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化政策再認識

      2024-01-01 00:00:00申坤
      齊魯藝苑 2024年3期
      關鍵詞:文化研究吉姆

      摘 要:20世紀60年代,英國伯明翰大學成立了“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由此拉開了文化研究的序幕。吉姆·麥圭根是英國文化學派第二代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重新思考文化政策》承襲了第一代英國文化學派理性批判、“大文化觀”、文化唯物主義方法論以及鮮明的階級立場等學術傳統(tǒng),提出了三種文化政策話語,即國家話語、市場話語和市民/交流話語,深入探討了文化與權力、文化與資本等核心問題,進而批判西方“自由”“文化自由”以及新自由主義。通過對麥圭根文化政策話語的深入分析,以“他者”的身份對“自我”進行觀照,以達到“知己知彼,而可攻玉”,樹立我國文化政策研究和文化治理現(xiàn)代化的思想自覺。

      關鍵詞:文化政策;文化研究;政策科學;吉姆·麥圭根

      中圖分類號:J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236(2024)03-0102-06

      眾所周知,文化政策學作為一門新興的跨學科研究,它兼顧了政策科學與文化研究,涉及到文藝學、政治學、管理學、經(jīng)濟學等學科領域,涵蓋了藝術美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甚至科學技術學科等相關問題。因此,文化政策研究呈現(xiàn)出更為復雜多樣和視角多元的研究趨勢。吉姆·麥圭根(Jim McGuigan)《重新思考文化政策》是英國文化政策研究領域比較有代表性的成果,也是英國開放大學文化與媒介研究領域的公用教材。此書的翻譯者是深圳大學的何道寬教授,他多年關注英國文化學派,并譯介了大量文化研究的學術作品。今天,重讀吉姆·麥圭根《重新思考文化政策》,為重新檢視20世紀60年代影響甚廣的“伯明翰學派”的學術理想和學術傳統(tǒng),為我們深入理解文化與科技、文化與經(jīng)濟、文化與社會、文化與旅游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探究我國的文化政策與文化制度的頂層設計,文化產(chǎn)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以及推進文化治理現(xiàn)代化提供理論思考的契機。

      一、政策科學與文化研究

      文化政策研究作為現(xiàn)代西方學科門類的專業(yè)研究方向是晚近的事情,是與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政策科學學科的出現(xiàn),以及五六十年代文化研究的興起緊密相關的。政策科學以全新的跨學科特點、獨特新穎的研究范式、注重實踐的應用性掀起了二戰(zhàn)以來西方社會科學研究的“科學革命”。政策科學的勃興與20世紀二三十年代席卷西方的資本主義經(jīng)濟危機緊密相關。眾所周知,1929—1933年發(fā)生了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被稱為“三十年代大危機”的經(jīng)濟危機,與此相伴隨的各類社會危機層出不窮,這引發(fā)了人們對國家、政府治理和決策模式的深刻反思。曾追求“小政府大社會”的西方“守夜人”政府日益遭受質(zhì)疑和批判,曾一直信奉自由市場經(jīng)濟的西方國家紛紛轉(zhuǎn)向并求助于政府。最為成功的政策治理典范就是美國政府以“羅斯福新政”為主導的改革,為應對和解決各類經(jīng)濟和社會危機而出臺的政府政策性工具成為了大蕭條時代的一抹“亮色”,這些為現(xiàn)代政策科學的興起奠定了實踐基礎。在學術界,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和丹尼爾·勒納合著的《政策科學:范圍和方法的新近發(fā)展》首次提出了“政策科學”的概念,并對政策科學的研究對象、性質(zhì)和發(fā)展方向進行了探索,這也被認為是“政策科學”創(chuàng)立的標志。此后,政策學家、社會實踐家葉??āさ铝_爾的“政策科學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的再審查》《政策科學構想》《政策科學探索》被譽為政策科學研究日益規(guī)范化、科學化、體系化的代表、葉??āさ铝_爾本人曾于著名的決策咨詢機構蘭德公司擔任高級顧問,他不僅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還具有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為政策科學的實踐運用及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研究作出巨大貢獻,他也因此被譽為“政策科學之父”。此后,以拉斯韋爾和德羅爾為標桿的政策科學傳統(tǒng)主導了西方當代的“政策科學運動”(policy sciences movement),這也為開展文化政策研究提供了科學的理論范式。

