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蓋州方言程度副詞“通”的來源及發(fā)展

      2023-10-31 15:41:01張明輝牛雨霖
      現(xiàn)代語文 2023年9期
      關鍵詞:程度副詞語法化

      張明輝 牛雨霖

      摘 ?要:遼寧蓋州方言中,程度副詞“通”主要用于修飾單音節(jié)形容詞,通常和它所修飾的成分一起充當定語、謂語和補語。在上古漢語時期,“通”主要作動詞使用,表示“到達、通到”義。隨著句法位置、組合功能的改變以及詞義的發(fā)展,其動詞詞性逐漸減弱、詞義范疇不斷引申,最終在明清時期發(fā)展為表“很、非?!绷x的程度副詞。在現(xiàn)代漢語書面語中,“通”作程度副詞的用法已十分少見,該用法主要保存在蓋州方言等漢語方言中。

      關鍵詞:蓋州方言;程度副詞;“通”;語法化

      由于詞匯的不斷變化和更新,古代漢語中的很多常用程度副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經(jīng)徹底消亡。不過,也有部分程度副詞因為能夠滿足交際需求,而被保留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之中。對這些詞語進行系統(tǒng)的考察和細致的梳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窺探出漢語詞匯的內(nèi)部發(fā)展規(guī)律。我們以蓋州方言中的程度副詞“通”為研究對象,首先對其句法、語義、語用特征進行共時描寫,然后對其語法化的過程予以歷時分析,從而揭示其自身的演變機制與形成動因。

      蓋州市位于遼東半島的西北部,隸屬于遼寧省營口市,北接營口市老邊區(qū),南鄰大連莊河市、瓦房店市。蓋州市在地理位置上雖然處于東北地區(qū),但從方言區(qū)劃來看,蓋州方言卻不屬于東北官話。由于地緣、文化等因素,東北地區(qū)一直與膠東地區(qū)聯(lián)系密切。再加上戰(zhàn)爭、謀生、流放等因素的影響,關內(nèi)的大量移民曾遷移至遼東地區(qū),尤其是在清代的早期和中期,山東人大量涌入東北。其中,遼東地區(qū)的山東移民大多由山東半島渡海而來,其來源主要是登州府(府治蓬萊)、萊州府(府治萊州)、青州府(府治青州)。這時,膠東官話也由山東半島地區(qū)傳播到遼東半島,并為大連、丹東、營口方言奠定了基礎。因此,從方言區(qū)劃來看,蓋州方言是屬于膠遼官話的。在《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中,膠遼官話包括了山東省的山東半島(膠東半島)和遼寧省的遼東半島,并進一步劃分為青萊片、登連片和蓋桓片[1](P49)。如今的蓋州方言即屬于膠遼官話蓋桓片。

      一、蓋州方言程度副詞“通”的語法特征

      在蓋州方言中,程度副詞“通”的語法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句法特征、語義特征和語用功能。下面,我們就對這三個方面進行簡要分析。

      (一)“通”的句法特征

      在蓋州方言中,程度副詞“通”主要是用于單音節(jié)性質(zhì)形容詞之前作狀語。值得注意的有兩點:一是它只能修飾性質(zhì)形容詞,而不能修飾狀態(tài)形容詞和動詞;二是它只能修飾單音節(jié)性質(zhì)形容詞,而不能修飾雙音節(jié)或多音節(jié)性質(zhì)形容詞。

      同時,程度副詞“通”既沒有否定式,也沒有重疊式。在蓋州方言中,“通”是沒有否定形式的,可以說“手通紅”“天通亮”,但不能說“手不通紅”“天不通亮”?!巴ā弊肿鞒潭雀痹~沒有重疊形式,但是可以與被修飾的成分一起重疊,來表示主觀上的強調(diào)或者客觀程度上的加深,并且重疊后一般要加上“的”。如:“小手兒通紅通紅(的)”“書包通新通新(的)”“天通亮通亮(的)”。

