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化走出去”背境下譯者需具備的三個意識

      2023-11-30 09:54:11李靖
      理論觀察 2023年8期
      關(guān)鍵詞:文化意識問題意識

      李靖

      摘 要:中國發(fā)展進入新時代,翻譯對樹立中國形象和傳播中華文化有著重要的使命。在“文化走出去”背景境下,譯者應樹立問題意識、語言意識和文化意識。在翻譯實踐中,增強對現(xiàn)實問題的關(guān)切,深諳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和文化背景知識,不拘泥于固有的標準,勇于創(chuàng)新,講好中國故事,助力中華文化走出去。

      關(guān)鍵詞:文化走出去;問題意識;語言意識;文化意識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3)08 — 0157 — 04

      21世紀來,中國經(jīng)濟的迅速崛起和國際地位的顯著提升,使我們越來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我國發(fā)展進入新時代,百年巨變,世紀疫情,中國發(fā)展向第二個奮斗目標邁進。世界各種文化頻繁交流、融合,實現(xiàn)從文化大國到文化強國的跨越,是當代中國面臨的重大課題。習總書記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加快建設中國話語體系。黨和政府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對于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構(gòu)建國際話語權(quán)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對“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進行了明確的闡釋和要求。習總書記提出的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是強調(diào)了文化的作用,指出要下大力氣加強國際傳播能力的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目前世界上的通用語言仍然是英語,中國文化想要走出去,仍然需要借助英語這門語言。目前我國在國際交往中處于“有理說不開了,說了穿不出”的尷尬境地,造成這樣的局面很多情況下是由于我們的新聞咨詢、科技發(fā)展、文化作品首先被外國媒體先翻譯進行傳播,這中間難免存在著信息差,甚至是誤解、曲解。所以,“文化走出去”要求我們爭取主動權(quán),自己將作品翻譯出來講給外國人聽[1]。

      翻譯在國際交往中,擔任著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重任。我國翻譯界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方面都在不斷進步,不斷積累。翻譯理論研究正在逐漸擺脫過多借鑒西方翻譯理論的行為模式,逐漸開始形成具有本土化的中國特色翻譯范式,翻譯實踐也慢慢從以外譯為主演變?yōu)殛P(guān)注內(nèi)譯,為的是有更好的譯作產(chǎn)出,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建設和國際交流,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2]。在進行翻譯實踐之前,譯者首先要樹立明晰的、正確的意識,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我們選好有利于文化傳播的翻譯材料并產(chǎn)出高質(zhì)量的譯作。本文將探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譯者應該樹立怎樣的意識,以期對文化走出去背景下譯者進行翻譯實踐理清思想,提供幫助。

      一、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學術(shù)理論研究的起點,有問題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創(chuàng)新。從問題意識出發(fā),不但有利于譯學理論的完善和發(fā)展,也有利于學者明確自身的理論立場和學術(shù)理念,增強學術(shù)責任感。強化問題意識受到許多專家學者的關(guān)注和重視,謝天振、許鈞、韓子滿、傅敬民都強調(diào)過翻譯研究中問題意識的重要性[3]。問題意識包括學術(shù)問題意識和實踐問題意識兩個方面。

      在翻譯理論構(gòu)建方面,回顧過去的40多年的發(fā)展,我國譯學界從借鑒西方理論到創(chuàng)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翻譯理論,逐步構(gòu)建了跨領(lǐng)域、多學科、多范式研究的創(chuàng)新性翻譯理論話語體系[4]。生態(tài)翻譯學、推手論、大易翻譯學等具有本土特色的翻譯理論相繼問世。然而,理論的產(chǎn)生并不等于理論的完善和成熟,構(gòu)建新語境下適合中國發(fā)展的譯學理論仍是我國翻譯學科當下面臨的迫切任務。呼應社會發(fā)展新形勢相,增強對現(xiàn)實問題的關(guān)切,樹立問題意識,從譯學出現(xiàn)的真問題出發(fā),積極創(chuàng)新,為我國譯學理論的構(gòu)建和內(nèi)涵式發(fā)展做出突破性貢獻,也為整體萎靡不振的國際譯學界貢獻中國力量,是新時代譯學理論發(fā)展之路。

