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中于1933年出生在上海的一個音樂世家,受家庭影響,他從小就開始接觸西方音樂,10歲學習鋼琴。他于1950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上海分院(現(xiàn)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而后轉到鋼琴系,先后師從李翠真、戴普生及蘇聯(lián)專家阿爾扎瑪諾娃等鋼琴家學習鋼琴,并在桑桐和陳銘志的指導下輔修和聲、復調和作曲。1958年從上海音樂學院畢業(yè)后,他去沈陽音樂學院附中任教,次年,被調回母校執(zhí)教,教授鋼琴與和聲專業(yè)。
王建中為中國的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及鋼琴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編中,他基于本民族的音樂風格與元素,以西洋樂器——鋼琴為表達媒介,將中國民族音樂元素與西方樂器完美融合,推動了中國民族音樂及鋼琴音樂逐漸走進國際視野,并嶄露頭角。
一、《彩云追月》創(chuàng)作背景
鋼琴改編曲是以原曲旋律為素材,作曲家用獨特的創(chuàng)作手法,將原曲旋律與其他音樂元素進行整合,從而形成一首新的音樂作品,這需要作曲家有豐富的藝術造詣和獨到的藝術見解。常見的改編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在保持原有結構的前提下,進行簡單改編加工;另一種是在原有音樂框架中,加入作曲家的音樂構思與審美,從而形成新的曲式、和聲、織體。
(一)民族管弦樂曲《彩云追月》的創(chuàng)作背景民族管弦樂曲《彩云追月》是由任光創(chuàng)編
的。任光是浙江人,中國近現(xiàn)代著名的音樂家、作曲家,自幼對中國民間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在20世紀20年代,他赴法國里昂大學學習鋼琴調音技術。20世紀20年代末回到上海,在百代唱片公司擔任主任一職,負責發(fā)行和制作唱片。當時左翼革命音樂家們通過任光發(fā)行了很多革命歌曲,任光也被吸收到左翼革命音樂家的陣營中,并參與了當時一些電影音樂的創(chuàng)作,例如《漁光曲》。
在20世紀30年代,任光與聶耳共同建立了百代國樂隊,進行民族器樂曲的創(chuàng)編與錄制。在此期間,任光將越劇的音樂元素與探戈舞曲的節(jié)奏相結合,借助江南絲竹的配器特點,創(chuàng)作了民族器樂合奏曲《彩云追月》。作品一經問世,深受人們喜愛,被廣為流傳。20世紀50年代初期,《彩云追月》被中央廣播民族樂團改編成結構更加豐富的民族管弦樂作品。
(二)鋼琴改編曲《彩云追月》的創(chuàng)作背景
王建中改編的鋼琴曲《彩云追月》描繪了云月相互映襯、追鬧嬉戲的畫面。鋼琴曲《彩云追月》改編自中國的傳統(tǒng)民族器樂合奏曲,因此在音樂風格上有著濃厚的民族氣息。王建中在進行創(chuàng)作改編時,沒有完全采用民族器樂合奏曲《彩云追月》中的原始民族性的元素,他根據自己的理解,融合了其他音樂元素。在鋼琴曲《彩云追月》的編創(chuàng)中,王建中加入了拉丁美洲探戈音樂的節(jié)奏,同時將探戈節(jié)奏的伴奏速度放慢,營造出朦朧悠遠的意境。從音樂中,可以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民族氣息與西方現(xiàn)代音樂表現(xiàn)韻味相互融合的巧思。
王建中根據民歌創(chuàng)作改編的鋼琴曲十分豐富,除了《彩云追月》之外,還有《百鳥朝鳳》《瀏陽河》等。
二、《彩云追月》本體與音樂分析
《彩云追月》主調性是A宮調式,4/4拍,曲式結構為變化再現(xiàn)的單三部曲式,共有71個小節(jié)。全曲主要由引子、A段、B段、A段、三個連接部分及尾聲組成,其中,引子與尾聲相互呼應(見表1)。
引子(1—9小節(jié))部分非常有特色,主要模仿了民族彈撥樂器的寫法,構成全曲的基調。由弱進入,1、2小節(jié)與3、4小節(jié)是模進關系,音樂逐步上行,之后重復運用到左右手五聲音階的交替彈奏[1]。整體意境像一首散文詩,是云遮月的一種狀態(tài),整體非常朦朧,讓人產生無限遐想。
A段(10—19小節(jié)),由中強開始,與引子部分形成力度上的對比。以降E徵音開始向上級進,在右手四拍長音進行時,下方聲部的跳音彈出輕巧、活潑的感覺。下一個小節(jié)右手的裝飾音輕巧、快速,營造云追著月嬉戲的畫面。同時,左手部分模仿的是民族彈撥樂器的演奏,突出右手旋律聲部。
連接(20—21小節(jié)),連接部分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右手是典型的探戈節(jié)奏,同時也模仿了民族彈撥樂器琵琶的彈奏手法,左手是常見的琵琶伴奏織體,左右手相互呼應。20、21小節(jié)的漸強、漸弱對比,為接下來B段弱奏的進入做鋪墊。
B段(22—37小節(jié)),B段由四個樂句構成。1、2樂句的旋律聲部在右手,3樂句的旋律聲部在左手,4樂句的旋律聲部重新回到右手。3、4樂句是1、2樂句的變化再現(xiàn),3樂句左手中強進入,右手模仿了中國傳統(tǒng)樂器古箏的彈奏手法,右手的伴奏部分音樂要輕巧、快速,營造出“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氛圍。
