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妍旻
摘 要: 家庭與學校之間的合作不僅僅是為了彌補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足的前提,更是為了應對現代社會急劇發(fā)展對教育提出的嚴峻挑戰(zhàn)。本文基于中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現狀,對中職家校合作進行了一些思考和嘗試,以營造家校共育的和諧育人環(huán)境。
關鍵詞: 中職教育 家校合作 教育途徑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yǎng)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毋庸置疑,家校合作是實現高質量學校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紐帶,是完善和深化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中職教育由于學生年齡的特殊性、生源的特殊性、育人目標的特殊性,在教育和模式上明顯區(qū)別于中小學教育,這種特殊性使中職教育“家校合作”成為一種十分必要的行為。
一、中職家校合作的現狀
目前,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通過家長會、學校開放日、家長委員會等方式進行一些有計劃的家校合作活動。盡管家校合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觀念認識存在不足。
1.家庭方面認識不足。
在家庭方面,有的家長忙于生計,在子女生活上給予了物質保證之后,就無暇顧及他們的精神生活,導致一些“富二代”孩子產生了自私享樂等消極思想;有的家長認為,我把孩子送到中職學校,就是讓孩子進了“托兒所”,老師只要保證孩子不出大問題就可以了。在家長這樣的思想影響下,學生在學校對自己毫無要求,每天混日子;有些家長認為自己文化素質不高,沒有能力對孩子進行教育,導致孩子的教育完全依賴學校和老師,學校教育得不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在中職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父母離異或再婚,支離破碎的家庭導致一些父母破罐子破摔,對孩子不管不問甚至不出現,完全放棄了對子女的管教。
2.學校方面認識不足。
一些學校未能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缺乏對家校合作的認識和理解,家?;顒恿饔诒砻嫘问健W鳛榧倚:献鞯闹饕巧弧嘀魅我泊嬖诓簧賳栴}:部分班主任缺乏教育學、心理學等先進理念的引領,與家長溝通缺乏科學性;部分班主任和家長缺乏積極的溝通,告狀多,報喜少;一些班主任只會抱怨學生,抱怨家長,而自己不愿采取有效行動;有些班主任觀念陳舊,認為家校合作就是發(fā)幾條短信,打幾個電話……
(二)家校合作欠廣度和深度。
家長與學校之間正常的聯系因缺少制度化的保障而流于表面化,缺少實質性的溝通和交流,偏重的是低層次、臨時性、單向、被動式的合作關系。家委會等家校聯系途徑只流于表面,有名無實,缺乏互動深度。在家庭與學校的關系中,家庭更多的處于一種被動狀態(tài)。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更多地發(fā)生在學生學習、思想或行為出現異常之時,停留在“問題解決式”的層面上,只有“問題”出現才能觸發(fā)家長和教師的合作需求。
(三)家校合作形式單一、內容狹窄。
目前,家校合作多采用開家長會、電話聯系和家訪等形式。電話聯系和家訪一般是在學生出現問題的時候,教師才會采用的方式。家長會一般在期中或期末才開展,這是大部分家長了解孩子情況的唯一途徑。學校與家長的交流內容大多圍繞孩子的學習、紀律和行為習慣,對學生的審美、修養(yǎng)、心理波動等層面考慮較少,對家庭教育方式的交流更是很少提及。
二、中職家校合作的新思考
基于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及合作中存在的問題,我認為家庭和學校應朝著以下幾方面作努力:
(一)更新家長教育觀念,提高家長教育能力。
西方有一句教育格言: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家校合作努力的首要方向要讓父母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長對家校合作的認識,奠定良好的家校合作基礎,使家校之間保持教育目標、內容、方法、途徑、評價等方面的同步性、一致性。在此基礎上,學校和老師要搭建平臺加強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理論、內容和方法方面的指導,更新家長的教育觀念,提升教育水平,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使家庭成為學校教育的得力助手與有力后盾。