      在翻譯實踐方面,國家發(fā)展進入新時代,翻譯被賦予了更重大的意義,翻譯的研究使命隨著時代變遷而變遷,許多新的研究課題擺在眼前。譯者要根據(jù)時代語境的變化調(diào)整研究對象、問題和方法,該順應大勢,關(guān)注現(xiàn)實需求,呼應時代的重大命題。自改革開放到目前,我國翻譯界實踐以外譯為主,內(nèi)譯數(shù)量和質(zhì)量還不夠。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譯者應該密切關(guān)注涉及社會發(fā)展、民族交流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需緊貼社會現(xiàn)實,把中國文化、中國現(xiàn)實和中國需求作為翻譯理論研究及實踐活動的根基,服務于新時代我國“文化走出”的戰(zhàn)略,完成翻譯的歷史使命和文化傳播功能。謝天振教授指出我國的翻譯活動正在從“譯入行為”逐漸轉(zhuǎn)變成“譯出行為”[5]。何剛強教授也在一些翻譯高層論壇上提出內(nèi)譯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許鈞教授指出譯學界應要呼應時代重大命題,立足歷史,關(guān)注現(xiàn)實,選擇真正在中西方交流中起作用的文化成果作為研究素材。中國的文化典籍、優(yōu)秀文學作品、醫(yī)藥、軍事法律典籍及具有中國少數(shù)民族特色的題材是最優(yōu)秀、最精華的部分,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哲學和思想價值觀,這些具有典型中國特色和中國風格的題材應該是“走出去”的重要選擇對象。通過翻譯實踐活動,這些經(jīng)典作品被重新闡釋,得以延續(xù)、生長與發(fā)展。同時也豐富了譯介體系,更好地展示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積極正面的形象[6]。

      二、語言意識

      翻譯最基本的意義是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任何翻譯策略的選擇到最后都落腳于語言上,在具體的翻譯實踐活動中,譯者要有清晰的語言意識,選擇合理的語言策略完成譯作。語言的異質(zhì)性是譯者面臨的首要挑戰(zhàn),在翻譯實踐中,原作的文字、句式和篇章無不考驗著譯者。面對異于母語的一些表達方式,有的譯者妥協(xié)通融,繳械投降,也有人試圖尋找新的可能性。語言形式上的差異經(jīng)常采用的兩種策略就是直譯和意譯,在翻譯史上,對兩種策略的討論和闡釋和闡釋也從未停止過。直譯可以最大化的保留源語的詞匯和句式特點,然而它的弊端也經(jīng)常被人詬病,直譯下的句子經(jīng)?;逎y懂,拗口不通,破壞讀者興趣。極端的直譯就造成了翻譯腔,或翻譯癥。魯迅是直譯的支持者,他強調(diào)譯文應該最大限度地保留異域特色,他對直譯的推崇以至于到了硬譯的地步,他的這種做法遭到了梁秋實、趙景深等人的反對。但魯迅的這種做法也有社會根源,當時中華民族內(nèi)憂外患,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引進外來文化來啟迪民智,同時豐富漢語語言體系。所以魯迅的做法從某種程度上說,體現(xiàn)了無產(chǎn)階級文化人的時代責任感,符合國家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利益需求[7]。和直譯相比,意譯下的譯文符合目標語讀者的閱讀習慣,相對流暢通順。但意譯策略指導下的翻譯,有時為了迎合讀者的需求,會偏離原文,“得意”而“忘形,”這也是不可取的,因為“形”是“神”的附著體,沒有了“形”,何來“神”?說到底,過分地追求忠實,或者過分地追求通順都容易走向極端。形神兼具是最佳譯作,而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結(jié)構(gòu)上的差異,形神兼?zhèn)溆质侨绱穗y以達到。譯者要樹立全局觀,在忠實與通順之間保持平衡,盡量在不是原作風味的基礎之上保持譯文的可讀性。

