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寧市實驗小學(314499) 盧 特
在《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全文簡稱《課程標準》)中,推理意識是核心素養(yǎng)在小學階段的主要表現(xiàn)之一。數(shù)學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兩種形式,二者相輔相成,在數(shù)學發(fā)展過程中,常常強調讓學生經歷從合情推理到演繹推理的過程,進而形成講道理、有條理的思維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意識。推理促使理性精神的形成,推理意識體現(xiàn)著一種學習過程。
下面筆者以“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的教學實踐為例,闡述培養(yǎng)推理意識的實施路徑。
數(shù)學推理教學要直面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找準思維的生長點,從推理原點設計問題情境,有意識地引發(fā)認知沖突,以此激發(fā)思維上的矛盾,讓學生對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需求,啟發(fā)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引發(fā)數(shù)學推理活動。
真正的學習并不僅是把書本知識教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教學要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分析與研究學生學情為基礎,讓數(shù)學教學真正地站穩(wěn)兒童立場,回歸教育本真。
筆者結合教材內容和自己的教學經驗,實施了“三角形的內角和”第一次試教,主要有如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節(jié)一,出示三角形,讓學生猜一猜三角形內角和的度數(shù);環(huán)節(jié)二,組織學生探究,引導學生使用量一量、拼一拼和折一折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結論;環(huán)節(jié)三,利用“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結論進行鞏固練習。
這樣的設計遵循了教材的編排思路,但在教學實踐中,存在以下問題。
教學起點把握不準。在環(huán)節(jié)一,當教師拋出問題“這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時,有學生很快回答“180°”,導致其他學生對這一內容的探索欲不高。在環(huán)節(jié)二,學生都得出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結論,整個環(huán)節(jié),沒有學生得出不同結果或提出疑問。由此說明,學生對“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結論不陌生,對探究任務沒什么興趣。
缺少對學習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探索與掌握“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個數(shù)學結論具有重要意義,從數(shù)學內容來看,它是學生對三角形認識的深化,任意形狀、大小的三角形,內角和始終是一個定值,這個結論對學生來說應該很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這一內容對于培養(yǎng)學生推理意識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但在第一次課堂實踐中,缺乏像“所有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嗎?”“除了量、折、拼,還有哪些方法也可以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樣具有推理價值的思考,學生的學習只停留在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和理解上,表現(xiàn)出探究欲低、思維停滯等情況,缺乏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
真實有效的教學基于教師對學生知識起點的深刻把握,鑒于對第一次教學實踐的分析與思考,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情,筆者對本校四年級某班的44名學生進行了前測,問題和結果如下。
前測問題:有兩個形狀相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圖略),請比較這兩個三角形內角和的大小。
前測結果:參加測試的44人中,僅有10人認為這兩個三角形的內角和相等且都是180°,有34 人認為大三角形的內角和更大。
前測結果分析:雖然許多學生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這個結論,但是,多數(shù)學生不知道這個結論是如何產生的,也不知道如何證明或驗證。因此,當學生面對兩個形狀相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時,大與小的對比讓學生對“已知結論”產生了懷疑,部分學生會依據(jù)思維定式說出“三角形大,內角和就大”,這也恰恰說明了學生的“已知”,只是表面的“已知”,他們對知識的認識不牢固、不堅定。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把教學目標定位在驗證上,而不是定位在獲取結論上,即著重說明“為什么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教學片段1】
師:關于三角形的內角和,你們已經知道了什么?
生1: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生2:在學習用量角器量角時,老師說過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師:(課件呈現(xiàn)不同的三角形)這些三角形的大小、形狀完全不一樣,難道內角和都是180°嗎?
(有學生說都是180°,有學生質疑。)
第一個問題,了解學情,讓學生提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結論,充分暴露已知。第二個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在這些三角形的視覺沖擊下,學生對先前的“已知”產生了疑惑,有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引發(fā)數(shù)學推理活動。
合情推理是從已有的事實出發(fā),憑借經驗和直覺,通過歸納和類比等推斷某些結果,常用于探索思路、發(fā)現(xiàn)結論。兒童的思維具有直覺性,缺乏分析和推理的過程,往往會直接把“猜想”當“結論”來使用,這樣不利于學生對推理本質的理解。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教師可以結合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課堂上捕捉“用操作實驗的方法,仍然可能存在誤差”的思維沖突點,引導學生尋找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不同路徑。
面對內角度數(shù)未知的三角形,學生想到用“量角法”和“剪拼法”來驗證,但這兩種方法都屬于操作驗證,誤差無法避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研究“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結論,思考如何避免誤差。促使學生進一步研究,尋找更為科學嚴謹?shù)尿炞C方法。
【教學片段2】
(教師讓學生任意畫一個三角形,獨立測量后匯報結果。)
師:請看大家的結果,同學們得出的三角形內角和有的是178°,有的是183°,還有的是……“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結論好像不成立呀?
