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祥訓
閱讀能力對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是學生學習一切學科都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也是學生自主獲取信息的前提之一。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更加關注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但仍然存在依賴課本、閱讀量受限等問題。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關注課外閱讀,分析課外閱讀的價值,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拓展與積累的有效途徑。
一、拓展與積累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價值
(一)輔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與課內文本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課外閱讀的拓展不能無的放矢,需要緊跟課標與教材的腳步,以達到輔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目標。
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課外閱讀素材的引入能夠幫助學生多角度地了解作者與寫作背景,能夠提升課前預習的效率,更好地發(fā)揮課前預習的作用,為學生在課堂中的理解與思考奠定基礎。不僅如此,課外閱讀素材的引入還能起到“活化”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的作用,不僅能夠豐富課前預習的內容,還能夠提升課前預習的靈活性,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課外閱讀起到對所學知識技能進行應用與延伸的作用。小學語文課外閱讀需要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展開,課內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閱讀能力,課外閱讀則對課內知識與技能進行實際應用與延伸,以此構成相互促進的正向循環(huán)。
(二)幫助學生積累作文寫作素材與方法
在小學階段,閱讀是提升學生作文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能夠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同時通過分析文本內容學習并掌握相關的寫作方法。課外閱讀作為與教材既聯(lián)系密切又具備一定差異性的新文本,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積累作文寫作素材與寫作方法。
在寫作素材的積累方面,課外閱讀的設置與安排以學生的特點與學情為基礎,因此課外閱讀能夠保證與學生之間的契合度,起到拓寬學生閱讀范圍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課外閱讀通過精挑細選的文本能夠調動學生在素材積累過程中的主動性,引導學生養(yǎng)成自覺積累素材的習慣,并通過合理應用閱讀文本中的素材提升作文的整體質量。
在寫作方法的學習方面,課外閱讀的拓展能夠讓學生在閱讀與思考的過程中學習名家的寫作方法與技巧。更為重要的是,在閱讀課外名家名篇時,學生不僅分析其技巧,還通過閱讀自然地體會作者傳達的細膩情感,通過對情感的體會與分析拓展寫作深度,提升寫作水平。
(三)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師應關注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課外閱讀的拓展與積累不僅能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閱讀知識,還能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內在感悟,通過課外閱讀與其他教學活動組合的形式實現(xiàn)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為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提供助力。
二、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現(xiàn)狀
(一)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積累有限
小學生在課外閱讀活動中的參與度不高,付出的時間與精力都相對有限,對課外閱讀總量與閱讀深度造成影響,難以達到新課標中設定的目標。不僅如此,部分小學生未能掌握正確有效的閱讀方法,難以保障閱讀狀態(tài)與閱讀效率,因此最終獲得的閱讀積累也相對有限。
(二)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未被有效激發(fā)
現(xiàn)階段部分小學生對課外閱讀未能形成正確的認識,將其視為負擔,閱讀興趣不高,因此很難投入課外閱讀活動中。而教師也未能有效調動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導致課外閱讀難以達成預期的效果,對后續(xù)語文教學產(chǎn)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三)課外閱讀與其他教學活動的聯(lián)動不充分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能夠在多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開展,并為學生聽、說、讀、寫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幫助,以此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果。但現(xiàn)階段課外閱讀與其他教學活動的聯(lián)動并不充分,存在較強的孤立性,導致課外閱讀的價值難以被充分發(fā)揮。
三、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拓展與積累的有效途徑
