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齊澤克對“精神是塊骨頭”命題的三重闡釋

      2024-04-09 17:56:03楊紫秋
      美與時代·下 2024年1期
      關鍵詞:內在性齊澤克批判

      摘 ?要:在《意識形態(tài)的崇高客體》,齊澤克對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理性的確定性與真理性”內容中的 “精神是塊骨頭”命題作了三重闡釋。首先,基于知性層面的矛盾闡釋,齊澤克認為庸俗唯物主義把這一命題理解為主體向客體完全的還原,把主體降格為一種純粹的惰性客體。它是荒謬的,沒有意義的。要正確理解這一命題,需要從知性思維上升到辯證思維。其次,基于思辨命題的哲學闡釋,齊澤克論證了“精神是塊骨頭”是一個思辨命題,具有本體論的意義。他從這一命題中挖掘出拉康的“他者”,開顯出黑格爾哲學無限判斷命題中的否定性意蘊。通過謂語與主語的絕對失調,將黑格爾哲學的內在主體掏空,變成了一個空無的軀殼。最后,基于意識形態(tài)批判原則的闡釋,將拉康“實在界”中的殘余之物與黑格爾這一思辨命題中的赤裸裸之物勾連起來,撕裂黑格爾哲學中的內在統(tǒng)一性。齊澤克在當下“詰問”先哲的理論根基中重塑了德國古典哲學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之維,達到了對當代資本主義與意識形態(tài)共謀的深刻批判。

      關鍵詞:意識形態(tài);齊澤克;內在性;批判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湖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知乎治?,F象的原因與破解研究”(21Z048)研究成果。

      在《精神現象學》的“(c)對自我意識與其直接現實的關系的觀察;面相學與頭蓋骨相學”一節(jié)中,經過意識、自我意識、理性和無機物、有機物、自然的考察以后,黑格爾又回到了“固定不變的存在上來”——如同從快速不斷流變現象界回到始終如一的本質界,并宣稱“精神的外在和直接現實不是器官,也不是語音和符號,而是僵死的事物”[1]229。精神經過一個自我豐富回合之后又回到了“最初”的固定不變的“僵死的事物”,回到這樣一個赤裸裸的純粹事物——它是自為地存在起來的現實①。在黑格爾看來,與我們最初觀察無機物的時候直接地用概念把握存在物不同,這次返回到起點是一個揚棄的結果,是帶有豐富具體內容的概念。只有擁有更多豐富具體內容的概念才能無所不包、“見異思遷”,才能使得概念自身“上升”跳躍至對象性的現實,它把對象作為“我的”意識囊括在自身之內,呈現為一個由不同對象構造而成的意識世界。從直觀上來講,人的頭腦是產生精神的物質器官,“這種器官不是對付外在現實的行動器官,而是自我意識的本質在其自身中的行動器官”[1]215。人的頭腦這一器官作為原因能夠作用于另一個自在存在著的東西,這體現了黑格爾哲學的內在性原則。于是,黑格爾給精神下了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判斷:“精神的存在就是一塊骨骼?!盵1]229圍繞“精神”與“骨頭”形成的命題,斯洛文尼亞的齊澤克(Slavoj iek)在《意識形態(tài)的崇高客體》“主體”中對這一判斷作了有趣的解讀。

      在筆者看來,齊澤克對黑格爾“精神是塊骨頭”命題的解讀是有意為之,他一方面用拉康重塑黑格爾的思想來構造自身的意識形態(tài)批判理論,借黑格爾之口恢復辯證法的否定性維度;另一方面,他的這種解讀在客觀上也為我們劃定一個路標: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我們仍然是黑格爾遺產的同時代人。馬克思同樣也說過自己是黑格爾的學生。毋寧說,黑格爾給我們架起來一座從古典到現代的“思想之橋”,齊澤克的解讀無疑拓展了黑格爾思想的當代魅力。

      一、基于知性層面的矛盾闡釋:

