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蘭
摘要:家校溝通是指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需求、態(tài)度等的傳遞。通常情況下,由于家長和教師的教育理念不同、立場不同,在溝通中往往關(guān)注對方應(yīng)負的責任,導致溝通無效。實踐表明,非暴力溝通有助于提升溝通的有效性,促進家校合作,助力問題解決。以一起學生沖突事件的處理為例,分析了非暴力溝通技巧在家校溝通中的具體應(yīng)用,為一線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提供借鑒。
關(guān)鍵詞:非暴力溝通;沖突事件;家校合作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4)03-0071-03
一、非暴力溝通的適用性
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NVC)又稱愛的語言,由馬歇爾·盧森堡[1]提出。非暴力溝通的前提假設(shè)是:人性是相通的,雖然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不同,但作為人有著共同的需要和感受。基于這樣一個前提,當我們發(fā)生矛盾和沖突的時候,可專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從而促進傾聽、理解及由衷的互助。技術(shù)層面上,非暴力溝通是通過以下四要素實現(xiàn)良性互動的。
觀察:客觀地闡明細節(jié),即我們看到、聽到、聞到、嘗到和接觸到的。
感受:清楚地表達感受,如情緒、身體感覺、心情。
需要:清楚地表達需要(愿望)。
請求:以積極、具體可操作的語言提出有助于問題解決的策略、方法和建議[2]。
非暴力溝通的上述四要素,有助于我們轉(zhuǎn)換談話和聆聽的方式,理解并看到彼此的需要,既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他人,雙方合作,一起尋求方法來助推問題解決,盡量滿足雙方的需要。
二、家校溝通的意義與現(xiàn)狀
從共同需要這一層面而言,家長和教師是天然的同盟者[3],家校雙方都希望學生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有所成。作為家校溝通理論的奠基者,蘇霍姆林斯基曾把人的教育過程比喻成雕刻大理石,認為成功的教育是家庭與學校和諧一致的教育[4]。和諧的家校關(guān)系能促進學校和家庭之間的信息交流,家校共同培養(yǎng)青少年的行為習慣,更好地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多名學者通過問卷調(diào)查,就家校溝通現(xiàn)狀進行了研究。結(jié)果顯示,目前中小學家校溝通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家校溝通的意識不強;教師欠缺溝通的技能與方法;家校溝通質(zhì)量低,效率不足[5-11]。
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發(fā)現(xiàn),學生家長的教育理念有差異,教師與家長的立場也不一樣,因此在處理學生的學業(yè)、行為問題時,難免發(fā)生矛盾。尤其是在一些沖突傷害事件面前,哪怕平時通情達理的家長都可能會有“護短”的表現(xiàn)。一方家長往往會忽略自己孩子在事件中應(yīng)負的責任,而一味去責怪對方家長,埋怨學校沒照看好孩子;另一方家長可能會認為教師在戴著有色眼鏡看待自家孩子,以致出現(xiàn)抵觸情緒,進而采取不合作的態(tài)度。這時候特別考驗教師的耐心和智慧,如果處理不好,會造成家校之間的裂痕,不利于后續(xù)工作的開展。
在此,建議教師們尤其是班主任在處理此類事件時采用非暴力溝通的技巧,著眼于滿足彼此的需要,促進家校的理解和合作,一起為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下面以一起沖突事件的處理為例,探討如何在家校會談中實現(xiàn)非暴力溝通。
三、應(yīng)用非暴力溝通技術(shù)處理學生沖突事件
(一)會談緣由
案例:小竣(化名)口出穢語辱罵小玲(化名),小玲使勁拍打小竣,兩人互相攻擊,對打起來。小竣后頸受到重擊導致大量流鼻血,小玲驚慌不已,也大哭起來。班主任安撫了兩人后,立刻聯(lián)系雙方家長,簡要描述了事情的經(jīng)過,請家長帶孩子去醫(yī)院檢查。一見面,小竣的媽媽就以責怪的語氣說:“老師,不管怎么說,動手打人就是不對的,這是嚴重傷人事件??! ”而小玲的媽媽在電話中說:“老師,我家小玲在小學從來沒有發(fā)生過這樣的事,平時在家很乖的。一個女孩子怎么會無緣無故打人呢?肯定是對方欺負她了才會這樣!”
