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長海
[摘? 要] 小說《無望村的館主》中,作者師陀從一個歸來者的視角出發(fā),采用了第二人稱的敘事方式,以概要和倒敘兩種敘述方法,突出了自己的敘事特色。因此,本文從敘事學的角度出發(fā),對這篇小說進行解讀,從作家對家族命運和底層女性命運的觀照中探究作品的主題與意義,幫助讀者進一步認識師陀的小說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關(guān)鍵詞] 《無望村的館主》? 師陀? 敘事方法
[中圖分類號] I207.4?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3)20-0023-04
《無望村的館主》作為師陀在抗戰(zhàn)時期被圍困在上海時所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說,與其小說集《果園城記》和長篇小說《結(jié)婚》比起來,受到的關(guān)注相對較少,主要的研究成果有金宏宇、張淼的《〈無望村的館主〉版本批評》以及慕津鋒《一篇“不見了”的〈無望村的館主〉序言》等。這些研究主要對作品在20世紀40年代與20世紀80年代出版時敘述風格、主題意蘊與人物形象發(fā)生的重大變化進行了分析。對這部小說的敘事藝術(shù)進行重點分析討論的文章是謝偉民的《有個性的敘述者——讀師陀〈無望村的館主〉》,而這篇文章所研究的是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已被作者大量修改過的《無望村的館主》,在一些研究者看來,這一版本的階級與教育屬性太過濃厚,和初版本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有所出入。劉增杰編校的《師陀全集》中收錄的整篇《無望村的館主》是師陀20世紀40年代出版的版本,只是增加了一個“尾結(jié)”,本文分析的也正是這一版本的《無望村的館主》。
一、多樣化的敘事方法
敘述內(nèi)容對于小說的敘事藝術(shù)的呈現(xiàn)具有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而敘述方法的巧妙使用與小說敘事主題的精確表達同樣具有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面對時代和社會的巨大變遷,如何運用新形式來表達新內(nèi)容成了作家關(guān)注的焦點。愛爾蘭的喬伊斯、法國的普魯斯特、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和蘇聯(lián)的艾特瑪托夫等人,都在小說的形式上做出了創(chuàng)新。在此基礎(chǔ)上,有關(guān)小說敘事的理論也得到了發(fā)展,比如俄羅斯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等,這些理論從小說的敘述者、敘述時間、敘述結(jié)構(gòu)、等多個方面對小說進行解讀,借助這些理論與方法,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作家的創(chuàng)作思路與作品的藝術(shù)價值。
在20世紀30—40年代,作為一名不斷學習與成長的作家,師陀在《無望村的館主》中,對小說的形式也進行了一些新的嘗試與探索。作者結(jié)合自己的感受與經(jīng)歷,通過在《無望村的館主》里描寫鄉(xiāng)村地主陳世德從地主淪為乞丐的故事,揭示了傳統(tǒng)鄉(xiāng)村中國重復(fù)上演卻難以改變的生活困境,表達了其對地主家族命運的思考以及對受男權(quán)和封建思想迫害的女性的同情。師陀在短篇小說中經(jīng)常采用的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已經(jīng)不能將其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呈現(xiàn)出來,因此,“為了使自己傳達的信息盡量完整地體現(xiàn)到作品中,又盡量多地傳達到讀者那里”[1],師陀在《無望村的館主》里改變了以往在短篇小說中自己經(jīng)常采用的以第一人稱為主的敘事方式,運用了其他敘事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傳達自己的感受。
