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愛 孫朝霞
(牡丹江師范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盵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其親和力是評價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實效性的重要尺度之一,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提高了,便能達到潤物無聲以及“無為而治,則無不治”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內蘊豐富,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論、心理學理論為主要理論依據。增強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是緊迫的也是必要的,只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增強了,對學生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更有效,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陣地”作用,推動立德樹人目標任務的貫徹落實。
“親和力”一詞起初作為化學詞匯走進人們的生活,指的是兩種或以上的物質相互作用,在生成新的化合物的過程中相互之間所產生的吸引力,特指不同原子之間相互關聯(lián)的特性。后來隨著理論與實踐的不斷發(fā)展,“親和力”一詞漸漸出現(xiàn)在社會學、教育學領域,指一種讓人愿意接近、喜歡與之交往并進行進一步探索的吸引力,是一方對另外一方產生的親近感和信任感,同時也是一種促使人們愿意與自身建立輕松和諧的交往關系的能力。學生和教師是教育活動中的兩大主體,在教育活動中,學生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樂其學”。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是指思政課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感召力、吸引力和親近感,通過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huán)境等基本教學要素的親和力綜合表現(xiàn)出來[2]。同時也是學生對思政課的一種親近感,一種樂于學習課程的主動性。具體體現(xiàn)為教師自身的感召力、教學內容上的針對性、教學方法的新穎性,以及教學環(huán)境的熟悉感。
1.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主要包括人的本質理論、勞動異化論、社會發(fā)展理論三部分,其中對人的本質的研究是整個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研究起點。馬克思致力于研究“現(xiàn)實的人”,強調人的主體性和人的自由全面地發(fā)展。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而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在實踐領域的豐富和發(fā)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具體實踐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尊重青年學生的主體性,并對他們的成長發(fā)展的需求做出回應,以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重點需求和現(xiàn)實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具吸引性和親和力的有效途徑。
2.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論包括接受的主體、客體、媒介、環(huán)境四個要素。教學效果是教育主體和教育對象相互作用的結果,強調兩者之間相互作用的雙向協(xié)同效應。在教育活動中,“接受”是整個過程的最后一環(huán),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在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教師要關注學生需求、滿足學生期望,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有機聯(lián)系起來,讓課堂變得有趣、親近。當學生的期待在課堂中得到回應時,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才更愿接受、更感興趣。
3.共情心理學理論?!肮睬椤笔且环N表達情感的心理活動,是可以通過后天培養(yǎng)達成的能力。共情心理學在現(xiàn)實理論運用中涉獵較廣,在思政課親和力的提升上同樣做出突出貢獻。思政課是一門較為綜合的課程,這與共情力的基本構成相似,從了解對方的情感態(tài)度到換位思考,再到提供幫助,循序漸進地與思政課教學過程相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也為共情法應用于思政課提供了行動指南,證明了有意識的課堂互動和情感交流來提升思政課親和力的可行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的關鍵課程,是高校進行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有利于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引導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一方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是提升其實效性的重要舉措,通過更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更靈活新穎的教學方法、更具熟悉感的課堂、更愿意讓人接近的思政課教師,有效提升其親和力。只有課程的親和力提升了,課程才能獲得學生們的喜愛,贏取同學們的信任,充分發(fā)揮新時代青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將所學理論切實轉化為實際行動。另一方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符合新時代大學生個性化需求的特點。當代青年學生以“00后”為主,他們思維活躍、愛好廣泛、視野開闊、創(chuàng)新意識強,獲取信息的能力比以往的“80后”“90后”顯著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內容要想更容易被他們所接受并作為行動指南,不僅要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而且需摒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突破傳統(tǒng)的“一言堂”,增加課堂的交流感、實踐性和趣味性,進一步在提升親和力上下功夫。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實踐活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發(fā)揮思政課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近年來,思政課親和力在教師、內容、方法上表現(xiàn)出有整體性進步,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亟須改善。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也是學生成長發(fā)展的引路人。當今,思政課教師整體素質逐步提高,但在親和力方面仍存在不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感染力不夠充分,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部分教師的學科知識不夠扎實、理論素養(yǎng)不高,對知識的理解浮于表面,理論講授較為空洞,脫離生活實際,所傳授理論知識不能很好地被學生所接受和吸收。二是部分教師語言缺乏藝術性,教學過于理論化,學術性強,教學語言晦澀難懂,教學與生活實際脫離,教學情感溫度不夠。三是部分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僅停留在授課,對學生缺乏關心關愛和人文關懷,態(tài)度消極敷衍,共情能力弱,師生間存在距離。
“供需失衡”問題是高校思政課在教學內容上老生常談的話題。目前高校思政課內容對時事的總體趨勢有很好的概括,但理論內容較為學術化與理想化,沒有深入挖掘到現(xiàn)實素材作為理論支撐,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不夠緊密,出現(xiàn)脫節(jié)現(xiàn)象,理論內容對學生關心的時事的積極回應不夠,導致思政課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需求間存在一定距離,缺乏針對性和時效性,削弱了思政課親和力。