(一)實現(xiàn)課內外閱讀的有效整合
課外閱讀的拓展與積累需要依循教材的脈絡,落實新課標的要求,為了實現(xiàn)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有效拓展與積累,教師必須明確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之間的關系,實現(xiàn)課內外閱讀的有效整合。
課內閱讀文本與課外閱讀素材的有效整合能夠引導學生對課內閱讀文本進行深入挖掘,并產(chǎn)生個性化理解。但是由于小學生的知識積累相對薄弱,難以在閱讀過程中準確把握課外閱讀文本的特性,也難以站在深入賞析的角度進行閱讀,往往出現(xiàn)“走馬觀花”的閱讀狀態(tài)。將課內閱讀作為課外閱讀的基點與參照,學生能借助此前學習獲取的知識進行跨文本比較與整合,并將閱讀經(jīng)驗應用到課外閱讀中。
以小學語文古詩詞課外閱讀為例,在拓展課外閱讀時,教師需要參照當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進度,分析課內文本在體裁、手法與情感等方面的重點,選擇與課內閱讀較為接近、但在特定方面存在差異的課外閱讀文本,既讓學生能夠將課內經(jīng)驗運用到課外閱讀中,也讓學生能夠在對比過程中形成新的思考。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古詩三首》一課中學習了《絕句》《惠崇春江晚景》與《三衢道中》三首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在引導學生從詩中描寫的景物出發(fā),借助關鍵詞想象、體會作者的情感之后,教師可以在課外閱讀中安排其他描繪四季景物的詩歌,如同樣描繪春景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一詩,使學生能通過詩中的“潤如酥”“近卻無”等詞想象出微微春雨中遠觀草色的場景,并通過“絕勝”一詞體會作者對萬物萌發(fā)之景的喜愛之情。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選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詩,對比春景與冬景之間的不同,讓學生體會古詩多元化的美感。
課內外閱讀文本的整合與比較還可以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課外閱讀文本的內涵。因此,在選擇課外閱讀文本時,教師應秉持開放性的思想,不能將課外閱讀文本的選擇局限于與課內閱讀高度相似的文本,還可以進行跨國家、跨時代的對比與整合。比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主題元素是神話,單元選取的是中國與古希臘的神話故事,教師可以選取其他文化背景下相似題材的神話故事,讓學生在對比中更好地體會課外閱讀文本創(chuàng)作風格的差異,以此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
(二)重視閱讀方法教學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拓展與積累的有效實現(xiàn)需要以高質量的閱讀為基礎和前提,確保學生能夠以良好的狀態(tài)進行閱讀,進而保障獲取信息的基本效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之所以受到限制,一部分原因是受到思維特點與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影響,另一部分原因則是沒有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不僅閱讀效率低,還難以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正向反饋,無法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因此,教師必須重視閱讀方法的教學,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授學生基本的閱讀方法,并引導學生將閱讀方法延伸到課外閱讀中,讓學生能夠依據(jù)課外閱讀文本的特點與內容,靈活地選擇恰當?shù)拈喿x方法,高質量地完成閱讀與積累。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教學為例,該篇課文描繪了小興安嶺在四季各具特色的美麗景色,教師可以向學生傳授精讀法這一閱讀方法,也就是在閱讀過程中將關鍵性的詞句畫出來,并進行標注。這一方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更好地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還能夠梳理文本的寫作脈絡,加深學生對課外閱讀文本的理解。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傳授速讀法、略讀法等其他閱讀方法,并講解相應的使用場景,為學生靈活運用各種閱讀方法創(chuàng)造條件。
(三)科學規(guī)劃課外閱讀的時間
在拓展與積累課外閱讀時,教師需要注意一點,即課外閱讀不等同于課后閱讀,換言之,課外閱讀可以根據(jù)課內文本的題材、內容與特點,結合教學活動的實際需求,靈活運用于教學活動中的不同時間節(jié)點,不僅能夠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層次性,還能夠提高課外閱讀與拓展積累的有效性。因此,教師需要科學規(guī)劃課外閱讀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的時間節(jié)點。
首先,課外閱讀可以應用于課堂教學之前,為學生提供預先感知課內文本、豐富知識儲備的作用。此時,課外閱讀應作為課堂教學的“楔子”,讓學生了解作者、寫作背景或文體特點,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預先選擇與植物播種相關的科普類文章,讓學生在課外閱讀的基礎上總結自然界中植物傳播種子的基本方式,為后續(xù)課文的學習打好基礎。
