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的發(fā)展推動了語言文字的發(fā)展,自然語言在詞匯、語法、語音等層面不斷發(fā)生新的變化。受互聯網語境的影響,與語言文字關系緊密的標點符號也在網絡語境中發(fā)生了變化、變異,演變出了新的用法和含義。模因論提出了文化的傳播也存在“基因”,即模因。標點符號作為人類語言文化的組成部分,模因在標點符號的變化、變異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模因論也為標點符號的變異發(fā)展以及其變體的廣泛傳播提供了解釋。
【關鍵詞】模因;問號;變異;傳播
【中圖分類號】H13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40-012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0.039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進步,語言文字的發(fā)展受互聯網的影響越來越大,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網絡語言生態(tài)圈,互聯網環(huán)境下的語言文字特點明晰,有著自己的特色,其中主要特征就是簡潔、高效、接納能力強,更新換代快?;ヂ摼W的發(fā)展給語言文字帶來了新的活力、新的發(fā)展,與語言文字密切相關的標點符號,也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有了新的發(fā)展,被賦予了新的含義。語言文字與標點符號在網絡語境中逐漸分離開來,越來越多的標點符號開始被獨立使用,能夠獨立表達意義。隨著時間的推進,網絡語境下的標點符號還在不斷地演變。在現今網絡語境下,書名號與問號也有了新的演變,含義與用法發(fā)生了擴展,出現了缺省意義。書名號“《》”內的成分不再受到限制,任何詞匯都可以進入到書名號當中,表強調義,用于突出重點。而問號則開始被單獨使用,不再與句子結合,意義也更為抽象,呈現出情感義、象征義多樣化的趨勢。問號作為使用頻率較高的標點符號之一,是傳播能力較強的模因因子,網絡語境下的問號作為語言模因在不斷復制傳播后所形成的各種變異,能夠對人們在網絡中的語言使用產生較大的影響。
縱觀國內運用模因論進行的研究涉及許多方面,包括語言學、翻譯學、教育教學以及哲學分析等領域。其中在模因論與語言學交叉的領域,研究的內容包含對廣告語的研究:陳琳霞《廣告語言中的模因》,盛明靜、劉景霞《模因視角下廣告語言的變異現象》;對網絡語言的研究:曾潤喜、魏馮《強勢模因視角下網絡流行語的語義演變及流行理據——基于“你懂的”八年進化軌跡的研究》,朱曉彧、馮美《網絡流行語生成傳播機制探究——以“XX體”為例》。這一部分的研究多數聚焦對網絡語言中某一構式從模因論角度展開研究分析;對語用修辭等的研究: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論與社會語用》,何自然《語言模因及其修辭效應》。
國內也有許多關于網絡語境中標點符號的變異研究,單春昕《網絡語言標點符號變異使用的情感傳遞研究》,張穎煒《網絡語言標點符號的變異用法》,韋茂繁《微博語言中變異標點符號芻議》,羅琭昕《網絡語言中的“括號+”現象》,聶盼盼《網絡語言標點符號變異使用的語用功能探析》,韓嘉毓《問號在網絡語言中的特殊變異用法》等。其中多數研究關注句末符號句號、感嘆號、問號、省略號等,部分研究關注括號以及連接符號“~”。以往對于問號的研究,著重于問號的連用、疊用、混用的研究,但問號的演化和變異仍然在進行之中。