在實踐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然而,高校開展實踐教學以專家講座、專題報告會為主要形式,這只是將課堂教學授課換了一個地點開展,實質上與傳統(tǒng)“教師講,學生聽”式授課的區(qū)別不大,學生難以在聽課過程中獲得滿足,導致這種活動雖然運用了優(yōu)質的資源卻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同時,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開展缺乏針對性,不同學科、不同年級、不同生源的學生對實踐教學的需求有所區(qū)別。在思政課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性上,一方面,教師以講授法為主,教學方法不夠豐富,課堂互動較少,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學方法的時代感不強,新媒體技術運用不夠充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認為,多媒體教學就是用多媒體來呈現(xiàn)教學內容,通過使用多媒體技術來創(chuàng)設課堂氛圍,用精美課件來吸引學生,但這只是使用多媒體來改變內容的表現(xiàn)形式,而不是真正意義上運用多媒體教學,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課件淪為教師的“提詞器”,減弱了思政課堂的吸引力。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是促進思政課高質量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現(xiàn)實需要。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較之前雖然有所提高,但是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還需完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針對性還有待提高。因此,提高高校思政理論課親和力要兼顧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要素間的協(xié)調運行,推動思政課親和力的總體提高。
打造一支具有親和力的教師隊伍是提升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關鍵,思政課教師要發(fā)揮其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厚植教育情懷,提升教學能力與綜合素養(yǎng),滿足學生期待,作為提升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基礎。首先,思政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要高,知識體系要做到深度與廣度兼具。在具備扎實豐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對人文和社會科學一些相關知識進行研究,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潭水”,還要成為“長流水”。一方面,深入讀原文、學原著,常讀常新,提升用原理解“學生之惑”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廣泛涉獵教育學、心理學以及信息媒體技術方面的知識,在不斷學習提升學科本領的同時,關注學生感興趣的社會熱點和人文知識,真正理解大學生的成長特點和心理需求,并感染學生。其次,思政課教師要投入更多的熱情和關懷,讓思想政治教育變得更有溫度。思政課教師要厚植教育情懷,既要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修養(yǎng),又要向大學生傳遞愛,用真情和關愛喚醒學生的靈魂,尋找情感共鳴,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最后,思政課教師要強化話語表達的藝術性,讓思政課變得更加鮮活生動。教師要不斷完善自身的話語技能,創(chuàng)造易于學生理解的思政話語體系。既要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保證話語的準確性與邏輯性,又要讓話語“接地氣”,讓學生易接受、聽得懂,提升話語的藝術性和幽默感,增強課程與學生之間的親近感。
提升高校思政課親和力,需要在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上下功夫,以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和價值體驗,從而達到思政課教育目的。第一,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教師要通過分析學生性格特征,尋找學生的興趣點,選擇貼近大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素材,回應學生訴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年級、專業(yè)的不同,在教材內容基礎上分別編排不同的授課內容,做到因材施教,增強教學內容的親和力。第二,教學內容要回應大學生所關注的社會熱點,緊跟時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釋社會中發(fā)生的問題與矛盾,借助時事熱點對學生進行積極正向的引導,讓課程更具生命力和時效性,讓思政課更具感染力的同時增強其導向性。
創(chuàng)新思政課的教育方式是提升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著力點。思政課要重視實踐育人,積極開展實踐教學。相比組織同學們參加講座會議,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中。比如,在戶外,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專業(yè)特點和年級特征,將實踐教學與假期開展的實踐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思想、悟原理。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組織一堂思政課,人人都是思政課教師,人人都能講好中國故事,讓學生在學習原理的基礎上通過查閱資料、整理素材,消化吸收,向人講解,進一步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知識,不僅能夠學習知識,而且可以“輸出”知識,讓每位學生都有參與感,讓思政課真正成為學生感興趣的課程。除此之外,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安排開展課外實踐,充分利用當?shù)氐牟┪镳^、紅色教育基地、紅色紀念館,因地制宜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以牡丹江地區(qū)高校為例,在牡丹江地區(qū)的高??梢越M織學生“重走抗聯(lián)路”,參觀“八女投江”遺址紀念地、楊子榮事跡館等紅色教育基地。讓學生真正走近歷史,對革命先輩英勇無畏、無私奉獻的精神理解得更加深刻,以革命先輩為榜樣,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時代新功,在增強大學生的課程體驗感的同時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盵4]伴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進步成長起來的大學生都具有較強的個性,他們要求教育內容既能滿足自身期望,又能讓課程中所使用的教學方法令他們有安全感和滿足感。首先,教師要利用新媒體手段,將網絡技術優(yōu)勢運用到思政課程中,靈活運用授課平臺和場所,通過短視頻、微課等形式將思政課融入學生生活之中,而不局限于課堂。其次,充分利用網絡學習資源,讓學生在老師的監(jiān)督下通過學習強國、慕課、微信群以及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學習打卡,挑選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并小組討論,最終通過分享學習內容、核定學習時長等方式進行考核評比,對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同學進行表彰獎勵。最后,利用網絡平臺與學生進一步溝通和交流。網絡社交軟件并非僅是娛樂工具,教師要善于發(fā)揮其積極作用,將其變?yōu)榕c學生積極有效的溝通工具。例如,通過觀察和總結學生在網絡上感興趣的熱點話題,有針對性地將其融入課堂,用原理解釋社會現(xiàn)象,讓學生對思政課產生興趣,激發(fā)學生求知欲。相比面對面的溝通方式,當代“00后”大學生有時更習慣于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內心情感、煩惱困惑表達在網絡上,教師可以捕捉學生的愿望和困惑,用制作、發(fā)布短視頻的方式將學生的“問題”在網絡平臺上進行一一解答,對于一些內向、羞于開口的同學,教師可以采用匿名提問方式為學生做出解答,提供解決方案。通過對學生進行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向引導,讓教師不僅僅是“教師”,更是學生的引路人和貼心人,讓思政課更具教育溫度和時代魅力。
找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方法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回避的話題。本文通過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內涵、價值、存在的問題及提升方法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從思政課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三個方面提出提升教師綜合素養(yǎng)、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育方式并注重其實踐性和創(chuàng)新性三種辦法,提升高校思政課親和力,讓思政課成為備受學生青睞的“魅力課程”,拉近學生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距離,真正發(fā)揮思政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