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蘭
〔摘? ? 要〕? 在國家大力提倡中小學實施勞動教育的背景下,為了讓勞動課程能夠順利推進,將小學科學與勞動教育相融合,形成“科學+勞動”的融合課程,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滲透勞動教育,實現(xiàn)跨學科融合,不僅能夠使學校順利開展勞動教育,同時也能豐富小學科學課程的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勞動素養(yǎng),培養(yǎng)具有勞動精神的新時代接班人。
〔關鍵詞〕? 小學科學;勞動教育;融合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3? ? 013-015
2022年版《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倡導勞動課程要有豐富多樣的實踐方式,強調學生直接體驗和親身參與,注重動手實踐,手腦并用,知行合一,學創(chuàng)融通,倡導“做中學”“學中做”,激發(fā)學生參與勞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與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理念不謀而合,小學科學課程同樣倡導學生主動探究和動手實踐。近幾年來,國家不斷強調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積極推行在學校開展勞動教育課程。但是許多學校單獨開設勞動課程,存在不少困難,比如說師資缺乏、課程時間安排沖突、內容選擇困難等。因此,借助小學科學與勞動教育的相通點,將小學科學課程與勞動教育課程相整合,形成創(chuàng)新性的“科學+勞動”融合課程,不僅可以解決學校單獨開設勞動課程難的問題,還可以豐富科學課程的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勞動素養(yǎng)。
一、尋找契合點,創(chuàng)設新課程
小學科學課程與勞動教育課程是兩門不同的學科,課程性質、課程理念和課程目標都有所不同,但是這兩門學科都是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所以兩者之間存在不少契合點。勞動實踐需要科學的指導方法,科學課程也離不開勞動實踐操作。
以小學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動物的一生”為例,本單元是以養(yǎng)蠶活動為主,觀察蠶的生長過程中不同時期的變化,通過蠶的一生,了解動物繁殖的意義。而養(yǎng)蠶的過程需要定期給蠶寶寶喂食、清理蠶寶寶的糞便、給蠶寶寶建房子等等,這些操作都是勞動實踐。所以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學習有關蠶的科學知識的同時,也體驗到了勞動實踐的快樂,并學會用科學的養(yǎng)殖方法,解決養(yǎng)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就是科學與勞動教育的契合點。
小學科學課程中還有不少關于植物觀察、工具使用、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的單元知識,這些都跟勞動教育有著密切相關的聯(lián)系,可以以此為契合點,形成“科學+勞動”的創(chuàng)新融合課程,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
二、構建與實施,突破大空間
(一)開發(fā)融合新課程
“科學+勞動”融合課程是一門實踐比較多的課程,因此教學場地不僅僅限于實驗室或者教室。而校園基地的建設,能夠突破常規(guī)科學課堂的教學空間,使“科學+勞動”融合課程能更好地開展。
我們充分利用校園資源,進行百花園、空中田園、木工場地等基地的建設。比如將校園綠化面積大的場地改造成百花園,學生可以在其中體驗植物種植的勞作過程,同時也可以學習植物類的科學知識;利用校園樓頂搭建空中田園,劃分為蔬菜種植區(qū)、動物飼養(yǎng)區(qū)、中草藥種植區(qū)、蘑菇養(yǎng)殖區(qū)等,滿足不同年級“科學+勞動”融合課程的實踐需求;搭建木工課室,讓學生有了解工具發(fā)展和使用工具制作物品的場所。在這些勞作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勞動的快樂。
結合科學教材,形成“科學+勞動”校本課程。小學科學教材中類似這樣能和勞動教育結合起來的課程還有很多,因此根據(jù)《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對不同年級學生提出的不同目標要求,筆者結合小學教科版科學教材,開發(fā)“科學+勞動”融合課程校本教材內容如下。
[ “科學+勞動”融合課程 一年級 《觀察一棵植物》《生活中的測量工具》《給動物建個“家”》 二年級 《土壤——動植物的樂園》《做一頂帽子》《磁鐵和我們的生活》 三年級 《我們來做“熱氣球”》《測量降水量》《我們的過山車》《迎接蠶寶寶的到來》 四年級 《制作我的小樂器》《設計制作小車》《種植鳳仙花》《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 五年級 《地球的結構》《制作鐘擺》《設計和制作生態(tài)瓶》《解決垃圾問題》 六年級 《觀察水中微小的生物》《緊密聯(lián)系的工具和技術》《建造塔臺》《廚房里的物質和變化》 ]