      “它是荒誕的,沒有意義的?!?/p>

      在日常思維中,人們通常依靠形式邏輯認識客觀世界,“形式邏輯是以思維形式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科學,形式邏輯的規(guī)律主要是關于思維形式的規(guī)律”[2]263。掌握形式邏輯可以幫助我們正確地表達思想,避免語義含混和歧義模糊。例如,“所有S都是P”代表的是全稱肯定判斷,“S”代表的是主項,“P”代表的是謂項。對客觀事物抽取之后,我們得到了關于思維的形式,這是客觀事物的某些方面在我們思維上的反映。金岳霖認為,“形式邏輯是論證思想和表達思想的必要工具”[2]12。這是從積極方面肯定了形式邏輯的正面作用。列寧同樣也認可形式邏輯的作用,他指出,“當邏輯的概念還是‘抽象的,還具有抽象形式的時候,它們是主觀的,但同時它們也表現著自在之物”[3]138。從整體的趨勢來看,人的概念所形成的形式邏輯是客觀的,有其固有的規(guī)律。列寧的這個認識極其準確而深刻,因為事實上,不管人們如何認識自然現象之網,要想把作為自由的人與自然界區(qū)分開來,就離不開某種特有的抽象,用抽象思維形成范疇把握現象之物。這是人自由精神的體現。人能創(chuàng)造概念把握一堆雜多的事物,動物和自然界則作為一種受動的存在。金岳霖對人的思維、概念進行了一番考察,抽取了所有思維的共同因素,形成了形式邏輯這門科學,并編寫了《形式邏輯》教程。按照形式邏輯的分析,“精神是塊骨頭”這一命題是無法成立的?!熬袷菈K骨頭”中的“是”按照形式邏輯的理解就是代表了概念之間的全同關系——主詞=謂詞的關系。主項“精神”是一個形而上學的語詞,是指看不見摸不著、無法認識的抽象的東西,而謂詞“骨頭”是一個可觸可感、堅硬的具有物質形狀的東西?!熬瘛焙汀肮穷^”是兩個不相容、不相干的對立物?!熬瘛钡耐庋雍汀肮穷^”的外延中沒有任何相交集的事物。“精神”是一種主觀的東西,“骨頭”是一種客觀的東西,不能以主觀代替客觀。這中間有無限遙遠的距離,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因此,“精神”全異于“骨頭”,“精神”與“骨頭”是全異關系,而不是劃等號的全同關系。

      在齊澤克看來,按照形式邏輯分析的這一命題是在直接的層面、知性的層面做出的理解。“精神是塊骨頭”似乎是唯物主義的變異,精神可以通過頭蓋骨得到說明。這種唯物主義者以為,人的精神隨著時間和歷史的發(fā)展而消散,但是精神的物質器官頭蓋骨卻可以一直保存下來。譬如,當人們在考古現場發(fā)掘了某個頭蓋骨的時候,發(fā)現經過幾千年歲月的洗禮,頭蓋骨依然可以完好無損地保持至今,幾千年以前的骨頭和現今人死亡以后的骨頭從質料上看別無二致。從質料的相似性角度出發(fā),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骨頭比精神更加實在。然而,齊澤克卻認為,“‘精神是根骨頭這一命題當然是庸俗唯物主義的極端變異”[4]264。庸俗唯物主義把這一命題理解為主體向客體完全的還原,把主體降格為一種純粹的惰性客體。這是齊澤克所反對的庸俗唯物主義做法。經過這樣一種貌似合理的物質論還原,“精神是根骨頭”的命題立刻讓人產生一種矛盾的感覺,使人們有了一種錯愕的感覺,如同超出人們常規(guī)思維而造成的無法理解一樣,這與人們的一般常識相違背。齊澤克把這種混沌的感覺稱之為“它是荒誕的,是沒有意義的?!盵4]264如果僅僅從知性的層面剖析這一命題,的確會發(fā)現這是一個沒有任何意義的命題。依照這種仿寫,我們還可以制造出“精神是塊石頭”“精神是個桌子”等一堆不符合形式邏輯要求的判斷。筆者認為,在這里,齊澤克就是要通過呈現出這個與人們日常思維向左的判斷,揭示出該命題的荒誕和無意義,它是Nonsense。換言之,知性思維的使用是有條件的,它只能處理有限之內的事物,無法處理無限的事物。這也就是康德為人的理性能力劃定的一個界限。對無限的事物,理性如果強行介入就會產生先驗幻象。

