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浦骨角雕是廣西北海民間的一種傳統工藝美術,以優(yōu)質的水牛角制作而成,被寄寓辟邪、鎮(zhèn)宅的內涵。隨著合浦骨角雕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合浦骨角雕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將這項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也成為社會的期望。本文就從合浦骨角雕的價值意蘊開始談起,緊接著分析了當前階段合浦骨角雕傳承發(fā)展面臨的問題,最后從“非遺”角度提出了合浦骨角雕傳承創(chuàng)新的策略。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合浦骨角雕;傳承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12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06-0085-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6.02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非遺骨角雕產業(yè)化發(fā)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3KY1223)階段性成果。
骨角雕即為北海合浦骨角雕,于2021年5月24日被國務院批準納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合浦骨角雕是廣西北海民間的一種傳統工藝美術,以優(yōu)質的水牛角制作而成,被寄寓辟邪、鎮(zhèn)宅的內涵[1][2][3]。隨著合浦骨角雕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合浦骨角雕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將這項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也成為社會的期望。從“非遺”的視域來看,合浦骨角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廣西北海本土民間工藝美術,以獨特的原材料、表現形式、精湛的雕工、逼真的效果和自然的風格在中國傳統民間工藝美術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合浦骨角雕作為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工藝價值、實用價值、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為一體,是一項非常寶貴又十分貼近生活的藝術產品[4][5]。在新時代,合浦骨角雕得到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同時,隨著審美風格的變化和市場環(huán)境的沖擊,合浦骨角雕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傳承發(fā)展難題,比如人才出現嚴重斷層,市場混亂、作品質量差、審美觀念發(fā)生變化等。如何解決這一系列問題,促進合浦骨角雕的傳承創(chuàng)新,成為一項重大課題。
一、合浦骨角雕的價值意蘊
(一)骨角雕的發(fā)展歷程
早在舊石器時代,先民就用獸角制作工具用來進行狩獵和生活,在新石器時代,這種用獸角制作的工具更加豐富多樣和細致。經過發(fā)展,到了唐宋元明清時代,骨角雕發(fā)展愈加成熟,而犀牛角成為最主要的原料。到了近代,國內骨角雕技藝呈現材料多樣化、功能多樣化、地域性等多個特點。在中國眾多骨角雕流派中,廣西北海合浦骨角雕以海洋耕地相融合的獨特魅力自成一個體系。
早在明代,合浦就有了骨角雕這一技藝,但只是在牛角上簡單地雕刻圖案,發(fā)展到清代,合浦骨角雕發(fā)展成了一項成熟的民間工藝美術,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體系。
在1949年之后,隨著骨角雕技藝的不斷完善,合浦骨角雕工藝日益成熟。在1964年,北海合浦成立了合浦縣工藝美術廠,是我國第一家骨角雕企業(yè)。20世紀80年代,合浦縣工藝美術廠生產的骨角雕產品,獲得了14次省部級優(yōu)秀產品獎勵,是當時我國一流的傳統工藝美術制品。20世紀90年代,北海合浦的骨角雕企業(yè)已經發(fā)展到了接近百家,產業(yè)規(guī)模達到千萬。
2000年以后,市場經濟飛速發(fā)展,市場環(huán)境發(fā)生較大變化,大多數企業(yè)都在追求經濟效益,而骨角雕工藝品企業(yè)由于工藝的特殊性和市場的發(fā)展趨勢不同,難以為繼。最終,原本近百家的骨角雕企業(yè)只剩下寥寥數家。
(二)合浦骨角雕的藝術特色