      相比政策科學的科學性與規(guī)律性,從研究對象和范疇而言,文化政策研究無法脫離對文化問題本身的關注,例如對文化與社會的關系、文化與權力的關系、文化工業(yè)與大眾文化、文化意識形態(tài)等文化主體性問題的探究。20世紀60年代,英國伯明翰大學成立了“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由此拉開了文化研究的序幕,在此旗幟下匯集了一批各個專業(yè)的專家學者,開展大量的跨領域、跨學科、跨專業(yè)的學術研究,并形成了立場鮮明、獨樹一幟、相互承襲的文化研究成果,一時間引領文化研究的潮流,其聲譽也如日中天,因該群體具有相對統(tǒng)一的學術思想和觀點,以及深遠的學術影響力,后人也將其贊譽為“伯明翰學派”(又稱“英國文化學派”),它也成為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流派之一。該書作者吉姆·麥圭根(Jim" McGuigan)是英國文化學派第二代代表人物之一,他繼承了第一代英國文化學派批判觀點,堅持對英國社會文化問題的基本學術立場,承襲了英國文化學派重視不同社會集團文化支配權的學術傳統(tǒng),進而對文化與經(jīng)濟、文化與資本、文化與權力等問題進行政策層面的研究,并提出一些獨到的觀點。

      吉姆·麥圭根《重新思考文化政策》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展現(xiàn)并承襲了“伯明翰學派”理性批判的傳統(tǒng)。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之初就明確宣布“將文化研究納入理性的地圖”,并從生產(chǎn)與消費這兩個方面來理解文化,進而將文化生產(chǎn)看作是生產(chǎn)方式之一,與社會經(jīng)濟生產(chǎn)和結構相聯(lián)系。這與馬克思主義將文化藝術置于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觀點并不相同,這也開辟了“伯明翰學派”運用經(jīng)濟理性對文化消費展開研究,對資本主義和后資本主義的文化消費和剝削形式進行批判分析的道路。吉姆·麥圭根開宗明義就提出了“如何減輕經(jīng)濟的奴役,讓人們能夠為自己工作,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能夠在不互相算計的情況下與人相處,這就是文化活動的一種定義,乃是和經(jīng)濟活動相對的一種定義”[1](P1)。對此,吉姆·麥圭根確立了文化政策研究的基調(diào),即“經(jīng)濟理性對社會的主導對文化生活意味著什么呢?這是本書所要探討的關鍵問題,這是一個政策問題”[2](P1)。吉姆·麥圭根承認以市場話語和經(jīng)濟理性為特征的新自由主義對文化與政策問題的影響至關重要,但他的重點并不僅限于此,而是深入考察和探究文化政策對新自由主義的反應抑或抵制,這是其研究的重點,更凸顯了一種以國家話語為主的政策科學研究模式。

      綜上,文化政策研究濫觴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政策科學的興起,發(fā)展于五六十年代的文化研究,日益成為政策科學的分支領域和藝術學跨學科研究。吉姆·麥圭根的《重新思考文化政策》成為文化政策研究邊界逐漸清晰,具有新的獨立研究方向的典型代表。伴隨著文化與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科技等相互交融、日益緊密,當代的文化政策學研究呈現(xiàn)出層次豐富、結構復雜、功能綜合、跨學科廣、專門性強,合規(guī)律性與目的性,集科學性與實踐性于一體的典型特征,形成了以實踐的、批判的、跨學科、對策性為特征的學術研究成果,為文化治理和促進文化發(fā)展提供了豐富多元的理論借鑒。

