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鈺 徐明宏 王詠梅
摘 要:“雙高計劃”旨在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fā)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職學校和專業(yè)群,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ǎng)高地和技術技能創(chuàng)新服務平臺。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校園線上教學資源的豐富完善,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本文圍繞“雙高計劃”高水平專業(yè)建設,結合高職英語教學實踐,探索研究高職英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旨在全面提升高職英語教學水平。
關鍵詞:雙高計劃;高職;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作者簡介:劉鈺(1986-),女,陜西漢中人,漢中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徐明宏(1972-),女,陜西寧強人,漢中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王詠梅(1975-),女,陜西漢中人,漢中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
高等職業(yè)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核心和重要載體是課程建設,課程建設是“雙高計劃”實施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內容。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在校學生不僅僅局限于通過課堂教學和書本學習知識,還可以利用互聯網豐富的資源開展在線學習、移動學習,多元化、多渠道獲取更多的知識,因此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高職英語作為高職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往往采用大班授課的模式,這種情況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必然減少,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因此,要提升高職英語教學水平,就必須加快推進高職英語課程改革。本文將從線上線下混合式英語教學改革角度為“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英語課程建設提出建議,旨在進一步提升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效率,助力高職院校高質量發(fā)展。
一、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研究現狀及發(fā)展趨勢
斯密斯與艾勒特·馬西埃將傳統學習理念與數字化網絡學習理念相結合,提出了“混合式教學”的概念?;旌鲜浇虒W的理論基礎包括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結構主義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等,其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影響最大。
2003年,何克抗教授倡導開展混合式教學,拉開了國內研究混合式教學的序幕。何克抗教授將混合式教學理解為將傳統教學的優(yōu)勢與數字化網絡學習的優(yōu)勢相結合,既可以充分凸顯教師的引導、啟發(fā)、監(jiān)督作用,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旌鲜浇虒W不是面對面教學與在線教學的簡單混合,而是多方面要素的有機融合,它包括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環(huán)境、參與主體、學習資源和學習媒體的混合。混合式教學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采取自主、協作和探究的方式來學習,這一新型教學模式極大地改進了傳統課堂教學,順應了“互聯網+”時代的發(fā)展趨勢。
當前,高職教育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未來的高職院校將更加注重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在這一過程中,互聯網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職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是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和有效途徑,順應了現代化高職英語教學發(fā)展的大趨勢。
高職英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單一線下英語授課模式,利用網絡上豐富的教學資源,使學生可自由選擇學習時間和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可以結合高職學生所學專業(yè),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建立混合式考核評價機制,融合日常過程性考核評價與期末終結性考核評價,對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和效果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高職英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
目前,我院三年制大專的英語課程為每周四學時,教學內容涵蓋聽、說、讀、寫、語法等內容,主要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以下為三個階段的具體設計內容:
(一)課前預習階段
教師應根據教學任務、內容和進度,結合學生所學專業(yè),提前查找梳理網上教學資源,包括上傳課件至云班課App,科學合理地設計學生課前學習內容。教師可以圍繞本單元所學內容篩選出密切相關的背景知識、延伸閱讀等線上資源,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網絡學習資源,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為學生在課堂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奠定基礎。
(二)課中教學階段
改變傳統的“課本+板書”單一的教學模式,結合課前預習任務,靈活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加強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效果。上課時,教師運用云班課App進行簽到,抽查學生預習作業(yè)完成情況,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并采用增加平時成績等方式激勵課前在網上認真自學的學生。課上,教師精力放在學生學習的薄弱點、重點語法運用等方面,教學過程中運用云班課App增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可運用云班課App中搶答、隨機選人、手動選人、小組評價等功能,教師也可以根據課件內容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并點評,或圍繞給定的情景、主題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等,不再是以往的教師講、學生聽,而是采取更多靈活、有趣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掌握課堂知識。
(三)課后復習階段
教師布置相應的課本練習冊或線上云班課的討論和拓展閱讀等任務,主要是讓學生自主回顧總結課堂講授的知識難點、語法要點等,并將課本練習冊或云班課App上的作業(yè)完成情況作為平時考核的一部分,與課前預習、課堂表現等情況一并作為期末考核的重要內容。同時,可以利用釘釘、微信、QQ等軟件建立群組,使師生、生生間充分互動和反饋。
三、高職英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實踐研究
為了驗證高職英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效果,筆者通過走訪座談、分組實驗及問卷調研的方式進行了為期一學期的教學實驗,考查基于云班課App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一)走訪座談
走訪座談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即對在校生和教師的座談。對在校生的座談主要是了解22級臨床醫(yī)學、口腔醫(yī)學、護理專業(yè)學生的高職英語學習情況;對教師的座談主要是了解我院一線高職英語教師的教學情況。