多樣化的校園基地建設,既能充分利用校園空間資源,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又能保障“科學+勞動”融合課程有效、高效開展。學生在校園里能快樂學習科學知識,進行勞動體驗。
(二)實施融合新課程
“科學+勞動”融合課程不是簡單整合,而是兩個學科之間相互滲透、共同建構,使課程具有完整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特點,讓學生能夠有效地學習科學知識,提升勞動素養(yǎng),增強動手實踐能力。為了更好地將勞動教育融入科學教學中,筆者以“科學+勞動”的教學模式展開課堂教學,進行了初步嘗試。
案例一: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植物的生長變化”
在這個單元中,學生要通過種植鳳仙花,觀察和記錄鳳仙花生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同變化,從而了解植物的生長變化。
1.課堂講解,了解“科學+勞動”融合課程的知識
在課堂上,通過視頻和圖片等教學手段,講解如何科學播種和探究種子萌發(fā)的條件,簡單介紹鳳仙花的生長習性,讓學生了解這種植物的生長特點,更好地開展勞動種植指導實踐。通過視頻、圖片等豐富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講解如何制訂植物生長計劃表,并告訴學生需要堅持做好觀察和記錄。
2.探究種子的萌發(fā)過程
通過課堂上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如何科學播種和讓種子成功萌發(fā),接下來就是進行鳳仙花種子的播種和生長過程的種植護理。因此本課設置了鳳仙花種植任務,在學??罩刑飯@展開種植,學生經(jīng)歷了選種—翻土—種植—挖孔—澆水等一系列勞動實踐過程。通過這個實踐探究過程,他們學習了科學的種植方法和勞動工具的科學使用。
3.成果匯報,“科學+勞動”教學中學生收獲快樂
通過將近一個月的種植管理和觀察記錄,學生整理了自己的觀察記錄表,發(fā)現(xiàn)了鳳仙花從種子萌發(fā)—長出根—長出莖葉—開花—結果—枯萎的生命過程,并通過表格文字記錄和圖片等方式進行科學記錄,在全班交流分享,收獲了科學探究的樂趣和勞動實踐的快樂。
勞動教育的意義在于培養(yǎng)學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品質,這也正是科學探究所需要的寶貴品質,通過實施“科學+勞動”融合新課程,正好能培養(yǎng)學生這種堅持探究、不怕苦不怕累的科學素養(yǎng)。
三、總結與思考,提升學生科學素養(yǎng)
(一)運用科學知識指導勞動實踐
通過“科學+勞動”融合課程,學生能夠掌握科學知識,并利用科學知識指導勞動實踐。教師將科學知識目標與勞動課程目標相結合,設計課堂任務。學生能夠學以致用,運用所學的科學知識,比如科學技術、智能化工具等,進行高效規(guī)范的種植、養(yǎng)殖勞動;運用環(huán)境保護、垃圾分類等科學知識,處理生活垃圾;利用科學技術與工程知識,使用工具減輕勞動的辛勞;等等。在“科學+勞動”融合課中,也能培養(yǎng)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勞動精神,在簡單煩瑣的勞動過程中,鼓勵學生運用新的科學技術和新方法提高勞動效率。
(二)養(yǎng)成勞動的科學態(tài)度
學生通過科學課堂的學習,明白科技發(fā)展離不開科學家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從而更深刻認識到科學家身上堅忍不拔、持之以恒、敬業(yè)奉獻的精神,明白這些品質也是一個合格普通勞動者的精神品質。學生通過這些學習,對科學家產(chǎn)生崇敬心理,明白原來偉大的科學家也具有科學的勞動態(tài)度,是一名敬業(yè)的勞動者。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痹谛W科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形成“科學+勞動”融合課程,能培養(yǎng)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與技能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實踐,從而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樂于勞動、勤于勞動的勞動素養(yǎng)。學生在勞動實踐中,能夠身體力行,吃苦耐勞,追求創(chuàng)新,成為一名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接班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石秋香,梁蕓.創(chuàng)設有溫度的育人環(huán)境:小學勞動教育與科學融合校本課程創(chuàng)新實踐研究[J].廣西教育,2020(24):13-15.
[4]馮毅.學科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邏輯起點探析:以小學科學為例[J];基礎教育課程,2020(2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