連接(38—47小節(jié)),此連接段運用了引子的部分材料。38、39小節(jié)右手的顫音部分模仿了中國傳統(tǒng)樂器笛子的吹奏方法,44小節(jié)左右手八度配合部分,要不斷推進音樂的情緒。46小節(jié)琶音的進入是漸慢、漸強的,引出整個樂曲的高潮A段的出現(xiàn)。
再現(xiàn)A段(48—57小節(jié)),A段是A段的變化再現(xiàn),相比A段,其音樂層次更加豐富。在這里,充分發(fā)揮了八度琶音等鋼琴演奏技巧,右手由單音變成八度和弦進行,左手通過拉寬的低音和加厚的線條,營造出宏大寬廣的藝術效果,將音樂推向高潮。
尾聲(58—71小節(jié)),尾聲借助了引子部分的材料,音樂輕柔、緩慢進入,左右手交替,在最后兩小節(jié)中,將節(jié)奏慢慢變緩,最后定格在長琶音結束,預示著整個故事的結束。
三、《彩云追月》演奏技法分析
音樂內容、音樂情感的表達離不開精湛的演奏技巧。在鋼琴曲《彩云追月》中,每一個部分的演奏都是有特點的。在練習過程中,要注重對細節(jié)的把控,例如樂句的呼吸、樂句中強弱的起伏、不同觸鍵方式等,這些都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將音樂中的情感更好地表現(xiàn)出來。筆者將對《彩云追月》中出現(xiàn)的演奏技巧進行歸類、分析。
(一)較為快速的八度連奏
較為快速的八度連奏主要出現(xiàn)在引子部分的5、6小節(jié)和再現(xiàn)A段(48—56小節(jié))左右手交替出現(xiàn)(見譜例1),這個技巧是鋼琴演奏中較難的部分。
演奏引子部分較為輕快的八度連奏時,要平靜自己的心情,手指輕柔觸鍵,四個音為一組,突出高音部分,像鐘聲敲響的結構,左右手交替彈空間感與層次感,營造一種遠方的意境。
演奏八度連奏時,要提前劃分好樂句、旋律聲部,再現(xiàn)樂段的八度連奏要強調右手八度的進行。彈奏時手腕和手臂放松,手指尖繃住,把大臂的力量傳遞到指尖上,每彈完一個八度,手腕立即提起放松。左手的八度盡量把音樂拉寬廣,一定不要砸琴鍵。有時為了強調強音,一味地把手臂和手腕壓得特別低,這是不正確的。另外,就是在50小節(jié)的左手五連音和右手和八度的配合,要呈現(xiàn)階梯狀力度漸強的感覺,逐漸把音樂推向高潮。
(二)裝飾音的彈奏
在鋼琴曲《彩云追月》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裝飾音和裝飾性的過渡句,裝飾音的存在為主體旋律增加了很多魅力和特色,因此,樂曲雖有主體旋律,但大量裝飾音相當于沖淡了主體旋律,因此,對于裝飾音的彈奏應格外注意。
裝飾音在引子部分(2、4小節(jié))、A段(12—18小節(jié))、B段(23、25小節(jié))、連接段(38、39、46、47小節(jié))等有所涉及(見譜例2)。
在彈奏裝飾音時,一定要注意保證前面的音符干凈,彈奏得輕巧且快速,強音落在主音上。同時在過渡樂句到裝飾音的時候,手指要放松彈奏,顫音的時間稍微長一點且有強弱起伏。
(三)快速琶音的跑動
快速琶音的跑動主要出現(xiàn)在B段(30—33小節(jié))(見譜例3)。彈奏這種織體時,要注意保證音符清晰且跑動迅速。在這一部分,旋律聲部在左手,左手是中強,右手是很弱,因此右手在快速跑動時,聲音一定不能蓋過左手旋律聲部。練習時,應根據樂句放慢速度練習,并通過變化節(jié)奏型,來解決彈奏時容易出現(xiàn)的錯音、錯節(jié)奏等問題。彈奏琶音時,手腕應當隨著音符的走向及時微調,保證手腕、手肘、肩膀處于放松狀態(tài),手掌內部是放松的;將手指下鍵的力量落在指尖上,手指、手腕、手臂的力量協(xié)調配合;在穿指、跨指的過程中,手指應當迅速到位,找準音符再下鍵,并且在練習中注意凸顯不同樂句指尖的層次變化。
(四)輪奏
雙手輪奏主要出現(xiàn)在引子部分的2、4小節(jié)以及尾聲部分的63、65小節(jié)(見譜例4)。由于這部分的速度較快且較為自由,更增加了演奏的難度。在雙手輪奏時,要注意左右手聲音的均衡,替換要及時,銜接要自然且流暢,不宜在左右交替的一組的第一個音符出現(xiàn)重音。在練習過程中,首先要將速度放慢練習,手腕保持放松,在輪奏時,速度由慢到快。手指尖的力量不宜過強,這里展現(xiàn)的還是云遮月的一種狀態(tài)。
四、結語
王建中鋼琴曲《彩云追月》將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文化風格與西洋樂器鋼琴的特殊演奏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整首作品散發(fā)著獨特的音樂魅力?!恫试谱吩隆肥且皇讟O具代表性的中國鋼琴曲,是鋼琴民族化進程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國風格的鋼琴曲的創(chuàng)作與演奏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與價值。
[作者簡介]孫多英華,女,漢族,山東聊城人,聊城大學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