      二、文化政策與麥圭根的三種話語體系

      吉姆·麥圭根《重新思考文化政策》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恰是展現(xiàn)并承襲了“伯明翰學派”的“大文化觀”的理論傳統(tǒng),以及文化唯物主義的方法論。伯明翰學派的靈魂人物雷蒙·威廉斯在其成名之作《文化與社會(1780—1950)》中對“文化”(Culture)一詞的變遷模式以及其反映的思想變遷進行了深入剖析,并指出“‘文化’原來意指心靈狀態(tài)或習慣,或者意指知識與道德活動的群體,現(xiàn)在變成也指整個生活方式”[3](P22)。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全部方式這種從廣義上定義文化概念的“大文化觀”,使得文化研究建立在一個包括所有文化的共同領域之上,從根本上抵抗英國主流的文化精英主義,將傳統(tǒng)文化理論不屑一顧的一些文化領域如大眾文化、傳媒和日常生活的文化納入研究領域,肯定其價值,并將其文化實踐合法化。這種強調(diào)“社會性”的“大文化觀”對麥圭根如何定義文化政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何為文化政策?基于不同的價值準則和政治制度、經(jīng)濟因素和社會環(huán)境等,中外學者從文化研究、政治學、經(jīng)濟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等不同學科視角出發(fā),對“文化政策”的內(nèi)涵和外延展開研究,對文化政策的研究彷佛一束光照在一面多棱鏡上,折射出蔚為大觀的研究成果。例如,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偏重從經(jīng)濟視角出發(fā)來界定文化政策的內(nèi)涵,1967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二十四國文化圓桌會議”上對文化政策作出“最低限度的定義”,即“文化政策應該是指一個社會為了迎合某些文化需求,通過該時期可以取得的物質(zhì)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最優(yōu)化調(diào)動,而制定的有意義的、特定的措施以及干預的或不干預的行動的總和”[4](P65)。這個定義是從經(jīng)濟學基本問題——文化需求與供給關系出發(fā),把文化政策的執(zhí)行和組織體系建立在公共產(chǎn)品供需關系基礎之上,這也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政策的界定一直保留著很強的經(jīng)濟理性和思維痕跡的原因。此后,從1982年《文化政策宣言》到1996年《我們創(chuàng)造多樣性》,1998年《文化政策促進發(fā)展行動計劃》《世界文化報告:文化、創(chuàng)造性與市場》和《文化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行動框架》《文化優(yōu)先:從公共福利視角看文化與發(fā)展問題》《文化:發(fā)展的缺失——如何整合文化與發(fā)展的最新研究》以及2008、2010年《創(chuàng)意經(jīng)濟報告》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逐步認識到用經(jīng)濟學分析文化政策的局限性,并強調(diào)加強文化政策的文化分析與研究,以及對個體多樣化文化選擇和群體文化實踐的尊重,逐步將文化政策納入民族國家社會發(fā)展,以及國際治理的重要評價標準和因素。

      西方學者對文化政策的闡釋視角更為多元。托比·米勒和喬治·尤迪斯將研究重點放在探討文化政策如何保證文化功能的發(fā)揮,認為“文化政策是串聯(lián)美學和人類學范疇的橋梁和渠道,是用以溝通美學創(chuàng)造和集體生活方式的制度性支持”[5](P1)。戴夫·奧布萊恩則從文化政策實踐到文化政策研究來進一步證明“作為一個直截了當討論現(xiàn)代性經(jīng)驗的領域,文化政策如何同主流社會學和主流政治學產(chǎn)生關聯(lián)”[6](P67)。以政治學和社會學的視角切入,認為文化政策是社會政策與經(jīng)濟政策的復合體。凱文·馬爾卡希則從殖民性與后殖民性作為研究問題的切入點,認為“文化政策不僅需要被理解為行政事務,而且是所謂世界觀的反映,換言之,這就是界定社會特性的世界觀,也是其公民如何界定自己的世界觀”[7](P2)?;诖?,進一步對文化民主與文化民主化、文化達爾文主義等進行深入分析。戴維·索羅斯比則強調(diào)經(jīng)濟學從未放棄對文化藝術這一“非經(jīng)濟因素”進行經(jīng)濟學分析和探索,“對文化政策進行經(jīng)濟分析首先要從該政策可能涉及的商品和服務的特性這一根本問題開始”[8](P18),由此,文化政策成為國家和政府一項重要的經(jīng)濟政策工具。除了上述從美學、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視角闡述文化政策之外,還有一批參與政策制定實施的實踐家和政府官員,例如任職于法國文化傳播部的皮埃爾·穆里尼埃、法國文化部科研局的奧古斯丁·杰拉德等從文化管理實踐的視角對文化政策制定標準及運行規(guī)則啟發(fā)甚多。綜上,西方話語體系下對文化政策的思考主要圍繞政策的主體、客體、性質(zhì)三個不同維度進行界定,即“在性質(zhì)上是否屬于國家政策”“它是否針對產(chǎn)品和實踐”“它針對的產(chǎn)品和實踐對象是抽象化還是具體化的”[9](P3)。而麥圭根在《重新思考文化政策》一書中對“文化政策”的界定則在主體、客體、性質(zhì)三維基礎之上,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出發(fā)重新思考文化政策。