      齊澤克通過揭示出“精神是塊骨頭”命題帶來的無意義、荒誕、反常識,恰恰是為了說明這一命題背后暗含的拉康理論。由此,齊澤克便把拉康滲透進該命題的分析當中,將拉康的精神分析一起帶到我們的面前。沒有意義的命題其實也是一種意義,盡管是被遮蔽在事物背后的無意義。無意義需要主體不斷地填充,自身并不占據一個固定的位置。所以,我們無法形成一個確定性的意義。這也就是知性思維永遠都無法把握到的存在。在知性思維層面,知性總是想要獲得一個確定性的判斷,知性的目的就是獲得固定的規(guī)定性。正如黑格爾在《小邏輯》中的指認,“就思維作為知性[理智]來說,它堅持著固定的規(guī)定性和各規(guī)定性之間彼此的差別。以與對方相對立。知性式的思維將每一有限的抽象概念當作本身自存或存在著的東西”[5]173。在一個無意義的命題和意義需要不斷有材料來填充的命題當中,知性越是想要力圖獲得一個規(guī)定性,越是不可能獲得一個“固定”的規(guī)定性。即使它以為獲得了某種固定性,其實它只是獲得了一個暫時的抽象概念,這一獲得的概念乃是異常的空乏和匱乏。我們在它的名詞前放置一個“抽象的”形容詞就是試圖說明它是多么的脆弱和無力。

      齊澤克在這里對形式邏輯內部奧秘的揭示其實暗含著對當今邏輯實證主義的諷刺,邏輯實證主義停留在表象,是無法觸碰“我思”的問題。邏輯實證主義拼命地對邏輯加以打造,采用數理邏輯把所有事物都計算起來,企圖建設一個由數字符號組成的代碼世界,使一切東西都顯得“順眼”。如果你認為這種做法不“順眼”,那么他們則貶低你數學水平不行,沒有可靠的數理功底。他們把這一命題理解為“刺眼”“荒誕”“沒有意義”。邏輯實證主義就是要排除本體論問題、排除“我思”的問題,這類形而上學問題從他們的語言上來看都是“非法”的。用邏輯實證的眼光來衡量就是用有限的落后的知性手段來衡量。齊澤克痛斥這是形式主義的邏輯實證主義,他們是無法理解像“精神是塊骨頭”這些類似的哲學命題,因而也是庸俗的。

      正因為主體不是一個固定的主詞,采用知性命題的分析方法是無法把握其本質。在齊澤克看來,要想正確理解黑格爾“精神是塊骨頭”命題的真義需要從知性思維轉換到思辨思維、辯證思維,這就要從有限的此時此地躍遷到無限的形上領域。黑格爾“精神是塊骨頭”命題需要當作思辨命題才能得到合理的理解,才能把握其中蘊含的哲學意蘊。這樣就從形式邏輯過渡到下一個否定性的辯證邏輯。

      二、基于思辨命題的哲學闡釋:

      “謂語與主語的絕對失調”“某個匱乏的客體化”

      在《精神現象學》的“(c)對自我意識與其直接現實的關系的觀察;面相學與頭蓋骨相學”一節(jié)中,黑格爾提出了“精神的存在就是一塊骨骼”。黑格爾認為真正表達的含義應該是“精神是象一塊骨骼那樣的一種東西”[1]229,這才是真正的說法,“象……”是一種比喻的修辭手法。精神是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的超驗事物,如果它以骨骼為賓詞將會限制自己,以任何其他的X為賓詞都無法界說精神本身。因為精神是無法通過賓詞界說,一旦界說精神,我們就陷入了形式思維的陷阱。但是我們又要找到一種說法表達精神,否則我們何以開啟言說呢?毋寧說精神像一種什么東西,通過類比聯想不斷地接近精神。通常人們頭腦里面想象構造的精神不是我們在實際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精神的若干表現形態(tài),恰恰是在我們通過語言說出來的時候,正在說“存在它是存在的……”的時候,把握到了精神的本質。筆者認為,這絕不是黑格爾哲學的簡單顛倒和刻意重復,而是蘊含著深刻的辯證法思想,是在思維與存在的思辨層面思考“精神”與“骨骼”的關系。黑格爾把精神“壓迫”到頭蓋骨這個距離精神最近的質料器官,似乎是用頭著地將整個人站立起來,如同抓著頭發(fā)使人倒立在空中。這一看似荒謬的判斷,卻顯示出意識具有范疇,意識具有了理性。對象把自己規(guī)定成了范疇。對象在一步步地觀察當中把自己顯露成范疇,這個時候我們才具有了理性。這種意識也就是精神的某種個體性。頭蓋骨相學已經具有了理性,但是它還不知道什么是理性。具有理性和知道什么是理性顯然是不同的,這需要范疇的進一步介入。