其次,課外閱讀也可以運用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將課外閱讀材料與課內閱讀文本相結合,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創(chuàng)造條件,加深學生與課內文本之間的內在共鳴。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教學為例,國家內憂外患的時代距離現(xiàn)在較為遙遠,學生對課文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并不了解,因此在理解課文內涵時會相對困難。此時,教師可以將其他描述動蕩年代的文本作為拓展。同時,為了增強學生的代入感,教師可以選擇第一人稱的采訪或記錄資料,引導學生了解時代背景,體會青年周恩來的遠大志向。
在課堂教學完成后,教師需要有計劃地開展針對性的課外閱讀活動,促進課外閱讀的拓展與延伸。比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課后閱讀材料可以安排為周恩來總理的傳記或記錄其生平的文章,讓學生體會周恩來總理為實現(xiàn)“中華崛起”所付出的努力。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在課外閱讀活動中布置科學的閱讀任務,增強學生閱讀體驗的同時豐富學生的閱讀方式。
(四)開展多樣化的課外閱讀活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限的課堂時間和閱讀教學對實踐的需求存在差異,而課外閱讀正是緩和這種差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為了充分發(fā)揮課外閱讀的作用與價值,教師需要開展多樣化的課外閱讀活動,以此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
在設計課外閱讀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具備在教師給出書單的基礎上自主選擇并拓展閱讀內容的自由。不同學生的個性與思維發(fā)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在選擇課外閱讀文本時也具備一定的傾向性,對不同文本的理解程度也存在差異。因此,教師需要根據(jù)實際學情制定多樣化的閱讀書單,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范圍。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參與課外閱讀書單的制定工作中,定期舉辦好書推薦活動,要求學生簡單介紹圖書內容并進行投票,綜合圖書內容與學生意愿決定課外閱讀書目。比如,結合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材的內容與新課標要求,教師可以在課外閱讀書目中加入《稻草人》等童話作品以及《我的野生動物朋友》等科普作品。另外,除常規(guī)的讀后感、讀書交流活動之外,教師還應舉辦多樣化的課外閱讀活動,比如,組織學生將最受歡迎的課外讀物改編成課本劇,或圍繞課外讀物中的觀點舉辦辯論會,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同時引導學生對課外讀物進行深入閱讀。
(五)關注課外閱讀的拓展遷移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有效拓展與積累需要發(fā)揮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獨特價值,關注課外閱讀的拓展遷移。課外閱讀不僅可以靈活地應用于課堂教學中,還可以對寫作教學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可以將課外閱讀向著寫作教學的方向拓展,為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以及寫作方法的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具體而言,課外閱讀向寫作方向拓展、遷移,可以從寫作結構、表達方法與思想感情三個維度入手。
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觀察文本的整體結構,特別是說明性與議論性的文章。梳理文章結構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體內容,還能在這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優(yōu)化學生作文的邏輯性、平衡詳略等要素。
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課外閱讀中的優(yōu)秀詞句,幫助學生進行素材積累,并學習優(yōu)秀的寫作方法。學生可以通過摘抄與仿寫的方式將課外閱讀文本轉化為寫作素材。摘抄是靜態(tài)的積累過程,而仿寫則是實踐應用的過程,兩者結合才能實現(xiàn)素材的內化,逐步將好詞好句應用到寫作中。
最后,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深入體會文本蘊含的情感。不同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存在差異,所處的時代背景也各不相同,筆下的文章也因此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情感變化。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關注文本的閱讀習慣,從文字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同時學習抒發(fā)情感的方法,通過情感的流露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四、結語
綜上所述,拓展與積累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能夠輔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幫助學生積累作文寫作素材與方法,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但現(xiàn)階段小學生的閱讀積累有限,閱讀興趣未被有效調動,并且課外閱讀與其他教學活動的聯(lián)動不充分。因此,為了有效拓展與積累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師應實現(xiàn)課內外閱讀的有效整合,重視閱讀方法教學,科學規(guī)劃課外閱讀時間,開展多樣化的課外閱讀活動,關注課外閱讀的拓展遷移,助力學生在課外閱讀的基礎上提升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