      在蓋州方言中,程度副詞“通”可以與被修飾成分單獨成句,也可以一起作謂語、定語和補語。例如:

      (1)通新的衣服怎么就不要了呢?(定語)

      (2)天通亮了。(謂語)

      (3)這孩子長得通俊。(補語)

      (二)語義特征

      在蓋州方言中,程度副詞“通”所修飾的形容詞,既可以指向[+有生命]的人和動物,也可以指向[-有生命]的客體,但這些被指向的對象所呈現(xiàn)出的特點都具有[+積極性]。比如,蓋州方言中可以說“天通亮”“小孩通俊”“衣服通新”,但不能說“天通黑”“小孩通丑”“衣服通舊”。

      (三)語用功能

      在蓋州方言中,程度副詞“通”具有濃重的口語色彩,一般只用于日??谡Z中,而極少出現(xiàn)在書面語中。同時,程度副詞“通”還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在具體語境中,“通”與被其修飾的成分有時會起到強調(diào)的作用,如例(4)~例(6)所示;如果“通”與被其修飾的成分一起重疊使用,有時還會帶有些許夸張的意味,如例(7)~例(9)所示。

      (4)天太冷了,把孩子的小手兒和小臉兒凍得通紅。

      (5)這孩子長得通俊,一般人比不了。

      (6)這天都通亮了,還不起來吃飯。

      (7)看你臉被凍得通紅通紅(的),趕緊回家!

      (8)這件衣服穿了好幾年了,但還是通新通新(的)。

      (9)家養(yǎng)的年豬就是不一樣,各個長得通肥通肥(的)。

      二、“通”的語法化過程

      語法化理論最初是由法國語言學家梅耶提出來的,之后,美國功能主義認知語言學又發(fā)展了這一理論。所謂“語法化”,就是具有實在意義的詞語或結(jié)構(gòu),在語義和語用的作用下,逐漸成為語法內(nèi)容和語法形式的過程,而中國傳統(tǒng)的語言學家則將這一理論理解為“實詞虛化”的過程[2](P131)。張誼生指出,與副詞有關的虛化現(xiàn)象應該包括三個階段:A.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實詞向副詞的轉(zhuǎn)化;B.副詞內(nèi)部由略虛向較虛的變化;C.副詞向更虛的詞類,譬如連詞、語氣詞的轉(zhuǎn)變[3](P381)。而“通”由實詞到虛詞的語法化過程主要經(jīng)歷了前兩個階段,即先由動詞、形容詞發(fā)展為范圍副詞,再由范圍副詞進一步發(fā)展為程度副詞。

      (一)“通”作動詞

      《說文解字·辵部》:“通,達也。從辵甬聲?!盵4](P34)可見,“通”在先秦時期主要是作為動詞來使用,本義為“到達、通到”。例如:

      (10)道遠難通,望大難走。(《國語·晉語二》)

      (11)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使無忘職業(yè)。(《國語·魯語下》)

      (12)正津梁,修溝瀆,甃屋行水,解怨赦罪,通四方。(《管子·四時》)

      (13)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列子·湯問》)

      (二)“通”作形容詞

      “通往、通到”表空間上的概念“由始發(fā)點位移至終點”,其中包含了“一路暢通,在整個過程中沒有任何阻礙”的意味,因此,“通”在本義的基礎上直接引申出“暢通、順暢”的意義。例如:

      (14)愿自往而徑游兮,路壅絕而不通。(《楚辭·九辯》)

      (15)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孫子兵法·地形》)

      (16)則秦必興兵而圍王一都,道不通,則難必謀,其勢不救,左右計之者不用,愿陛下熟圖之。(《韓非子·存韓》)

      (17)爰有包山洞庭,巴陵地道。潛逵傍通,幽岫窈窕。(東晉郭璞《江賦》)

      (三)“通”作副詞

      “通”作副詞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首先是從形容詞“暢通、順暢”虛化為范圍副詞“都、全部”;然后又從范圍副詞“都、全部”進一步發(fā)展為程度副詞“很、非?!?。

