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如畫”的北京:裴麗珠與她的《北京紀勝》

      2023-10-03 13:24:40季劍青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3年2期
      關鍵詞:稅務司赫德北京

      季劍青

      * 季劍青,男,1979年生。北京大學中文系長聘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與文化。

      英國作家裴麗珠(Juliet Bredon)出版于1931年的《北京紀勝》(Peking:AHistoricalandIntimate DescriptionofItsChiefPlacesofInterest)一書,在英語世界有關北京的著述中享有盛譽,林語堂稱它“當之無愧地被認為是關于北京的最全面的著作”。①林語堂:《輝煌的北京》,《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5卷,趙沛林、張鈞、陳亞珂、周允成譯,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320頁。然而長期以來,人們對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卻不甚了然,對這部名作的獨特之處也缺少深入的考察與探討。作為一位長期在中國生活的西方人,裴麗珠筆下的北京與一般外國游客眼中充滿異域情調(diào)和東方色彩的北京迥然不同,尤其是她著力表現(xiàn)的北京的“如畫”(picturesqueness)之美,在20世紀初大英帝國日薄西山和現(xiàn)代中國艱難轉(zhuǎn)型的歷史背景下,透露出豐富的審美政治的意味。

      裴麗珠是裴式楷(Robert Edward Bredon)唯一的女兒。裴式楷是長期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Robert Hart)的妻弟,本人也供職于中國海關,長年在中國工作與生活。我們對裴麗珠的生平了解得很少,不得不借助于有關她父親的資料,大致還原她的早年經(jīng)歷。裴式楷與赫德一樣,均出生于愛爾蘭,畢業(yè)于都柏林圣三一學院。1873年裴式楷進入中國海關工作,擔任總理文案稅務司,后來到各地海關任職,1877年又回到海關稅務司總署,繼續(xù)擔任總理文案稅務司。1878年春,赫德回國休假期間,裴式楷曾代理總稅務司職務。1879年裴式楷回國結(jié)婚,1880年回到中國后,先后于1883—1887年在江漢關(漢口)、1890—1892年在江海關(上海)等關任職,1893年返回北京,仍任總理文案稅務司,直至1894年。②參見孫修福:《中國近代海關高級職員年表》,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4年。裴麗珠應該出生于1881年的中國,具體地點不詳,但她幼年曾隨父母在漢口生活,在她后來寫的一篇回憶赫德的文章中,她記述了小時候第一次在漢口見到赫德的情景。③Juliet Bredon, Sir Robert Hart, The Personal Side with Some Recollections of the Siege of the Legations, The Pall Magazine, Vol.42,No.185, p.249.

      1896年前后,或許是感到升遷無望,裴式楷離開中國,回到英國。此時年事漸高的赫德已經(jīng)開始考慮接班人的問題,他有意讓裴式楷繼任,并在與英國公使商定后,將這一意見正式報告給英國外交部。在得到外交部的保證后,裴式楷于1897年12月回到北京。①張志勇:《壓迫與抗爭: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繼任者問題新探》,《安徽史學》2020年第6期。裴麗珠也跟隨家人再一次搬到北京居住。此時她對北京的印象并不佳,在她看來,位于使館區(qū)的帶有花園的赫德寓所,乃是“灰塵撲面的北京的一塊綠洲”。②Juliet Bredon, Sir Robert Hart, The Personal Side with Some Recollections of the Siege of the Legations, The Pall Magazine, Vol.42,No.185, p.249.

      裴式楷回京后終于升任副總稅務司,但由于赫德并未選擇退休,接班的承諾無疾而終。1908年4月赫德休假離職,裴式楷得以代理總稅務司一職,盡管赫德仍屬意于裴式楷,但時過境遷,此時英國外交部已不再支持裴式楷。英國在華的外交使團和銀行家認為裴式楷“親華”,與清政府高層官員走得太近。③Hans van de Ven, Breaking with the Past: 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the Global Origins of Modernity i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 p.160.1910年3月,在英國外交部的壓力下,清政府正式任命安格聯(lián)(Francis Arthur Anglen)為赫德的繼任者。④張志勇:《壓迫與抗爭: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繼任者問題新探》,《安徽史學》2020年第6期。裴式楷被迫退休,不過清政府對他優(yōu)容有加,賞賜他頭品頂戴與一品文官之銜,并加恩賞給布政使銜。出于對中國的深厚感情,裴式楷短暫回到英國后,又返回北京閑居,1918年7月在北京逝世。⑤孫修福:《中國近代海關首腦更迭與國際關系》,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10年,第95頁。

