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衛(wèi)平 白莉
摘 要:文章對運動類APP發(fā)展現狀以及高校網球教學發(fā)展現狀進行了探討,進而提出了運動類APP在高校網球教學中的運用策略,包括將專業(yè)教學實踐各環(huán)節(jié)與運動類APP緊密結合、通過運動類APP創(chuàng)設網球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結合運動類APP建立師生交流反饋機制、建立科學可行的運動類APP使用監(jiān)督機制、利用運動類APP完善高校網球教學評價體系。
關鍵詞:運動類APP;高校;網球教學;運用策略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Sports App
in Tennis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o Weiping Bai Li
(Baot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Baotou,Inner Mongolia 014035)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its development status of sports APP and tennis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sports APP in tennis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cluding closely combining all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practice with sports APP,creating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mode of tennis through sports APP,establishing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feedback mechanism combined with sports APP,establishing scientific and feasible monitoring mechanism for the use of sports APP,and improving tennis teaching eval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using sports APP.
Key words:sports APP;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ennis teaching;application strategy
隨著互聯(lián)網和移動終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各類APP已經覆蓋到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與此同時,快速的城市生活節(jié)奏也催生了人們積極運動、健康生活的理念,各類運動類APP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網球作為起源西方的一種球類運動項目,在我國得到了快速推廣和普及。此外,信息時代的到來推動運動類APP應用的場景外延,也為高校網球技能教學優(yōu)化提供了技術紅利。但由于網球起源于西方國家,網球運動在我國受眾和推廣基礎較為薄弱,并且高校網球運動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以及教學手段等方面存在短板。因此,文章結合當前運動類APP在高校網球教學中的應用現狀,提出相關的應用措施,以期在提高網球教學質量與實效方面略盡綿薄之力。
一、運動類APP的特性分析
APP是指手機上的各類應用型軟件或應用型插件程序,旨在為用戶提供更加便捷和快速的移動應用和特定服務。目前,根據用戶的實際使用需求,APP主要被劃分為社交、娛樂、購物、運動以及學習等諸多的種類,而運動類APP主要是以指導用戶進行運動而設計的,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提供便捷化運動服務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日常時間被工作牢牢占據,許多鐘愛體育鍛煉的人們沒有充裕的時間來進行鍛煉,而運動類APP的出現恰恰有效解決了此類問題。運動類APP為熱愛運動的城市人群提供了便捷渠道,無論身處何種場景,人們只要打開手機中的運動類APP便可以參加簡單的體育運動,為運動人群節(jié)約時間的同時又起到了鍛煉身心的作用。
2.提供專業(yè)化運動指導
據互聯(lián)網資料統(tǒng)計,我國大眾參與體育運動項目的熱情逐年遞增,但是大多數人在學習或參加體育運動時缺乏專業(yè)化理論指導和科學運動規(guī)劃,因此導致運動受傷等事故頻發(fā)。而運動類APP本身具有專業(yè)化的理論知識普及和健身功能導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沒有專業(yè)教練指導的缺陷,從而有效降低運動受傷的風險。[1]運動人群可以自行下載運動類APP中的教練視頻,按照專業(yè)教練規(guī)劃的健身計劃和頻次,并結合實際情況來開展體育鍛煉,進一步優(yōu)化自我運動技能。除此之外,運動類APP還會推薦專業(yè)化的飲食搭配計劃和健身周邊裝備,為受眾提供更加科學化的指導。
3.提供社交化運動體驗
體育鍛煉的趣味性,不僅來源于體育運動本身,也來源于體育運動過程中的社交和互動體驗。如果一個人在長期的體育鍛煉中缺乏互動性反饋,長此以往將會降低參加體育鍛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運動類APP具有天然的社交優(yōu)勢,為廣大體育鍛煉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可以社交的網絡平臺。[2]體育鍛煉者在運動類APP中可以分享自己的運動經驗和心得,找到與自己愛好相同的個人或團體。高效的社交反饋機制可以促進體育鍛煉者保持高漲的鍛煉積極性,養(yǎng)成長期運動的好習慣。
