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早期現代英國社會的商品化焦慮:《咆哮女》中的奢侈品女性與流浪者

      2023-11-15 08:59:57陶久勝鄭琳燁
      外國語文研究 2023年3期
      關鍵詞:流浪者商品化女性

      陶久勝 鄭琳燁

      內容摘要:17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興起使得國民物質崇拜盛行,國民從道德經濟或重商主義視角出發(fā)討論商品與財富問題。米德爾頓與德克戲劇《咆哮女》呈現了一個處于市場經濟轉型之中的商品化社會圖景。劇中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都對外來奢侈品異樣熱衷,該物質主義雖然刺激了生產,但卻威脅到社會等級秩序、貿易平衡與國家財政穩(wěn)定。劇中人物對物質財富的癡迷進一步引發(fā)了女性的商品化,可女主角摩爾反抗女性商品化的努力卻以失敗告終。英國社會商品化的根源在于經濟社會轉型所帶來的貧困危機,故劇中貧困的流浪者們也自然難逃被商品化之命運,這影射出早期現代英國社會的商品化焦慮意識。

      關鍵詞:《咆哮女》;商品化;奢侈品;女性;流浪者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英國文學經濟思想史”(項目編號:22&ZD289)與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航路開辟時期英國文學的貿易帝國建構研究”(項目編號:21AWW00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陶久勝,博士,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目前主要從事英國文藝復興文學研究及文學與經濟跨學科研究。鄭琳燁,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專業(yè)方向為英美文學。

      托馬斯·米德爾頓(Thomas Middleton)與托馬斯·德克(Thomas Dekker)合作完成的戲劇《咆哮女》(The Roaring Girl, 1607-1610)展現了早期現代英格蘭社會中狂熱的奢侈品消費。劇中,貴族杰克·達佩爾(Jack Dapper)癡迷于購買西班牙進口的時髦“ 亮片羽毛(spangled feather)”(Middleton & Dekker 737),鄉(xiāng)紳拉克斯頓(Laxton) 經常光顧煙草店,甚至連平民摩爾(Moll)也熱衷于購買國外紡織品“ 絲綢褶飾(shag ruff)”(737)。整個英格蘭社會的奢侈品消費盛行的圖景可見一斑。劇中各個階級狂熱的奢侈品消費映射了當時物質主義盛行的社會現狀以及對和諧社會等級制度的焦慮。英格蘭社會對于奢侈品的癡迷進一步導致個人被商品化。奢侈品商店的女主人紛紛成為了商品化的女性;拒絕雇傭勞動的流浪者們被迫成為了勞動力商品;而咆哮女摩爾·卡特珀斯(Moll Cutpurse)盡管身著異性服裝來抵抗全社會的商品化趨勢,但也仍然無法逃脫被商品化的命運。

      喬·米勒(Jo E. Miller)研究女性商品化的原因,認為《咆哮女》中店主的妻子在出售店內商品的同時,也將自己的身體作為性商品出售,這“ 并不是出于女性的貪婪或淫欲,而是貧窮的結果”(13)。馬修·肯德里克(Matthew Kendrick)進一步探究貧困背后的社會根源,認為貧困和剝削危機的到來是由于物質主義的盛行,而被剝削的無地農民既是秩序規(guī)范和等級制度的威脅,又是資產階級潛在經濟來源(99-102)。上述研究成果探究了女性商品化的社會根源,卻未能全面闡釋早期現代英國社會商品化問題。實際上,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使得商品和財富逐漸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奢侈品消費盛行,英國社會的商品化現象令人擔憂。劇中女主人公摩爾窺見了商品化社會的弊端并嘗試化解,但無一不以失敗告終。英國社會商品化的根源在于經濟社會轉型所帶來的貧困危機,貧困的流浪者們也難逃被商品化的命運。這表現出了16、17 世紀英國市場經濟的強勁發(fā)展勢頭,同時也投射出早期現代英國社會的商品化焦慮意識。

      一、拜物教社會中的奢侈品消費

      16 世紀末至17 世紀初,隨著奢侈品消費行為的不斷向下傳播,英格蘭社會逐漸邁入“ 炫耀式” 消費時代。英格蘭從農業(yè)經濟到商業(yè)經濟的轉變?yōu)樯莩奁返钠占盎峁┝嘶A。曾經為精英階層保留的昂貴奢侈品現在變得相對廉價且容易獲得,社會中下層階級有了更多機會購買和擁有這些商品。正如威廉·哈里森(William Harrison)在1577 年的著作中指出,“ 大多數地區(qū)的底層階級” 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與“ 貴族和紳士” 托馬斯·米德爾頓(Thomas Middleton)與托馬斯·德克(Thomas Dekker)合作完成的戲劇《咆哮女》(The Roaring Girl, 1607-1610)展現了早期現代英格蘭社會中狂熱的奢侈品消費。劇中,貴族杰克·達佩爾(Jack Dapper)癡迷于購買西班牙進口的時髦“ 亮片羽毛(spangled feather)”(Middleton & Dekker 737),鄉(xiāng)紳拉克斯頓(Laxton) 經常光顧煙草店,甚至連平民摩爾(Moll)也熱衷于購買國外紡織品“ 絲綢褶飾(shag ruff)”(737)。整個英格蘭社會的奢侈品消費盛行的圖景可見一斑。劇中各個階級狂熱的奢侈品消費映射了當時物質主義盛行的社會現狀以及對和諧社會等級制度的焦慮。英格蘭社會對于奢侈品的癡迷進一步導致個人被商品化。奢侈品商店的女主人紛紛成為了商品化的女性;拒絕雇傭勞動的流浪者們被迫成為了勞動力商品;而咆哮女摩爾·卡特珀斯(Moll Cutpurse)盡管身著異性服裝來抵抗全社會的商品化趨勢,但也仍然無法逃脫被商品化的命運。