      成立于1859年的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署雖然名義上是清政府督征關稅的行政機構(gòu),實際上直到抗日戰(zhàn)爭中期,一直都是由英籍人員擔任總稅務司這一領導職務,其負責決策的閉門關員亦主要由英國人組成。這顯示了當時大英帝國在中英乃至全球貿(mào)易中的主導地位以及在中國的巨大影響力。因而,盡管原則上總稅務司的任命屬于清政府的職權(quán),但在赫德接班人的問題上,必須征得英國外交部的同意。即便深受清政府信賴的赫德本人,也非常注重大英帝國在華的利益,盡管他來自英國的殖民地愛爾蘭。他長期把持總稅務司一職,也是為了把海關的領導權(quán)長期保留在英國手里。⑥梁展:《普遍差異、殖民主義與未完成的共同體》,《外國文學評論》2020年第4期。與赫德相比,裴式楷稍稍表現(xiàn)出親華的姿態(tài),便失去了晉升總稅務司一職的機會,足見英國對其通過中國海關維護在華利益這一關切的敏感與重視。

      裴麗珠在她留存的著作中幾乎沒有提及她的父親,但《北京紀勝》1922年版的扉頁上赫然印有“紀念我的父親”(To the Memory of My Father)的題詞,⑦Juliet Bredon, Peking: A Historical and Intimate Description of Its Chief Places of Interest, Shanghai: Kelly & Walsh, 1922.正是在裴式楷去世后不久的時候。裴麗珠顯然繼承了其父對于中國的熱愛,然而作為中國海關英籍高級職員家庭中的一員,很難要求她反思和批評大英帝國維護和擴張其在華利益的行為。事實上,裴麗珠對赫德推崇備至,在赫德卸職離開中國之際,專門為他寫了一部帶有個人回憶色彩的傳記《赫德爵士:偉大生涯的傳奇》。她贊揚赫德的文化修養(yǎng)和宗教情懷,充分肯定他為人謙和、行事低調(diào)的作風,以及在為清政府解決種種國際爭端的努力中所表現(xiàn)出的高明的政治技藝與智慧。尤其是在庚子事變中使館區(qū)遭受圍攻期間,赫德那種處變不驚的風度和運籌帷幄的本領,給同為親歷者的裴麗珠留下了深刻印象。裴麗珠對赫德的描述顯然有溢美之嫌,正如其書名“傳奇”(Romance)一語所示。①Juliet Bredon, Sir Robert Hart: The Romance of a Great Career, London: Hutchinson, 1909, p.237.在今天的研究者看來,赫德的形象似乎并沒有那么光彩,他獨斷專行,培植并倚重家族勢力(裴式楷剛?cè)胫袊jP便入職總稅務司,擔任總理文案稅務司,便與其赫德姻親的身份有關),對其他人則充滿懷疑。②Hans van de Ven, Breaking with the Past: 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the Global Origins of Modernity i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 p.8, 4-11.

      赫德在中國海關總稅務司任上,利用其大權(quán)獨攬的地位,把總稅務司署變成一個等級秩序森嚴的中央集權(quán)式的官僚帝國,故有“國中之國”之稱。③Hans van de Ven, Breaking with the Past: 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the Global Origins of Modernity i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 p.8, 4-11.總稅務司署的外國關員幾乎構(gòu)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社群?!逗盏戮羰浚簜ゴ笊牡膫髌妗酚涊d了一個生動的細節(jié):庚子事變后天壇和先農(nóng)壇先后向外國人開放,然而赫德仍習慣于在自家庭院或城墻上漫步,從未去過兩地。④Juliet Bredon, Sir Robert Hart: The Romance of a Great Career, London: Hutchinson, 1909, p.237.他似乎對他生活了這么久的這座城市缺乏興趣,這或許是總稅務司署社群的一個縮影。即便是使館區(qū)里那些喜歡探訪北京的名勝的外交人員,也基本上生活在自己的小社會中,對北京乃至中國正在發(fā)生的劇烈變化視而不見。⑤茱莉婭·博伊德:《消逝在東交民巷的那些日子》,向麗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95—96頁。