二、模因論與標點符號
模因作為模因論的核心概念,最早見于新達爾文主義學則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出版的《The Selfish Gene》一書中。Dawkins在該書中引入了與生物學中基因相對應的模因概念,用以說明文化的傳播,解釋文化進化的規(guī)律,Dawkins將其定義為文化傳遞的基本單位[1](Dawkins 1976:192 轉引自劉桂蘭、李紅梅 2009)。隨著這一概念不斷被認可和接受,模因進入《牛津英語詞典》,被定義為文化的基本單位,模因可以通過非遺傳的方式,比如模仿、復制等將文化內容傳播開來[1](Blackmore,2002。轉引自劉桂蘭、李紅梅,2009)。當人類的思想、理念以及信息等被模仿、復制或被重復傳播之前,還不能夠被稱為模因。只有當一個思想、理念等文化內容被傳播、仿制時,才具有模因的性質。任何一個信息,只要它能夠通過模仿而得以復制、傳播,它就可以被稱為模因[2](何自然,2005)??偠灾R蛘搶⑸镞M化理論中的基因這一概念化用,認為文化、信息、知識在人類的交際交流中通過模因得以延續(xù),同時認為在模因傳遞的過程中,文化內容得到再創(chuàng)造或發(fā)生變化、變異,并以此來討論文化的復制、傳播和進化,嘗試為文化現象中所出現的一脈相承的相似之處做出較為合理的解釋。
人類的信息和知識通過語言文字來傳遞,因此語言也能夠被視作模因。語言作為模因,其復制傳播與基因的遺傳進化具有極大的相似處,并且它不是一個靜態(tài)的系統(tǒng),而是處在不斷變化發(fā)展的過程中。當環(huán)境改變時,語言模因為適應新的環(huán)境而選擇新的表達方式[4](田蓓,2012)?;ヂ摼W作為現實環(huán)境的一種變異,其網絡語境中語言的含義與用法的不斷擴展、演化,而標點符號作為語言文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從模因論的角度來解釋其變化。首先,標點符號在被使用時,就有著一定的含義,傳遞一種思想、情感。此時的標點符號具有成為模因的先決條件。當標點符號在網絡語境中被使用時,產生了新的使用形式,進而出現了新的含義與用法。隨著新義被人們不斷接受并傳播,標點符號開始作為模因,通過宿主進行不斷地傳播與、復制并進化。問號進入到網絡語境中,從原始用法開始,被應用于各種不同的網絡語境中,從而產生意義的演化,并作為模因不斷傳播開來。
三、問號的規(guī)范使用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15834-2011)標點符號用法,問號存在四種規(guī)范用法。問號是點號的一種,通常位于句末,主要用于表示句子的疑問語氣,其形式為“?”。問號的基本用法如下[6]:
(一)用于表達疑問,在句子的末尾使用(包括反問、設問等疑問類型)。如:
你知道今天是星期幾嗎?
到底是為什么呢?
(二)在選擇問句當中,各個選項之間一般使用逗號隔開,通常只在最后一個選項后使用問號。而當選項較短且選項之間幾乎沒有停頓時,選項之間可不用逗號隔開,并在末尾加上問號。當選項較多或較長,或意在使每個選項突顯其不同時,也可在每個選項之后都用問號。如:
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還是虛構的?
他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勇敢?膽小的?自私的?
(三)疊用問號的情況多出現在多個問句連用或表達疑問語氣加重時。通常應先單用,再疊用,最多疊用三個問號。在沒有異常強烈的情感表達需要時不宜疊用問號。如:
你怎么能這樣做呢?這是你真實想法嗎??你為什么要做出這樣的事???