(二)增強教師的學習和合作意識,提高家校合作技能。
教師是家校合作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的具體策劃人和組織者,還是家長的朋友、學生的導師,正在不斷地接受來自學生、家長、社會的新要求。因此,新時代的教師不僅僅是一名“施教者”,還在逐步演變?yōu)榧笆┙陶摺?、“溝通者”、“協(xié)調者”和“受教者”于一體的綜合角色叢體。尤其是在中職學校,教師面對是各種各樣的家庭,以及由此催生出的各種不同類型的家長。為此,教師必須緊跟時代步伐,轉變原有的舊觀念,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和指導家長開展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增強自身的相關理論學習和合作意識,并在此基礎上提高自己和家長的溝通能力、協(xié)調能力及合作技巧。
(三)創(chuàng)新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徑。
家校合作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成效。創(chuàng)新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徑并不是摒棄原有的合作方式,而是根據中職學校不同家庭的特點,針對不同的家長需求和實際情況,在立足傳統(tǒng)合作方法的基礎上,挖掘廣度和深度;嘗試通過不同的方式、利用各種可利用的資源,改善家校合作關系,形成家校合力。
三、中職家校合作新途徑的嘗試與實踐
基于對家校合作方面的一些思考,我對本班的家校合作進行了一些初步的嘗試和實踐:
(一)搭建學習交流平臺。
班主任要讓家長意識到:要給予孩子良好教育的前提就是家長自己要懂教育、會教育、善教育,自己要繼續(xù)學習,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并能和其進行良好的溝通。我主要通過以下途徑指導家長繼續(xù)學習:
1.加強理論學習。
通過QQ群、微信、家校聯系單等方式向家長介紹一些教育方法和技巧,推薦家長閱讀一些有助于和孩子溝通及提高自己教育能力的書籍,如:李鎮(zhèn)西的《做最好的家長》、盧勤的《盧勤談如何愛孩子》等。
2.定期組織家長座談交流。
邀請優(yōu)秀家長代表介紹家教經驗、交流教子心得、體會。充分發(fā)揮優(yōu)秀家長的示范、輻射作用,對家長提出的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疑難問題,給予較好的解決或號召大家共同研討,提升教育水平。
3.鼓勵家長利用好蘇州網上家長學校。
蘇州網上家長學校是一個是開展家庭教育的工作平臺、宣傳平臺和學習平臺,是家長繼續(xù)學習的網絡主陣地。網上家長學校成立了林老師講師團,每月有4次公益性講座,以林老師短信咨詢、林老師熱線、林老師在線、林老師面對面等形式為家長答疑解惑。同時在網站上專門開辟了“父母課堂”、“家教百花園”、“家教論壇”等欄目,家長們能從網站上獲取許多切合實際的知識,從“自然家長”轉變到“合格家長”。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
從家長調查問卷中,我發(fā)現班內相當一部分學生和父母的關系緊張,交流較少。為了加強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我在班內開展了一些親子活動,讓融洽的親情成為家校合作的催化劑:
1.親子攝影活動。
為了讓學生們在雙休日能遠離電腦,走向大自然,家長們能在工作之余和孩子們有良好的互動,我在班內開展了親子攝影活動,讓父母帶領孩子外出觀賞和記錄家鄉(xiāng)美景,并選擇一些優(yōu)秀作品在班級文化墻上展出。
2.“爸爸媽媽,我愛你們”感恩活動。
在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到來之際,我讓學生運用所學的PS或CDR軟件為父母親制作電子賀卡表達對父母的感恩之情,也讓他們的父母在工作之余能夠收獲孩子帶給他們的一份感動并看到孩子們在專業(yè)上的成長。
3.開展“100天我能堅持什么?”活動。
在職二年級學期初,我在班內開展了“100天我能堅持什么?”活動,要求家長和孩子共同擬定一個目標,堅持一百天,到學期末進行總結。有的家長堅持和孩子一起鍛煉100天,有的家長堅持做到100天不對孩子發(fā)火,有的家長堅持每天發(fā)一條短信給住宿的女兒……后來有家長反饋說:“感謝這100天,女兒現在跟我親近了好多。”還有家長說:“一開始以為做不到的沒想到真的堅持了下來,希望不止這100天,好的習慣每天都要堅持!”