      麥圭根對文化政策的重新思考是建立在對前輩雷蒙德·威廉斯提出的“國家/文化”之間的五種關系基礎上的繼承創(chuàng)新,進一步闡述了三種文化政策話語,即國家話語、市場話語和市民/交流話語。雷蒙德·威廉斯在文化唯物主義的宏大理論體系背景下,從“國家/文化”之間的五種關系出發(fā),將文化政策定義為“文化政策的展示”和“文化政策‘本身’”兩層內(nèi)涵。其中,作為展示的文化政策包括國家形象放大的政策和經(jīng)濟還原主義的政策;作為文化政策“本身”則包括公共經(jīng)費資助藝術的政策、媒介調(diào)控政策、文化身份的協(xié)商構建政策。[10](P84)基于此,威廉斯提供了對文化政策研究的兩個框架,即行政治理框架和涉及經(jīng)濟、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的政治框架。麥圭根則在威廉斯“五種關系”“兩層內(nèi)涵”和“兩個框架”的基礎之上,著重于研究涉及經(jīng)濟、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的政治框架,進一步探討文化政策背后所隱藏和掩蓋的權力博弈與平衡的問題,提出了三種文化政策話語,即國家話語、市場話語和市民/交流話語,這三種話語都界定著“真實的世界”,決定著動因和主體、生產(chǎn)者、消費者、市民和中介在文化領域的話語空間里所處的地位。[11](P47)“國家話語”意指國家是文化政策里的關鍵動因,秉持由國家主導來號令全社會、調(diào)控經(jīng)濟、培育社會價值觀,政府對文化生產(chǎn)、消費等產(chǎn)生極大干預和影響;“市場話語”的文化政策則遵循自由市場的原則,由市場發(fā)揮能動性,文化生產(chǎn)與消費都尊重市場的力量和市場的選擇;“市民/交流話語”源于市民社會,它更多關注文化民主化,是“國家話語”所代表的政治力量?!笆袌鲈捳Z”代表資本力量不同的、萌發(fā)于社會各階層普遍的文化生產(chǎn)及背后的文化情懷。事實上,國家、市場和市民/交流這三種話語及其代表的力量在文化政策領域持續(xù)發(fā)揮作用,它們能夠調(diào)動的力量處在不同的層次,三者之間的博弈構成了文化政策的豐富圖景。正如麥圭根對三種話語在英國文化中的具體表現(xiàn)進行的精準總結:“近年來,至關重要的發(fā)展是國家干預和公共領域藝術與媒介的意識形態(tài)的合法化。這些話語繼續(xù)存在,但其理據(jù)不太明確,也沒有得到強有力的捍衛(wèi)。然而,即使在這些話語存在的領域,其運作形式受市場理性預定的趨勢也日益明顯,結果,公費支持的組織也不得不像私營企業(yè)那樣運作形式,這就進一步損害了它們自己的合法性。新自由主義有所抬頭,其假設是,市場機制是資源配置、文化產(chǎn)品生產(chǎn)和流通的上佳手段,能夠滿足顧客的需要。然而,顧客同時又是市民,其中一些人未必對當前的事態(tài)完全滿意。市民社會運動和造勢組織就是在這樣的不滿情緒中產(chǎn)生的。這些理論將廣泛的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結合起來,把原本難以引起重視的問題提上政府的議程。”[12](P78)

      以上不僅是麥圭根對文化政策內(nèi)涵的深入闡述和解讀,而且是基于英國文化政策的實踐凝練出的本書最重要的議題,即三種話語之間的平衡博弈及對文化政策的未來走向作出預測。