      1.作范圍副詞

      “通”作形容詞表“暢通、順暢”義時,就意味著“整個過程或整個環(huán)節(jié)無阻礙”,因此,可以將其包含的義素分解為[+完全][+無阻礙]。當義素[+完全]得以凸顯時,“通”便會產(chǎn)生出“全部、整個”的意義。此時,“通”進一步發(fā)展為范圍副詞?!巴ā睆男稳菰~“暢通、順暢”虛化為范圍副詞“都、全部”的這一過程,是“通”字語法化過程中的關鍵性一步,為進一步發(fā)展為程度副詞奠定了基礎。例如:

      (18)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孟子·告子上》)

      (19)公都子曰:“匡章,通國皆稱不孝焉。夫子與之游,又從而禮貌之,敢問何也?”(《孟子·離婁下》)

      (20)病疵瘕者,捧心抑腹,膝上叩頭,踡跼而諦,通夕不寐。(《淮南子·精神訓》)

      (21)惠公立三年出亡,亡八年復入,與前通年凡十三年矣。(《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

      (22)進爵為公,改封萬年縣,通前二千四百戶。(北周庾信《周大將軍崔說神道碑》)

      從東漢開始,“通”的搭配能力逐漸增強。在“通+NP”結(jié)構(gòu)中,NP的范圍不斷擴大;同時,VP也可以用于這一結(jié)構(gòu),出現(xiàn)了“通+VP”的用法。例如:

      (23)上以賢難歸,詔令賢妻得通引籍殿中,止賢廬。(《漢書·董賢傳》)

      (24)故人之不通覽者,薄社之類也。(東漢王充《論衡·別通篇》)

      (25)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唐代殷璠《河岳英靈集》卷上)

      (26)其色有赤、白、黃、黑數(shù)種,黑者禾稍高,今俗通呼為黍子。(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十三)

      “通”所搭配的對象由NP擴展到VP,不僅體現(xiàn)出“通”搭配能力的增強,同時也說明“通”作為副詞的詞性愈加深化,地位逐漸鞏固,為“通”發(fā)展成程度副詞提供了進一步的可能。

      2.作程度副詞

      唐代以后,“通”的搭配范圍進一步擴大,從VP擴展到AP,出現(xiàn)了“通+AP”的用法;同時,“通”的詞義進一步虛化,由具體事物的范圍虛化到抽象性質(zhì)的范圍,由統(tǒng)括范圍的“全、都”虛化為統(tǒng)括性質(zhì)的“極、非常、很”,由范圍副詞重新分析為程度副詞。例如:

      (27)先,開元中,禁中重木芍藥,即今牡丹也。得數(shù)本紅紫淺紅通白者,上因移植于興慶池東沉香亭前。(北宋樂史《楊太真外傳》卷上)

      (28)無須者及腹中通黑煮而色白者,不可食。(元代李鵬飛《三元延壽參贊書》卷三)

      (29)那樣個敞快爽利人,也就會把那半老秋娘的臉兒臊了個通紅!(清代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五回)

      (30)這乾元鏡切勿時常用,將房子照得通亮,元神得了亮光,又要往外飛走。(清代俞萬春《蕩寇志》第八十六回)

      (31)這日是十二月二十六日,天時極短,已是晚上,天氣寒冽,西北風極大,忽然下起雪來,片片鵝毛,一回兒地上通白了。(清代鄒弢《海上塵天影》第十九回)

      從以上例證中可以看出,“通”作為程度副詞時,其搭配的對象主要為顏色詞,與蓋州方言中程度副詞“通”搭配顏色詞的用法基本一致。因此,可以認為蓋州方言程度副詞“通”來源于此。

      三、“通”的語法化機制探究

      通過對漢語發(fā)展史的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虛詞一般是由實詞轉(zhuǎn)變而來的。通常是某個實詞或因句法位置、組合功能的變化而造成詞義演變,或因詞義的變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組合功能的改變,最終使之失去原來的意義,在語句中只具有某種語法意義,變成了虛詞[5](P101)。很多情況下,詞性發(fā)生轉(zhuǎn)變是以上兩種因素同時起作用的結(jié)果,二者相互交錯,互為條件。因此,下面將從語義和句法兩個方面來分析“通”的語法化動因。