通過走訪部分在校生得知,大部分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基礎差,缺乏學習自信心,少部分學生有一定英語基礎,但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極少部分學生英語基礎較好。多數學生認為英語學習對將來的工作用處不大,學習動力不足。但從學生的個人發(fā)展來看,英語學習肯定是有用的,尤其是對于有意繼續(xù)提升學歷的學生來說,英語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生日常上網時間較長,但花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并不多,學生除了完成必要的線上學習任務和通過云班課App提交作業(yè)外,極少主動進行線上英語學習。一些學生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概念不是很清楚,但是他們明確表示對線上學習任務比較感興趣,更樂于完成。課程教學評價方面,學生表示希望教師提高平時成績在期末成績中的比重,體現出自己平時的英語學習情況。
通過走訪高職英語教師得知,他們一致認為高職英語教學改革迫在眉睫。目前,我院各系都開設有英語課程,但大部分教師覺得英語課存在“臺上滔滔不絕,臺下默默無聲”的現象,師生缺少互動。造成這一現象的因素很多,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一些學生因“聽不懂”而缺乏英語學習興趣,甚至覺得學了也沒用;二是多數教師仍然以傳統的語言基礎知識教學為主,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被動接受英語知識,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在走訪過程中,大多數英語教師表示線上學習能使學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有利于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時間利用率和學習效率。
(二)對照班、實驗班的對比實驗
筆者選取我院22級口腔醫(yī)學專業(yè)兩個平行班進行對比實驗,一個班為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模式,一個班為實驗班,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實驗時間為一學期。為了保證實驗數據的科學性,分別從對照班和實驗班選取學號前30名的學生,對他們的英語水平開展了摸底測試,得知兩個班學生的英語整體水平無明顯差異,符合對比實驗的條件。經過為期一學期的教學實踐,運用SPSS軟件對期末測評成績進行數據分析。選取對照班與實驗班期末測評成績,通過獨立樣本t進行平均值和差異比較,對比分析采取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驗班與采取傳統教學模式的對照班教學效果差異的顯著性。應用SPSS軟件對兩個班的英語期末測評成績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見表1)。
從表1的數據可知,實驗班和對照班期末測評成績差異顯著(P=0.001<0.05),兩個班期末測評卷面成績平均分相差7.97分,這說明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驗班學生英語學習效果提升明顯。因此,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提升英語教學效果方面優(yōu)勢明顯。
(三)問卷調研分析
經過為期一學期的教學實踐,對兩個班級(對照班、實驗班)的學生開展問卷調研。本次調研以兩個班共114名學生為對象,發(fā)放問卷114份,回收有效問卷97份,有效率為85%。其中,對照班有效問卷47份,實驗班有效問卷50份,符合問卷調查的基本效度。通過問卷調研了解到學生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適應情況、運用場景、相比傳統教學模式的優(yōu)缺點以及運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對學生英語學習成效的提升幅度等情況。通過數據統計與分析了解到,學生對高職英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認知度普遍不高,但是混合式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明顯優(yōu)勢,實驗班大部分的學生認為英語混合式教學對自己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十分有幫助或有一定幫助,占比64%,這一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班(對照班的占比為48.9%),說明混合式教學對學生產生了一定的正面引導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學生在混合式教學的實踐學習方面存在難點,主要是對課堂教學互動難以適應、課前預習任務難以完成等。
通過對比實驗可知,應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師生間能夠及時答疑解惑,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課堂的及時反饋和表現調整教學進度,教學更具針對性和目標性。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應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十分必要,符合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
四、高職英語混合式教學評價
傳統教學的評估方式比較單一,大多數是根據學生的平時課堂表現和期末考試成績來評估其學習成效。而在高職英語混合式教學中,教師結合線上、線下教學對學生進行多樣化考核,將期末測評和平時考查相結合,即將過程性考核評價和終結性考核評價相結合。
(一)過程性考核評價
主要考查學生線上學習和線下課堂面授的情況,以課堂觀察、師生日常互動、測試、課堂簽到、課后作業(yè)、分組討論、拓展閱讀等情況作為過程性考核評價的參考依據。課前,教師要求學生通過云班課App中的習題、上傳的學習資源預習本節(jié)課的內容,為課堂學習打下基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參與度、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課后,學生結合課堂所學知識,在線上或線下進行鞏固練習。教師依據上述活動情況進行過程性考核評價。
(二)混合式考核評價體系
傳統的教學評價大多看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輕視過程性評價,高職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則全面關照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的平時表現和期末測評情況,建立起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混合式考核評價體系,全面測評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線上開展的自學、測試練習等的信息數據進行評價,定期反饋學習情況并提出調整與改進建議。同時,教師可以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出勤率、互動交流、作業(yè)完成、考試成績等信息數據作為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評價的依據,綜合過程性評價(占50%)和期末測評成績(占50%),對學生的學習成效進行全方位動態(tài)評價(見表2)。
綜合考量線上線下信息數據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可以更好地反饋課程教學與學生自學的成效,從而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愿意學英語,不再僅僅為了通過期末考試而學習英語。這樣更有利于推動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真正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
五、結語
高職英語教師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結合教學實際,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從而提高高職英語教學質量和學生的英語水平。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符合“互聯網+”和“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要求,在推進高職英語課程建設、品牌課程打造、教學效果評價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fā)展[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9):37-48,79.
[3]馬曉雷,葛軍,胡瓊.線上線下混合式外語教學的有效實踐模式探究[J].外語界,2021(4):19-26.
[4]唐翠琳.論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的有效性:從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角度[J].海外英語,2020(15):128-129,140.
[5]吳麥仙.高職大學英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分析[J].商情,2020(4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