      喬·米勒(Jo E. Miller)研究女性商品化的原因,認為《咆哮女》中店主的妻子在出售店內商品的同時,也將自己的身體作為性商品出售,這“ 并不是出于女性的貪婪或淫欲,而是貧窮的結果”(13)。馬修·肯德里克(Matthew Kendrick)進一步探究貧困背后的社會根源,認為貧困和剝削危機的到來是由于物質主義的盛行,而被剝削的無地農民既是秩序規(guī)范和等級制度的威脅,又是資產階級潛在經濟來源(99-102)。上述研究成果探究了女性商品化的社會根源,卻未能全面闡釋早期現代英國社會商品化問題。實際上,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使得商品和財富逐漸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奢侈品消費盛行,英國社會的商品化現象令人擔憂。劇中女主人公摩爾窺見了商品化社會的弊端并嘗試化解,但無一不以失敗告終。英國社會商品化的根源在于經濟社會轉型所帶來的貧困危機,貧困的流浪者們也難逃被商品化的命運。這表現出了16、17 世紀英國市場經濟的強勁發(fā)展勢頭,同時也投射出早期現代英國社會的商品化焦慮意識。

      一、拜物教社會中的奢侈品消費

      16 世紀末至17 世紀初,隨著奢侈品消費行為的不斷向下傳播,英格蘭社會逐漸邁入“ 炫耀式” 消費時代。英格蘭從農業(yè)經濟到商業(yè)經濟的轉變?yōu)樯莩奁返钠占盎峁┝嘶A。曾經為精英階層保留的昂貴奢侈品現在變得相對廉價且容易獲得,社會中下層階級有了更多機會購買和擁有這些商品。正如威廉·哈里森(William Harrison)在1577 年的著作中指出,“ 大多數地區(qū)的底層階級” 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與“ 貴族和紳士” 使用著同樣奢侈的家具,“餐桌上,錫制甚至銀制的杯子和餐具取代了木制餐具”(Maus 12)。實際上,英格蘭新興的制造業(yè)將曾經的奢侈品變?yōu)榱畠r而普遍的商品,這驅使上層階級通過更引人注目的“炫耀式”消費來彰顯社會地位。這一時期,英格蘭在海外貿易中進口的“瓷器、絲綢、掛毯和東方地毯”等奢侈品成為了追逐消費的對象,這類獨特、新奇的外來奢侈商品逐漸被視為彰顯身份、品味和社會地位的象征。瓊·瑟斯克(Joan Thirsk)指出,在伊麗莎白統(tǒng)治晚期,“世界上沒有人像英國人那樣對新奇事物如此好奇”(Clay 34)。這一時期,英格蘭的“時尚界展現了對美的品味或對新奇事物的狂熱”(Berger 22)。在時尚趨勢的影響下,全社會的奢侈品的消費呈現爆炸式增長。在社會等級頂端,王室貴族的奢侈品尤其是奢侈服飾的需求急劇上升。當時朝臣的很大一部分收入都用于外在的“炫耀式消費”(Knights 118)。旨在通過奢侈華麗的服裝展示個人的時尚品味和高貴的社會地位。在社會中下層,城市中產階級以及收入有限的工人都試圖效仿倫敦的上流社會,試圖通過購買錦緞、天鵝絨和絲綢等奢侈服飾來追求身份認同和社會認可(Berger 24-25)。英國歷史學家穆麗爾·拜恩(Muriel Byne)指出,“在這個國家里,也許沒有一個時代比伊麗莎白王朝后期更奢侈了”(Berger 21)。

      奢侈品消費市場的擴大逐漸造就了英格蘭拜物教社會,而英格蘭的物質崇拜加速了社會的商品化過程。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英格蘭的商業(yè)擴張推動奢侈品貿易日益增長,奢侈品消費市場迅速擴大并成為英格蘭消費社會中重要的部分。1563年至1620年,進口到倫敦的葡萄酒、香料等奢侈品數量增加了五倍多(Muldrew 20)。當時的一本的匿名小冊子寫道:“現在,從倫敦塔到威斯敏斯特,每條街道上都充滿了奢侈的商品,商店內的玻璃杯、彩繪瓶和漂亮的匕首在閃閃發(fā)光”(Knights 118)。奢侈品消費的擴大使得物質主義盛行,英格蘭民眾逐漸“產生了對奢侈物品和財富的迷戀”(Bruster 42)。奢華的商品讓“任何一個有節(jié)制的人看上一眼都會忍不住購買,盡管這些東西沒有什么必要性”(Knights 118)。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可以稱之為“商品拜物教時代(Age of Commodity Fetishism)”(Bruster 42)。在這一時期,蓬勃發(fā)展的商品市場賦予了金銀財富更大的權力,人們對商品和物質財富的崇拜開始占據主導地位。培根(Francis Bacon)對此表示:“在這個墮落的時代,沒有人會對普遍存在的金錢盲目崇拜一無所知,好像金錢可以做所有的事情”(Knights 123)。隨著人們對物質財富的過度關注,整個社會開始將物品視為價值和地位的象征。個人逐漸被物質所主導,從而失去了自身的獨立性。這種現象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商品化,使得人被視作可交換的商品,因此人的商品化在此期間成為現實。正如約翰·惠勒(John Wheeler)在《商業(yè)論》(A Treatise of Commerce, 1601)中指出的那樣:“整個世界都在不停地追逐著市場和商品,……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進入了商業(yè)流通”(Bruster 42)。

      國民從道德經濟話語出發(fā),相信狂熱的奢侈品消費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英格蘭的道德墮落。自中世紀以來,奢侈通常被理解為一種罪惡,而罪惡的根源在于無節(jié)制的欲望。根據伊恩·阿徹(Ian Archer)的說法,在基督教傳統(tǒng)中,“奢侈等同于欲望,而欲望等同于不服從”(186)?;浇探塘x強調節(jié)制和適度,認為人應當滿足于基本需求,而斯·孟的重商主義觀點中可見一斑。孟將奢侈品消費定義為一種“必要的”罪惡(Harris 168)。盡管奢侈品消費從道德層面上來說是一種病態(tài)欲望,但在國際貿易中卻是一種積極的經濟手段。根據托馬斯·孟的貿易差額理論,如果英格蘭的出口超過進口,那么國家就會積累財富;反之,如果進口超過出口,那么國家就會損失財富。因此,如果英格蘭希望增加國家財富,那么在國際貿易中就要確保出口大于進口,“每年出口給外國人的商品價值必須要比我們消費的更多”(7)。然而,孟也意識到不進口或很少進口國外奢侈品反而會阻礙本國的出口貿易。因為當英格蘭政府禁止進口外國商品時,英格蘭的出口貿易也會受到外國的限制。因此“慷慨和華麗都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如果我們變得如此節(jié)儉,我們很少使用或不使用外國商品,那么我們如何出口自己的商品呢?”(Finkelstein 80)由此可知,適度的奢侈品消費能促使向英格蘭出口奢侈品的國家反過來購買英格蘭的商品,從而刺激英格蘭國內商品的出口并實現貿易平衡。