      與她的父輩們不同,裴麗珠對北京這座城市充滿了好奇心與熱情。1911年,裴麗珠與法國人羅爾瑜(Charles Henry Lauru)結(jié)婚。她的丈夫原是一位法國小提琴師,因受到熱愛音樂的赫德賞識,1898年被招入中國海關,后升至副稅務司,1914年調(diào)入設在北京的鹽務稽核總所,任會計科長兼財政秘書。⑥關于羅爾瑜的生平,參見吳曉芳:《多元宗教的對話——論海倫·M.海耶斯對〈西游記〉的節(jié)譯》,王宏志主編:《翻譯史研究2017》,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256頁。海耶斯(Helen M.Hayes),英國人,1920年末與裴麗珠結(jié)識,曾與裴麗珠合作撰寫一部有關故宮的英文讀物。1939年,裴麗珠去世兩年后,海耶斯與羅爾瑜結(jié)婚?;楹蟮呐猁愔榻?jīng)常在家中接待客人,成為北京社交生活中有名的沙龍女主人。⑦Obituary, The North China Herald, Shanghai, 1937-12-15; Obituary: Mme.Lauru, The Times, London, 1938-01-18.這兩條材料蒙吳曉芳博士提供,特此致謝。裴麗珠交游廣泛,長年在北京生活的她能說一口流利的北京話,這使得她能夠與北京的普通市民自由交流,熟悉這座城市的風土習俗。⑧趙怡凡:《晚清在京西方女性活動研究》,梁景和主編:《婚姻家庭性別研究》第5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129頁。1920年,裴麗珠在上海別發(fā)洋行出版了《北京紀勝》的初版,該書英文書名標題直譯應為“北京:對其主要名勝的歷史記述與親密描述”?!坝H密”(intimate)一詞透露出作者與這座城市之間非同尋常的個人化的關系。

      初版兩年后,《北京紀勝》于1922年推出了增訂版,1931年又出了第三版,對前兩版做了進一步的擴充。除了這部享有盛譽的著作以及此前撰寫的赫德傳記外,裴麗珠還著有《中國人的陰影》(ChineseShadows)、《陰歷年:中國風俗節(jié)日記》(TheMoonYear:ARecordofChineseCustoms andFestivals)、《中國新年:對其禮節(jié)和儀式的生動著錄及相關考察》(ChineseNewFestivals:

      APicturesqueMonographoftheRites,Ceremonies andObservationsinRelationThereto)、《百壇》(HundredAltars)等書。其中,《百壇》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小說,它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時代背景下,講述了北京西北郊一處名為“百壇”的村子中兩戶農(nóng)民和商人家庭的故事。裴麗珠在對人物命運的深切講述中,穿插了大量有關京郊農(nóng)村民俗的細致描寫,表明她極其熟稔北京鄉(xiāng)土社會。①Juliet Bredon, Hundred Altars, New York: Dodd, Mead and Company, 1934.《陰歷年:中國風俗節(jié)日記》和《中國新年:對其禮節(jié)和儀式的生動著錄及相關考察》是對中國古老的年節(jié)習俗全面而生動的描繪,至今仍為研究中國的民俗學家和人類學家所引用。②Juliet Bredon, Igor Mitrophanow, The Moon Year, A Record of Chinese Customs and Festivals, Shanghai: Kelly & Walsh, 1927;Juliet Bredon, Chinese New Festivals: A Picturesque Monograph of the Rites, Ceremonies and Observations in Relation Thereto,Shanghai: Kelly & Walsh, 1930.

      裴麗珠不僅熟諳中國的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對日本和日本文化也有濃厚興趣和深入研究。她曾以Adam Warwick的筆名,在美國《國家地理雜志》(TheNationalGeographicMagazine)上發(fā)表有關中國和日本的文章與攝影作品。③吳曉芳:《多元宗教的對話——論海倫·M.海耶斯對〈西游記〉的節(jié)譯》,王宏志主編:《翻譯史研究2017》,第254頁。裴麗珠與羅爾瑜經(jīng)常夏天去日本度假。1937年夏天,他們照例前往日本,但戰(zhàn)爭的爆發(fā)使得他們無法返回北京,不得不前往美國。1937年12月10日,裴麗珠在舊金山因突發(fā)心臟病逝世,享年56歲。④Obituary: Mme.Lauru, The Times, London, 1938-01-18.