(四)問號也可出現在句內,此時問號被視作標號,表示存疑或不詳。如:
鐘嶸(?-518),潁川長社人,南朝梁代文學批評家。
四、模因論下問號的變異
模因的復制同病毒相似,但又與病毒不同,模因的復制權掌握在宿主手中,語言模因的復制權則掌握在說話人與聽話人手里,它在傳播過程中不斷變化著形態(tài),從而戰(zhàn)勝其他語言模因[3](何自然,2014)。問號在網絡語境中,展現出了生命力與活力,產生了新的使用情境、新的含義與新的特性:問號開始以“?”的形式被單獨使用,獨立表達意義。這些新的變異在網絡環(huán)境中迅速抓住了部分網民的眼球,并且開始進入到他們的記憶當中,被他們接受和認可。即當某個具有模因潛質的語言信息能夠在特定語境之下引起他人的心理共鳴或聯想時,這個信息就會轉化成表征,被模仿、復制并傳播[3](何自然,2014)。此外,問號作為被高頻使用的標點符號之一,在日常生活交際中通過語言文字在人群中傳遞,作為宿主的網民對它十分熟悉,這也使得它的變異更容易與宿主的認知相結合,從而被宿主認可和接受,這也是網絡語境中的問號產生變異并被廣泛傳播的原因之一。
問號在規(guī)范使用中有著多種使用情況,伴隨著互聯網,問號不斷浮現新的意義:疊用表示疑問、懷疑的程度,與不同符號混用可以在疑問的基礎上附加其他的情感。在這些含義的基礎之上,問號開始被作為獨立的成分來使用,單獨表義,表現為“?”的形式?!爱斘掖虺觥??’的時候,不是代表我有問題,而是代表你有問題”一句,是問號被作為獨立成分來使用的一個接受度較高的例子。從這樣的表達式開始,問號的單獨使用被廣泛地接受并傳播。問號不斷地與各種各樣的表情包進行組合,通常是一臉疑惑的表情搭配上一個單獨的問號,這樣的表情包不需要搭配任何文字就可以有多種的表義,在網絡交際中得到廣泛使用。甚至還有用笑臉搭配問號的表情包出現,而這種表情包常常被認為是一種“陰陽怪氣”的表達形式。除此之外,在國內的彈幕視頻網站嗶哩嗶哩中,有不少標題和內容都為問號的動畫視頻,其中的一部視頻有高達1287萬的播放量(筆者注:該視頻標題為“?”,且因該視頻網站的搜索機制,不能通過標點符號進行搜索,但可通過該視頻的標簽:意義不明、問號等進行搜索),足以見單獨使用的問號作為模因所進行的病毒式的傳播。被獨立使用的問號,從多個層面發(fā)生了變異,而這些變異,是“?”能夠吸引注意,獲得接受,并被廣泛復制傳播的關鍵。
(一)情感色彩含義上的變異
被單獨使用的問號,是一種充滿歧義的表達方式,在總體情感色彩上體現的是一種抽象的意義,在交際中既可以表達一種質疑、不解甚至于不屑,同時也可以表達疑問或詢問的態(tài)度。具體含義視對象而變化。如:
例1.甲:“我認為馬拉多納的球技要比貝利好得太多了?!?/p>
乙:“?”
甲:“?”
以上例句的第一個 “?”可能是乙對甲的質疑,甚至表達了對甲的觀點的不屑、不爽或不滿,也有可能是乙希望甲對其觀點做進一步闡釋而發(fā)出的疑問。如若此時甲再使用“?”進行回復,表達的含義則更多為:你哪來那么多疑問、你憑什么質疑我等等,雙方對話的內容可能會轉為互相攻擊。說明問號的單獨使用具有較大歧義。
在有些語境下,“?”的抽象情感意義較為單一,指向較前一種更明確。如:
例2.甲:“我們明天早上一起出逛街吧!算了,還是下午吧,不行,我突然覺得晚上更合適?!?/p>
乙:“?”