      奢侈品也是地位和身份的精確指示,英格蘭社會需要一定數量的奢侈品來維護等級秩序。在早期現代英格蘭,奢侈品是區(qū)分社會階層差異的標志,同時也是維護社會等級制度的必需。由于奢侈品價格昂貴,只有少數貴族或富人能夠承擔其費用,這導致了奢侈品的稀缺性和獨特性。這種稀缺性和獨特性賦予了奢侈品一種獨特的價值,使得其成為社會地位和特權的象征。正如馬林斯所說,“(奢侈)服裝價格高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平民模仿他們的上級的“外表”(Finkelstein 41)。奢侈品的昂貴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區(qū)分階級,從而維護自上而下的社會等級秩序。就像伊麗莎白時代的禁止奢侈公告雖然限制了奢侈品消費,但同時也允許特定的人群穿著昂貴奢侈的服飾,比如特定的絲綢面料和馬刺、匕首、珠寶等裝飾(Howard 421)。在早期現代英格蘭,清教徒菲利普·斯塔布斯(Phillip Stubes)是對奢侈品消費最尖銳的批評者之一(Berger 22)。然而,就連斯塔布斯也認為奢侈品有存在的必要性。盡管斯塔布斯極力反對奢侈品的無序消費,但他并沒有呼吁禁止進口絲綢等商品,因為絲綢等奢侈品是展現貴族身份的必需品。奢侈品的有序消費有助于鞏固政治權威和維護國家秩序,能夠“展現上帝——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的權力、財富、尊嚴、財富和榮耀”(35)。

      因此,外來奢侈品對英格蘭的威脅是相對的,取決于奢侈品消費是否符合“適度”的范圍。托馬斯·孟肯定了在特定模式下消費奢侈品的合法性。孟認為,在符合其實際用途的情況下,進口外來奢侈品有一定必要性。例如,當“有益健康的藥物和舒適的香料”被賦予了實際和醫(yī)療用途,那么這些外來奢侈品的消費是是合理的;相反,當英格蘭社會濫用昂貴的外國織物時,外來奢侈品就成為了虛榮與放縱的代名詞(Scott 149)。外來奢侈品的負面含義主要集中在其過度消費上。然而,一味節(jié)制并不是解決奢侈品過度消費的最佳手段,因為奢侈品貿易對國家和經濟福祉至關重要。奢侈品貿易的發(fā)展可以為國家?guī)砭薮蟮慕洕?,對國家貿易平衡以及財政收入有著積極的貢獻。因此,孟提出了適度消費的概念,當奢侈品消費符合適度的標準時,奢侈品就脫離了其負面意義。根據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的適度觀念,財富的正確使用是將財富“在適當的時間給予適當的人、適當的數額”,而 “揮霍”和“吝嗇”都脫離了適度的范圍(Deng 251)。正如孟所言,“我們不應該避免進口外國商品,而應該心甘情愿地控制我們自己的感情,適度地消費這些商品”(Scott 149)。

      二、劇中的社會等級制度與商品化女性

      劇中,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都熱衷于購買奢侈品,這種無序的奢侈品消費模糊了不同階級之間的界限,對社會等級秩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亂。在《咆哮女》中,貴族杰克·達佩爾癡迷于購買外國進口的時髦“ 亮片羽毛(spangled feather)”(Middleton & Dekker 737),鄉(xiāng)紳拉克斯頓經常光顧煙草店,甚至連平民摩爾也熱衷于購買國外紡織品“ 絲綢褶飾(shag ruff)”(737)。在早期現代英格蘭,這種不分等級的奢侈品消費是對以社會等級秩序的顛覆。在早期現代英格蘭,確認個人地位的主要手段是通過奢侈消費從而獲得社會認可。如果一個人想被視為是有價值的,那么根據當時的觀念, 他必須消耗大量金銀購買“ 一幢鄉(xiāng)間別墅,雇一大批仆人,買金銀餐具和昂貴的衣服” (Berger 27)。然而,奢侈品消費在各個階層的流行使得社會階層之間的區(qū)分越來越困難。清教徒斯塔布斯抱怨說:“ 你不可能知道誰是高貴的,誰是虔誠的,誰是紳士, 誰不是,因為所有的人都不加區(qū)分地穿絲綢、天鵝絨、緞子、塔夫綢等諸如此類的衣服,盡管他們出身卑賤”(Berger 28)。16 世紀60 年代,英格蘭政府公開反對“ 幾乎所有階層都濫用服飾,但主要是低下的階層”。亨利·特雷爾(Henry Traill)發(fā)現,在這一時期,甚至連園丁都戴著飾有羽毛的帽子,穿著威尼斯的緊身馬褲。那些穿著綢緞緊身上衣和絲絨腰帶的裁縫,只能從他們外套上的縫衣針和線來暴露他們的卑微地位(Berger 23)。在奢侈品的無序消費過程中,奢華的服飾不再能準確地反映社會地位,反而模糊了不同階級之間的界限,對社會等級秩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亂。因此, 英格蘭政府頒布《禁奢法》(Sumptuary Laws)來規(guī)定每個階層的著裝。據估計,1463 年至1600 年間,議會通過了七項法規(guī),樞密院發(fā)布了十項公告,規(guī)定了每個社會階層允許穿的服裝(Berger 28)。英格蘭上層階級試圖遏制無序的奢侈消費,從而消除階級混亂并維護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

      在早期現代英格蘭,這種森嚴的社會等級秩序根源于“ 存在之鏈” 的支配,將和諧而不平等的等級地位差異視為一種自然秩序。中世紀以來的宇宙論中,天地萬物都受“ 存在之鏈” 的支配:樹比草高,鳥比樹高,獅子比鳥高,人比獅子高,天使比人高, 以此類推(Finkelstein 2)。這是上帝所規(guī)定的自然等級秩序,沒有地位的區(qū)分就沒有秩序,而秩序的缺乏將給國家?guī)砘靵y。 因此,下級服從上級的等級道德觀念在17 世紀廣為流行:“ 每個人都要服從上級。因為,如果人們不聽從任何命令,而是像在柏拉圖的國度里那樣,不臣服于任何人,人人平等,那就會在這片土地上引起混亂。所以那以他的恩典愛我們的主,把一些人安排在我們以下,一些人安排在我們以上。在我們之上,我們在那里受到警戒,并向他們表示應有的服從。在我們之下,我們可以借此向他們表達我們的愛,向上帝表達我們的感激……我們可以向那些地位如此之低的人表達我們的感情……你就排列于這區(qū)分高貴與低賤、偉大與卑微的同樣體面的秩序中”(Knights 144)。早期現代英格蘭社會的生產力相對有限,這時常導致糧食短缺和饑荒問題,而圈地運動導致的社會階級分化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不穩(wěn)定性。為了遏制社會下層階級的混亂和騷動,英格蘭需要一個強大的統(tǒng)治工具來維持社會穩(wěn)定。伊麗莎白時代的道德家和政治家一致認為,這種有序的社會等級制度不僅是“讓窮人安分守己”(Knights 145)的方法,更是國家避免混亂、維持良好秩序的基礎。

