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萍 邱娟娟
腹腔鏡手術是加速康復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縮短住院時間,改善患者生存質量。但由于其氣腹及手術牽拉,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而胃腸功能障礙是術后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可引起多種臨床癥狀,如腹脹、惡心、嘔吐、便秘、腹瀉等,嚴重者還可引起腸梗阻、吻合口瘺、營養(yǎng)不良等并發(fā)癥[1]。目前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方法包括術后常規(guī)治療和促動力藥物,然而這些藥物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副反應,可能對術后恢復存在負面影響[2]。本文旨在將穴位貼敷在改善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紊亂方面的研究做一綜述,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
中藥穴位貼敷是一種中醫(yī)特色治療,是以中醫(yī)經絡學說為基礎,將中藥制劑研成粉末,通過水、醋或蜂蜜等調制糊狀,制成硬幣大小貼在相應的腧穴上,使用膠布或膠貼固定,通過藥物的透皮作用發(fā)揮療效。中醫(yī)認為,手術創(chuàng)傷導致患者元氣損耗,氣血虧虛,且腹腔鏡手術導致血阻滯于經絡而運行不暢,從而引起臟腑功能失調,腸道氣機郁滯內結。穴位貼敷可以疏通經絡,調整臟腑陰陽,調暢氣機。
目前穴位貼敷療法的選穴方法與針灸選穴配伍機理一致,在經絡理論指導下,采取近部取穴、遠端取穴、辨證取穴等方法。① 近部取穴:一般取神闕、中脘穴等。吳繼萍[3]使用消脹散敷臍用于肝膽手術患者改善腹脹癥狀,術后6 h 將中藥藥貼貼于神闕穴,外敷紗布,12 h 后給予多克燙熨治療貼熱敷,3 d 為一療程,共治療兩個療程,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2.0%。董志偉等[4]將110 例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均采用禁食禁水、胃腸減壓等聯合奧曲肽治療,觀察組加用人參等藥物神闕穴敷臍,結果顯示穴位貼敷可減少患者腹脹、惡心嘔吐的時間,促進電解質平衡狀態(tài),調節(jié)患者免疫功能。神闕穴位于任脈上,是胃腸盤曲匯聚之所,與諸經百脈相通,且局部皮膚較薄,無脂肪組織,神經血管豐富,藥物通過透皮作用于此穴,產生的療效更持久。② 遠端取穴:腹腔鏡技術在臨床不斷得到普及,為避免手術傷口二次損傷,在穴位的選擇上更適合選取遠端穴位,如足三里、內關等。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上的保健要穴,能調節(jié)氣機,健脾護胃。內關穴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且與沖脈相通,有“公孫沖脈胃心胸”之說,該穴有良好和胃降逆止嘔作用。劉肄媛等[5]對腹部術后患者采用足三里和涌泉穴穴位貼敷發(fā)現,遠端取穴也能通過經絡的傳導發(fā)揮藥物療效,疏通臟腑氣機。③ 聯合辨證取穴。魏博穎等[6]認為腹腔鏡術后因氣腹的存在,患者易出現胃腸功能紊亂,將80例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均采用早期活動、飲食指導等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加用穴位貼敷,使用姜厚樸、大黃等中藥研磨成粉,使用蜂蜜調和后取2 g 做成藥貼,貼敷在足三里、關元、天樞與中脘諸穴,結果顯示中藥穴位貼敷可明顯改善患者腹脹、腹痛等不適癥狀。李東曉[7]針對腹腔鏡結直腸癌術后胃腸功能紊亂進行穴位貼敷,因為手術原因,將穴位貼敷選擇為足三里+大腸俞組、足三里+內關組與常規(guī)西藥護理組,結果表明穴位貼敷組在促進胃腸功能方面優(yōu)于常規(guī)西藥組,足三里+大腸俞組在促進胃腸蠕動方面強于足三里+內關組,而足三里+內關組在緩解術后惡心、嘔吐方面強于足三里+大腸俞組。
對于穴位貼敷時間的研究主要是貼敷的時機及貼敷的持續(xù)時間,一般與貼敷中藥的性質、貼敷穴位和患者皮膚耐受力有關,貼敷時間過短影響療效,貼敷時間過久局部皮膚易出現過敏、皮疹等現象。貼敷的時機及持續(xù)時間不統一,多數學者并未解釋時間選擇的原因,貼敷時機以術后1 h[5]、6 h[8]居多,也有術后1 d[9]等,但貼敷持續(xù)時間有1 h[3]、2 h[10]、4 ~6 h[11]、6 ~8 h[8]等。近幾年興起子午流注擇時取穴,子午流注理論是根據中醫(yī)經絡學說及臟腑學說,依據不同時辰氣血流注經穴的盛衰而定,迎時為盛,過時為衰,脾胃經最活躍的時間為07:00—11:00,選取此時間段進行貼敷治療可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桂屏等[11]根據子午流注學說將患者隨機分為A 組、B 組、C 組,A 組選擇子午流注擇時穴位貼敷,B 組選擇其他時間穴位貼敷,C 組選擇子午流注擇時安慰劑穴位貼敷,結果表明排便時間、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A 組短于B 組短于C 組。更有研究[12]利用子午流注理論將研究組分為兩組,其中一組為擇時穴位貼敷聯合擇時微針針刺,另一組為擇時穴位貼敷,結果表明擇時穴位貼敷聯合擇時微針針刺療效優(yōu)于單純擇時穴位貼敷,在穴位貼敷的時間選擇上,根據子午流注理論選擇貼敷時間更具有說服性。