      三、對文化資本主義的批判及啟示

      吉姆·麥圭根《重新思考文化政策》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恰是展現(xiàn)并承襲了“伯明翰學派”的鮮明的階級立場。伯明翰學派因其成員大多出身于英國工人階級和社會底層,他們擁有鮮明的階級屬性。伯明翰學派的奠基人理查·霍加特、雷蒙·威廉斯、E.P.湯普森,斯圖亞特·霍爾四位中有三位都是出生于工人階級家庭的知識分子,對英國社會中下層階級的熟悉是一般知識分子無法比肩的。理查·霍加特的《識字的用途:工人階級生活面貌》、E.P.湯普森的《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等都對階級以及階級文化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些都構成伯明翰學派的研究傳統(tǒng),也為特定歷史時期內(nèi)研究工業(yè)化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狀態(tài)和文化現(xiàn)象提供了新的理論思路。

      麥圭根在闡述文化政策三種話語的基礎上,結合英國本國文化產(chǎn)業(yè)和文化政策實踐進行剖析,書中列舉了“千禧穹頂”等案例,進一步拷問文化資本主義。麥圭根認為在文化資本主義時代,“市場話語”對文化政策領域占據(jù)了絕對主導地位,文化公用領地已經(jīng)被資本圈占,而市場具有的壟斷性、滯后性、盲目性、外部性等必然導致文化發(fā)展的失衡。而“國家話語”在經(jīng)濟理性主導的文化資本主義時代,其國家調(diào)控和約束作用又是極為有限的,資本只對股東和政府負責,而政府極易去縱容資本的利益。因此,麥圭根力推“市民/交流話語”的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指出市民社會和理性—批判辯論的公共領域代表著對文化資本化的挑戰(zhàn)和抗拒。麥圭根支持類似于“文化干擾”和“文化環(huán)境運動”這樣一種由市民話語制約市場話語的行動,并認為這些革命性或革新性的運動是反制不受約束的文化資本化,反制政府放棄監(jiān)管責任,將文化從資本的泥潭中解救出來,重新獲得生機和活力的措施和途徑。麥圭根從對文化資本主義的批判,進而引申到對西方“自由”“文化自由”以及新自由主義的批判,“當一切都簡約為經(jīng)濟”其結果就是文化成為了工具而不是目的,文化的內(nèi)涵和多樣性就此被消滅,文化變成了一種空洞的修辭。

      麥圭根對文化與經(jīng)濟關系的剖析,對經(jīng)濟理性主導下的愈演愈烈的文化資本主義的尖銳批判,同時對如何超越狹隘的工具主義和經(jīng)濟還原主義的探索,對市民/交流的文化政策話語下公共利益維護的期待,這些為我們觀照當下我國的文化政策提供鏡鑒。以麥圭根文化政策的三種話語體系來分析,在我國,國家話語在文化政策中占有主導地位,伴隨著改革開放40多年來文化產(chǎn)業(yè)的迅速崛起,市場話語在文化領域中日益走強,伴隨經(jīng)濟理性賦能之后的文化藝術蓬勃發(fā)展的同時,某些不合文藝發(fā)展規(guī)律,影響危害文藝健康發(fā)展的問題也紛紛出現(xiàn),這又客觀上促使“國家話語”與“市場話語”展開對話與博弈。中國社會并沒有出現(xiàn)像麥圭根所論證的西方社會典型的公共領域,也沒有形成像西方國家那樣能夠與國家、市場相抗衡的市民社會。無論是英國“一臂之距”的文化政策設計,還是美國的“第三空間”,西方國家“非營利”的藝術組織和文化組織大量存在且運營成熟,這樣的制度設計也是力圖使國家與市場之間保持相對安全的距離,盡量避免政府與企業(yè)利益合謀而侵占公共利益,這是麥圭根在書中始終強調(diào)的重點。