      黑格爾將精神的內在性原則徹底貫徹到全部領域,實現了無所不包的絕對精神體系。齊澤克對此評價道:“‘精神是根骨頭這一命題使兩個絕不相容的術語相等同,使下列兩者相等同:一者是主體的純粹否定性的運動,一者是死板客體的完全的惰性?!盵4]265黑格爾的這一思辨命題是拉康◇a$的另一翻版再現,齊澤克將拉康的主體理論與黑格爾的思辨命題相互勾連在了一起?!熬袷菈K骨頭”不是一個靜態(tài)的命題,而是一個充滿運動的動態(tài)命題。盡管精神到骨頭之間具有無限的距離,但它可以通過自我否定來達到自我。

      齊澤克認為,黑格爾的這一思辨命題告誡了我們,“借助失敗,通過徹底的不充分,通過謂語與主語的絕對失調,我們成功地傳播了主體性之維”[4]264。齊澤克用“絕對”二詞突出強調了謂語與主語的不兼容、不和諧、不公約,這彰顯了蘊藏在該思辨性命題當中的否定性力量,它要摧毀一切堅固的固定的東西,以永遠在路上的姿態(tài)迎接各種意識形態(tài)挑戰(zhàn),擊穿當代社會中的幻影。這是齊澤克從這一思辨命題中拓展出了嶄新內容,看到了其中蘊藏的否定性力量。正是通過這一否定性維度的發(fā)掘,齊澤克剜掉了籠罩在黑格爾哲學上面的內在性原則。主體并不是無所不包的大全,主語與謂語是絕對的失聯,沒有任何勾連可言。那么,有一部分是主體無法包容的“骨頭”,它又是什么呢?齊澤克引入了拉康理論,將這一“骨頭”與拉康的剩余之物連接起來。

      “精神是塊骨頭”是一個無限判斷,精神與存在之間的距離是無限的遙遠。在黑格爾看來,這一判斷具有本體論的意義,構成了一個自我揚棄的運動。在這個自我否定的過程當中,兩個極端的東西可以連接在一起。一個看似荒謬的判斷卻有了新的意義?!熬瘛币蔀椤肮穷^”,這中間有一個不斷揚棄自身的運動過程。首先“精神”要從不是“骨頭”做起,經過遙遠的無限的自我否定和揚棄自身的過程,“精神”才能成為“骨頭”。從另一方面來看,“骨頭”不是“骨頭”,“骨頭”要自己為中介過渡到一個新的范疇?!熬瘛辈皇恰熬瘛?、“骨頭”不是“骨頭”這一事物自己否定自己的過程,便都以自己為中介,經過了一次自我否定,到達了新的規(guī)定性,即形成了范疇。與此同時,意識也同樣經歷了與“精神”“骨頭”同步的自我否定歷程,意識覺察到意識自身,意識否定意識到達了自我意識或范疇。黑格爾對這一對意識的規(guī)定則是把康德將范疇規(guī)定到對象身上的推進,這無疑是前進了一大步。正如黑格爾所言:“范疇是存在與‘自我(Sein und Seinen)的直接統(tǒng)一體,它必須貫穿著這兩種形式?!盵1]230范疇就是存在,又是存在所具有的東西——即事物——存在所具有的賓詞。范疇就是主詞,又是賓詞。德文Sein und Seinen的含義是指它(他)的或者他(它)的東西。齊澤克從黑格爾哲學當中挖掘出了拉康的“他者”。這一“他者”就是黑格爾在范疇統(tǒng)一體中的兩個部分——存在與他者。不同于黑格爾哲學在范疇中將存在與他者達到和解,齊澤克要從中發(fā)掘出某種斷裂,找到蘊藏在黑格爾思辨秘密當中的缺口、縫隙,重新闡釋“他者”是作為一個理論所無法包容的剩余?!肮穷^”這個剩余之物無論如何都是作為實在界的抵抗,“精神”是無法涵蓋到它的。

      在齊澤克眼中,“自我”不是“自我”,自我要打破這種自我的封閉性,“自我”要認識到自我所具有的無限性?!白晕摇比绻恢奔m纏于這些“骨頭”“器官”“符號”“因果聯系”,就會下降成為一種表象,使得自己變得越來越低級,成為一種固定不變的事物。問題的關鍵恰恰在于,齊澤克要從思辨命題的維度開顯出黑格爾哲學中無限判斷命題的否定性內涵,“因此,骨頭、腦殼是這樣的客體,它以其自身的呈現,填補了主體的符指化再現之空隙、不可能性”[4]265。骨頭、腦殼所代表的剩余之物是自我打破自我封閉性的現實之路,表明了作為主體的精神符號化的失敗。齊澤克通過剩余之物就將黑格爾主體掏空了,變成了一個空無的軀殼。