藥物的選擇一般根據藥物的性質,如具有攻瀉、理氣止痛、散寒和胃、化瘀通絡等藥物,常用大黃、人參、枳實、厚樸等,或選擇一味藥,或使用具有協同作用的多種藥物研成粉末,使用醋、蜂蜜、姜汁或甘油等透皮質調制成糊狀,利用膠貼或膠布固定在特定的穴位上。葉宇飛等[13]使用經驗方參黃散,將大腸癌切除術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參黃散(包括生曬參、生大黃、丹參各300 g,枳實200 g,厚樸150 g,吳茱萸、丁香各75 g)1 份,貼于肚臍(神闕穴),術后兩天開始使用,每次1 片,每日1 次,1 周為1 個療程,共治療1 個療程。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排便功能障礙有效率85.7%高于對照組的60.7%,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不規(guī)則腹痛消失時間、首次肛門排便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靈樞·口問》中提出:“耳者,宗脈之所也?!北砻麟p耳是人之經脈匯集之處,與人之經絡密切相關。耳穴壓豆常使用王不留行籽粘貼在耳部相關穴位,用指腹輕按刺激穴位,按壓力度以患者有局部酸脹發(fā)熱為宜,達到相應治療目的。何甜等[14]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使用耳穴壓豆(大腸、小腸、胃、脾、內分泌)聯合穴位貼敷(穴位取足三里、內關、神門、太沖、神闕)用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干預時間為術后6 h 至3 d,按壓完畢后同法按壓對側,每次間隔6 h,每日3 次,穴位貼敷每次貼敷4 h,間隔12 h 更換,從術后6 h 首次治療前開始評估,每12 h 評估1 次,共7 次,結果表明耳穴壓豆聯合穴位貼敷在腸蠕動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均優(yōu)于常規(guī)治療組。嚴家艷[15]觀察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術前予耳穴壓豆(神門、交感、脾、胃、皮質下),每天按壓3 ~5 次,每次每穴1 ~2 min,厚樸粉加蜂蜜調制糊狀制成藥餅貼敷于足三里,貼敷時間為6 ~8 h,每日1 ~2 次,結果表明觀察組術后惡心嘔吐發(fā)生率5.5%、腹脹發(fā)生率10.9%,低于對照組的21.8%和32.7%。
魏秀榮等[16]探討腹腔鏡膽總管結石術后胃腸功能的影響,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使用針刺療法:取雙側足三里、上巨虛、陽陵泉、三陰交穴,患者取仰臥位,對上述穴位進行消毒,取40 mm 毫針,以單手指切進針法進針,進針達一定深度后進行提插、捻轉至有酸、麻、熱、脹等得氣感,連接脈沖針灸治療儀器,頻率調為2 Hz,調至患者可耐受范圍內,每次治療30 min,每日1 次。7 d 為1 個療程,總療程1 個月。穴位貼敷:吳茱萸貼敷神闕穴,冷敷4 h 后更換1 次,連用4 d,直至術后恢復腸鳴音、排氣、排便。結果表明,穴位貼敷聯合針刺療法可促進腸蠕動恢復,縮短住院時間,減少中醫(yī)癥狀評分,可能與兩者之間具有協同作用有關。針刺療法屬于侵入性操作,患者治療過程中會有疼痛、酸脹等不適癥狀,存在不適體驗。
張澍澄等[17]將早期腸梗阻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均采取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如禁食、胃腸減壓等,觀察組加用逐瘀瀉熱方(包括黃芪、丹參、桃仁、蒲公英等中藥),每劑加水至400 mL,煎至200 mL,每日分兩次灌入胃管;穴位貼敷使用丁香和肉桂研磨成粉,以1 ∶ 1 的比例以醋調至糊狀,制成藥餅貼敷于神闕穴,每天6 h,7 d 為1 個療程,治療2 個療程。結果表明,觀察組在腹痛緩解、腸鳴音恢復、胃腸減壓等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并可有效抑制機體炎癥反應,調節(jié)神經遞質水平。
綜上所述,穴位貼敷法最早見于《五十二病方》,是以中醫(yī)理論為基礎,以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為原則;主要作用機制為機體的局部刺激,穴位刺激及經絡傳導,透皮吸收三個方面,具有操作簡單、費用低廉、無明顯不良反應、患者依從性高等特點[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