4.提升體育鍛煉積極性
以網球為例,在傳統(tǒng)的網球教學模式中,授課老師在課堂上進行網球相關理論指導,主要是結合教材,采用口頭授教的形式,輔之線下的模擬和實訓指導,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專業(yè)積極性和主動性的養(yǎng)成。[3]而運動類APP新穎便捷的信息展現方式,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對大學生養(yǎng)成長期鍛煉的習慣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調查中有80%的學生表示比較喜歡利用運動類APP來進行運動測試。
5.拓展學習途徑與渠道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和移動終端的快速迭代,國內各大高校在不同程度上都引入了電子課件和互聯(lián)應用,[4]例如近年來比較火熱的慕課、微課平臺,都已經取得了優(yōu)秀的教學效果。運動類APP本身是屬于微課的一種,它有效拓展了網球專業(yè)學生的學習途徑和渠道,也為高校網球教師團隊豐富了教學手段??菰锓ξ兜膫鹘y(tǒng)口授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yǎng),[5]通過調查走訪有98%的教師認為,通過使用運動類APP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元形式的電子課件、互動式APP視頻可以快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寓教于樂中掌握更多的網球實操技巧和理論知識,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
二、運動類APP發(fā)展現狀
運動類APP主要是針對運動愛好者而開發(fā)的手機應用,旨在培養(yǎng)和提高體育運動愛好者的運動技巧,還具有輔助練習以及轉播體育系統(tǒng)比賽等多元功能。在高校網球教學當中,通過運動類APP可以實時預約網球教練進行輔導,可以聯(lián)系陪練員進行練習,也可以通過觀看網球類技巧教學視頻和實況賽事來提高實操技巧。[6]目前市場上的運動類APP細分種類有很多,但主要可以劃分為以下兩種主要類型。一是偏技能學習類的運動類APP,網球愛好者可以通過此類APP預約場地、尋找網球陪練和指導教練,還可以與物聯(lián)網人體設備共同使用,來記錄追蹤自己的運動軌跡和訓練頻次。第二種是偏視頻資訊類運動類APP,使用者可以通過運動類APP實時觀看各類頂級網球賽季,下載和學習一些網球專業(yè)選手的視頻教程。這兩類運動類APP共同構成了現有移動應用格局,為廣大網球愛好者提供了便捷服務和多元渠道。
三、高校網球教學發(fā)展現狀
1.學習課時較少 科目重視度不高
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影響,我國現有教學體制還是偏向于理論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國內高校中除了網球專業(yè)學生外,大部分網球課都是以選修課的形式進行的,整體網球學習課時較少,并且部分學校對于網球課的重視度不足。[7]因此許多選擇網球選修課的學生本身基礎水平較差,但出于興趣取向而選擇了網球課程,前期授課老師要指導學生進行正反手擊球、發(fā)球等技術,但學習課時較少不利于網球課堂長期的教學效果提升和改善。[8]并且部分學生網球課綜合素養(yǎng)較低,選擇網球課僅僅是為了完成學分,此種學習風氣不利于高校網球教學的長期開展。
2.高校網球教育團隊水平有待提升
由于網球最初是由西方國家引入,因此我國高校網球課程教學起步較晚,部分高校網球專業(yè)教育團隊尚未完善,整體團隊師資水平有待提升。[9]相較于乒乓球、羽毛球等球類運動,網球本身屬于專業(yè)門檻更高的一項體育運動,如果授課老師本身不具備過硬和全面的理論儲備和實操水平,將會導致整體教學目標與落地效果存在較大差值。此外,現有網球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授課老師需要結合系統(tǒng)化的培訓方案,對不同水平階段的學生群體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對于水平較低的學生狠抓基本功訓練,[10]對于水平較高的學生制定進階計劃,保障學生整體的運動安全性和規(guī)范性。
四、運動類APP在高校網球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1.將專業(yè)教學實踐各環(huán)節(jié)與運動類APP緊密結合
雖然運動類APP本身可以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渠道、提高鍛煉頻次,但高校網球專業(yè)教學的有序開展還是離不開教師教育主體性的有效發(fā)揮。授課老師要將運動類APP等手機運動應用,貫穿到專業(yè)教學實踐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例如,在教學前期授課老師可以借助運動類APP的賽事剪輯、技術培訓等課件,來提高學生對網球運動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而在教學中后期,授課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下載網上的技巧解析,便于學生練習網球正反手擊球、發(fā)球等技術動作,網球比賽規(guī)則以及裁判手勢意義等,在豐富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構建了較為清晰和全面的網球綜合素養(yǎng)。
2.通過運動類APP創(chuàng)設網球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
