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純敬
學習任務群“整本書閱讀與研討”要求“在指定范圍內(nèi)選擇閱讀一篇長篇小說”,目的重在“建構閱讀整本書的經(jīng)驗,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據(jù)此,我們選擇《平凡的世界》來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根據(jù)學生在文學類整本書閱讀方面的學情,我們有針對性地運用了思辨性閱讀三部曲的教學方法,并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原生態(tài)閱讀,重點在“原”——讀原著,悟原理,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在“整本書”閱讀前和閱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放下身邊僅供參閱的所有資料,“盡可能拋卻先見或成見,以赤子之心,面對作品”[1];“摒棄思考的惰性,直接地去面對文本,獨立閱讀,獨立思考”[2],“追求初讀的心態(tài),尋找閱讀的那種‘初感’”[3];盯緊文字,結合知識積累、生活體驗和人生經(jīng)驗,通過自己的積極思維,慢慢沉潛到作品中去。這樣的閱讀體驗是原始的,閱讀感受是原味的。原生態(tài)閱讀為學生在課堂互動中發(fā)現(xiàn)、質疑和探究進而找到閱讀的激情和樂趣奠定了堅實基礎。結合調查問卷,我們發(fā)現(xiàn),對于初中教材上要求讀的名著作品,只有5%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完整地讀完其中一本書,還有90%的學生從來就沒有讀過,甚至有5%的學生沒有聽說過?;谶@樣的學情,在《平凡的世界》整本書閱讀過程中,我們要念好“三字經(jīng)”:
《平凡的世界》“個頭”大,但它還有“瘦身”版(普及版)。這樣的作品也叫“縮減本”,其對社會和政治背景的鋪墊較少,讀者不易從中體會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發(fā)生的巨大社會變革,也無法跟隨“書記官”的步伐,“用歷史和藝術的眼光觀察在這種社會大背景(或者說條件)下人們的生存與生活狀態(tài)”。為此,學生讀的書必須是原著。學生讀“整”書,讀完再說。
對于讀書少甚至沒有讀過書的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面對《平凡的世界》這樣的大部頭,要讀完它確實是一個巨大挑戰(zhàn)。為此,我們要想方設法讓學生“輕裝上陣”。閱讀前無要求,閱讀中無任務,閱讀后無考核,去功利化,讓學生無憂無慮踏上閱讀之旅,去看看那個“平凡的世界”,去發(fā)現(xiàn)那驚心動魄的“世界”——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之外,還有一個“黃土地”的世界:“在他們這群山包圍的雙水村外面,有一個遼闊的大世界?!盵4]
《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反映了中國1975—1985十年間的社會生活。該書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一個家庭到一個村莊,再到一個國家,縱橫交錯,織成一張人物的大網(wǎng)。三條人物運動的河流猶如“三個互相咬接在一起的齒輪,只要驅動其中一個,另外的齒輪就會跟著轉動”。[5]讀第一遍時,學生不必拘泥于這樣“復雜”的結構,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感覺去讀;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去讀,正著讀,反著讀,從中間讀,還可以跳著讀,對自己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句子、不感興趣的內(nèi)容可以直接跳過,但對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還得細讀,讀出“味”和“問”來。在讀第二遍或第三遍時,就得靠“細”讀去貫穿前后,為“問”的思考和解決提供有價值的依據(jù)。
讓閱讀真實發(fā)生,讓真讀真正落實,師生把書從頭到尾讀一遍或多遍,這是整本書閱讀的基礎。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是一種閱讀方式,也是一種思考方式和表達方式。余黨緒老師指出:“它的目的是獲取真知,或者是解決問題,個人的好惡與體驗都要退居其次,而閱讀的準確性、明晰性與合理性,就成了判斷閱讀的判斷標準。”它要求讀者的思維處在“思辨”的理性狀態(tài),自覺地進行分析與論證、判斷與權衡。思辨性閱讀是批判性思維的用武之地。批判性思維被專家們稱為“21 世紀技能的核心”。
據(jù)此,我們可將思辨性閱讀稱為批判性閱讀。思辨性閱讀是基于文本的理性思考。新課標提倡引導學生多角度、有個性、富創(chuàng)意地閱讀,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評價、質疑文本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原生態(tài)閱讀能很好地體現(xiàn)這樣的要求。可以說,在整本書閱讀中,如果沒有充分的原生態(tài)閱讀,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便成了無源之水,批判性思考將成為無根之木。
從學生的原生態(tài)閱讀中,我們收集整理了學生提出的部分問題:
◎究竟是什么讓孫蘭花愛上并一心一意跟隨王滿銀?
◎為什么當李向前雙腿斷了之后田潤葉又心動了?為什么態(tài)度轉變得這么快?甚至接受了他,只因她心中有愧嗎?