      (一)句法動因

      句法位置和組合功能的變化是實詞演進的基礎,由于它們的改變,實詞由核心地位跌落到輔助地位,并且詞義也隨之變得更加抽象和虛化,從而導致副詞的產(chǎn)生?!巴ā痹趶膭釉~、形容詞發(fā)展到副詞的過程中,句法位置和搭配成分逐漸發(fā)生改變,最終導致語法地位發(fā)生根本性的轉(zhuǎn)變。

      “通”在秦漢時期主要作動詞和形容詞。作動詞時,主要搭配賓語或是單獨使用。例如:

      (32)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降通漻水以導河,疏三江五湖,注之東海,以利黔首。(《呂氏春秋·古樂》)

      (33)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禮記·中庸》)

      “通”作形容詞時,往往與詞義相同或相近的形容詞搭配,組合構(gòu)成并列關系。例如:

      (34)接地鄰境,道徑通達,仇讎敵戰(zhàn)之邦。(《越絕書·請糴內(nèi)傳》)

      (35)后陽氣通暢,白上乞退,擢拜郎中,四遷桂楊太守。(《后漢書·欒巴傳》)

      “通”與其他謂詞并列使用時,所處位置與狀語的位置相當,詞義也更容易傾向于后面一詞,并且形成前次后主的格局。因此,“通”的詞性開始虛化,逐漸轉(zhuǎn)變?yōu)樾揎椇竺嬉辉~的輔助成分。魏晉南北朝時期,“通”作范圍副詞已有不少用例,唐代以后則普遍使用。例如:

      (36)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史記·貨殖列傳》)

      (37)置無錐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計,叫呼而莫之能應,然而通呼裁萬物,養(yǎng)百姓之經(jīng)紀。(西漢劉向《新序·雜事五》)

      (38)故一善染心,萬劫不朽;百燈曠照,千里通明。(南朝梁蕭綱《唱導文》)

      (39)己亥間,江南最可憐。不必看高下,通熟滿山川。(唐代杜光庭《六十甲子歌》)

      可以說,程度副詞是范圍副詞進一步語法化的結(jié)果。程度副詞和范圍副詞都是對量的一種表示,范圍副詞表示的量是相對具體的量,程度副詞所表示的則是相對抽象的量。當范圍副詞“通”修飾的對象較為抽象時,就為程度副詞“通”的出現(xiàn)提供了可能。在例(36)、例(37)中,“通”修飾的是動作性較強的動詞;在例(38)、例(39)中,修飾的則是形容詞。因此,與在例(36)、例(37)中相比,“通”在例(38)、例(39)中更為抽象,它們也更容易發(fā)展成為程度副詞。具體來說,唐代是“通”由范圍副詞發(fā)展為程度副詞的過渡階段。例如:

      (40)李測開元中為某縣令,在廳事,有鳥高三尺,無毛羽,肉色通赤,來入其宅。(唐代戴孚《廣異記·李測》)

      (41)標性褊,頭面通赤,命駕先歸。(唐代孫棨《北里志·王蘇蘇》

      (42)清芳一夜月通白,先脫寒衣送酒家。(唐代崔道融《對早梅寄友人二首》)

      (43)外道通黑,沙門露右,故有不同。(唐代釋道世《法苑珠林》卷二十)

      (44)旃檀者,檀香也,色通赤白。(唐代窺基《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jīng)贊》卷下)

      金雪潔認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通”作為程度副詞和范圍副詞的兩種用法已經(jīng)并存[6]。這種看法并不準確,該文所列舉的“雖事非通圓,良其風軌有足懷”“然詩有恒裁,思無定位,隨性適分,鮮能通圓”兩例中的“通”,并不能釋為程度副詞“十分”,而應是形容詞“圓滿”義。《文心雕龍義證》指出:“‘圓通’舊作‘通圓’,今據(jù)唐寫本《御覽》乙正,《論說》《封禪》二篇俱有‘圓通’語。‘圓’,無偏缺;‘通’,無障礙?!盵7](P162)因此,“通”和“圓”是并列關系,表示的是形容詞義,并不是程度副詞義。