      三、基于意識形態(tài)批判原則的闡釋:“主體

      的符指化再現的終極失敗”“殘余抵抗主體化”

      從意識形態(tài)批判②入手,齊澤克借助于分析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的“精神是塊骨頭”是為了撕裂黑格爾哲學中的內在統(tǒng)一性規(guī)定,挖掘出黑格爾哲學當中蘊藏著自我顛覆的可能性。然而,令人吊詭的是,德國古典哲學作為一種啟蒙哲學雖然對18世紀以來的歐洲社會帶來了理性與光明,驅趕走了上帝和宗教對塵世的干預,然而德國古典哲學卻在黑格爾體系中達到了某種終結,預示了世界歷史的停滯,甚至是倒退。齊澤克反其道而行之,他比黑格爾更加“黑格爾主義”,將觀念論貫穿到底,為黑格爾哲學注入內在撕裂、自我顛覆的本性,企圖從中獲得一種新的啟蒙資源,批判當代資本主義與意識形態(tài)的共謀。正如我國學者夏瑩教授所指出,“面對這個強大的意識形態(tài)建構模式,齊澤克仍然試圖找尋批判與顛覆的突破口。于是齊澤克一邊將黑格爾的邏輯學解讀為建構這個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卻又試圖從黑格爾的邏輯學中闡發(fā)這種統(tǒng)一性的內在斷裂,這對于當下的意識形態(tài)無疑是釜底抽薪”[6]22。當然,在馬克思通過商品拜物教將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的商品看作是一種宗教儀式以后,人們已經獲得了一種馬克思帶給我們的啟蒙——我們已經深受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裹挾,甚至這種意識形態(tài)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例如我們聽到的歐美流行歌曲、使用的貨幣、櫥窗中充斥琳瑯滿目的商品。意識形態(tài)已經精巧到如此這般的地步,以至于人們已經與之共謀、“明知故犯”。齊澤克的魅力就在于他重新闡釋了啟蒙思想,重建了啟蒙辯證法,既克服德國古典哲學的內在性理性(軟弱性),又保留其中蘊含的否定性理性(批判性)。這是齊澤克解讀黑格爾這一思辨命題的理論旨歸。

      齊澤克對黑格爾這一思辨命題的解讀絕對不是人們習以為常認為的某種書齋式的概念游戲,他是對20世紀以來人類文明所面臨再次后意識形態(tài)化所作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是一次新的啟蒙運動。在這個意義上來說,“精神是塊骨頭”這一無限判斷命題所蘊含的思辨資源不僅沒有因為時代的久遠變得過時,反而因為其深刻再次得到了關切和激活,成為當今我們這個深受意識形態(tài)籠罩下的社會所亟需的一種啟蒙資源。

      黑格爾試圖通過這一命題來達到否定頭蓋骨作為一門科學的可能性,卻得到了一個意外的結果。黑格爾否定了頭蓋骨現象學作為一門科學,但是通過頭蓋骨與精神結合構成的這一命題——“精神是塊骨頭”——引出了它積極的意義。精神與自我不再是空洞地在它自身之內循環(huán)往復,而是精神把自己實現出來設定為對象,并把這個對象據為己有,從而進入到了實踐理性的領域。頭蓋骨相學把骨頭作為精神的象征或者一種符號來確定精神的位置。但精神本身沒有位置,它不占空間。這就使得頭蓋骨相學把自身引向了自相矛盾和荒謬的境地。頭蓋骨相學說精神是一塊骨頭,但精神確實又不是一塊骨頭。我的意識并不認為精神是一塊骨頭。但是我說出來的恰好就是“精神是一塊骨頭”,導致了一種自相矛盾,一種不能自圓其說的荒謬。如果把精神和骨頭之間的關系當作一個無限判斷來理解,這里面就蘊含著積極意義?!熬袷且粔K骨頭”中的“是”是一個動詞,不是一個系詞,“是”是一個“是起來”的過程,那就把精神當作是一個事物把自身實現出來了,燃燒成現象,化作我們對生命意義的理解。這樣,精神就不再是主觀的精神,它就是一個客觀的精神、客觀的思想、客觀的概念。事物其實是思想。通過無限判斷,我們進入到人的實踐領域,不斷地向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趨近,以這個為方向在不斷地接近?!肮穷^”表達了自我意識的現實性,那么非現實性在哪里呢?它在概念把握不到的地方。齊澤克無疑十分準確地抓住了黑格爾“精神是塊骨頭”的這張最后底牌,它撼動了黑格爾哲學大廈的矛盾根基。