◎是的,好的文學作品總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平凡的世界》結局究竟算好還是算壞?路遙讓孫少安富了,可秀蓮卻得了絕癥,誰都不會認為這是一個好結局,孫少平更是與所愛的人生死相別。路遙讓結局如此,真正的美好是否還存在?
在整本書閱讀中,學生能夠完整地把作品讀完,這是一大幸事。另外,在讀完作品后,還能提出一些問題,這說明整本書閱讀不“假”。
從學生提的問題中,我們看到,學生關注的話題各有側重,涉及小說的方方面面。根據(jù)作品的個性特點,綜合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我們從學生關心、關注和與學生有內(nèi)在關聯(lián)的角度,結合“三題定位”(母題、議題和問題)的方法,為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平衡《平凡的世界》的文學價值與教學價值,深入挖掘它與學生內(nèi)在關聯(lián)的個性意義,設計了三項活動。活動既尊重學生的個性表達,又適時給學生“搭架子”(設置任務)、“遞梯子”(提供助讀資料),引導學生開拓思路,深入思考。
活動1:青春與愛情——談情說愛(雖不驚心動魄,卻也精彩紛呈)
(1)“搭架子”——明任務,導方向
①多層面整理。概括內(nèi)容,填寫表格(見表1),講述人物的情感經(jīng)歷和遭遇,分析影響愛情的原因。根據(jù)自己的認識和理解,概括情感特點。
表1 人物情感概括表
②多維度思考。如:從傳統(tǒng)的門當戶對,家庭中的“老大”觀念,還有社會經(jīng)濟、文化、不同時代對愛情的理解等方面進行探討,深度分析。
(2)“遞梯子”——找關系,建聯(lián)系
①聯(lián)系《詩經(jīng)》中的“氓”、《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還有《祝?!分械摹跋榱稚钡扰孕蜗笳归_思考。
②閱讀弗洛姆《愛的藝術》、蘇霍姆林斯基《給女兒的信》,觀看央視《故事里的中國》第一季第二期《平凡的世界》。
活動2:青春與閱讀——悅讀越讀(盡管歲月蹉跎,卻也百折不撓)
(1)“搭架子”——明任務,導方向
①根據(jù)表格(見表2)整理孫少平的閱讀史。
表2 孫少平的閱讀史
②查閱資料,分析和思考:孫少平閱讀的這些作品,主人公都有什么共同特點?孫少平和他們一樣嗎?又有哪些不同?
(2)“遞梯子”——找關系,建聯(lián)系
助讀資料:張放《風情萬種的80 年代讀書潮》、葉兆言《80 年代的文學熱》、白巖松《18 歲的饑餓,還有詩和遠方》、林語堂《讀書的藝術》、盧新宇《在懷疑的時代仍然需要信仰》、熊培云《我改變不了世界,我能做什么?》。
活動3:青春與冒險——遠方呼喚(即使風雨兼程,也要風雨無阻)
(1)“搭架子”——明任務,導方向
①結合自己的閱讀經(jīng)歷,填寫表格(見表3)。
表3 閱讀經(jīng)歷表
②根據(jù)表格中的三部作品,比較作品中冒險人物“冒險”的異同,同時談談“冒險——風險——保險——危險”的關系。然后結合上述觀點和自己的理解,闡述自己對“冒險”的思考與認識。
(2)“遞梯子”——找關系,建聯(lián)系
助讀資料:韓雪《冒險的價值——我讀懷特?!?、曹文軒《遠方》、韓少功《我心歸去》。
轉化性表達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以讀促“言”是閱讀對表達的影響。學生閱讀《平凡的世界》的過程中,我們抓住時機,尋找“言由”,以聊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言說”。同時,在“言說”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做到“三有”:言之有物——有內(nèi)容,言之有理——有道理,言之有序——有邏輯。表達分口語(說)和書面語(寫)兩種,我們不僅要出口成章,還要下筆成文。
歷時一年半,我們和《平凡的世界》共同走過了一段令人刻骨銘心的閱讀之旅。從沒有書到人手一冊,從害怕讀不完到讀了兩三遍,從擔心沒有時間讀到“偷著、躲著”讀,從讀不懂到若有所思,從不知所云到若有所悟。下面結合學生閱讀《平凡的世界》,從以讀促寫的角度闡述我們的做法——“求真務實,尋找真經(jīng)”:
對生活的真實體驗是古今中外佳作的源頭活水,《平凡的世界》亦是如此。路遙真實的閱讀體驗和真實的生活體驗為創(chuàng)作提供了第一手豐富的素材。為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他大量閱讀:“在《平凡的世界》進入具體的準備工作后,首先是一個大量的讀書過程。有些書是重讀,有些書是新讀……手指頭被紙張磨得露出了毛細血管,擱在紙上,如同擱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那里肉厚一些)繼續(xù)翻閱。”[6]不僅如此,為增加作品的真實性和可讀性,他還多次專門到煤礦廠與礦工兄弟們同吃住、同勞動,坐下來與大家拉家常。
