導學生用探究中華早期文明的方式去探究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幫助學生了解早期先民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化及其對人類文明社會形成的重要影響。但是,小學生對人類早期文明發(fā)祥地有遙遠的時空距離;缺少深入、系統(tǒng)地了解和探究人類文明、世界文化;缺乏梳理和內化的能力,對文化遺產概念不清晰,缺乏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和責任感。
根據(jù)以上教材和學情的分析,筆者將本課時的核心概念確定為“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并根據(jù)教材內容細化分解為“人類早期文明區(qū)域、聚焦中華文明、人類早期文明成就”。這樣,化零為整,為教學提供實施錨點(見表1)。
二、巧設微項目,搭建支架,提升道德行為能力
“一個好的驅動性問題應該是圍繞項目主題設計的、契合課程標準的具有凝練意義的問題,能引發(fā)學生自主探究和推動學生問題解決的關鍵性問題?!保?]因此,微項目活動的設計要盡量貼近真實,才能引發(fā)學生觀察、想象和思考,引發(fā)探索興趣,激發(fā)學習熱情,提升學生梳理、探究、表達、交流的能力。
微項目活動是基于真實問題情境的學習活動。但是,小學生思維發(fā)展起點水平還不夠高,要想實現(xiàn)其思維水平由低階到高階的飛躍,離不開支架。從支架理論視角出發(fā),確立了真問題后,教師要在活動過程中要適時為學生提供任務、資源、體驗、應用、評價等支架給予支持。
“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這一核心概念指向的具體問題是“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影響和意義”,為此,“早期文明發(fā)祥地”的學習可通過以下三個微項目達成。
1. 制作地形地貌造型,感知早期文明成因。
教學時,筆者通過一段視頻向學生展示早期文明區(qū)域的燦爛成就,興衰變遷。而后,筆者提問道:“為什么早期文明大都發(fā)源于大河流域呢?從中可以看出什么?”此時,筆者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大河流域文明發(fā)祥地地圖,猜想大河流域的地理環(huán)境,并基于核心素養(yǎng)創(chuàng)設小組合作制作地形地貌造型的情境,借助調查資料、思維導圖等支架幫助學生厘清思路,檢驗學生對人類早期文明的知識儲備,自主探究出河流對人類文明的作用,發(fā)現(xiàn)人類早期文明發(fā)祥地都分布在大河流域,且集中分布在20° N~40° N之間;知道大河流域擁有水源充足、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運便利等優(yōu)勢,而20°N~40°N剛好處于低中緯度地區(qū),氣候適宜,從而得出:大河流域孕育了人類早期文明!
2. 模擬考古沙盤挖掘,探究中華先民智慧。
在人類演進的歷史畫卷中,早在7000年前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和6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的半坡人,就開始了定居生活。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呢?筆者帶領學生把目光聚焦在中華文明,模擬文物挖掘,以完成考古挖掘報告(見表2),為驅動性問題進行考古探秘之旅。
學生根據(jù)小組確定的探究主題,根據(jù)考古任務“發(fā)掘考古沙盤中的文物模型;觀察文物模型的特點;推斷其產生原因、用途等信息;合作完成考古挖掘報告”,開展考古沙盤挖掘活動?;顒咏Y束后,筆者讓學生把“出土文物”聯(lián)系起來,就古代先民的住、用、食等方面進行交流反饋。通過創(chuàng)設模擬考古沙盤挖掘這一情境,請學生合作完成考古挖掘報告,拉近了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而基于學生小組合作的微項目,進行項目成果交流,可讓學生表達自己所知道的文明成就,鍛煉表達能力,同時在傾聽其他同學的分享過程中進行學習,提升對世界文明成就的認識。在學生交流項目之余,筆者隨機加入補充材料,利用朱文陶波的視頻和河姆渡遺址挖掘現(xiàn)場曾出土120噸碳化稻這一歷史知識,幫助學生認識到這些文物的出土,證明了先民在采集生活中逐漸學會栽培農作物,在狩獵生活中學會了飼養(yǎng)動物,經過長期努力,最終實現(xiàn)了從采集到農耕、從漁獵到畜養(yǎng)的偉大變革,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如此教學便加深了學生對中華文明的理解,使他們在增強民族自豪感的同時,知道了原始農業(yè)的重要作用。
3. 參觀早期文明博物館,感受世界燦爛文化。
早期文明區(qū)域的出現(xiàn),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這些早期文明都對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作出了重大貢獻,對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教學時,筆者把視角從中華早期文明發(fā)祥地拓展到了世界早期文明發(fā)祥地,利用多媒體設備,將教室“變身”成了世界早期文明博物館。學生根據(jù)任務卡要求,“選擇感興趣的展品進行探究;觀察討論,結合展品和文字介紹,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對比推斷,早期文明發(fā)祥地之間有什么相似之處?”學生帶著任務(見表3),體驗個性化學習。這樣的教學拉近歷史知識與學生的距離感,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三、多元微評價,聚焦表現(xiàn),深化價值體認和擔當
在微項目學習中,能力與素養(yǎng)的變化和發(fā)展是很難用紙筆考試來測評的,只有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具有操作性、可觀測的行為表現(xiàn)來進行微評價才能有效測評。而有效的課堂評價對學生來說不僅有激勵、引導、反饋等作用,而且能激發(fā)學生拓展思維廣度,豐富與提升生活經驗,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道德的自主建構。
“文明發(fā)祥地”微項目活動實踐中,按照評價時間及評價主體,筆者設定微項目活動評價量表(表4)。
綜上所述,在道德與法治微項目探究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微項目資源,以學生為中心,開發(fā)項目資源,搭建學習支架,激發(fā)學生思維,在教學實踐中讓學生真正地“玩”著學。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實驗小學)
參考文獻:
[1]夏雪梅. 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yǎng)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11.
[2]克拉耶克,等. 中小學科學教學——基于項目的方法與策略[M]. 王磊,等譯.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