      因資源的限制,《北京紀勝》1920年初版筆者尚未及寓目,不過《皇家亞洲學會華北分會會刊》1920年卷上的一則書評,讓我們得以了解該書在當時引起的反響。作者一開始就表示之前并沒有聽說過裴麗珠其人,或者這本書正是她嶄露頭角之作。接下來這篇書評對裴麗珠其人其書贊不絕口:“她對文字駕輕就熟,富于表現(xiàn)力和想象力,具有強烈的同情心,這些品質(zhì)足以讓本書脫穎而出。作者進入到她的主題的靈魂之中,帶著想象力穿梭于往昔,試著去理解和解釋現(xiàn)在。她成為一位出色的向?qū)?,帶領游客走過許多不熟悉的地方,將他們的思緒引向未受關注的具有藝術和歷史意味的物件。由此,一幅巨大而優(yōu)美的全景畫就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給他們留下了琳瑯滿目的壯麗印象?!雹軷eviews of Recent Books, Journal of the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51, 1920, p.106.《北京紀勝》的后續(xù)版本在內(nèi)容和篇幅上有修訂與擴充,但這些特色卻一直保留了下來。

      在1922年版《北京紀勝》的序言中,裴麗珠自覺地充當著讀者的向?qū)?,她如此界定這本書的宗旨:“它的目的不過是扮演市民和游客都會視之為朋友—— 一個挽著你的胳膊逛遍這座城市及其郊區(qū)的朋友(你對他的品位應該會有信心)——的那種角色?!雹轏uliet Bredon, Preface, Peking: A Historical and Intimate Description of Its Chief Places of Interest, Shanghai: Kelly & Walsh,1922, p.8.1931年版基本上沿用了上一版的序言,只添加了最后一段文字:“這就是我為作為讀者的你所做的介紹,好比一個人愿意引導你游覽這座我已經(jīng)在其中生活且研究多年的城市,就像我已經(jīng)為許多路過的人所做的那樣跟你交談,這些人覺得他們是置身于一個陌生地方的陌生人,他們在這里看到了很多卻了解得不多,直到他們跟一個對北京熟悉的伙伴在一起?!雹貸uliet Bredon, Preface, Peking: A Historical and Intimate Description of Its Chief Places of Interest, Shanghai: Kelly & Walsh,1931, p.12, 1-2.裴麗珠強調(diào)她的目標是讓英語世界的讀者“熟悉”北京,就像她本人那樣與這座城市建立起“親密”的關系,這跟當時許多西方人的北京游記將北京“異域化”(exoticize)為東方奇觀的做法很不一樣,正如我們后面所要討論的,這與裴麗珠描繪北京時所采用的“如畫”美學觀念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北京紀勝》的英文書名中雖然包含了“歷史”,但基本結(jié)構(gòu)卻是空間化的。在1922年版中,在第一章概述北京的歷史之后,接下來便依次描述北京城墻、使館區(qū)、三海與景山、紫禁城、天壇與先農(nóng)壇、皇城、內(nèi)外城及近郊的寺廟與陵墓、頤和園與玉泉山、西山的寺廟、長城與十三陵、清西陵與清東陵等,最后三章分別介紹北京的古玩市場、集市與西方式的建筑。此外還有幾十幅地圖、插圖和平面圖,并有“中國朝代紀年”與“北京主要節(jié)日與廟會”兩份附錄,讓全書幾乎成為一部關于北京的集大成之作。作者在介紹每一個地點、每一處景觀的時候,都會勾連起相關的歷史事件或民間傳說,并引述各類相關文獻,再加上個人化的細致觀察和飽含情感的評述,確實令讀者有沉浸其中“流連忘返”之感。

      1931年版《北京紀勝》基本上沿襲1922年版的章節(jié)結(jié)構(gòu),增加了一章的內(nèi)容,主要是紫禁城的部分。這是因為作者在撰寫上一版的時候,紫禁城只有前朝三大殿部分歸民國政府管理,辟為古物陳列所對外開放,而乾清門以內(nèi)的“內(nèi)寢”屬于遜清皇室的居所,作者自然無從涉足。1931年版還增加了對北海承光殿的描寫,這也是后來開放的一處古跡。從《北京紀勝》前后版本的變化可以看出,裴麗珠以實地探訪為基本的寫作原則,而不以泛泛而論或抄撮故實為滿足。書中最動人的段落,幾乎都來自作者的親身觀察與體驗,該書讀起來至今仍充滿感染力,蓋源于此。

      裴麗珠描繪北京的風景,最喜歡用“如畫/畫意”一詞。在1931年版《北京紀勝》中,這個詞出現(xiàn)了49次之多。除了3處是引自他人著作之外,其余46處均為作者所用。全書第4章整章即以“過去的畫意”(The Picturesqueness of the Past)為題。裴麗珠使用該詞,既用來概括北京的整體氛圍,也用來描述宮苑、園林、寺廟、村落、廢舊的古跡、自然風景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場景。在全書的開頭,裴麗珠談起“北京擁有異乎尋常的豐富而充滿魅力的個性”時便稱:

      部分要歸因于建造者的宏偉規(guī)劃,歸因于環(huán)城而建的城墻與城門的莊嚴、宮殿廣場的壯麗和皇室建筑屋頂?shù)孽r亮的色彩,但更依仗那種無處不在的如畫般(picturesqueness)的氛圍,那種與尋常事物的鮮明對比,以及那種新與舊的奇妙混合。②Juliet Bredon, Preface, Peking: A Historical and Intimate Description of Its Chief Places of Interest, Shanghai: Kelly & Walsh,1931, p.12, 1-2.