      劇中人物的炫耀式奢侈消費還引發(fā)了財政危機,女性則被迫成為解決經濟問題的婚姻商品。亞歷山大爵士為了引誘摩爾偷竊,特地將家中收藏的“德國手表”(756)“黃金鏈條”(756)“鑲鉆的衣領”(757)等奢侈品擺放出來。亞歷山大爵士收藏的大量奢侈物品表現了貴族對奢侈品的熱衷,更反映了貴族階層對奢侈品消費的無節(jié)制開支。這種炫耀式的消費往往導致了貴族的財政危機。據勞倫斯·斯通(Lawrence Stone)的說法,炫耀性消費是貴族家庭衰敗的一個原因。由于財富本身不足以維持榮譽和地位,炫耀式消費就成為維持或獲得地位的必要條件。在封建制度和文藝復興傳統(tǒng)的壓力下,貴族家庭經常被迫負債,在服裝、住房、宮廷侍從以及提供款待和贊助方面花費大量資金(Berger 28)。為了解決由于過度奢侈而引發(fā)的財政問題,部分英格蘭民眾通過婚姻交換獲取財政收入。1600年,威廉·沃恩(William Vaughn)評論道;“我認識一些人,他們會把自己所有的錢都花在奢華的服裝上。當我問他們以后如何生活時,他們會回答:一樁美滿的婚姻總有一天會彌補一切”(Berger 23)。正如陷入財政困境的大部分貴族一樣,亞歷山大爵士將兒子的婚事視為一條解決財政危機的捷徑。亞歷山大爵士的兒子塞巴斯蒂安欲和瑪麗結婚,但亞歷山大爵士卻以女方所出的五千馬克嫁妝太少為由極力反對兩人婚事,甚至貶低瑪麗為“乞丐的繼承人”(729)。通過此舉,亞歷山大希望從這場婚姻交易中獲取更多經濟利益,從而解決由于過度奢侈引起的經濟問題。女性的婚姻儼然成為了一場金錢利益的商業(yè)交換,而劇中的瑪麗則成為了交易雙方雙方討價還價的商品。

      劇中,商品化的女性一方面為家庭經濟做出貢獻,另一方面因其不穩(wěn)定性和流動性而受到社會的道德譴責?,旣悺へ愃埂ち_斯(Mary Beth Rose)指出,倫敦的大多數商店都擺放著吸引人的商品,而當時的女性卻無法將自己與這些東西區(qū)分開來(369)。正如《咆哮女》第三場的開篇所展示的那樣,三家精心設計的奢侈品商店開門招徠客人,“這三家商店不分先后開業(yè):第一家是煙草店,第二家是羽毛店,第三家是服裝店。第一家商店的女主人是是嘉里珀特夫人,第二家是提爾特亞德夫人,第三家是歐本沃克和他的妻子”(734)。店主的妻子都衣著美麗,吸引著往來的男顧客,就像站在妓院門口招攬生意的妓女一樣。隨后,三個男人拉克斯頓、格肖克和格林威特進入了商店。進門的男顧客不僅購買其售賣的奢侈品,還與店主妻子調情。店主的妻子在倫敦街道上售賣店鋪的商品,但同時她們自己也是男顧客的性商品。就像牧師羅伯特·威爾金森(Robert Wilkinson)在布道中所揭示的那樣,這一時期的商品化女性就像“一艘賺錢的商船”(14)。類似于商船可以通過生產和銷售商品來為國家?guī)斫洕暙I,女性通過參與商品市場來為家庭經濟做出貢獻以增加家庭收入和財富。但在另一層面上,“一艘船可能屬于許多商人”(8),商品化女性代表了一種不穩(wěn)定性和流動性。女性商品可能受多個男性的經濟支配和控制,她們的經濟代理性和公共流動性引發(fā)了社會焦慮,被視為違背傳統(tǒng)價值觀和對男性主導地位的挑戰(zhàn)。因此,盡管商品化女性為家庭經濟做出了貢獻,但她們也面臨著來自社會的懷疑、焦慮和道德譴責。

      在伊麗莎白和詹姆士一世時期,英格蘭民眾譴責奢侈品消費使得女性的混亂取代了男性的秩序,女性作為獨立個體的權力和地位受到削弱。在性別詩學研究中,安·羅莎琳德·瓊斯(Ann Rosalind Jones)指出,在文藝復興時期,理想的妻子或女兒應該“ 消失在她父親和丈夫的名義和權威之下”(Miller 15)。這一時期女性的自主性受到嚴重壓制。然而,隨著奢侈消費風氣的盛行,女性開始穿著色彩艷麗、夸張、昂貴、布滿裝飾品的服裝(Berger 22)。女性的奢侈品消費讓她們展示出自主和追求個人喜好的一面,這對傳統(tǒng)的性別角色和社會秩序構成了一種威脅。當女性通過奢侈品消費展示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財富時,男性在社會秩序中的主導地位受到挑戰(zhàn)。女性開始在經濟社會領域中獲得一定的自主權和獨立性,這種轉變對于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秩序來說是一種威脅。因此,在伊麗莎白和詹姆士一世時期,瑪麗·貝斯·羅斯(Mary Beth Rose)發(fā)現,女性受到了大量道德譴責。女性被指控:“ 膚淺、不順從、熱衷于奢侈品, 并試圖通過穿著誘人的服飾來引誘其他男性而非她們的丈夫”(369)。這種道德譴責實際上將女性視為商品,認為奢侈品消費將女性商品化。女性通過穿著奢侈服飾而成為一種可消費的商品,削弱了女性作為獨立個體的權力和地位。這從另一層面上也反映了商品化社會對女性自主性的焦慮,限制了女性作為獨立個體的權力和地位,并將她們降低為僅為滿足消費需求而存在的對象。