首先,由于北海是一個沿海城市,所以在合浦骨角雕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耕地與海洋相結合的地域特色,雕刻出的作品樣式多為海洋生物,以明亮的色澤和黑色牛角相呼應、自然搭配,成為北海一大文化名片[6]。其次,合浦骨角雕的原材料大多是質地優(yōu)良的當地水牛角,具有堅硬但韌性強、薄而透明以及彎而不折的品質,在雕刻的過程中可以做到細如絲線、薄如紙張,在骨角雕這一工藝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雕刻方式的選擇中,工匠一般會根據水牛角的材質特點,采取鏤空、平雕、浮雕以及鑲嵌等手法,整個工序大致包括選料、開料、削坯粗雕、粗磨、細磨、拋光、熱處理造型、過蠟、組裝、成型等環(huán)節(jié),十分講究。最后,合浦骨角雕具有題材豐富、形式多樣的特點。合浦骨角雕獨特的地域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其題材的豐富度,不僅包括魚、蝦、蟹、禽、獸、蟲、鳥,也包括花草樹木。在構圖手法上,同樣強調虛實結合、疏密平衡,具有非常強烈的藝術表現力。
二、現階段合浦骨角雕傳承面臨的問題
一是,人才處于斷層狀態(tài)。對于合浦骨角雕這一項工藝美術來說,傳承者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更多的人才參與到合浦骨角雕的技藝傳承中來,合浦骨角雕才能夠得到長久的發(fā)展[7]。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當前階段合浦骨角雕的傳承人才處于斷層狀態(tài)。一方面,高級合浦骨角雕工匠數量較少,而且人才數量在一直流失,只有老一輩的工匠依舊在堅持合浦骨角雕的創(chuàng)作,導致最后整體呈現老齡化特征。另一方面,年輕一代對合浦骨角雕這門工藝存在錯誤觀念。時代因素的影響下,年輕人較為浮躁,對于合浦骨角雕這項需要靜心雕刻的工作缺乏足夠耐心。即使當前階段合浦骨角雕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政府的足夠的重視,政府提供了從業(yè)者更多的補助,但是很多年輕一代對這一項需要長時間學習且經濟效益較低的工作缺乏足夠興趣。這也就直接造成合浦骨角雕的傳承人才處于斷層狀態(tài)。
二是,市場混亂、產品質量差。在傳統的合浦骨角雕創(chuàng)作設計中,優(yōu)秀的工匠往往會盡可能地雕刻好每一根牛角,力求精益求精,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的精品[8]。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競爭空前激烈,部分人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用劣質的原材料粗制濫造,工藝可謂十分粗糙,用低成本獲取高經濟效益,擾亂了市場環(huán)境。不僅如此,還有人為了提高產出效率,在形式、樣式、題材等方面完全不做改變和創(chuàng)新,市場上充斥著千篇一律的合浦骨角雕作品,設計單一同質的合浦骨角雕作品占據了絕大市場份額。
三是,大眾審美的改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這也就導致大眾的審美與消費觀念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在現階段,年輕一代成為主要的消費群體,他們的價值觀念、審美取向以及消費理念與老一輩完全不同,對新鮮事物的喜愛和接受程度很高。然而,合浦骨角雕這種傳統工藝美術作品,卻很難滿足年輕一代的審美與消費需求。特別是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之下,合浦骨角雕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三、合浦骨角雕傳承創(chuàng)新的策略
(一)加強對骨角雕的宣傳力度
知名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強弱,合浦骨角雕在2021年5月被納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對于其他傳統工藝美術,合浦骨角雕成為非遺的時間還是比較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合浦骨角雕的知名度相對較低。針對這一情況,想要進一步地提高合浦骨角雕傳承效率,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強其知名度,加強對合浦骨角雕的宣傳力度,讓更多普通大眾知曉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相關部門可以定期地組織線下宣傳活動,在人流量多的場所投放紙質廣告和電子廣告。第二,在合浦骨角雕的宣傳過程中,相關部門不能局限于傳統媒體的各種途徑,而是要充分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基于發(fā)展成熟的各類新媒體平臺進行動態(tài)化宣傳??梢陨顚哟蔚赝诰蛘砗掀止墙堑竦奶厣幕?,設計制作成宣傳推介短視頻,比如將合浦骨角雕的制作工序制作成短視頻,拍攝合浦骨角雕傳承者從選料到開料到削坯再到打磨拋光等一系列操作工序,用這種大眾感興趣的內容吸引更多受眾。然后再在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上進行投放,以此構建起立體化、全方位的宣傳模式,有效地提高合浦骨角雕的知名度,讓更多人感受體驗到合浦骨角雕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二)樹立創(chuàng)新的設計與傳承理念