      在裴麗珠的筆下,午門后面的金水河和中央公園是“如畫”的:

      午門后面是一塊很大的開闊空間,金水河流經(jīng)此地,這條改造成運河的河流在大理石欄桿間蜿蜒流淌,風景如畫(picturesquely)。

      這一類現(xiàn)代新設施并不會破壞皇家背景的那種無與倫比的畫意(picturesqueness)。毗鄰故宮建筑的這一塊從前屬于皇室的區(qū)域在世界上的公園里是獨一無二的。①Juliet Bredon, Preface, Peking: A Historical and Intimate Description of Its Chief Places of Interest, Shanghai: Kelly &Walsh, 1931, p.85, p.119; p.22, p.205; p.248, p.255; p.67, p.185, p.376.

      在梁公府基礎上建起的英國公使館和由睿親王府改建而成的瑪哈噶喇廟也是“如畫”的:

      公使宅邸的一部分還是原來的梁公府宅,通向宅邸的正式道路兩旁有石獅拱衛(wèi),花園里紅色柱子支撐的軒敞的亭子和古樸典雅的涼亭都盡可能地得到了修復和保護,從而極大地增強了公使館如畫一般的景致(picturesqueness)。

      睿親王如畫般(picturesque)的府邸因為充滿了對這位偉大英雄的回憶和它那空空蕩蕩的墻壁所引發(fā)的傷感而長久地縈繞在民眾的想象中……②Juliet Bredon, Preface, Peking: A Historical and Intimate Description of Its Chief Places of Interest, Shanghai: Kelly &Walsh, 1931, p.85, p.119; p.22, p.205; p.248, p.255; p.67, p.185, p.376.

      城外日漸廢棄的寺廟也是“如畫”的:

      只有那些研究中國古物的專家或金石學的學者會對這類寺院感興趣,它們那日漸崩塌的神祇屬于一個若非熟識多年就不可能理解的世界——一個神話、信仰和迷信的世界,西方人通常對它們漠不關心。我們已經(jīng)不能再在“美麗”這個詞的日常意義上說這些地方是美麗的,但它們卻有一種有目共睹的屬于它們自己的畫意(picturesqueness)。

      另一處跟黃寺一樣顯示出印度強烈影響的痕跡的古跡是破敗的五塔寺,它位于北京城西邊兩英里處,距離通往頤和園的大路不遠。據(jù)說它是古代印度的菩提伽耶(Buddhagaya)的復制品,有一段如詩如畫(picturesque)的歷史。③Juliet Bredon, Preface, Peking: A Historical and Intimate Description of Its Chief Places of Interest, Shanghai: Kelly &Walsh, 1931, p.85, p.119; p.22, p.205; p.248, p.255; p.67, p.185, p.376.

      趕車的車夫、雍和宮的僧侶乃至溫泉村的鄉(xiāng)土戲劇演出,也有一種“如畫”的魅力:

      他與車并肩行走,或者坐在車身的邊緣,甚至很少需要用他的長鞭。單靠他的說話聲來引導和鞭策這些牲畜,他語言中拉伯雷式的滑稽幽默的隱喻如同他本人一般充滿畫意(picturesque)。

      每天下午在這座殿內(nèi)都會舉行向游客開放的宗教儀式。喇嘛和小喇嘛戴著黃色的頭盔式的帽子,穿著橙色或磚紅色的禮服,從他們的僧房里走到陽光下,形成一幅富有畫意(picturesque)的群像。

      過去五月份會在這里舉行紀念娘娘菩薩的鄉(xiāng)村節(jié)日,還有集市,小販們在那里賣手鐲、頭飾和犁,生意紅火。半山腰開闊的樓閣里會搬演戲劇,甚至穿著臟兮兮的俗氣戲服的村里的啞劇團在這樣的背景下也制造出一種生動(picturesque)的效果。④Juliet Bredon, Preface, Peking: A Historical and Intimate Description of Its Chief Places of Interest, Shanghai: Kelly &Walsh, 1931, p.85, p.119; p.22, p.205; p.248, p.255; p.67, p.185, p.376.