      劇中,女主角摩爾為了抵制女性的商品化而穿著男性服裝表達反抗,異裝行為對早期現代英格蘭的社會等級秩序具有強烈顛覆性。劇中,所以角色都知道摩爾是女人, 但摩爾總是以身穿男裝的形象露面?!杜f約》明確禁止兩性之間交換衣服。在《申命記》中:“ 女人不應該穿上男人的衣服:因為這樣做在上帝面前是可憎的”(22.5)。在詹姆士一世統(tǒng)治時期,若是女性有和男性一樣穿著和行為,那么她們會受到強烈指責(Clark 157)。因此,劇中的亞歷山大爵士稱呼摩爾為“ 有兩個性別的怪物”(742)。當時的英格蘭社會無法容忍異裝行為。斯塔布斯警告道:“ 我們的服裝是作為區(qū)分性別和性的獨特標志而賦予我們的,因此穿著另一性別服裝的人是……模糊自己同類的真?zhèn)?。斯塔布斯將這些女人稱為“Hermaphroditi”(Stubbes 73),即一半女人,一半男人的怪物。摩爾的異裝行為模糊了性別差異,更破壞了社會性別秩序。到1620 年,女性穿男裝的現象引起了英王詹姆士一世的憤怒抗議。在1620 年1 月15 日,張伯倫(J. Chamberlain)在給卡爾頓爵士(Sir D. Carleton)的信中寫道:“ 昨天,倫敦的主教把鎮(zhèn)上所有的神職人員都召集起來,告訴他們他已從國王那里得到命令,要他們強烈反對我們的婦女的無禮行為。她們戴著寬邊帽,頭發(fā)剪短或剃光,有的穿細高跟鞋,有的戴尖腳高跟鞋,如果在講壇上的告誡不能改變她們,那么他將采取另一種辦法。這個世界非?;靵y”(Rose 371)。

      然而,摩爾的異裝行為不僅未能成功反抗女性的商品化,反而將摩爾自己變成了女性商品。拉克斯頓見到身穿男裝的摩爾后,誤將摩爾當成一名妓女:“ 我愿意花很多錢和那個丫頭一起廝混”(737)。在早期現代英國,女性的異裝往往與不正當性行為聯(lián)想在一起。當時的社會評論家威廉·哈里森經常抨擊著裝上的不雅和禮儀的衰落,他在對著裝不當的女性進行謾罵時寫道:“我在倫敦遇到過一些這樣的惡棍,他們偽裝得如此之好,以至于我的技能已經無法分辨他們是男人還是女人”(Harrison 147)。哈里森所言的“惡棍”(“trulls”)在《牛津英語詞典》中被定義為“低級妓女”。在此層面上,哈里森將裝扮成男人的女人與性交易聯(lián)系起來,因為在這個時期,女性的異裝癖與不正當性行為之間存在密切關聯(lián)。1565至1605年間,倫敦拘留所和市議員法庭的記錄顯示,在這這一時期,許多穿著男性服裝的女性皆因被指控性交易被捕。例如,在1575年7月3日,市議員法庭的記錄報告說,一個叫多蘿西·克萊頓的老處女,“違背了所有的誠實和女人的身份,經常穿著男人的衣服在城里到處走。她和各種各樣的人進行性交易,過著失控的生活”(Howard 420)。異裝的女性在早期現代英格蘭被視為可供性交易的商品,因而摩爾身著異裝反抗女性商品化的行為注定失敗,進一步凸顯了早期現代英國社會的商品化焦慮意識。

      三、劇中的流浪者商品化過程與早期現代商品化焦慮

      英國社會商品化的根源在于經濟社會轉型所帶來的貧困危機,而上層社會的奢侈品消費加劇了社會底層的貧困。劇中,在摩爾與拉克斯頓決斗之前,摩爾抨擊了拉克斯頓的消費主義惡行。摩爾激烈的言辭道出了女性商品化的根源:

      我蔑視像你這樣的所有男人,

      他們最惡毒的仇恨和最好的奉承,

      所有他們用來迷惑愚人可憐的靈魂的黃金巫術,

      貧窮的做針線的婦女和生意不佳的妻子,

      這些魚必須咬鉤子才能避免自己被吃掉,

      這些饑餓的東西很快就會被一只掛在金鉤上的蟲子吃掉,

      這些是好色之徒的食物,他的獵物。(746)

      摩爾激烈的言辭暗示了當時的女性商品化更多是饑餓、貧窮的后果,而并不是出于女性的貪婪或淫欲。米勒認為,摩爾對拉克斯頓的抨擊詞中提到的“黃金”“貧窮”“生意不佳”“饑餓”等詞匯無一不指向了當時的經濟問題(13)。因此,劇中摩爾作為發(fā)言人對英國經濟社會關系的轉變提出了質疑,而在這些社會變化中,最深刻的是伴隨新興資本主義發(fā)展而來的貧困和剝削危機(Kendrick 99)。上層階級的奢侈品消費放大了社會底層的貧困。正如血液的流通能夠滋養(yǎng)人體各個部分一樣,金銀貨幣的流通也是滋養(yǎng)政治身體的關鍵。然而,奢侈品消費有可能在身體的靜脈中造成阻塞,阻礙必需物質流向較差的部位(窮人)(Scott 180)。當富人過度追求物質奢侈時,可能導致財富在社會中不均衡地積累,進而剝奪了窮人的物質需求。盡管威廉·哈里森認可貴族的奢侈生活和奢侈品消費,但是他也意識到這種奢侈消費可能會導致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貴族階層的“大量的掛毯、華麗的掛毯、銀質器皿”等奢侈品的高昂價格會加劇普通民眾的貧困(Scott 180)。奢侈品的高價消費剝奪了普通人的財富,進一步加劇了英格蘭社會貧困現象。

