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莉
[摘要] 在情境中涵養(yǎng)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是生活化德育的有效路徑。在小學生活德育實踐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情境,融入真實的“生活因子”;要引導學生走進情境,關注學生的真實想法;要努力讓學生感悟情境,并喚醒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要引導學生走出情境,注重學生的道德實踐。生活化的德育,要注重情境的演繹。只有注重情境演繹,才能讓德育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扒榫逞堇[”能發(fā)揮“生活德育”的獨特優(yōu)勢,能彰顯“生活德育”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 小學德育;生活德育;情境演繹;實踐范式
“生活德育”是德育的一種重要實踐范式。生活是德育的源頭活水,德育源于生活。德育要回歸學生的心靈、遵循學生生命成長的規(guī)律,要走進學生的心靈、貼合學生的心理,就必須回歸生活。建構(gòu)“生活德育”范式,可以創(chuàng)設擬真性、仿真性的生活情境。情境演繹,是建構(gòu)“生活德育”實踐范式的重要策略。通過情境性的演繹,學生體察、體驗、感悟生活,可以提高道德認知,陶冶情感,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行為和習慣。從這個層面上說,“情境演繹”能發(fā)揮“生活德育”的獨特優(yōu)勢,彰顯“生活德育”的獨特魅力。
一、設計情境:融入真實的“生活因子”
建構(gòu)“生活德育”,要求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要融入真實的“生活因子”。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情境目標應當指向?qū)W生的生活;情境內(nèi)容應當來源于學生的生活;情境設計應當回歸學生的生活;情境評價應當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生活。在情境中融入“生活因子”,要求教師在德育中豐富學生的生活。因此,情境不應僅僅局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而應面向更為廣闊的生活世界。
比如,在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的《家是最溫暖的地方》這一部分內(nèi)容時,筆者以公益廣告《家》導入新課,并以《時間都去哪兒了》作為背景音樂,鏈接本班的“最美家庭”,組織學生探討。由于情境中的素材都來自學生自己的家庭,因而更能引發(fā)學生探討的興趣,學生在探討中感受到家的親近、家的溫暖。在情境中,學生看到父母為自己操勞的日常,對自己的陪伴與鼓勵,對自己的關愛,尤其是當自己生病時一家人焦灼的模樣等。通過融入“生活因子”,學生能在情境中真切地體會到家人的關愛,感受到家是溫暖的港灣。在情境中,筆者還引導學生討論:如何讓家庭更美好?學生積極主動地調(diào)動自我的生活經(jīng)驗,從家庭的和睦、家庭的禮儀、對家庭成員不良嗜好的規(guī)勸等方面來進行討論。如此,德育就進入了嶄新的境界。最后,筆者還引導學生進行“家史小調(diào)查”,了解家庭的變化,等等。這樣的情境活動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相關素材,實現(xiàn)了課堂學習的積極互動。學生全員參與,使得生活化素材的使用空間得到充分利用。
德育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而應當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從學生的生活世界中取材,將情境融入學生的生活世界中,就能讓情境具有鮮活性。生活化的情境能感染人、熏陶人、教育人。作為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情境的育人功能,彰顯情境的育人價值。在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時,要精心挑選素材,以便讓情境具有針對性、導向性和實效性。
二、走進情境:關注學生的真實想法
情境德育是一種“生活德育”,是用道德的方式進行的德育。如果德育充斥著訓斥、呵斥甚至懲罰,這種德育就是一種“不道德”的德育。用不道德的德育手段進行德育,德育是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的。情境德育應當用一種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方式展開,以便讓學生能夠沉浸其中。情境德育應當從生活出發(fā),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關注身邊的人、事、景、物。情境德育從身邊的人、事開始,逐步引導學生關注“無數(shù)的人們”“無窮的遠方”。
比如,教學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的《周末巧安排》時,有的教師以“精彩”“收獲”為主題,讓學生設計、安排自己的周末生活。學生從教師預設的“收獲”入手,都安排了周末早起、先做作業(yè)、多閱讀、多運動、多做家務、少看電視、聽從父母的安排參加各種才藝訓練活動,等等。走進這樣的情境,我們看到的、聽到的往往是“同一首歌”。顯然,這樣一種情境,已經(jīng)與學生的真實想法“脫鉤”了。在這樣一種虛假的生活情境中,德育喪失了應有的生活導向、生活教化功能?;貧w學生生活的德育情境,應當關注學生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據(jù)此,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這樣的情境:你最期望的周末生活應當是怎樣的?說一說你周末生活的打算。這樣一種生活化的情境,關注了學生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設計自己的周末生活,盡量讓周末生活多樣化、精彩化,這樣一種情境為學生的生活提供了多種可能。學生樂于走進這樣的情境中,去精心設計自己的生活、謀劃自己的生活,并積極踐行。
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德育情境,要求教師不能囿于教材、課堂,不能坐而論道,而應當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關注學生的生活,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讓學生關注周邊的人和事。只有這樣,德育才能成為走向生活的德育。生活化的德育情境應當是一種真實性的情境,應當是一種開放性的情境。