      如此高頻率地使用“如畫”一詞,顯然是有意為之。關鍵在于,“如畫”是18世紀英國美學的一個重要觀念,具有豐富的文化和道德內(nèi)涵。隨著大英帝國的擴張,它也被普遍用于描繪殖民地和后發(fā)國家與地區(qū)的自然與人文景觀。裴麗珠出身上層社會,對英國的“如畫”美學傳統(tǒng)自然不陌生。要了解和體會她筆下“如畫”的北京的深層意味,有必要簡單地追溯一下這一美學觀念的譜系。

      “如畫”(picturesque)一詞最早是作為法語“pittoresque”或意大利語“pittoresco”在英語中的對應術語,在18世紀初漸成風尚,它本意是指某種景色或人類活動適合入畫。英國貴族精英通過在歐洲大陸的修業(yè)旅行(Grand Tour)和對古典主義畫作的欣賞,完成了自己的審美教育,轉(zhuǎn)而借此鑒賞英國本地的風景,便萌發(fā)出“如畫”的美學觀念。但到了18世紀后期,古典主義漸漸式微,“如畫”這一審美趣味日漸青睞粗糙、崎嶇和參差多態(tài)的景物。在這個過程中,吉爾平(William Gilpin)和普萊斯(Uvedale Price)兩位藝術家和文人扮演了重要角色。吉爾平“確立了畫家對于粗糙景物的偏愛”,而普萊斯則進一步將“如畫”確立為優(yōu)美與崇高之外的第三種范疇,但同樣把粗糙、斑駁和不規(guī)則等看作“如畫”的基本特征。在這樣一種美學視域中,偏僻奇絕的自然風景、素樸的鄉(xiāng)村茅舍、破敗坍塌的廢墟乃至吉卜賽人和乞丐,都成為觀景者的欣賞對象。①馬爾科姆·安德魯斯:《尋找如畫美:英國的風景美學與旅游,1760—1800》,張箭飛、韋照周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年,第78—83頁;另見Christopher Hussey, The Picturesque: Studies in a Point of View, Hamden: Archon Books,1967, pp.13-14。

      簡而言之,“如畫”美的趣味偏愛的是未經(jīng)人力干預和規(guī)劃的大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卑微的、沒有開化的部分”,而隨著圈地運動的擴展和工業(yè)革命的興起,這樣的景物越來越難以在英國本土找到,藝術家們希望看到“文明國家里難以看到的景色,如此遙遠、如此殊異、如此蠻荒的景色”,②馬爾科姆·安德魯斯:《尋找如畫美:英國的風景美學與旅游,1760—1800》,第89、92頁。不得不把視線從英格蘭本地轉(zhuǎn)向北威爾士、蘇格蘭高地等偏遠地區(qū),進而轉(zhuǎn)向落后的英國殖民地。19世紀,伴隨著交通工具的改進和旅游業(yè)的興起,英國人開始把“如畫”的審美觀念帶入他們對如緬甸這樣的殖民地的觀察與視覺再現(xiàn)之中。③Stephen L.Keck, Picturesque Burma: British Travel Writing 1890-1914,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Vol.35, No.3, 2004.中國雖然不是英國的殖民地,但作為英國意欲通過貿(mào)易來征服的對象,也被納入同樣的視覺模式來打量。最好的例證莫過于威廉·亞歷山大(William Alexander)1814年出版的畫冊《中國人的服飾與習俗圖鑒》(PicturesqueRepresentationsoftheDressand MannersoftheChinese),書名直譯應為“對中國人的服飾與習俗的如畫再現(xiàn)”。亞歷山大是1792年馬戛爾尼訪華使團中的制圖員,他在隨團旅行中國期間,繪制了大量描繪中國風土人情和各色人物的水彩畫及速寫?;氐接?,亞歷山大對這些畫作進行整理和再創(chuàng)作,于1814年出版了這部水彩版畫集。該書共收入50幅圖畫,其中48幅為人物畫,形象刻畫非常準確,服飾細節(jié)極其豐富,還附有簡明的說明文字。④該書已有中譯本,參見威廉·亞歷山大:《1793: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中國人的服飾和習俗圖鑒》,沈弘譯,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關于亞歷山大及其中國題材的畫作,可參見沈弘為該書所作導言。又見陳璐:《威廉·亞歷山大筆下的中國圖像》,《藝術百家》2014年第2期。亞歷山大本人并未明言他選擇“如畫”一詞的用意,但從畫作本身來看,不難體會其中“如畫”的美學趣味:選擇的人物多為普通乃至下層平民,背景也多為鄉(xiāng)野風光。