      許鈞教授指出無論任何時代,翻譯理論的創(chuàng)新都應該以語言作為堅實的基礎。翻譯首先是兩種符號的轉(zhuǎn)換,不能否認符號在人類發(fā)展與社會進步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符號在其創(chuàng)造與使用過程中形成并拓展了人類思維,延續(xù)并傳播了人類文化。所以,譯論如何創(chuàng)新,都不可偏離語言符號本身,這是翻譯的安身之所,也是翻譯研究的出發(fā)點。翻譯的語言價值也正是因為語言異質(zhì)性的存在,因“異”而起,為“異”而生[8]。語言異質(zhì)性促進了語言的發(fā)展和革新,也延續(xù)了文化的發(fā)展。任何文化都有消逝的一天,而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綿延五千年,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有翻譯為中華文化這條長河“注水”,歷史上重要的“注水”,一次來自于印度,一次來自于西方[9]。在翻譯實踐中,譯者應正確看待語言的異質(zhì)性和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并根據(jù)需要選擇合適的策略來處理語言的異質(zhì)性。

      英語和漢語屬于兩種不同的語言體系,兩種語言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形合”和“意合”的不同。漢語多是流水句,一逗到底,句子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隱藏著語境當中,需要讀者去體會。而英語句子像一棵大樹,有樹干和樹枝,樹干即句子的主干,其他修飾成分如分詞和從句都作為樹枝來處理。每次都把漢語的逗號翻譯成and是不地道的,應該分析句子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選擇合適的連詞,或者把漢語其中的一個短句子處理成分詞短語或者從句。

      示例1: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閩江上,距成都市約50公里,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紀。該句子有兩個逗號,三個短句子,分別講述了都江堰的位置和建造時間。如果機械地用and 將三個句子連接起來,翻譯為 The dujiangyan sits across.... It was built in....這種做法不夠地道。中文句子一般前輕后重,前面是次要信息,最后是主要內(nèi)容。可以將“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紀”作為英語句子的主干,位置信息用分詞短語或從句來處理。示范如下:Sitting across/Located in...,the Dujiangyan was bulit in... 或者The dujiangyan, whcih sits across...,was built in...。

      示例2: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這樣一句話:“加強和創(chuàng)新監(jiān)管,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維護公平競爭”。根據(jù)分析,前面兩句是維護公平競爭的措施,第三個句子是結(jié)果。這個句子翻譯為 We bolstered..., took action...and prevented..., thus ensuring fair market competition?!皌hus”一詞體現(xiàn)了句子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同時用現(xiàn)在分詞短語ensuing...表結(jié)果。

      示例3: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翻譯為英語為:A man of virtue is like the wind, while a petty man is like the grass. Once the wind blows, the grass is sure to bend。漢語句子短小精悍,但隱藏兩個邏輯關(guān)系:第一是將君子和小人進行對比;第二,如果有風,草就倒。這是條件和結(jié)果的關(guān)系。翻譯成英語時添加了連詞while和once,while可用于連接兩個并列的事物進行對比,Once意為一旦,表示條件。兩個詞的添加將漢語句子之間的內(nèi)隱的邏輯關(guān)系外顯出來,更加符合英文重形合的表達習慣。