      早期現代英國社會的經濟轉型推動了社會的商品化進程,但大量窮人并沒有和平地轉化為勞動力商品,反而變?yōu)榱藙≈兴鑼懙摹?路上的游蕩者”,成為了英格蘭社會中“ 一種不穩(wěn)定的液體”。劇中,流浪者群體數量眾多且自稱為“ 路上的游蕩者”(769)。在英格蘭從農業(yè)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無地農民失去了土地和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被迫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謀生,成為了“ 依賴工資的勞動人口”(Kendrick 99)。然而,從自由勞動者轉變?yōu)楣蛡騽趧诱咭馕吨鐣匚坏膰乐叵陆?。?7 世紀, 雇傭勞工甚至被認為是一種奴隸制,平均主義者①(Levelers)還剝奪了雇傭工人的選舉權(156)。因此,許多無地窮人寧愿流浪也不愿將自己轉化為勞動力商品(Silvia 156)。在16、17 世紀,英國的流浪人口的規(guī)模出現了一次爆炸式增長。理查德·哈爾彭(Richard Halpern)發(fā)現,“ 流浪者數量的增加似乎比實際情況還要多,因為他們傾向于到城鎮(zhèn)、市場和公共場合乞討”(73)。都鐸和斯圖亞特時代的無業(yè)游民數量激增,使得傳統(tǒng)的救濟機構不堪重負(40-41)。大量的流浪窮人使得對他們進行救濟和掌管的傳統(tǒng)制度崩潰。此外,流浪的窮人被視作社會不穩(wěn)定的因素。由于流浪者四處游蕩且缺乏穩(wěn)定性,流浪群體給民眾帶來了實際的或想象中的危險。正如理查德·哈爾彭所描述,“ 流浪者是一種不穩(wěn)定的液體,不規(guī)則地流經社會主體,在其中處處可見, 代表著現有的秩序和社會機制有可能會以無政府狀態(tài)全面崩潰”(74)。因此,社會對待流浪窮人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哈爾彭將此稱之為“ 窮人的去神圣化”(73)。在16 世紀初,人們相信無所事事的流浪者是危險的,而到16 世紀后期,譴責流浪的窮人甚至變得受人尊敬(Forman 1553)。

      英格蘭重商主義者從英格蘭經濟身體健康的角度出發(fā),認為缺乏勞動的流浪者的與過度消費的富人是英格蘭貿易失衡的根源。17 世紀初,重商主義代表人物愛德華·米賽爾登指出,“ 貿易失衡的全部原因可以歸結為兩個詞:貧窮和揮霍。窮人因缺乏勞動而在街道上挨餓;浪蕩子卻善于揮霍”(Finkelstein 61)?!?缺乏勞動” 的流浪窮人是“ 王國內部的毒蛇,啃噬著王國的內臟”(Finkelstein 61),流浪者因拒絕納入商品化進程而失去生產能力,成為了依賴于慈善救濟的國家內部經濟負擔。缺乏勞動的流浪窮人變?yōu)橛⒏裉m王國“ 內臟” 中的“ 毒蛇”,嚴重損害英格蘭經濟身體健康?!?善于揮霍” 的富人貴族則是“ 腐爛的潰瘍,消耗了國庫財富,購買的外國商品比我們自己賣出的還多”,整個王國“ 揮霍無度而缺乏節(jié)制”(Finkelstein 61)。上層貴族因外國奢侈品消費導致國家財富流失,造成了進口大于出口的貿易失衡局面。奢侈品消費造成了政治身體的“ 潰瘍”,英格蘭實現貿易順差和經濟繁榮的能力受到威脅。米賽爾登面對英格蘭既“ 缺乏勞動” 又“ 缺乏節(jié)制” 的經濟問題,呼吁國家采取措施將流浪者轉化為勞動力,同時減少揮霍和奢侈品消費,以減少對外國商品的依賴,從而實現貿易平衡和國家財富的增長。

      然而,重商主義者在勞動價值論的萌芽下將流浪者群體視為潛在的勞動力商品, 認為轉化為勞動力的流浪者群體有利于增加國家財富。16 世紀末、17 世紀初,部分重商主義者已初步掌握勞動價值論,將制造業(yè)中的勞動產品而不是其他“自然財富”視為財富積累的主要來源。英格蘭重商主義代表托馬斯·孟指出:“天然產品給我們帶來的利潤不如制造業(yè)(產品)所帶來的利潤多……與開采、試驗、運輸、購買、出售、鑄造軍火和火槍所帶來的就業(yè)和優(yōu)勢相比,……礦山中的鐵并沒有太大的價值”(轉引自Silvia 137)。國家通過發(fā)展制造業(yè)能從中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因此大部分重商主義者認為國家的勞動力數量“越多越好”(Silvia 137)。流浪者被英格蘭政府視為一種潛在的勞動力資源或勞動力商品,可以填補勞動力市場的缺口從而為社會帶來經濟利益。威廉·佩蒂爵士(Sir William Petty)在他最重要的理論著作《稅收與貢獻論》(1662)中建議用強制勞動代替所有懲罰,理由是“這將增加勞動力和公共財富”。佩蒂進一步闡明,“破產的盜賊”等流浪者群體不應判處死刑而應貶為奴隸。奴隸能夠通過“被迫做盡可能多的勞動”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同時以“吃盡可能便宜的食物”來節(jié)約國家財政支出(Eli 297)。在這種情況下,轉化為勞動力商品的流浪群體能創(chuàng)造雙倍的價值。因此,將流浪者轉化為勞動力商品比直接消滅勞動力資源更為可取,而利用流浪者作為勞動力資源被成為了增加國家財富的重要途徑。

      因此,劇中英格蘭上層社會為解決流浪者“缺乏勞動”的問題,試圖將流浪者轉化為勞動力并重新融入商品化流通環(huán)節(jié)?!杜叵返谑畧鰧⒘骼苏咿D化成了一種潛在的商品。諾蘭勛爵等貴族為流浪漢特拉普多與特爾卡特所講述的“小販法語”(769)支付報酬,這實際上是將流浪者們的勞動產品進行商品化,從此流浪者講述行話的行為成為了勞動生產的環(huán)節(jié),而他們所講述的語言成為了商品。由于特拉普多和提爾卡特的懶惰和無法生產任何有價值的東西,流浪者們被商品化的語言彌補了他們生產力的缺失(Forman 1556)。實際上,從1547年開始,英格蘭議會就開始通過法令開始對流浪者采取嚴厲的措施強迫流浪者參與勞動。這些法案的實施對流浪者造成了極大的痛苦和壓力,約翰·克利斯朵夫·阿恪紐(Jean-Christophe Agnew)甚至認為,這一時期的英格蘭流浪者正在經歷“生命中最難熬的日子”(64)。不僅如此,國家還通過強化刑罰,對流浪者實行“血腥法(Bloody Laws)”,意圖把工人和強加給他們的工作捆綁在一起,就像農奴曾經被捆綁在土地上一樣。西爾維婭指出這項法律的實施增加了大量的流民處決人數。僅在英格蘭,亨利八世在位的38年間就絞死了72000人。在16世紀70年代,每年有300到400名“流氓”走上“絞刑架”(Silvia 136)。這一系列強制措施表明,英格蘭社會已意識到勞動力的重要價值。沒有充分利用和組織勞動力可能導致社會動蕩和經濟不穩(wěn)定。英格蘭政府的強制性手段旨在將流浪者納入資本主義體制中的勞動力市場,以解決英格蘭社會面臨的勞動力短缺和社會秩序混亂的問題,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勞動力的重要性以及對社會等級秩序的關切。