      就我國文化政策而言,它表現(xiàn)為具有鮮明階級屬性且由政黨和國家主導的一系列對文化領域的規(guī)制和約束。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迅速傳播,為中國文藝政策和文藝思想的現(xiàn)代啟蒙提供了全新的理論準備。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文藝觀分析、闡述文藝與生活、文藝與政治、文藝與民眾、文藝與革命的關系等文藝理論問題,成為早期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努力方向;20世紀中期,以“使文學藝術成為無產(chǎn)階級化”參見:蔣光慈.論新舊作家與革命文學[J].太陽月刊,1928,(4)。、“文藝要為工農(nóng)大眾服務”參見:文藝工作者要同工農(nóng)兵相結合(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八日)[M]//毛澤東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P424—433。、“到兵間去,民間去,工廠間去”參見:郭沫若.革命與文學[J].創(chuàng)造月刊,1926,(3)。為主要方向的文藝大眾化道路,以及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成為了政策主導,直接造就了血與火的戰(zhàn)爭年代延安文藝的繁榮與興盛;新中國成立以后,建立與人民政權相適應的文化藝術事業(yè)成為主要政策任務,“二為”方向、“雙百”方針以及“三不主義”等原則和立場的提出對文藝發(fā)展指明方向。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觀照當代國內(nèi)外政治學和行政學研究發(fā)展的基礎之上,我國的政策科學研究開始逐步納入政府組織機構建設和學科建設中來,文化政策研究也逐步實現(xiàn)轉(zhuǎn)向。如果說此前的文化政策或文藝政策還偏重于文藝學的理論視角,那么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文化政策偏向從政策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支撐展開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世紀90年代上海交通大學設立的第一個文化管理專業(yè),胡惠林著的《文化政策學》也成為文化政策研究方向主要教材參考??傊?,文化政策不僅是國家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工具,而且是文化治理結構的外在表征。在我國文化政策的歷史變遷中形成了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政策話語體系,國家話語中所突出的“人民性”是與西方國家話語體系中代表特殊利益集團,以及市民/交流的公共話語完全不同,這也成為研究我國文化政策的重要視角。

      今天,我們盛世修文,它不僅意味著中華文脈傳承發(fā)展,還意味著文化治理的日益現(xiàn)代化;今天,我們所要追求和實現(xiàn)的文化治理現(xiàn)代化,它不僅僅是實現(xiàn)對我國古老文明和國家身份的文化界定,是對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下的文化產(chǎn)業(yè)、公共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等建設性反思,更是對文化藝術繁榮發(fā)展背后的民族心理、文化認同、文化自信心的發(fā)揚光大。時至今日,中西二學相互助推、互學互鑒已成風氣之先,文化政策研究也循此道。通過對麥圭根文化政策話語的分析,自反性地認識自身的研究立場,樹立我國文化政策研究和文化治理現(xiàn)代化的思想自覺,這是從“他者”的身份對“自我”的觀照,以此才可“知己知彼,而可攻玉。”

      參考文獻:

      [1][2][10][11][12][英]吉姆·麥圭根.重新思考文化政策[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與社會(1780—1950)[M].吳松江,張文定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4]何志平,陳云根.文化政策與香港傳承[M].北京:中華書局,2004.

      [5][澳]托比·米勒,[美]喬治·尤迪思.文化政策[M].劉永孜,付德根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

      [6][9][英]戴夫·奧布萊恩.文化政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中的管理、價值和現(xiàn)代性[M].魏家海,余勤譯.大連:東北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2016.

      [7][美]凱文·馬爾卡希.公共文化、文化認同與文化政策[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8][澳]戴維·索羅斯比.文化政策經(jīng)濟學[M].易昕譯.大連:東北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杜 娟)

      猜你喜歡
      文化研究吉姆
      原始魅力——吉姆·科普
      少兒美術(2019年12期)2019-12-14 08:09:50
      用心良苦
      吉姆餐廳
      讓身體從紙中穿過
      中國文化研究概述
      青年文學家(2017年2期)2017-02-22 16:31:47
      水里的倒影
      好孩子畫報(2016年7期)2016-12-12 11:51:23
      從《喜福會》看華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科技文化視閾下的文學研究概述
      考試周刊(2016年58期)2016-08-23 22:18:42
      《文化研究讀本》讀書報告
      “文化研究”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的新視野
      求知導刊(2016年5期)2016-03-19 12:03:21
      庄河市| 出国| 亳州市| 绍兴县| 阳春市| 志丹县| 鄄城县| 宁强县| 文化| 普洱| 阳城县| 北海市| 墨竹工卡县| 涿鹿县| 凤城市| 乌兰察布市| 新安县| 公安县| 临江市| 连山| 涪陵区| 山东省| 海门市| 门头沟区| 镇宁| 仙居县| 成都市| 盘锦市| 大邑县| 温宿县| 南木林县| 黑山县| 宣汉县| 定边县| 江华| 佛冈县| 安丘市| 新晃| 屏边| 大石桥市| 安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