生1:這些答案都很接近180°,有可能是誤差造成的。
生2:我覺得測量只能說明有可能是180°。
師:測量容易產生誤差,你們還有其他辦法探究三角形的內角和嗎?利用課前老師請你準備的三角形研究一下吧。
生3:我們把三角形三個內角剪下來拼在一起,拼成一個平角,因為平角是180°,所以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生4:用剪拼的方法,角與角之間會有縫隙,不能保證剛剛好是180°。
師:測量法有誤差,剪拼法也有誤差,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
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和空間,設計長線驗證路徑。路徑一,讓學生自己畫三角形,自己測量、計算。路徑二,讓學生通過剪拼將角轉化為平角驗證。教師沒有直接幫助學生校正結果,而是把誤差作為引子,引導學生尋找更為科學嚴謹?shù)尿炞C方式。
學生先后經歷了“量角法”和“剪拼法”兩次動手操作活動后,發(fā)現(xiàn)兩種方法仍舊難以避免誤差。這就促使學生再次深度思考:還有沒有更直觀、更精準的方法?在學生思考后,教師通過“轉筆法”,讓學生深刻體會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的數(shù)學研究方法,使其在直觀操作的基礎上拓寬思路,獲得理性思考的啟迪,培養(yǎng)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片段3】
師:其實只要利用一支鉛筆也能說明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你們聽說過嗎?
(學生表示懷疑,教師播放微課。)
師:原來的筆尖朝著右,“量”了三個角之后,筆尖朝左了,這說明了什么?
生1:鉛筆旋轉了一個平角,平角是180°,說明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生2:但是這也是用操作的方法來驗證,在操作的過程肯定也會有誤差。
學生經歷了“量角法—剪拼法—轉筆法”三次操作驗證的過程,進行了三次合情推理。雖然沒有找到嚴密的推理方法,但在三次推理活動中,學生直面學習中的沖突點和疑惑點。尋找更加嚴謹?shù)尿炞C方法,它們這正是學生推理意識培養(yǎng)所需要的。
演繹推理是指從已有的事實和確定的命題出發(fā),通過規(guī)則推斷結果的思維方式,主要功能是驗證猜想或類比結論的正確性。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演繹推理更傾向于應用已驗證過的結論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在經歷三次合情推理后,發(fā)現(xiàn)“測量法”“剪拼法”和“轉筆法”在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嚴謹性方面都存在不足。由此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演繹推理呼之欲出。
在學生經歷了用操作性的方式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后,教師引導學生重新經歷推理驗證過程,以適度拓展學生的認知。讓學生的學習逐步從合情推理走向演繹推理,從形象走向抽象,經歷驗證三角形內角和的全過程。在培養(yǎng)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的同時,也讓學生感悟用演繹推理驗證結論的嚴謹性。
【教學片段4】
師:我們知道長方形的內角和是360°,沿著對角線剪開,可以分成兩個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那么每個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多少?
生1:360°÷2=180°,這樣就驗證了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師: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怎么驗證銳角三角形的內角和?
生2:在銳角三角形中畫一條高,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它們的內角和都是180°,相加得360°。但其中兩個直角拼成的平角并不是大三角形的內角,要減去180°,所以銳角三角形的內角和還是180°。
師:我們用同樣的方法,可以驗證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也是180°。
教師啟發(fā)學生借助長方形的內角和推理出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接著引導學生運用“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結論推導出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學生經歷了“長方形的內角和—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非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的推理過程,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積累了演繹推理的經驗,幫助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探究精神。
教師可通過創(chuàng)設綜合性的練習,讓學生在不斷嘗試和挑戰(zhàn)中產生思維碰撞,讓其所學知識從零散狀、碎片式走向整體化、結構化、系統(tǒng)化。
【教學片段5】
師:信封里有一個三角形,現(xiàn)在只知道三角形其中一個內角是30°,這會是個什么三角形?怎樣求另外兩個內角?
生1:可能是一個直角三角形,其中一個角的度數(shù)是90°,剩下一個角的度數(shù)是180°-90°-30°=60°。
生2:可能是一個等腰三角形,有兩個角的度數(shù)都是30°,剩下一個角的度數(shù)是180°-30°-30°=120°。
生3:如果這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30°這個角也可能是三角形的頂角,那么另外兩個角的度數(shù)都是(180°-30°)÷2=75°。
……
有效的學習離不開教師精心設計的練習,筆者設計了這樣綜合性的練習,隨著對“這會是個什么三角形”的深入分析和討論,學生發(fā)現(xiàn)可以用分類的方法解決,體會到全面思考問題的重要性。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把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與三角形的特征聯(lián)系起來,綜合使用知識解決問題,拓寬了思維空間,發(fā)展了推理意識。
推理意識的培養(yǎng),要聚焦學生思維的關鍵點,學生思維的生長點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思維的沖突點是學生驗證結果時產生的質疑,思維的延伸點是學生對新知與已知的轉化。課堂中循著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經歷從已知的數(shù)學事實出發(fā)進行驗證推理的過程,讓學生學習如何運用已有的數(shù)學知識進行解釋與說理,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