當前階段,很大一部分傳統工藝美術都出現了同質化創(chuàng)作的問題,合浦骨角雕同樣也存在這一問題,再加上在市場環(huán)境變化和大眾審美升級的時代背景下,像合浦骨角雕這種傳統的工藝美術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受大眾歡迎,合浦骨角雕面臨著巨大的傳承發(fā)展難題[9]。面對這一情況,一方面,合浦骨角雕的傳承者需要樹立創(chuàng)新的設計與傳承理念,在繼承合浦骨角雕技藝精華的前提下,從合浦骨角雕的造型、題材、藝術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突破市場和傳統觀念的桎梏,提高作品的意蘊和審美。換句話說,傳承者要做好傳承與創(chuàng)新兩者之間的關系,不能盲目地復制與模仿傳統的設計模式和設計理念,而是要打破陳規(guī),開拓創(chuàng)新,將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技法以及時代新內涵融入傳承設計當中。同時,要精準地抓住時代文化特點,將積極正面的流行事物融入骨角雕創(chuàng)作中,以此豐富合浦骨角雕作品的內涵。這樣一來,就創(chuàng)作出既飽含傳統特色又符合時代審美特點的合浦骨角雕精致作品,避免同質化。
另一方面,對于合浦骨角雕的傳承者來說,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夠脫穎而出,才能夠在復雜的市場競爭中站穩(wěn)跟腳。所以,在觀念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合浦骨角雕傳承者同樣要做到技藝上的創(chuàng)新,可以借鑒其他雕刻藝術的優(yōu)秀技藝,推陳出新、取長補短,優(yōu)化自身的雕刻技藝,讓自己的創(chuàng)作想法能夠通過自身扎實精湛的技藝展現出來,從而設計創(chuàng)作出一個又一個優(yōu)秀的骨角雕作品。讓今日的流行設計創(chuàng)作成明日的經典,為合浦骨角雕的創(chuàng)新傳承增添新的動力。
(三)與旅游業(yè)有機融合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旅游成為更多國民的一種生活方式,近幾年,我國旅游業(yè)盡管經歷了低潮,但是現階段也開始了穩(wěn)步復蘇。在這個背景下,將合浦骨角雕與旅游業(yè)有機地融合起來是一種傳承創(chuàng)新的有效途徑,特別是廣西北海本就是一個旅游城市,旅游業(yè)相對比較發(fā)達,因此當地政府可以結合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具體情況和合浦骨角雕的特色來展開有針對性的實施方案。具體來說,當地政府可以建立起合浦骨角雕展覽館,定期舉辦合浦骨角雕藝術節(jié),讓來北海旅游的游客能夠親身體驗合浦骨角雕的魅力。除此之外,也可以開發(fā)設計旅游紀念品,融入北海文化和合浦骨角雕文化,原汁原味地展現合浦骨角雕的特色與內涵。以此可以在讓更多普通大眾了解認識到合浦骨角雕、做好合浦骨角雕傳承工作的同時,促進當地旅游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而這種融合發(fā)展也能為合浦骨角雕的傳承工作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
(四)優(yōu)化骨角雕傳承者隊伍
合浦骨角雕作為廣西北海的代表性傳統工藝美術,是北海合浦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很大程度上承載著北海合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熱愛[10]。從這里可以看出,合浦骨角雕與人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合浦骨角雕的傳承創(chuàng)新離不開“人”這個關鍵要素,這也就是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是合浦骨角雕傳承發(fā)展至今以及向未來繼續(xù)發(fā)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主體。所以說,要保護好并進一步地優(yōu)化合浦骨角雕傳承者隊伍。一方面,要從政策角度對現有的合浦骨角雕傳承人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支持與幫扶,針對現階段傳承過程中遭遇的困難和阻礙給予切實可恥的解決方案。在這些問題中,最為關鍵的還是經濟效益問題,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來提高合浦骨角雕的經濟附加值,讓傳承者能夠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只有這樣才能夠支持合浦骨角雕傳承者穩(wěn)定且積極地開展傳承工作,同時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參與到合浦骨角雕的傳承工作中來。另一方面,想要讓合浦骨角雕更具時代活力,得到更加健康持續(xù)的發(fā)展,就需要吸取更多的年輕元素,吸納年輕群體加入合浦骨角雕的傳承中來。與高校相結合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政府可以和各大藝術高校展開合作,聯合開設骨角雕設計課程,加強年輕群體對合浦骨角雕的了解與認識,培養(yǎng)出傳承合浦骨角雕的青年人才,為合浦骨角雕的傳承視野注入新鮮血液,以此帶領合浦骨角雕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五)實施產業(yè)化發(fā)展模式
