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德林
《中國精神三字歌》中有言,在教育方面,堅持立德樹人,培根、鑄魂、啟智、潤心?!芭喔T魂,啟智潤心”,巧妙地由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培、鑄、啟、潤4個字和教育內(nèi)容(教育目的)根、魂、智、心4個字組成?!芭喔?、鑄魂、啟智、潤心”,是新時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價值遵循,賦予了新時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內(nèi)涵。
“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八字育人觀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使命與價值。培根,就是培人生之根,就是要健全人格。這要求我們不斷扎實肌體之根,扎廣文明之根,扎深家國之根,并不斷充實壯大這些根系,以便在成長的過程中廣泛汲取營養(yǎng),讓枝葉伸展得更高更遠,最終長成參天萬木,蔚為國用。鑄魂,就是鑄民族之魂,就是要鑄為民族不懈奮斗之魂,為家國敢于犧牲之魂。這是一種情懷、一種境界、一種品格,愛國主義是它的精髓,不甘平庸、勇于奮進是其不變的價值追求。啟智是發(fā)掘潛力,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新能力。潤心,就是要讓真善美的種子無聲地浸潤學生的心田,喚醒學生內(nèi)心深刻的良知與悲憫,并通過正向努力和行動來表達對他人之善、對社會之愛。教師的使命就是要以其為引領(lǐng),幫助學生培人生之根,鑄民族之魂。
“大思政”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guān)鍵,是落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教育使命的抓手,是落實“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載體。教師要重視“大思政”教育,充分發(fā)揮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lǐng)作用,讓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讓涵養(yǎng)文化自信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學科思政建設(shè)是目前基礎(chǔ)教育階段各個學科育人的方向。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lǐng)、理想信念塑造作為課堂的鮮亮底色,“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教師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實施浸潤式的文化教學,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傳播意識和素養(yǎng);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外語課要加強對學生國際視野、國際理解和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讓學生在母語、英語這兩種語言能力同步提高的過程中,增強對中華文化的掌握、理解及傳播能力,在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時積極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中國國家精神”的要求;浸潤中國文化自信意識,既要做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潤物細無聲”的事情,發(fā)揮潛移默化、春風化雨的育人功效,凝聚多方育人合力,積極培養(yǎng)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指出,“英語課程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三者融為一體,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英語教育必須遵循語言教學規(guī)律,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教學之中”。作為基礎(chǔ)教育的主要課程,英語既承擔著“傳授學生知識、培養(yǎng)學生能力、開發(fā)學生智力”的智育任務,也承擔著“塑造學生靈魂、陶冶學生情操、促進全面發(fā)展”的德育任務。因此,英語教師既要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又要浸潤品德教育,把價值觀教育和品德教育融于英語課堂教學,既教書又育人。
同時,教師應在英語教學中同步提高學生的漢語、英語兩種語言能力,浸潤式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傳播意識,提升其跨文化交流素養(yǎng),將鑄牢文化自信意識這一鑄魂育人之“鹽”有效融入其中,既“潤物細無聲”,又“細品有回味”,既化人于無形,又融情于細微,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青年學生樹理想、強本領(lǐng)、勇?lián)敚趯崿F(xiàn)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大潮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