很明顯,在這起事件中,兩個學生都有錯。但作為家長,本能的反應(yīng)是維護自己的孩子,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受委屈的一方,于是在“誰先錯、誰錯得多”這一問題上爭辯不休。
(二)溝通過程
1.放下評論,如實表達觀察結(jié)果
在與家長溝通如何處理沖突事件的時候,班主任首先要全面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向家長全面反饋觀察結(jié)果。
為了搞清楚情況,班主任讓全班學生把當天所見的事情經(jīng)過,以及平日所觀察到的小竣、小玲的言行表現(xiàn)寫下來。學生們提到小竣平時與人相處時,曾經(jīng)多次惡語傷人,甚至用一些不堪入耳的粗話辱罵別人;小玲作為班干部,管理紀律的時候會對男生大呼小喝,甚至動手敲打他們;他們兩人之間你罵我、我打你的事情時有發(fā)生;班里有的同學被小俊辱罵過,有的同學被小玲拍打過,大家對他們兩人這些行為都感到生氣和不滿。學生們朝夕相處,他們的觀察和描述更接近客觀真實,比班主任的話更有說服力。于是,在約見家長的時候,班主任叫來幾名學生,讓他們向兩位家長坦誠、客觀地描述兩人平時的言行。
此處要注意的是,應(yīng)如實講述所觀察到的事實,不做主觀的評論和判斷。如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家長就會傾向于聽到批評的言語,這些言語會激發(fā)其自我防御機制,家長可能會作出反駁、攻擊等不友善的回應(yīng)。就這一事件來說,班主任要注意避免這樣的表達:“您的孩子總是打人?!薄澳暮⒆又v話很不注意文明禮貌?!薄靶×嵝愿窈軡娎??!蓖瑫r,班主任要耐心傾聽家長,全面收集信息,讓家長感受到班主任是在客觀、公正地看待整件事情,沒有偏袒任何一方。
2.專注傾聽,關(guān)注想法背后的感受
人們在日常溝通中,總是習慣于表達想法而隱藏感受。在一般的家校溝通中,教師和家長雙方往往多關(guān)注事情的處理而忽略各自的感受。班主任如果把家長的言論視為責備和攻擊,有效的溝通便難以進行;而當班主任專注于傾聽,專注于體會家長的感受,并給予對方相應(yīng)的反饋,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雙向的理解和合作才有可能達成。
在上述事件中,當小竣的媽媽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老師,不管怎么說,動手打人就是不對的,這是嚴重傷人事件??!”
班主任覺察到對方的感受并反饋:“孩子受傷確實讓人很擔心,作為父母肯定很心疼。您這樣想很正常。”
當小玲的媽媽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我家小玲平時在家很乖,一個女孩子怎么會無緣無故打人呢?”
班主任就對方的感受進行溝通:“您感覺很吃驚,甚至有點不敢相信,是這樣嗎?”