運動類APP在高校網球教學中的運用,既可以豐富網球教學資源、拓展教學手段,又能提高學生的網球興趣,為他們的網球學習提供幫助。但運動類APP因其自身的局限性,要求授課老師應在網球教學中科學運用和適度運用,線上線下組合運用,這樣才能使運動類APP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互相融合,實現高校網球課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例如,在雨雪等天氣下,不宜進行室外網球課,這時授課老師就可以利用運動類APP進行線上教學,并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實時解答;或者在高校無法正常開課的情況下,老師可以利用運動類APP中的網球相關視頻進行線上教學,幫助學生在現有的條件下進行網球知識學習,提高運動技能。運動類APP可以實現多種教學模式的有效互補,但在網球混合教學模式下,老師要重視對學生獨立學習和訓練能力的引導和培養(yǎng),避免過度使用運動類APP進行教學;老師還要對學生的網球學習進行監(jiān)督,避免他們長時間沉溺在網絡世界中。
3.結合運動類APP建立師生交流反饋機制
良性的網球運動教學模式不應該僅局限在知識的傳授和技巧的教學,還應該建立長期穩(wěn)定的學習反饋和評價機制。運動類APP本身作為應用軟件,具有天然的社交優(yōu)勢和應用場景。因此,國內高校在開展網球專業(yè)教學時,要學會利用好運動類APP來建立高效的師生交流反饋機制。例如,授課老師可以依據班級或學生水平的維度來建立對應的社群,學生和老師可以在群里實時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實操技巧或幫助需求等。與此同時,學生在相互的交流中也建立了更加深厚的同學情誼,促進了團隊意識和合作意識的養(yǎng)成。
4.建立科學可行的運動類APP使用監(jiān)督機制
移動互聯(lián)網雖然可以拓展信息獲取渠道,但也容易在網絡娛樂中因缺乏自制力而沉溺其中,不僅不利于網球的學習還會影響身心健康。雖然運動類APP本身具有很多優(yōu)質功能,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網球專業(yè)的實際效果和教學水平,但是學生需要在手機端進行運動類APP的操作使用,因此容易受到網上不良信息的干擾。為此,將運動類APP運用到網球教學實踐時,授課老師作為網球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一方面要嚴格審查運動類APP中的信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手機使用習慣和學習意識,辨別不良信息;另一方面,老師要引導學生合理分配使用時間,避免因為學生使用運動類APP沉迷的情況發(fā)生,引導學生制訂學習計劃,提高對運動類APP在網球學習中的應用能力。
5.利用運動類APP完善高校網球教學評價體系
運動類APP通常都可以監(jiān)控和記錄學生的網球學習狀態(tài),如每次網球課的簽到情況、學習進度、訓練量、理論知識考試成績等,而且在學期末都會以匯總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有助于老師更好地對學生的網球學習進行評價。高校可將線下網球課評價與線上運動類APP評價有機結合,客觀評價學生在整個學期網球的學習情況,進一步完善和優(yōu)化課程的評價體系,豐富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實現線上與線下評價的有效銜接。
五、結語
運動類APP為高校網球專業(yè)教學提供了技術契機和渠道加持,學生可以利用運動類APP自主學習網球相關技巧,也可以通過運動類APP實時預約練習場地和教練,為我國校園網球文化普及推波助瀾。高校網球教育也要積極研究探索運動類APP使用方式,要將網球專業(yè)教學的內容與運動類APP緊密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加專業(yè)化的網球教學指導。
參考文獻:
[1]徐海燕.高職院校學生使用運動APP的動機及其對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研究——以云南體育運動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J].體育風尚,2021(3):265-266.
[2]馬愛民,秦玲玲,林龍騰,何勇.互聯(lián)網+APP模式下的高校瑜伽課程教學[J].安徽體育科技,2021,42(1):79-82.
[3]程亮.校園跑APP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影響的研究[J].體育風尚,2021(2):219-220.
[4]謝瑞青.運動類APP對大學生晨跑鍛煉行為的應用對策探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1,29(1):34-35.
[5]張俊娜.運動APP對大學生鍛煉意識提升影響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1,29(1):111-112、115.
[6]金小洋,王琪.大學生使用健身類APP的SWOT分析[J].辦公自動化,2021,26(2):22-23+32.
[7]傳怡璇.淺析運動健身APP在大學體育教學中的可行性[J].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職業(yè)教育),2020(12):62+61.
[8]巴達楞貴.高校網球體育運動教學的困境和對策探究[J].體育風尚,2020(02):177.
[9]劉徐.基于“運動教育模式”的普通高校網球選項課教學效果實證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9.
[10]王國勝.高校網球運動教學推廣與發(fā)展策略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7,7(10):95、97.
(責任編輯 趙毅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