三、感悟情境:喚醒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曾經(jīng)區(qū)分了兩個重要的德育概念,即“道德觀念”和記憶的碎片。在小學德育實踐中,如果教師采用灌輸、填鴨等方式讓學生記憶一些德育的綱目、要領,那么,學生獲得的就是一些記憶的碎片。而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在德育情境中體驗與感悟,那么,學生獲得的就是一種“道德觀念”。在生活化的德育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判斷、選擇、體驗與感悟,促進學生道德觀念的形成。
比如,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的《地球——我們的家園》一課時,對于保護地球的重要性,筆者沒有對學生進行機械地說教,而是創(chuàng)設一組用圖片建構(gòu)起來的情境:一是原生態(tài)的田野,二是工廠污染的圖片。這樣一組圖片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沖擊著學生的心靈,讓學生體會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這里,無需教師過度地說教,學生會自然地萌生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由此,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研討、互動、交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怎樣保護環(huán)境?學生會結(jié)合圖片中的相關內(nèi)容及自身的實際情況,探索各種保護環(huán)境的措施。如有的學生認為“應當減少使用塑料袋”;有的學生認為“應當進行垃圾分類,做一個垃圾分類宣講員”;有的學生認為“應當深入工廠調(diào)查廢氣廢水的排放情況、達標情況”;等等。感悟了情境,就能喚醒、激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成為問題的探究者、活動的參與者、美好德行的自我涵養(yǎng)者。感悟了情境,就能喚醒、激活學生潛藏的道德認知,就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身到生活化的德育實踐活動
中去。
“生活德育”是一種追求真善美的德育。作為教師,要努力通過生活德育播撒真善美的種子。教師要喚醒、激活學生的生活德育經(jīng)驗,去解決現(xiàn)實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如此,學生的德育生活情境學習就不是“坐而論道”,而是“起而行道”。生活情境德育之于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發(fā)展也不再是“隔靴搔癢”,而能發(fā)揮實實在在的作用。
四、走出情境:注重學生的道德實踐
生活德育情境不僅需要“仿真性”的情境,更需要真實的情境。作為教師,要鼓勵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走向廣闊的世界。在生活德育情境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課內(nèi)外學習的融合。走出情境,就是要鼓勵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域中進行探究、思考、實踐、體驗,如此,才能促進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發(fā)展。
比如,教學部編版五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的《公共生活靠大家》中的“我參與,我奉獻”這一部分內(nèi)容時,筆者設計了系列化的課后情境化活動,如“關愛弱勢群體活動”“愛心捐贈活動”“走進養(yǎng)老院活動”“走進社區(qū)活動”等。通過系列化活動,引導學生的道德實踐,讓學生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從中習得相關的德育知識。在這個過程中,筆者讓學生用手機、相機等進行選擇性的拍攝,并舉行了30天美麗打卡活動。這樣的活動激發(fā)了學生德育學習的興趣,調(diào)動了學生德育學習的積極性。在德育實踐活動中,學生精心實踐、認真觀察、用心對待每一項活動,不僅德育素養(yǎng)有所提高,德育生命也得到了潤澤。生活化的德育情境實踐讓學生過上了“有道德的生活”“有價值的生活”“有意義的生活”。
德育的終極目的不是培養(yǎng)對德育現(xiàn)象進行評論的評論家,而是培育具有道德素養(yǎng)的新時代公民。德育實踐、德育體驗是實現(xiàn)學生德育素養(yǎng)發(fā)展的基本路徑。作為教師,要從傳統(tǒng)的德育綱目條文道理的說教者轉(zhuǎn)向德育實踐踐行者;要賦予學生充分的道德實踐的機會,給學生打造道德實踐的平臺,讓學生積極實踐。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完成德育素養(yǎng)的內(nèi)化。
在情境中涵養(yǎng)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是生活化德育的有效路徑。德育應當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努力提升學生的生活質(zhì)量、生活品質(zhì),這是德育的根本指向。情境德育直抵學生的心靈,直通學生的體驗。情境化的德育就是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做事、學會做人。生活化的情境德育,通過點滴播灑陽光,經(jīng)年累日鑄就美好,讓學生的心靈美好、向善的種子長成燦爛、絢麗的花朵。讓生活化的情境德育走進學生的心靈,這是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心愿和追求。
[本文系2023年度南通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情境演繹:指向生活的德育實踐范式研究”(課題編號:QN2023009)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倪中筠.引行知思想之活泉,開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之花:以統(tǒng)編一年級“別傷著自己”一課為例[J].教育界,2021(01).
[2]趙霞,孫宏艷,張旭東.我國城市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發(fā)展趨勢與改進[J].中國青年研究,2019(04).
[3]高德勝.回歸生活的德育課程[J].課程·教材·教法,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