      三、文化意識

      翻譯不僅僅是兩種不同文字形式上的轉(zhuǎn)碼,更是深層文化的交流。它要求譯者掌握一定的詞匯量、謀篇布局的方式,更要探究詞匯、句法以及背后的文化溯源。中國的古文、詩歌、對聯(lián)、中醫(yī)、飲食、歷法、有內(nèi)涵的人名和地名、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哲學思想,這些方面由于和西方文化不對等,在外譯的時候經(jīng)常會出錯。謝天振教授提出了“文化意象”一詞,文化意象有多種形式。它可以是一種植物、一種飛禽或走獸、一個數(shù)字,或者一條諺語、一則典故。龍在中西方文化中有不同的寓意,我們認為神圣威嚴的龍在西方人眼中卻是兇殘、可怕的怪物;常遭中國人鄙視的狗在卻被西方人看做是朋友,所以英文中會有“l(fā)ove me, love my dog”這樣的諺語;英語中有“as wise as a owl”這樣的比喻,而我們卻沒有,因為西方人認為貓頭鷹象征著聰明機智,而中華文化中貓頭鷹卻是黑暗、奸詐的代名詞;在我們文化中,海燕是勇于搏斗的戰(zhàn)士,而在西方文化中卻預示著災難。由于飲食文化的不對等,日常食物的翻譯也是翻譯的一大挑戰(zhàn)。在2021年的冬季奧運會上,滑雪選手谷愛凌當被問及韭菜盒子的英文時,一時語塞。她本人給出的翻譯是“a kind of rice noodles with Chinese chives”;美聯(lián)社翻譯為:a fried dumpling filled with chives and vermicelli noodles;北京旅游網(wǎng)將其翻譯為“fried Chinese Leek Dumplings ”。中西方的飲食文化存在著很大差異,翻譯無法做到字詞對應,只能從其食材或形狀入手,進行解釋性翻譯。再如,有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負載詞,在翻譯中也是一大難題。如我們經(jīng)常使用的“天”、“理”、“道”等字,在不同的語境中也有不同的含義。而它們也不能單純地用英文單詞“sky”、“reason”、“l(fā)aw”來翻譯。當我們說“天理”的時候,側(cè)重的是宇宙的基本規(guī)則,指事物的本體或本原,與“人道”想對應,可以用“way of heaven”來表示;當我們說“天道”時,我們指的是天地萬物和人類社會的普遍法則,可英譯為“natural law”[10]。單就“道”這一個字來講,有人將其翻譯為“common law”,但該詞的字面意思是普通法律,顯然這一翻譯是狹隘的,既沒有準確體現(xiàn)“道”的哲學意義,也沒有傳達出原文的文學美感。另外一種翻譯“Tao”被西方學者廣泛接受,但它無法表現(xiàn)出原文在修辭上的巧妙之處[11]。

      長期以來,我們都認為形式是為內(nèi)容服務,所以準確傳達內(nèi)容比照搬形式更重要。歸化法將讀者帶入譯語文化環(huán)境,有很多譯者在遇到文化意象錯位時經(jīng)常采用歸化法,選用和目標語具有相似概念和內(nèi)涵的詞語來替代源語,例如用“God”翻譯“佛祖”,但問題也產(chǎn)生了,我們英譯出來的作品更多地接近目標語文化,譯文是更民族化了,但同時也把我們民族化的東西化掉了。過渡的歸化在不自覺中會產(chǎn)生文化同化結(jié)果,而高水準的翻譯活動應該是一種良性的文化互動[12]。縱觀歷史上語言的發(fā)展規(guī)律,并不是完完全全在一個“純潔”的環(huán)境中變化的,各國語言匯總在一起像一個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互相交流有利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穩(wěn)定。沒有必要為了保持語言的“純潔性”而故意剔除一些雜質(zhì),這種做法既不利于文化交流,也不利于語言的兼容并蓄、多元化蓬勃發(fā)展。一些有中華文化淵源的詞語也被西方接受并以拼音或直譯的形式寫入《牛津英語詞典》,如guanxi(關(guān)系),add oil(加油)。李海峰指出在文化“走出去”的戰(zhàn)略思想指導下,譯者應該具有堅定的文化自覺意識和文化自信,對于一些具有中國內(nèi)涵的詞匯可以采用辦法是:漢字+漢語拼音+目標語釋義,即保留了漢字,又有目標語的解釋,對于傳統(tǒng)文化和讀者理解做了一個很好的平衡。如:一筆一畫寫下“幸?!焙汀皭邸?,參考譯文為:copied stoke by stroke the Chinese character“幸?!保▁ing fu, happiness)and “愛”(ai, love)[13]。