      美國學者杰夫雷·奧爾巴赫(Jeffrey Auerbach)曾經(jīng)指出,“如畫”觀念對于大英帝國的視覺建構(gòu)至關重要,它有助于將帝國的諸多區(qū)域統(tǒng)一起來并加以同質(zhì)化(homogenize)。英國的作家和藝術家用“如畫”的視角觀察和呈現(xiàn)南非、印度、澳大利亞等不同地域,不是去凸顯它們的異域色彩,而是要去“馴服異域性”(domestication of the exotic),讓它們看上去與英格蘭沒什么兩樣。異域色彩自然無法回避,但要清除其讓人為難的“他性”(otherness),容許觀察者仍舊處在其視覺舒適區(qū)之中。①Jeffrey Auerbach, The Picturesque and the Homogenisation of Empire, The British Art Journal, 2004, 5, 1, pp.47-53.亞歷山大《中國人的服飾與習俗圖鑒》對中國的再現(xiàn),也包含了這種機制,尤其體現(xiàn)在他的說明文字中。例如他在描繪中國漁夫用來捕魚的鸕鶿(Leu-t?e)時,便特別指出它很像英格蘭的普通鸕鶿(common cormorant);又如在描繪表演耍壇子的雜耍藝人時,亞歷山大認為他們與印度的雜耍藝人殊無二致,但中國藝人技藝更勝一籌。②William Alexander, Picturesqu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Dress and Manners of the Chinese, London: Howlett and Brimmer, 1814,p.3, 7.

      奧爾巴赫的論述,在運用于裴麗珠的《北京紀勝》上時尤其具有啟發(fā)性。如我們前面所說,裴麗珠寫這本書的初衷是讓西方讀者“熟悉”北京,但她深知這并非易事,她對自己作為西方人的身份與中國歷史文化之間的天然鴻溝有著充分的自覺:

      要恰如其分地認識北京,幾乎非一個西方人所能勝任,因為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對中國的過去有深入的了解,對中國人的性格和宗教有無限的同情,并且極為熟稔窮人的諺語和家常話、街頭歌謠和工場作坊的口語,就像熟悉文人心態(tài)和統(tǒng)治者的動機一樣。③Juliet Bredon, Preface, Peking: A Historical and Intimate Description of Its Chief Places of Interest, Shanghai: Kelly & Walsh,1931, pp.9-10, 12, 60-67.

      裴麗珠認識到,西方人想要了解中國,比領會意大利文明的意義要困難得多:“我們更容易想象自己與偉大的洛倫佐(Lorenzo the Magnificent)甚至切薩雷·波吉亞(C?sar Borgia)——而不是永樂或乾隆皇帝——共進下午茶?!雹躂uliet Bredon, Preface, Peking: A Historical and Intimate Description of Its Chief Places of Interest, Shanghai: Kelly & Walsh,1931, pp.9-10, 12, 60-67.她努力用自己的“熟悉”來彌合“陌生”的西方人與北京之間的距離,這與“如畫”觀念的運作機制恰好有相通之處。只是裴麗珠的工作更寬泛地位于中西之間,而非著意于大英帝國的文化建構(gòu),這突出地表現(xiàn)在第4章“過去的畫意”中。在這一章中,裴麗珠為我們展現(xiàn)了北京那些正在消逝的多姿多彩的風景與生活。她談起街頭小販有“有特定的悅耳的叫賣聲,就像倫敦的魚販子或巴黎的四季商人一樣”,警察制度出現(xiàn)之前的打更人“讓人想起莎士比亞筆下的道格勃里(Dogberry)和他的手下”,老派的滿族大臣坐著綠色轎子往來于皇宮的陣仗“類似倫敦的市長巡游(Lord Mayor’s Show)”,而貨車車夫“語言中拉伯雷式的滑稽幽默的隱喻如同他本人一般充滿畫意”。⑤Juliet Bredon, Preface, Peking: A Historical and Intimate Description of Its Chief Places of Interest, Shanghai: Kelly & Walsh,1931, pp.9-10, 12, 60-67.裴麗珠運用精彩的比喻和聯(lián)想,著力在北京的城市風情與西方文化之間建立起橋梁,如此呈現(xiàn)出來的“如畫”的北京,也是令西方讀者感到親切和熟悉的北京。