1.采用第二人稱的敘事方式
師陀在《無望村的館主》中采用了第二人稱的敘事方式。人稱代詞出現(xiàn)在敘事文本中,不僅簡單地發(fā)揮了主語和賓語的功能,還作為一種敘事技巧被作者運用。正如熱奈特所言:“人稱的轉(zhuǎn)換其實是敘述者與故事之間關(guān)系的變化?!盵2]但是,在20世紀30—40年代的中國文學中,很少有用第二人稱敘事的小說,而師陀卻用第二人稱進行敘事,并且在作品中呈現(xiàn)出來兩種敘事方式。第一種是省略第三人稱,直接用第二人稱“你”來對話,造成一種作品中的“我”和讀者直接進行對話的效果,例如:“請你稍微受一點委屈,先生。但是請不要埋怨,我們不是在令人絕望的曠野上,雖然大雪仍舊包圍著我們,我們卻不必為我們的睡覺擔憂?!盵3]“請你稍微受一點委屈,先生”應(yīng)該是店主對“我”說的話,但因為作者在敘述中省略了店主,好像變成“我”與店主進行了對話,“我”讓讀者也和“我”一樣進入了客店,準備在那里住下。第二種是直接使用第二人稱“你”進行敘事,比如:“這些長衣對于他們有什么用,走起路來它們絆你的腿,蹲下去的時候你得把它們撩起來,它們徒然給你增加許多麻煩。”[3]在這里,作者把讀者當作故事中的人物進行書寫,讀者直接進入到小說當中,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與古代傳統(tǒng)小說中出現(xiàn)的“看官”不同,師陀在小說中運用的第二人稱“你”是為了把讀者引入故事中,讓讀者跟著小說中的人物一起參與這個故事,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翱垂佟币辉~在古代傳統(tǒng)小說中出現(xiàn),是作者為了提醒讀者作品中的故事是一個虛構(gòu)的故事,從而讓讀者產(chǎn)生一種“間離效果”,讓讀者從作品中跳脫出來。理解師陀在作品中運用的第二人稱的寫作方法對讀者解讀師陀的小說意義重大,第二人稱的使用不僅增強了小說的抒情效果,還增加了小說的感染力。
師陀在小說中以一個返鄉(xiāng)者的視角,使用說書人的語調(diào),用第二人稱“你”與讀者進行對話,這在當時具有特別的意義。因為在此之前,部分五四時期的作家為了文學革命的需要,大量使用西方小說的敘事模式,而對中國古典小說的敘事形式進行否定,在他們看來,傳統(tǒng)小說中“說書人”的敘述形式過于呆板,有礙小說敘述的連貫性表達,從而影響了小說應(yīng)該具備的真實性。直到20世紀30—40年代,部分中國作家開始意識到古典文學傳統(tǒng)的敘事形式有其價值與獨特性,因此開始呼吁在借鑒外國文學的敘述方法時不能忘記從古代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小說中汲取營養(yǎng),這樣才能使中國小說的敘事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讓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占有一席之地。
2.采用概要與倒敘兩種敘事方法
師陀在《無望村的館主》中采用了概要和倒敘兩種敘事方法。概要是指“在文本中把一段特定的故事時間壓縮為表現(xiàn)其主要特征的較短的句子,故事的實際時間長于敘事時間”[4]。為了突出某種情感,在全篇的敘述結(jié)構(gòu)中,概要往往以極其簡省的文字表現(xiàn)出提示性的話語樣態(tài),它不僅可以通過縮短物理時間進而減少敘述時長,幫助作者起到提醒讀者故事發(fā)生的背景的作用,還可以為作者在展開小說敘述前使讀者提前產(chǎn)生一種情緒基調(diào)。這一點在師陀的小說《結(jié)婚》中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作者在《結(jié)婚》的開頭提到上海時說,上海是一個異常雜亂、充滿謠言與暗殺的城市,就像一個活地獄。簡單的幾句話就把當時處于半殖民狀態(tài)下的上海社會境況較為全面地概括了出來。