      在齊澤克看來,“辯證法的運動暗示我們,總是存在著某種殘跡、殘余,它們逃避主體化的循環(huán),逃避主體性的占用—調停的循環(huán),而主體正與這種殘余密切相關:$ ◇a”[4]266。骨頭只是作為精神的一種象征符號,只知道它是精神的符號、象征,但沒有說它就是精神本身。符號和符號所象征的東西是不一樣的。精神借以表現出來的能指,并不是精神本身,表現出來的事物與事物本身是不一致的。齊澤克著重強調了這一無法被規(guī)約的對象a,也就是$ ◇a?!缱鳛橹黧w本來應該是S,但是它是等待填充的匱乏,因此增加了一個刪除的斜杠變成了不是本原S的$。同樣,◇a也是代表了一種匱乏的能指?!?◇a都是語言、符號分割之前的實在界,它們抵抗著符號化、想象的入侵,保留著自身抵抗意識形態(tài)的獨立姿態(tài)。

      通過對黑格爾“精神是塊骨頭”的三重闡釋,作為當代“第歐根尼”的齊澤克絕非意味著他要在后現代解構主義的立場來瓦解一切,而是“破”中有“立”,站在康德、黑格爾、拉康的肩膀上自作主張,用戲謔化、生活化的筆調將晦澀的哲學理論融入日常生活批判。毋寧說,齊澤克思想的根系始終是牢牢扎根于康德、黑格爾等人所建構的德國古典哲學之中,可他又不滿足于此,他一次次沖撞,以世俗化的激進語言表明我的態(tài)度,決心從精致的觀念論哲學中突圍出來,找到屬于自己的學術良心。這是齊澤克帶給我們的震撼與勇氣。

      注釋:

      ①參見恩格斯《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的論述,黑格爾意義上的“現實”是指符合理性和必然性。

      ②本文提到的“意識形態(tài)”概念是按照齊澤克本人在《意識形態(tài)的崇高客體》中給出的相關含義,它主要指一種虛假的幻象。人們雖然對其一無所知,卻還在勤勉為之。它位于現實、人的行為之中。即使人們知道意識形態(tài)是虛幻,也還明知故犯、任其泛濫,采取一種狗智主義的態(tài)度。意識形態(tài)是用來結構我們社會現實的幻象,幻覺正在建構現實。

      參考文獻:

      [1]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M].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金岳霖.形式邏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列寧.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齊澤克.意識形態(tài)的崇高客體[M].季廣茂,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5]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6]齊澤克.延遲的否定:康德、黑格爾與意識形態(tài)批判[M].夏瑩,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楊紫秋,湖北文理學院美術學院助教,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猜你喜歡
      內在性齊澤克批判
      兒童繪畫之父——齊澤克
      少兒美術(2020年5期)2020-12-06 05:52:42
      基于齊澤克后拉康思想的希區(qū)柯克電影解讀
      論齊澤克的“死亡驅力”
      “阿爾巴尼亞圣女”中的性別越界
      用“批判”的思維解讀語篇的光輝
      考試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35:09
      鮑德里亞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價值探討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2:57:30
      19世紀現實主義美術
      在批判中尋求解放
      心外無理新解
      思的內在性與超越——列維納斯對原初經驗的現象學考察及其倫理學與神學效應
      現代哲學(2015年5期)2015-12-04 05:50:53
      昭苏县| 山东省| 若尔盖县| 勃利县| 阿瓦提县| 托克逊县| 鱼台县| 含山县| 肇庆市| 蕲春县| 昌乐县| 辉南县| 灌阳县| 黄冈市| 德清县| 白玉县| 会昌县| 兴隆县| 南召县| 天柱县| 洮南市| 开江县| 施秉县| 林芝县| 壤塘县| 独山县| 大新县| 靖安县| 松江区| 辽宁省| 大同市| 泾川县| 芦山县| 任丘市| 荥经县| 东光县| 中山市| 临江市| 常宁市| 漳平市| 刚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