      劇中貴族對煙草奢侈品消費的拒絕也表明,英格蘭政府試圖限制“缺乏節(jié)制”的奢侈品消費,希望通過出臺關稅政策實現貿易順差從而增加國家財政實力。在《咆哮女》中,地位最高的貴族諾蘭勛爵拒絕了參與煙草消費(767),這或許暗示英格蘭政府限制奢侈品消費的態(tài)度。17世紀,奢侈消費批評家菲利普·斯塔布斯指出,未能遏制全社會的奢侈品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是《禁奢法》執(zhí)行不力的結果(Scott 145)?!督莘ā返膱?zhí)行不力致使奢侈品消費過度,進而導致國家貿易失衡與財富外流。英格蘭政府在此種情況下需尋求其他途徑來平衡貿易。關稅政策作為一種貿易工具,成為了《禁奢法》的一種有效替代手段,通過對進口奢侈品提高關稅來抑制奢侈品消費、調節(jié)貿易平衡與增加國家財政收入。17 世紀早期,詹姆士一世政府大幅提高了進口關稅,對葡萄酒、白蘭地、煙草等外來奢侈品在5% 的基礎上征收額外關稅(Clay 254)。關稅的提高使得奢侈品的價格上漲,這對消費者形成一種經濟上的負擔,從而減少英格蘭社會奢侈品的消費需求。由于奢侈品的需求減少,國家減少了對進口奢侈品的依賴,鼓勵了本國產業(yè)的發(fā)展和出口,從而促進了貿易順差的實現。進口關稅作為一種稅收手段,關稅的提高還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在整個16 世紀和17 世紀,對進出口貨物征收的關稅是英格蘭王室的主要收入來源,王室對海外貿易的關注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關稅收益(Clay 253)。關稅收入對于王室來說至關重要,稅收可以用于維持國家的財政實力、支持國內經濟發(fā)展以及實施外交政策。關稅的提高意味著國家可以獲得額外的資金來源以應對全球挑戰(zhàn),從而進一步增強國家的財政能力。這使得王室能夠加強對海外貿易的關注,并采取措施保護和促進國內產業(yè),進一步推動經濟的發(fā)展和財政實力的增強。因此,關稅政策對于16、17 世紀英格蘭的財政運作具有重要意義。

      劇中英格蘭上層社會對流浪漢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流浪的窮人既是規(guī)范等級制度的威脅,同時也是貴族進行奢侈消費的潛在經濟來源。在《咆哮女》第十幕中,摩爾識破了流浪漢們的詭計,破解了流氓社區(qū)的“ 胡言亂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揭露了“ 騙子、小偷、咒罵者”(772)等人所從事的陰謀的本質。達佩爾等貴族無法聽懂流浪漢的語言, 因此他們表示對這些新奇的語言很感興趣,希望摩爾翻譯流浪漢社區(qū)的行話。諾蘭勛爵等貴族甚至愿意為流浪漢特拉普多與特爾卡特所講述的“ 小販法語”(769)支付報酬。在這一時期,貴族熱衷于奢侈品消費,而貴族的奢侈品消費依賴于社會底層人士的勞動。從這個層面上來說,貴族的奢侈品消費代表了一種不平等,這種不平等依賴于孟德斯鳩所說的“ 通過他人的勞動為自己提供舒適享受”(Scott 180)。富人的奢侈品消費建立在貧民為他們勞動的基礎上。富人的奢侈品消費一方面加劇了窮人的貧困,另一方面其奢侈享受又依賴于窮人的勞動。貴族對流浪漢語言的學習興趣既體現了上層社會對潛在勞動力的經濟需求,又體現了社會等級秩序的既得利益者對流浪群體潛在混亂的警惕,表達了對于流浪者的不穩(wěn)定性與必要性的焦慮。

      從戲劇本身來看,當時英國社會的戲劇之爭也表現了早期現代的商品化焦慮。商品拜物教影響了16、17 世紀的英國社會,并引起了一場反對戲劇的爭辯。大衛(wèi)·霍克斯(David Hawkes)指出,當時英國戲劇之爭的焦點是戲劇的“ 使用” 與“ 濫用” 的區(qū)別。根據亞里士多德的目的論,事物既可以被“ 使用”,也可以被“ 濫用”。任何事物在朝向其自然目的發(fā)展時,都是被恰當地“ 使用” 的。當一個事物被引向一個不適合它的目的時,它就偏離了自然狀態(tài),亞里士多德將這種對事物的非自然使用與商品交換聯(lián)系起來,這就是反戲劇主義者所指責的商業(yè)戲劇是對戲劇藝術的“ 濫用”(85)?;艨怂拐J為,“ 濫用” 戲劇就是把戲劇變成一種商品,在市場上進行交易;商業(yè)劇場認為是“ 濫用” 戲劇的最好例證;商業(yè)劇場的存在以消費經濟為前提,因為他們必須迎合市場的大眾口味——為了盈利(80)。當時的戲劇公司經常受到這樣的指責:他們貶低、“濫用”繆斯女神的天賦,將審美藝術置于經濟利益之下(80)。劇作家托馬斯·德克也指控道:“劇院變成了劇作家的皇家交易所,他們的繆斯女神現在已變成了商人,他們在這里集會,用文字這種商品獲利”(Hawkes 80)。矛盾的是,雖然德克厭惡商業(yè)劇場的做法,但德克仍然屈服于商業(yè)社會的法則。例如,德克與米德爾頓合作的《咆哮女》就是一部典型的商業(yè)戲劇,它以咆哮女作為商業(yè)噱頭吸引消費。不難看出,英國早期現代商品化進程勢不可擋,身不由己的劇作家借《咆哮女》這一劇本表達對英國商品化社會的擔憂。

      注釋【Notes

      ①17世紀40年代,平等派運動在英國議會的激進支持者中興起。平等派要求將真正的主權移交給下議院(不包括國王和貴族),主張男性普選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議會民主和宗教寬容。1649年,隨著平等派領導者約翰·李爾本等人被關進監(jiān)獄,倫敦的平等派軍隊被鎮(zhèn)壓,平等派作為一股有組織的政治力量就此終結。

      引用文獻【Works Cited

      Agnew, Jean-Cristophe. Worlds Apart: The Market and the Theater in Anglo-American Thought, 1550-1750.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86.