而《無望村的館主》中,作者運用了概要的敘事方式減少了敘述時長,將幾年間發(fā)生在陳世德身上的事情用幾個簡單的陳述句進行了概括:“在這五六年中他曾經(jīng)謀殺滿天飛;他遺棄他的太太;他曾收養(yǎng)一班戲子;他曾經(jīng)建筑過戲坊并戲樓;他論斗不論數(shù)的揮霍金錢?!盵3]作者之所以要運用概要的敘述方式,就是為了確保其敘述的場景一致,使文本和敘事保持整體性和連貫性。從作者這些簡單的陳述中,讀者可以發(fā)現(xiàn)陳世德的品性以及在這五六年中陳世德犯下的種種惡行。讀者還可以通過這些描述看出這些概要是被敘述者整合并列在一起的,相互之間并不干涉。讀者對陳世德的整體印象就是從這些概要中得來的,如果沒有這些簡略的陳述句,讀者對陳世德的印象就會十分模糊。
在敘事文本中,故事時序一般是固定不變的,但敘事時序是可以根據(jù)作者的想法進行改動的。師陀在《無望村的館主》中就采用了倒敘的方法改變了敘事時序。在“小引”中,師陀描寫了“我”在回家的路上,因為大雪封路,準備在無望村找個地方暫住時遇到了一個乞丐,沒想到在停留的客店又遇到了他,而這個乞丐就是無望村曾經(jīng)的館主陳世德。作者對他出場時的外貌描寫讓讀者心中留下了一些疑問?!半m然是這樣齷齪,雖然他已經(jīng)幾乎被煙垢蒙蔽起來,你仍舊能看出來他的皮膚的細致,他的手絕沒有掘過地,他的腿也沒有在田地里用過力氣?!盵3]通過作者這樣一番描述,讀者很容易對他的遭遇產(chǎn)生興趣,也正是因為這樣,讀者在閱讀的時候便會有一種延宕的效果,“然后,敘述者就開始與讀者捉迷藏,他一方面做出姿態(tài),似乎正一步步接近問題的答案,另一方面又想方設(shè)法盡可能地延擱和推遲這種解答”[4]。通過使用延宕的敘述方式,作者激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而隨著讀者閱讀的深入,乞丐的身份被揭開,他叫陳世德,是寶善堂以前的堂主,小時候受盡寵愛,可是長大之后卻憑借著財勢胡作非為。作者在敘述時將因果顛倒,先向讀者呈現(xiàn)結(jié)局,陳世德以乞丐的身份出現(xiàn);再向讀者講述原因,為讀者展現(xiàn)了生活優(yōu)渥的陳館主淪為乞丐的悲慘命運。作者通過這樣的方式喚起了讀者對最開始設(shè)置的懸念如何解決的期待,也使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就對陳世德墮落的原因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與此同時,小說的藝術(shù)價值也在無形中得到了提高。
二、敘事的主題與意義
1.對家族命運的思索體悟
師陀出生在一個破落的地主家庭,從師陀的父親開始,其家族就開始走下坡路。最開始,父親花掉了幾百兩銀子幫助一個親戚免除牢獄之災(zāi),那位親戚脫困后卻不承認這筆賬,之后父親為了掙錢,和一個朋友一起投資做生意,誰知那位朋友卻暗地里算計父親,父親和那位朋友鬧得不歡而散。這兩次經(jīng)歷使得師陀家里的經(jīng)濟情況越發(fā)困難。不久,師陀的父親在辛苦與勞累中離開了人世,父親的離去使師陀必須強迫自己盡快成熟,他曾說:“我的失去樂園是因為他故去了便不得不按一般成年人那樣去生活?!盵5]母親在師陀小時候也總會因為一點小事兒而責罵師陀,家庭并沒有給師陀帶來太多溫暖,而這一系列的遭遇也使師陀很早就開始了對生命和家族命運的思索與體悟。作家的創(chuàng)作許多取材于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師陀也曾在小說集《里門拾記》的“序言”中認為,自己只不過是將生活中的雞零狗碎拾起來,拼湊在一起寫成了文章。
《無望村的館主》中,作者描寫了陳世德的父親因為一起訴訟案花掉了大量錢財一事,或許是師陀將父親為親戚的訴訟案花費大量錢財這件事當作了自己的小說素材。從這段描寫中,讀者也可以看到作者表達了類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富不過三代等思想。因為陳世德做了太多惡,所以不能得到善終,那么現(xiàn)在的新館主,通過一些不正當?shù)氖侄蔚玫降呢敻荒軌蜃屗麄儧]有后顧之憂嗎?或者說,陳世德的悲劇命運會不會在新館主身上重演?作者以地主家族最后走上沒落的故事勸誡世人向善。
2.對女性命運的關(guān)懷