這一例句多發(fā)生在朋友之間,雖然乙的回復中僅僅出現了一個問號,但此時“?”所表達的含義更為明確,表達了乙對甲的猶豫不決所產生的疑問,希望甲決定好出行的時間。這里的“?”依然是具有抽象情感意義的一種表達方式。
(二)句法功能的變異
按照國家標準規(guī)定的問號使用方法,問號多數情況下出現在句子的末尾,作為句子表達情感意義的輔助,不具有語法功能。但是在變異之后,問號開始進入句子中,并充當句子成分。如:
例3.當我打出“?”時,不是我有問題,而是我覺得你有問題。(百度貼吧)
例4.我緩緩打出“?”(百度貼吧)
例5.我直接一個“?”(百度貼吧)
以上例句從規(guī)范的角度來講,是標點符號的不規(guī)范使用,把例句中的“?”改為“問號”二字,才算作是較為符合語法規(guī)范的表達。在網絡交際中,人們往往更加追求經濟效益,此時直接使用“?”比“問號”二字更加簡潔,同時“?”作為符號穿插在文字當中,在視覺上也更加直觀。用“?”代替“問號”二字的表達方式深受部分網民的認可,作為強勢模因被不斷傳播。“?”開始作為名詞進入句子結構中,使得直接使用“?”進入語句結構中成為網絡語言中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
(三)結構形式的變異
網絡語言更新迭代的速度很快,人們在網絡交流中往往追求新奇以及吸引眼球的表達方式,隨著“?”被越來越多地在網絡語境中被使用,人們對這一表達形式的新鮮感逐漸消失,轉而挖掘更能吸引人的表達方式,這時“?”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被運用到網絡語言的表達之中。倒掛在句首的問號,源自西班牙語,西班牙語的問號形式為“? ?”,倒掛的問號置于句首,被稱為“疑問開始號”,用于提示讀者疑問句由“?”開始,“? ?”這一形式的用法與雙引號相同。漢語中并沒有“?”這一標點符號,其形式上的獨特性給中國的網民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鮮感,吸引到了眾多網民的關注,并被運用在網絡交際之中。在國內的網絡語境下,“?”被視為“?”的一種變體。
因被視作“?”的一種變體,“?”也隨即被賦予了與“?”相類似的含義,但因其為倒掛的形式,表達的含義更加形象,更能引起人們的聯想,這也使得倒掛問號所表達的語氣更加強烈。可以理解為:疑惑太深,導致我都倒過來了;問題太多,導致我暈倒過去了等等。同時也因為許多人在初次見到倒掛問號時感到新奇,且不了解輸入倒掛問號的方式?!?”也因此多了一層嘲諷的意味。如:
例6.甲:為什么這款手機性能更好呢?
乙:你需要懂嗎?
大多數網民并不了解將“?”之一符號輸入電腦的方式。對于“?”的使用,除了表示對原本問題的疑問,還帶著一種“我的問號和其他人問號與眾不同,因此我的疑惑更多,對對話另一方的質疑也更多”的意味。
五、結語
從目前來看,因問號在表達中作為高頻符號,使得問號的這一變異屬于強勢模因的范疇,在短時間內、在一定范圍內,被人們認可、接受,從而被廣泛地復制和傳播。縱觀標點符號的發(fā)展,用法的變化是客觀存在的,規(guī)范標準也還有變化的余地。有的變化經過較長時間的沉淀,被納入了標準的范圍,如書名號現今也可用于中文軟件名。有的變化對標點符號的原義改變較大,形成了變異,即使不屬于規(guī)范使用的范圍,也得到了人們的接受,而被納入交際的使用范圍中,如重疊的句號也有省略意義。
而模因,特別是語言模因,在變化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標點符號的變化、變異能夠流傳開來,依賴著語言模因的傳播。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模因在對語言、文化等進行模仿、復制、傳播時,是無差別的。模因的復制和傳播會導致語言對社會交際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無論是在網絡交際還在現實交際之中都一樣。語言中模因的力量一旦得到認識,就須要制定相應的語言政策、開展語言規(guī)劃來進行引導,通過外部的干預來抑制惡意模因的復制,從而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2](何自然,2005)。標點符號作為語言文字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變異、變化不可避免,在不影響交際的前提下,尊重差異,正確引導。
參考文獻:
[1]劉桂蘭,李紅梅.從模因論角度看“xx門”現象[J].外語學刊,2009,(02):70-73.
[2]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06):54-64.
[3]何自然.流行語流行的模因論解讀[J].山東外語教學,2014,35(02):8-13.
[4]田蓓.模因論視角下的微博語言變異研究[D].揚州大學,2014.
[5]方艷.網絡標點符號使用現狀探析[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06):1-6.
[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GB/T15834-2011)[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黃嘉偉,男,廣西崇左人,壯族,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