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麗
初夏時節(jié),我去敦煌觀賞壁畫。莫高窟的那些壁畫,以生動的歷史內(nèi)容和精湛的繪畫技藝深深地打動了我。當我回到敦煌市區(qū)時,仍然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是街邊飄出的陣陣香味把我從茫然的狀態(tài)中喚醒,我的肚子也適時咕咕作響。抬頭望去,只見面前有一家小店,玻璃窗后有一位戴廚師帽的年輕人正表演抻面技術(shù),小店招牌上有四個大字?:驢肉黃面。
來敦煌旅游之前,我做過攻略,知道這是敦煌最有名的小吃之一。循著撲鼻而來的香味,我走進去點了一份驢肉黃面。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用世間驢肉的味道,來對應(yīng)天上龍肉,可見驢肉之味美是公認的?!侗静菥V目》記載?:“驢肉,補血益氣,治遠年勞損”?,F(xiàn)代研究也表明,驢肉中蛋白質(zhì)含量高,脂肪和膽固醇含量低,是適宜人類食用的佳品。
不多時,店里的伙計端來一個木制方盤子。上面放著一盤切成片的醬驢肉,還有一大一小兩個碗,大碗里盛的是黃面,小碗是鹵子。店家說新鮮驢肉在配制好的調(diào)料中要燉上三四個小時,醬驢肉的味道才會濃醇。盤中,驢肉纖維里的透明筋脈蜿蜒延伸,吃起來口感有彈性,慢慢品味,那鮮香的口味能裊裊入心。說起黃面的歷史就太悠久了,據(jù)考證,莫高窟第?156號洞窟的壁畫上就有制作黃面的畫面,這里的黃面拉得細如金絲、長如金線,再澆上由豆腐、粉條、白菜燴成的鹵子,滑爽筋道,是一道誘人的美餐。
敦煌人的早餐,是從一碗合汁開始的。起初我見到它的時候,以為是西北常見的羊肉湯。后來才發(fā)現(xiàn),其實不然。首先這打底的湯,除了用羊骨頭熬制之外,還加入了豬骨和雞骨,據(jù)說合汁的“合”就來源于此。我感覺此字用得甚妙——調(diào)合、融合,才有和合之美。合汁的做法講究,眾鮮一起烹制湯汁,而湯色必須做到味醇色白?;其次,在熬煮好的湯頭里,加入羊肉片、豬肉丸子、木耳、青菜等?;最后,加以碧綠的蔥花點綴。
據(jù)說,敦煌合汁早在一千年前的明代就已經(jīng)很有名了。這很有可能,敦煌作為河西走廊西出陽關(guān)的最后一座城池,無數(shù)胡商漢賈踏上西域遠途之前,都會聚集在這里,采購大量的糧食和水等物資。早上那熱乎鮮香的合汁、喧騰扎實的烙餅,就是他們在漫漫旅途中一次次回望長安的慰藉。
敦煌的別稱是沙洲。沙洲夜市名聲很大,夜幕降臨之時,夜市里人頭攢動,到處都是特色小吃。我在夜市吃到了一道專屬于本地的甜品——甜胚子。敦煌是苦寒之地,氣候干燥,適宜種植莜麥,甜胚子就是用莜麥做的,具體做法是?:挑選出顆粒飽滿的莜麥,晾曬后去除表面的浮皮,蒸熟后晾至微溫,拌入酒曲,放入罐里密封,讓它在恒定的溫度下發(fā)酵三四天即成。
甜胚子的做法和我老家醪糟的做法相似,但口感卻不一樣。醪糟是用稻米做的,發(fā)酵后,稻米變得軟爛易下口,而甜胚子里的莜麥卻始終?保?持?著?粒?粒?分明的形?狀以?及?脆?韌耐嚼的口感。甜胚子還與常見的那種軟糯香滑的甜品大不相同,它是用農(nóng)作物釀出來的甜味,清甜可口,里面有一種源自大自然的樸素味道。我想,大多數(shù)人類對這種甜味沒有抵抗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