一方面,這些真實體驗通過文學表達出來,“畫出存在地圖,從而發(fā)現(xiàn)這樣或那樣一種人類可能性”(米蘭·昆德拉),為讀者提供體察、審視的文學對象。另一方面,這樣的真實體驗縮短了作品與讀者的距離,讓讀者從走近作者到走進作品。學生在閱讀隨筆中寫道:
學生1:當我聽到《平凡的世界》這個名字時,其實是皺了皺眉頭的,因為這個題目并不新穎,但當我去看書中內(nèi)容時卻深深地被吸引了。
學生2:這是我看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我是一個沒有耐心的人。如果作品太長,我絕對不會堅持看完,但這本書我竟翻閱了兩遍。
類似的話,與學生交流時可以聽到;翻閱學生隨筆可以隨處看到。學生們以不同方式真誠地表達自己的真實體驗。這是學生閱讀的真實體驗,也是真實體驗給《平凡的世界》帶來的無窮魅力。
真情實感是作者對真實體驗的真切感受和真摯情誼。作品如果沒有真情實感,猶如一棵枯木,毫無生機,就不能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如,在《平凡的世界》里,路遙曾借少平之口,對“親戚”一詞用真心抒發(fā)了自己的真情實感——“人和人之間的友愛,并不在于是不是親戚……親戚關系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設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難也常常是親戚們造成的;生活同樣會告訴你,親戚往往不如朋友對你真誠。見鬼去吧,親戚!”[7]這話雖然極端,卻是真心話,說到人們的心坎上,引起讀者的共鳴。
學生在寫《平凡的世界》隨感的時候,我們強調“我手寫我心”。每一個人的生活境遇不同,閱讀作品的感受也有別,寫出來的東西自然不同。這樣的內(nèi)容才能感染人、感動人。如:
它明明是一本小說,可讀起來卻像一部傳記,里面的事情真真實實地發(fā)生了;它明明寫的是黃土高原那片古老土地上的故事,可讀起來卻像在寫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它明明寫的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改革初期人們的掙扎、拼搏與奮進,可讀起來猶如發(fā)生在眼前一般。那種觸手可及的真切、真實,是我不曾有過的。
這些文字是學生被作品的真情實感所感染后抒發(fā)的真情實感,同樣感動著我們。
真知灼見是作者在真實體驗的實踐過程中產(chǎn)生的真切認知和想法。為鼓勵學生大膽表達,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勇敢寫出來,并與更多的人分享,我們這樣設計:
《平凡的世界》整本書閱讀已經(jīng)歷時一年半,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它感動著我們,感染著我們,給我們帶來無限的思考。我們的“世界”正在閱讀與思考中悄無聲息地發(fā)生變化。這些思考也許稚嫩,不成熟;也許單一,不周全;也許淺陋,不深刻;也許普通,不獨特。不管哪一種,它都是我們真實的思考,而這些思考又這樣真真切切地發(fā)生著,糾纏著我們。我們希望這樣的思考能夠持續(xù)下去,把我們帶到更遠的地方。
在這樣的“慫恿”下,學生“肆無忌憚”地用真言發(fā)表自己的真知灼見:
那孫少安呢?這本書里的一個重要主角。貧農(nóng)的身份讓他沒有像田家和金家那樣有富裕的物質生活。若我是他,可能早就認命了,心甘情愿將自己認作貧農(nóng),世世代代的貧農(nóng)。可他不是我,他是孫少安,他不認命,他不愿意當一輩子的貧農(nóng),不愿意看著這個家一輩子爛包。所以他努力干活,努力掙工分,拉磚辦廠,后來他還捐資建學。他自己要改變這個爛包的家,一家人不再過得那么恓惶,天天都要吃上白面饃。
不僅如此,他還帶領全村人過上好日子。最后,蒼天不負有心人,他成了雙水村的能人,成了村里的萬元戶,成了名副其實的“冒尖戶”。
那么我呢?在這個物質生活豐富的時代,我卻要為了一些煩瑣的事情糾結,我卻要信“命”,信那個不知是誰給我下定義的“命”。
這些“灼見”讓我們看到,學生不僅讀出了味,也讀出了“問”,并對自己的“問”進行“個性化”的思考和闡釋。
整本書閱讀給一線教師的教學觀念、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帶來的挑戰(zhàn)是不容置疑的,但整本書閱讀又讓我們真切感覺到“痛并快樂著”——在有限的教材課文教學和無限的題海戰(zhàn)術之外,還“有一個遼闊的大世界”呼喚著我們,等著我們?nèi)ッ半U、去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