(三)挖掘家長優(yōu)質資源。
雖然中職學生的家長素質參差不齊,但其中不乏一些優(yōu)質資源,班主任要善于利用并充分挖掘家長的優(yōu)勢和潛能,向家長借智、借力。
1.把家長“領進來”——鼓勵家長參與班級管理工作,開設家長講堂。
根據家長所填寫的資料,動員和鼓勵班上家長參加“家長志愿課堂”活動,發(fā)揮個人專長給孩子呈上多姿多彩的課堂。
鏡頭1:惠佳的爸爸是位公交司機,通過平時積累的不少實際案例教育學生應文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及注意交通安全。
鏡頭2:楊曉明的媽媽從事個體水產養(yǎng)殖,在課堂上,她向學生們講授了水產養(yǎng)殖中放苗、繁殖、培育、收獲的整個過程。學生們不僅從中了解到了水產養(yǎng)殖的特點,還體會到了家長們賺錢養(yǎng)家的艱辛和不易。
鏡頭3:王艷的媽媽平時喜歡種植多肉植物,她帶了一些多肉植物來讓學生觀察并和學生分享了一些常見的多肉植物及其種植方法,這堂課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
在一次次的家長講堂中,學生開心地看到自己的家長成了令人崇拜的老師,家長們將自己的知識技能傳授給了更多的孩子,收獲了滿足感和成就感。
2.讓家長帶著孩子“走出去”——充分挖掘家長職業(yè)特點,帶領孩子走向家長工作崗位,豐富學生職業(yè)體驗,引導學生做好職業(yè)規(guī)劃。
畢業(yè)之際,我?guī)ьI本班電腦美術專業(yè)的學生前往一位家長所在的錦繡家紡公司進行參觀學習。在活動中,通過和設計師近距離對話,學生們對家紡花卉設計、軟件PS和CDR的應用價值,家紡行業(yè)及產品的特點有了清醒的了解,同時對設計公司在人才需求等方面要求有了認識,今后就業(yè)有了一定的努力方向。
(四)拓展家校合作互動空間。
除了傳統(tǒng)的電話、短信、家訪等家校合作方式之外,我還嘗試使用網絡等載體拓展家校合作互動空間。
1.建立班級家長QQ群。
家長QQ群的建立,為家校合作創(chuàng)建了新途徑。我把班級家長QQ群的名字命名為“和孩子共成長”,同時推薦了兩位富有管理參與熱情的家長作為群的管理員。我在QQ群上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及時將學生學習和活動信息和家長進行分享,主動創(chuàng)造家長們聊天的話題,將學校各類教育教學的活動信息、假期安排等都及時告知家長,讓他們第一時間了解學校方面的諸多信息,并每周推薦上傳一些家長共讀文章,鼓勵家長間相互交流。此外,我還及時關注家長們的聊天內容,了解他們的需要,及時給予回答和解決。
2.推行家校聯系本。
針對所帶班級寄宿生比較多的特點,我通過家校聯系本和家長進行每周的書面交流。聯系本上設置了學生在校表現、班主任反饋、作業(yè)布置、溫馨提示、學生反思、家長意見等專欄,以書面的形式將每個星期學生的在校表現反饋給家長,并提前告知家長下階段的工作計劃,同時分享家庭教育知識,指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相對一些不經常上網的家長,家校聯系本拉近了家校之間的距離,對學生的反饋更具有針對性。
3.發(fā)送每月喜報。
很多中職生在初中時成績并不理想,很少得到老師的肯定和鼓勵,而家長習慣了老師的種種“告狀”。為了讓家長多欣賞和鼓勵孩子,每月我都會把學生所得的大大小小的獎統(tǒng)計一次,用紅色的紙打印成喜報,并寫上班主任寄語,裝進信封,讓孩子回家的時候帶給家長。一張小小的喜報,調動了班內學生和家長的積極性,也促進了學校與家長的互動和共贏。
以上是我對家校合作的初步嘗試和實踐。面對飛速發(fā)展的社會,家校合作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形式上,也不能滿足于一些已有的改革和嘗試。在家校合作的道路上,我們應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探索出更多更好的形式,贏得學生家長支持,在家庭和學校教育間搭建起一座美麗的立交橋。
參考文獻:
[1]岳瑛.我國家校合作的現狀及影響因素[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2.
[2]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3]陳桂蘭.學校管理現代化重要途徑——家長參與學校管理[J].廈門教育學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