      《北京紀勝》用這一章的篇幅集中呈現(xiàn)的“如畫”北京,卻屬于或即將屬于“過去”,這本身亦是一件耐人尋味的事。如我們前文所說,18世紀后期至19世紀,“如畫”觀念在英國遭遇困境,是因為它感興趣的是前工業(yè)時代的風光。在18世紀90年代,“普賴斯和他的追隨者想把時鐘回撥,重新發(fā)現(xiàn)風景——在那里,沒有工業(yè)化、沒有圈地、沒有莊園改造留下的印記”;游客們追求的是“原始的、漸被廢棄的、帶有異教色彩的生活方式。文明的心智與開化的鄉(xiāng)村一樣,都已經(jīng)過時了”。①馬爾科姆·安德魯斯:《尋找如畫美:英國的風景美學與旅游,1760—1800》,第92頁。于是英國的文人、藝術家和旅行家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域外,在落后的殖民地和后發(fā)地區(qū)發(fā)現(xiàn)他們似曾相識的、在本國已經(jīng)逐漸消失的“如畫”之美。裴麗珠大體亦可歸為他們中的一員,然而,讓她頗感到失望的是,這些“如畫”的風土人情,在北京這座正在經(jīng)歷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城市中,也正在消逝。例如,裴麗珠欣賞的“過去那種如畫般的”葬禮在當時已經(jīng)被明令禁止,盡管她完全理解當時的政府做出這一決定所依據(jù)的現(xiàn)代原則,但她還是感到痛惜。在這一章的結(jié)尾,她發(fā)出了這樣痛切的追問:

      無論我們多么贊賞“現(xiàn)代北京”,我們都必須承認——傷心地承認——我們在很多方面都對過去的畫意的消逝感到惋惜。缺少了宮廷的刺激和奢華,生活——死亡也是——正變得越來越單調(diào)乏味。唉,進步必定與丑陋攜手并進!非得如此嗎?北京跟中國一樣,站在“新舊交匯”的十字路口。某一天——當過渡時期結(jié)束的時候——把最好的中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明的必要改進結(jié)合起來就不可能嗎?②Juliet Bredon, Preface, Peking: A Historical and Intimate Description of Its Chief Places of Interest, Shanghai: Kelly & Walsh,1931, p.79.

      彼時,發(fā)源于英國并在英國臻于頂峰的現(xiàn)代文明,已經(jīng)侵入北京,發(fā)生在英國的似乎也必然在中國重演,將“如畫”之美掃入歷史。吊詭的是,這正是殖民主義現(xiàn)代性的必然結(jié)果。20世紀30年代的北平乃至整個中國正努力實現(xiàn)自身的現(xiàn)代化,尚無暇顧及那些消逝的傳統(tǒng)。頗具反諷意味的是,現(xiàn)代文明比“如畫”的事物更加同質(zhì)化,更加讓人感到“熟悉”,卻無法產(chǎn)生“畫意”,只讓人覺得“單調(diào)乏味”。一座現(xiàn)代的北京城是否有可能以及如何具有“如畫”之美,這是裴麗珠留給我們的課題。

      猜你喜歡
      稅務司赫德北京
      壓迫與抗爭: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繼任者問題新探
      安徽史學(2020年6期)2020-12-07 04:57:47
      北京,離幸福通勤還有多遠?
      民生周刊(2020年15期)2020-07-29 08:56:17
      北京春暖花開
      北廣人物(2020年12期)2020-04-01 15:06:41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粵海關稅務司署檔案的構(gòu)成與內(nèi)容概述
      嶺南文史(2017年4期)2017-01-28 19:30:59
      赫德與中日甲午戰(zhàn)爭
      安徽史學(2016年2期)2016-12-01 02:57:03
      清季粵海關庫款侵蝕案及其治理
      ——兼論稅務司制度對監(jiān)督制度的影響
      安徽史學(2016年3期)2016-02-03 07:53:10
      中國近代海關稅務司監(jiān)督機制的建設過程及現(xiàn)實意義
      清代亞東關署理稅務司巴爾在藏事跡研究
      马鞍山市| 罗平县| 湖口县| 潼南县| 榆树市| 蓝山县| 林甸县| 成都市| 浦江县| 鹤岗市| 牡丹江市| 荥阳市| 邛崃市| 鹤壁市| 玉龙| 曲沃县| 陇南市| 兴安县| 巴彦淖尔市| 陇南市| 正蓝旗| 望谟县| 合肥市| 中方县| 东乡县| 静安区| 百色市| 广宁县| 陵川县| 潞西市| 宜宾县| 怀来县| 陈巴尔虎旗| 奇台县| 普定县| 瑞丽市| 临海市| 桃江县| 永德县| 天津市| 博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