      中華文化思想術(shù)語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哲學思想和思維價值觀,一些對我們而言司空見慣的文化負載詞卻無時無刻考驗著譯者。一個高水平的譯者首先應該有淵博的學識,積累大量的詞匯和不同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對于詞匯的學習,也不應該僅僅停留在量上面,也要有意識學習詞源的一些知識,了解其命名理據(jù)和發(fā)展由來。對于特定民族的節(jié)日、禁忌、生活方式等等都要有意識地廣泛涉獵,既要有“自知之明”,也要有“他知之明”。在“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思想的指導下,譯者不妨大膽嘗試,堅定民族文化自信,多用異化法或音譯法,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構(gòu)建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話語體系,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四、總結(jié)

      時至今日,我國翻譯領(lǐng)域的研究從一條羊腸小道邁上寬闊大道,但目前仍然還處在路口,涉及的很多議題還有待研究,一些概念的定義仍在爭議之中,范式的確立也還在探索之中。未來隨著文化交流的頻繁互撞,譯者肩負的時代責任將更艱巨。在“文化走出去”背景下,譯者應該增強對現(xiàn)實問題的關(guān)切,夯實學問功底,深諳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和文化內(nèi)涵,樹立問題意識、語言意識、文化意識。問題意識有助于指導我們篩選合適的翻譯素材。語言意識能夠幫助譯者翻譯出來流利通順的英文,特別是在句法和篇章層面,更加符合英語母語人士的閱讀習慣。文化意識能夠使翻譯作品更好地傳達中國聲音,樹立中國形象。

      〔參 考 文 獻〕

      [1]吳赟.國際傳播力建設與翻譯學發(fā)展的未來向度[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22(01):12-22.

      [2]邱大平.國家形象時域下政治話語外宣翻譯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8.

      [3]藍紅軍.面向問題的翻譯理論研究[J].上海翻譯,2018(03).

      [4]藍紅軍.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譯學理論建構(gòu)[J].中國翻譯,2018(06).

      [5]謝天振.翻譯巨變與翻譯的重新定位與定義[J].東方翻譯,2015(06).

      [6]張健.全球化語境下外宣翻譯“變通”策略芻議[J].外國語言文學,2023(01):19-27.

      [7]許鈞.關(guān)于文學翻譯的語言問題[J].外國語,2021(01).

      [8]劉云紅.翻譯研究的創(chuàng)新與求真[J].外語界,2021(03).

      [9]孫致禮.新編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21:3.

      [10]韓震.中國文化傳統(tǒng)關(guān)鍵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9:252.

      [11]趙彥春.中華文化外譯缺失的學理叩問[J].中華文化論壇,2017(07).

      [12]蔣詩穎.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翻譯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fā)展學院學報,2021(10).

      [13]李海峰.翻譯中的文化自覺與語言意識[J].中國翻譯,2020(06).

      〔責任編輯:侯慶?!?/p>

      猜你喜歡
      文化意識問題意識
      “武術(shù)入奧”視閾下中國競技武術(shù)發(fā)展思考
      理工科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
      考試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 10:27:51
      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途徑
      基于文本框架的英語閱讀教學
      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恰當處理“教”“學”關(guān)系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文理導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4:58:22
      問題意識與專題化教學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7:22
      大學英語閱讀課程資源開發(fā)中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研究
      淺議學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策略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8:53
      試評文化意識在高中英語人教版教科書中的滲透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1:38:30
      东丰县| 陇西县| 闽清县| 浪卡子县| 措勤县| 武城县| 武宁县| 黄山市| 孝昌县| 杭锦后旗| 大新县| 桦川县| 宣威市| 林西县| 汝城县| 土默特右旗| 镇康县| 西和县| 奉贤区| 沐川县| 福贡县| 澄城县| 岫岩| 葫芦岛市| 磐安县| 济阳县| 泸定县| 罗平县| 射洪县| 怀化市| 始兴县| 大姚县| 深圳市| 溧水县| 肇源县| 崇礼县| 比如县| 香港| 横山县| 上饶县| 海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