除了共情家長的感受,班主任還應(yīng)當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在學生們向家長如實描述所觀察到的事實后,班主任可以這樣表達自己的感受:“我當時感覺很生氣。”“我當時感覺很惱怒,沒想到他們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從而讓雙方家長了解事情的全貌,了解班主任的態(tài)度。
3.擱置問題,聚焦于雙方需要
一些家校溝通之所以無效,是因為教師更注重反饋學生的問題,強調(diào)家長應(yīng)負的責任;而當沖突發(fā)生后,家長也常常糾結(jié)于學校和對方家長應(yīng)負的責任。溝通的各方都在向反方向用力,這樣的溝通是不會有任何效果的。
對此,教師可以應(yīng)用非暴力溝通,關(guān)注學生與家長的需要,聚焦于“如何幫助學生”。當面對家長的質(zhì)疑和批評時,教師要學會覺察家長背后的期待和需要,并給予對方反饋,同時清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當自己的訴求和需要被看見,得到對方的重視,家長會更愿意采取合作的態(tài)度。
在處理上述事件時,班主任面對家長的質(zhì)疑,可以這樣說:“您可能感覺很生氣,您希望孩子在學校能夠安全、健康成長。”“聽上去您現(xiàn)在感覺很煩躁,您迫切想了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對嗎?”“作為班主任,我很擔憂,我希望同學們可以和諧友好相處?!边@樣的回應(yīng)會讓家長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重視,同時看到家校雙方的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這樣一來,各方才不會互相推卸責任,才更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4.態(tài)度誠懇,提出具體請求
圍繞觀察、感受、需要三個方面的溝通結(jié)束后,班主任應(yīng)再次向家長強調(diào),我們共同的目標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長,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班主任、當事學生和家長都要明確、具體地提出自己的建議,坦誠表達和傾聽,達成共識,促使問題得到盡快解決。
例如,小玲說:“我建議小竣和我說話的時候能夠注意文明禮貌?!?小竣說:“我建議小玲在維持班級紀律的時候,能夠換一種友好一點的方式?!卑嘀魅握f:“兩位家長,可以說說你們的建議嗎?”此處要注意,禮貌地提出請求而不是生硬地要求,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好。
在采用以上非暴力溝通的技巧后,小玲的媽媽慚愧地說:“老師,我真沒想到我的孩子在學校是這個樣子的。我知道她力氣很大,小竣罵人不對,我家小玲也確實錯了,我會讓她好好向同學道歉。”
小竣媽媽剛開始得理不饒人,當從學生們口中聽到自己兒子平常罵人的用詞時,臉色一陣紅一陣白的,最后陷入沉默。臨走前,她說:“老師,我們以后會關(guān)注孩子文明禮儀的教育,非常抱歉給同學們帶來這么多不愉快?!?/p>
一場沖突就此化解于無形,學生和家長都得到了成長。
四、結(jié)語
總之,學校與家庭做好溝通與協(xié)調(diào),共同對學生進行和諧一致的教育,才能助力學生健康成長。在家校溝通的過程中,班主任可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技巧,著眼于看到、滿足彼此的需要,促進家校的理解和合作,共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馬歇爾·盧森堡. 非暴力溝通[M]. 阮胤華,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2017.
[2]龐紅衛(wèi). 非暴力溝通在校園心理危機干預(yù)家校溝通中的運用[M]. 寧波:寧波出版社,2019.
[3]曹再明. 家校溝通的現(xiàn)象與策略[J]. 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8,36(2):82-85.
[4]余瀟. 非暴力溝通在校園心理危機家校溝通中的運用[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6):24-26.
[5]聶端虹. 基于非暴力溝通的家校合作在初中心理危機干預(yù)中的應(yīng)用[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2(5):62-66.
[6]沈純鴦. 應(yīng)用“非暴力溝通”,讓愛不被蒙蔽[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3(15):1.
[7]陳立軍. “非暴力溝通”——師生有效溝通的金鑰匙[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5(10):35-36.
[8]雷先進. 在家校聯(lián)系中運用“非暴力溝通”[J]. 課堂內(nèi)外·教師版,2017(6):4-5.
[9]呂娜. “非暴力溝通”:與愛和溫暖有關(guān)[J]. 中國青年,2019(12):5-9.
[10]王霄. 家長是化解家校危機的重要因素[J]. 江蘇教育,2017(95):13-14.
[11]姜紅霞,蔡維波. 中小學生心理危機干預(yù)中家校溝通的困境與突破[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2(27):23-25.
編輯/于 洪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