      明清以后,程度副詞“通”才完全占據(jù)了上風,范圍副詞“通”一般只用在幾個固定的動詞前,形容詞則完全由程度副詞“通”來修飾。例如:

      (45)姚乙滿面通紅,情知不是滴珠了。(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

      (46)棄金鼓幡幢滿地,燒糧草四野通紅。(明代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

      (47)環(huán)兒道:“說什么,人家扳了天通好,咱們一動就差的?!保ㄇ宕羞b子《后紅樓夢》第二十六回)

      程度副詞“通”大約在唐代產(chǎn)生,發(fā)展至明清時期已經(jīng)完全成熟。它搭配的對象比較固定,主要是顏色詞,如“通紅”“通白”“通黑”等。現(xiàn)在的普通話中,僅保留了“通紅”這一用法。而在蓋州方言中,不僅保留了全部顏色詞的用法,程度副詞“通”的搭配對象還所擴展,增加了一些性質(zhì)形容詞,如“通新”“通肥”“通俊”等。因此,蓋州方言程度副詞“通”不但繼承了明清時期程度副詞“通”的主要用法,而且還在此基礎上有所拓展。

      (二)語義動因

      語言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人們的深層認知機制,一個詞語之所以會產(chǎn)生新的意義,往往是因為人們將這個詞語與外部客觀世界構(gòu)成了新的聯(lián)系,而“隱喻”就是構(gòu)成這種新聯(lián)系的途徑之一。萊可夫認為:“隱喻圖式是一種抽象的表達,它將一個抽象的概念結(jié)構(gòu),建立于另一個更為具體的義域的感覺基礎上。”[8](P72)實際上,“通”的一部分詞義引申路徑也是這樣的?!巴ā钡谋玖x為“到達、通行”,其隱含義“人或物在空間上由一端到另一端,沒有阻礙”,是一種相對具體的概念,在隱喻的作用下,其他領域與之具有相同語義特征的抽象概念,也可以用“通”來表示,如“道路、水路的開辟”“物體完全打穿或挖穿”“知識由淺顯到深入的理解”等。這些概念所具有的共同的語義特征是[+完全][+透徹],因此,“通”能夠產(chǎn)生出“全部、整個”的意義。當“通”表“全部、整個”意義時,就很容易引申出表示程度上的“很、非?!币饬x。一方面,從語義相宜性來看,“全部、整個”的意義表示“一定范圍內(nèi)的極限或強度上的極限,處于連續(xù)統(tǒng)的極端位置”,在主觀性的作用下,則容易導致詞語向極端發(fā)展,從而產(chǎn)生表示“很、非常”的意義[9]。例如,“既”“絕”“白”等表示“沒有、盡、光”的實詞,在使用的過程中,會逐漸演變成程度副詞或范圍副詞,因為從語義相宜性來看,它們表示的是“一定范圍內(nèi)的極限,或強度上的極限,處于連續(xù)統(tǒng)的極端位置”,從而引申出程度上的“很、非常”義[10]。另一方面,范圍副詞與程度副詞都屬于量的范疇,二者之間體現(xiàn)出整齊的語義對應性,即“總括——高程度”,總括與高程度亦存在著量度上的相似性和平行性[11]。就此而言,范圍副詞“通”也能發(fā)展演變?yōu)槌潭雀痹~“通”。

      “通”在語義演變過程中,還可能受到了詞義陌生化的影響。當使用者主動采用“通”來表達時,更多強調(diào)的是“程度深、效果明顯”這一特征,而不是范圍大小的問題。在蓋州方言中,“小孩兒臉凍得通紅”,主要想表達的是孩子的臉被凍得非常紅,而不是說臉被凍了一半還是整個。因此,當表“范圍”的“全部、整個”的意義被掩蓋,而表“程度”的語義被凸顯時,“通”也就自然而然地發(fā)展出“很、非?!钡囊饬x。