      Archer, Ian W. “Material Londoners?.” Material London, ca. 1600. Ed. Lena Cowen Orlin.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12. 174-192.

      Baston, Jane. “Rehabilitating Molls Subversion in The Roaring Girl.” Studies in English Literature, 1500-1900 37.2 (1997): 317-335.

      Berger, Ronald M. Most Necessary Luxuries: The Mercers Company of Coventry, 1550-1680. State College: Penn State Press, 2010.

      Brenner, Robert. Merchants and Revolution: Commercial Change, Political Conflict, and London s Overseas Traders, 1550-1653.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2003.

      Bruster, Douglas. Drama and the Market in the Age of Shakespeare.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92.

      Clark, Sandra. “‘Hic Mulier, ‘Haec Vir, and the Controversy over Masculine Women.” Studies in Philology 82.2 (1985): 157-183.

      Clay, Christopher G. A. Economic Expansion and Social Change: England 1500-1700: Volume 2, Industry, Trade and Govern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84.

      Deng, Stephen. “Global OEconomy: Ben Jonsons The Staple of News and the Ethics of Mercantilism.” Global Traffic: 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of Trade i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Culture from 1550 to 1700. Eds. Barbara Sebek and Stephen Deng.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245-263.

      Eli F. Heckscher. Mercantilism. Vol. 2.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35.

      Finkelstein, Andrea Lynne. Harmony and the Balance: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Seventeenth-Century English Economic Thought.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0.

      Forman, Valerie. “Marked Angels: Counterfeits, Commodities, and The Roaring Girl.” Renaissance Quarterly 54.4-Part2 (2001): 1531-1560.

      Halpern, Richard. The Poetics of Primitive Accumulation: English Renaissance Culture and the Genealogy of Capital. Ithaca: Cornell UP, 1991.

      Harris, Jonathan Gil. Sick Economies: Drama, Mercantilism, and Disease in Shakespeares England.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4.

      Harrison, William. The Description of England. Ithaca: Cornell UP, 1968.

      Hawkes, David. Idols of the Marketplace: Idolatry and Commodity Fetishism in English Literature, 1580- 1680. New York: Palgrave, 2001.

      Heckscher, Eli F. Mercantilism. Vol. 2.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35.

      Howard, Jean E. “Crossdressing, the Theatre, and Gender Struggle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Shakespeare Quarterly 39.4 (1988): 418-440.

      Kendrick, Matthew. “‘So Strange in Quality: Perception, Realism, and Commodification in The Roaring Girl.” Criticism 60.1 (2018): 99-121.

      Knights, L. C. Drama & Society in the Age of Jonson. London: Chatto and Windus Ltd, 1957.

      Maus, Katharine Eisaman. Being and Having in Shakespeare. Oxford: Oxford UP, 2013.

      Middleton, Thomas and Thomas Dekker. The Roaring Girl or Moll Cutpurse. Thomas Middleton: The Collected Works. Eds. Gary Taylor and John Lavagnino. Oxford: Oxford UP, 2007. 726-778.

      Miller, Jo E. “Women and the Market in The Roaring Girl.” 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 / Renaissance et Réforme (1990): 11-23.

      Muldrew, Craig. The Economy of Obligation: The Culture of Credit and Social Relations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New York: Palgrave, 1998.

      Mun, Thomas. Englands Treasure by Forraign Trade. London: Macmillan and Company, 1895.

      Rose, Mary Beth. “Women in Mens Clothing: Apparel and Social Stability in The Roaring Girl.” English Literary Renaissance 14.3 (1984): 367-391.

      Schneider, Jane. “Fantastical Colors In Foggy London: The New Fashion Potential Of The Late sixteenth Century.” Material London, ca. 1600.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12. 109-127.

      Scott, Alison V. Literature and the Idea of Luxury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Farnham: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15.

      Silvia, Federici. Caliban and the Witch: Women, the Body, and Primitive Accumulation. New York: Autonomedia, 2004.

      Smith, Adam. The Wealth of Nations: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1937.

      Stubbes, Phillip. Phillip Stubbes s Anatomy of the Abuses in England in Shakspere s Youth, AD 1583. Ed. F. J. Furnivall. London: New Shakespere Society, 1879.

      Wilkinson, Robert. The Merchant Royall Or, Woman a Ship. London: J. Roberts, 1730.

      責任編輯:張?zhí)?/p>

      猜你喜歡
      流浪者商品化女性
      流浪者成美國防疫“定時炸彈”
      巴士車上的“浴室”
      幸福(2018年28期)2018-11-02 02:49:10
      明清時期陜西果樹商品化趨勢及殖民采掠初探
      現代園藝(2018年2期)2018-03-15 08:00:58
      日本商品化權的歷史演變與理論探析
      知識產權(2016年5期)2016-12-01 06:59:20
      論女性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6:19:08
      淺談《紅樓夢》女性外貌美描寫中的“隱含比較”修辭手法
      女性與權力
      從服裝史的角度研究《唐頓莊園》中的女性服飾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01:05
      給你一個溫暖的家
      過度商品化引發(fā)的生態(tài)問題研究
      松原市| 武汉市| 澎湖县| 邳州市| 汉源县| 巫溪县| 宁武县| 平南县| SHOW| 车致| 金塔县| 自治县| 天气| 金川县| 昌图县| 张家口市| 沙雅县| 周宁县| 德格县| 永城市| 华阴市| 陕西省| 郯城县| 鲁山县| 桂林市| 滁州市| 大荔县| 西乌珠穆沁旗| 萝北县| 兴义市| 阳信县| 凯里市| 格尔木市| 大荔县| 中牟县| 绍兴市| 新巴尔虎右旗| 萨迦县| 平泉县| 崇信县| 凤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