五四時期的問題小說開始關(guān)注女性的婚姻、戀愛等問題,后來的左聯(lián)也十分關(guān)注社會各個階層女性的處境,作家們描寫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中國女性的悲劇命運。師陀對女性命運的關(guān)注在作品中也有所體現(xiàn),通過對女性心理和行為等方面的描寫,揭示了當時的社會對于女性的迫害與摧殘?!稛o望村的館主》中,陳世德妻子百合花是一位受封建思想影響而缺乏反抗意識的傳統(tǒng)女性,她因陳世德的玩世不恭而失去了貞潔,而在當時,大多數(shù)人都非常看重未婚女子是否保有貞潔,所以失去貞潔對于百合花來說絕對是致命的打擊。不過師陀并沒有直接讓失去貞潔的百合花丟掉性命,因為在師陀看來,這樣直接的表達似乎并不會讓讀者印象深刻,所以師陀在這里又運用了延宕的敘述手法,將百合花丟掉貞潔的內(nèi)心感受寫在了與陳世德結(jié)婚之后,并且讓陳世德在結(jié)婚的時候發(fā)現(xiàn)百合花是自己曾經(jīng)傷害過的人。小說中的高潮部分是陳世德和百合花結(jié)婚后,陳世德逼著百合花回憶自己的痛苦經(jīng)歷,師陀是這樣描述百合花深埋在內(nèi)心的苦痛經(jīng)歷的:“這可憐的夢喜莊的百合花,她沒有想到別人會提起那個令人戰(zhàn)栗的晚上??蓱z的百合花并不知道她現(xiàn)在的丈夫,在當時作的是什么角色,同時,自然也沒有人知道她受的是什么侮辱,她當時怎樣忽然發(fā)熱忽然發(fā)冷,好像害瘧疾似的,一直在床上病半個月。”[3]百合花明明是受侮辱、受迫害的對象,給百合花造成這樣深的傷害的幕后主使還是自己剛嫁的丈夫,可陳世德并沒有因此而感到自責,相反,他卻責怪起了百合花,認為是百合花自己的錯。而百合花好不容易有了重新生活的勇氣,卻被眼前的男人毀掉了。三從四德的傳統(tǒng)觀念一直禁錮著百合花,她百口莫辯,陳世德對她的態(tài)度又給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負擔,她自己也覺得自己似乎犯下了滔天罪行,于是沒有臉面回家,寧愿為陳世德做牛做馬,但還是得不到他的原諒。陳世德將她拋棄了,她也不怪他,也不去想為什么他會知道自己被侮辱了,而是希望陳世德有一天能夠回來接自己,并且希望自己死后能埋在陳家的墳地里。三從四德的傳統(tǒng)觀念成了支撐她活下去的唯一希望,百合花覺得只有這樣,才是一個好女子、好媳婦。師陀并沒有借陳世德或者其他人的口來評價百合花,而是通過百合花的內(nèi)心活動來寫她的所思所想,這種寫作手法給讀者的感受和觸動更大。師陀不局限于對底層女性的描寫,他還寫過一些知識女性,但從她們身上,讀者仍可以看到根深蒂固的封建傳統(tǒng)思想對這些女性的傷害。師陀在描寫她們的時候也充滿了惋惜與同情。
三、結(jié)語
本文分析了《無望村的館主》敘事藝術(shù),以期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師陀創(chuàng)作手法的獨特以及其敘事的精妙。在其后的《結(jié)婚》《馬蘭》等長篇小說中,讀者可以看到師陀日益精湛的敘事藝術(shù)。對師陀的敘事藝術(shù)進行分析,有助于讀者理解其作品的獨特之處及思想內(nèi)涵,也對重新理解其作品的文學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賾.小說敘述視點研究[J].文藝研究,1988(1).
[2] 熱奈特.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M].王文融,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3] 師陀.師陀全集 第二卷(上下)[M].劉增杰,編校.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4] 羅鋼.敘事學導(dǎo)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5] 劉增杰.師陀研究資料[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特約編輯 劉夢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