在新時代想要實現合浦骨角雕的進一步傳承發(fā)展,就應該實施產業(yè)化發(fā)展模式,發(fā)揮出合浦骨角雕的經濟價值,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合浦骨角雕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一種傳統工藝美術,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經濟開發(fā)價值,再加上社會審美需求和人們精神需求的日益豐富,合浦骨角雕完全可以發(fā)展成一種經濟產業(yè)。首先,可以建設自主創(chuàng)新平臺,聯合進行作品研發(fā)、學習、設計。其次,在這個基礎上,構建起合浦骨角雕展銷售賣平臺,實現線下展銷會與線上電商平臺共同銷售的模式。最后,最為重要的是要打造合浦骨角雕從骨角雕的選料、技藝研發(fā)、文化宣傳、營銷售賣再到觀光旅游的全產業(yè)鏈,在最大程度上優(yōu)化資源配置,滿足多種需求,提高經濟效益。以此激發(fā)合浦骨角雕傳承者以及相關工作者的積極性,從而有效地實現合浦骨角雕的高質量傳承。
四、結語
合浦骨角雕,這門古老的中國傳統工藝,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不僅是中國工藝美術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當今社會,如何將這一偉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并賦予其新的生命力,是我們必須深思的問題。面對合浦骨角雕在傳承與發(fā)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zhàn),我們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全面的探索。首先,政府應加大對合浦骨角雕的保護力度,制定相關政策,為其提供更多的資金和人力資源支持。其次,教育機構和博物館應加強對公眾的宣傳和教育,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合浦骨角雕的藝術價值。同時,藝術家和工匠們也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探索新的設計和制作方法,以適應現代市場的需求和審美標準。此外,我們還需要將合浦骨角雕與現代科技、市場、設計理念等相結合,創(chuàng)新傳承理念和傳承方式??傊龊煤掀止墙堑竦膫鞒袆?chuàng)新工作,需要政府、教育機構、博物館、藝術家和工匠們以及市場參與者的共同努力。唯有此,方能讓合浦骨角雕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為中國的文化發(fā)展和經濟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申麗花.北海合浦角雕藝術歷史發(fā)展研究[J].天工,2021(04):
30-31.
[2]郭子騰.增強非遺傳承實踐活力,豐富旅游文化內涵[N].中國旅游報,2023-02-23(001).
[3]何瞻.數字經濟下非遺文化傳承及產品典藏營銷策略研究[J].商展經濟,2023(01):34-36.
[4]管順豐,趙宸,田耘.區(qū)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策略研究——以湖北省非遺傳承策略為例[J].民族藝術研究,2022,35(06):132-140.
[5]芮瀟,王湯璿.“非遺+”活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以公共藝術裝置設計為例[J].天工,2022(33):71-73.
[6]徐珍珍,李敏.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傳承模式特征與演化趨向——對三種典型傳承模式的比較分析[J].當代職業(yè)教育,2022(06):83-90.
[7]傅光榮.再談犀角雕藝術品的收藏價值與市場前景[J].藝術市場,2008(04):76-79.
[8]吳毓珍.淺談海南黎族的骨雕制作工藝[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3):156-157.
[9]范鐵明,畢辛格.黑龍江街津口赫哲族魚骨手工藝傳承與發(fā)展[J].天工,2022(08):6-9.
[10]趙天紅.淺析牙角雕藝的發(fā)展與鑒定收藏[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18):114-117.
作者簡介:
趙忠勤(1985.9-),男,侗族,廣西三江人,副教授,高級工藝美術師,碩士,廣西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大學(原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研究方向:美術、旅游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