      從上文的簡要分析,可以看出,“通”在先秦時期主要用作動詞和形容詞;隨著句法位置、組合功能的轉(zhuǎn)變,“通”的性質(zhì)逐漸發(fā)生變化,在漢代發(fā)展為范圍副詞。當“通”表“全部、整個”的意義時,又受到主觀性和詞義陌生化的影響,從而引申出“很、非?!钡囊饬x??梢?,“通”是在句法和語義的雙重作用下,最終在唐代產(chǎn)生出程度副詞的用法,并在明清時期廣泛使用。需要指出的是,“通”在現(xiàn)代漢語書面語中作程度副詞的用法已十分少見,該用法主要保存在蓋州方言等漢語方言中,并得以頻繁使用。在蓋州方言中,程度副詞“通”主要用于修飾單音節(jié)形容詞,并和其所修飾的成分一起充當謂語、定語和補語等。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漢語方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陳建生,夏曉燕,姚堯.認知詞匯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3]張誼生.論與漢語副詞相關的虛化機制——兼論現(xiàn)代漢語副詞的性質(zhì)、分類與范圍[A].吳福祥主編.漢語語法化研究[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4][漢]許慎.說文解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

      [5]劉堅,曹廣順,吳福祥.論誘發(fā)漢語詞匯語法化的若干因素[A].吳福祥主編.漢語語法化研究[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6]金雪潔.“通”的語法化考察[J].名家名作,2021,(7).

      [7]詹锳.文心雕龍義證(上)[A].詹锳.詹锳全集(卷一)[C].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6.

      [8]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9]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

      [10]王虎.程度副詞“精”的來源和發(fā)展[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11]李小軍.試論總括向高程度的演變[J].語言科學, 2018,(5).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Degree Adverb “Tong(通)” in Gaizhou Dialect

      Zhang Minghui,Niu Yuli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82, China)

      Abstract:In Gaizhou dialect of Liaoning province, the adverb of degree “tong(通)” is used to modify monosyllabic adjectives, and acts as attributive, predicate and complement together with the elements it modifies. In the ancient Chinese period, “tong(通)” was mainly used as a verb, meaning “to arrive”. With the change of syntactic position, the function of compos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ord meaning, the verbal part of “tong(通)” gradually weakened, the category of meaning continued to expand, and finally developed into a degree adverb indicating the meaning of “ver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ong(通)”is rarely used as an adverb of degree in Modern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which is mainly preserved in Gaizhou dialect and other Chinese dialects.

      Key words:Gaizhou dialect;adverb of degree;“tong(通)”;grammaticalization

      猜你喜歡
      程度副詞語法化
      程度副詞“生”的來源與發(fā)展特點研究
      從文學作品看中日程度副詞的使用特點
      漢韓程度副詞對比及偏誤分析
      介詞“依據(jù)”的詞匯化與語法化
      貴港方言“爹”的多功能用法
      上古漢語“之”的詞性及用法
      考試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3:00:47
      河南信陽方言中的程度副詞“可”
      《漢語史論集》述評
      求知導刊(2016年18期)2016-08-10 18:43:11
      《百家公案》的程度和范圍副詞
      和田县| 那坡县| 红安县| 枝江市| 咸丰县| 阿瓦提县| 富裕县| 庆云县| 肥城市| 信宜市| 灵宝市| 五峰| 华池县| 新野县| 永登县| 民县| 汉阴县| 金溪县| 岑溪市| 临沧市| 军事| 中江县| 拉萨市| 江源县| 平泉县| 酉阳| 乌兰察布市| 康乐县| 桂平市| 葫芦岛市| 拜泉县| 郧西县| 伊通| 克拉玛依市| 宜阳县| 项城市| 桃江县| 石河子市| 桂林市| 饶河县| 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