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摘 要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張岱的游記散文,雖篇幅短小,卻寫出了復雜的意蘊情思,雪后奇景的刻畫中暗含著作者的獨孤與感慨,作品中的情境和情感都極具考究價值。在教學的過程中適合通過情境化教學的形式,引導學生感受課文的情感表達與藝術(shù)魅力。
關(guān)鍵詞 情境化教學 《湖心亭看雪》 復雜情思 策略
新課標強調(diào)學生的閱讀要重視情感體驗,教師應運用情境化教學的形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并引導學生從情境的代入中實現(xiàn)對文本的深入理解。情境化教學一直都是文言文教學的有效之法,通過情境的代入,學生進入作者所描繪的意境之中,體驗作者之情,感受作者之思,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內(nèi)涵?!逗耐た囱肥怯斡浬⑽闹械拿炎?,張岱遙思往事,借雪景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字里行間表達出自己的復雜心緒。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品文本之妙、雪景之奇外,更要讓學生體會和感受作者復雜而隱晦的情感。本文嘗試從三個層面分析《湖心亭看雪》的情境化教學策略。
一、《湖心亭看雪》:多重孤獨下的復雜情思
《湖心亭看雪》全文雖無一字寫孤獨,卻全篇彌漫著作者的孤獨情愫。張岱寫自然山水、人生感慨、家國哀思,他筆下的西湖雪景雅致、幽深,他筆下的文人行癡、情癡,讀者在閱讀時,能感受到字里行間充溢的孤獨感。張岱自小在鐘鳴鼎食之家長大,少年精通琴棋書畫,原本生活愜意富裕,卻不想清兵入關(guān),家道敗落,于是便隱居山中,晚年寂寞貧寒。歷經(jīng)人生的巨大轉(zhuǎn)折,他在晚年回憶35歲時賞雪景的情形,此時個人情感極為復雜,因此,他作品中透出的落寞與孤獨難以用語言簡單描述,學生需用“心”去感受和品味,才能真正理解這份孤獨,才能感受到作者在現(xiàn)在與過去的多重視角敘事過程中摻入的復雜情思。所以,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教師要帶領(lǐng)學生跨越時空的界限,與作者展開深度情感交流,并實現(xiàn)心靈的碰撞,與作者“視界共享、情感共享”。
在文言文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若能發(fā)于幽微,則能感受到文本中的意境;若能結(jié)合背景去研究,便可突破管中窺豹的困境;若能跨越時空與作者“共游”,便能實現(xiàn)與作者的靈魂碰撞,感受到文本中的悲喜況味。要實現(xiàn)這一點,需要教師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代入情感。故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不同文章的特征做到“因文定教”,針對具體課文選擇最佳教學方法?!逗耐た囱穼儆谑闱樾∑肺模處熞胱屔媸牢瓷畹膶W生與作者共情,感受到作者多重孤獨下的復雜情思,僅靠文字的敘述不免會讓學生感覺文深情淺,難以入情,因此,可利用情境化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進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從而真切地感受作者的多重孤獨,感受作品中的雪景之奇、文人之癡與藝術(shù)之精。
二、《湖心亭看雪》情境化教學策略
1.賞雪景之奇:文象呼應下的冷景暖意
文言文講究“意象”,文言文教學更離不開對“意象”的解讀?!逗耐た囱纷鳛閷懢靶∑肺?,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大量的“象”,將雪中奇景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讓讀者通過文字的描述感受湖心亭雪景的雅致。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想讓學生深度體會“文字”中所承載的“景致”,教師需要讓學生與文本之間形成一定的情感勾連,從而感知文本所描繪的意境?!跋蟆笔菍W生與文本實現(xiàn)勾連的重要基礎,學生通過對文本內(nèi)容的深入學習與探究,關(guān)聯(lián)過往學習經(jīng)驗,品讀文本所營造的意境,從而實現(xiàn)由“文”入“象”,并在文象呼應之中感受作者表達的冷景暖意。
從“文”到“象”的呼應,是為了讓學生感知文中存在之“物”,而要讓學生真正體會文中情意,還需要從“象”到“境”,即需要將文中的“意象”串聯(lián)為“意境”,讓學生置身其中,在大腦中將豐富的“象”構(gòu)建成一個完整的“境”。具體到《湖心亭看雪》而言,首先帶領(lǐng)學生從“文”到“象”分析:本文百余字,卻描繪了生動的雪中奇景,教師可提出“作者寫了哪些意象”等問題,讓學生回歸文本尋找答案,學生可發(fā)現(xiàn)文中寫了大雪、西湖、小舟、霧凇、天、云、山、水、長堤、湖心亭等意象。其次,引導學生從“象”到“境”去聯(lián)想,并思考“湖中人鳥聲俱絕”可與以往學過的哪些詩詞的意境形成關(guān)聯(lián),喚醒學生的經(jīng)驗;在此基礎上,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shù),帶領(lǐng)學生走進文本的“冷景”之中,在聲、畫、影的支撐下,讓學生通過雅致的古箏音樂、絕美的近景與曠遠的遠景,感受第一段的“冷景”,接著通過高山流水的音樂節(jié)奏,通過影視片段(比如《瑯琊榜》中的雪中煮茶)、網(wǎng)絡自制視頻片段等,帶領(lǐng)學生感受第二段的“暖意”。通過視覺、聽覺等多方刺激與感受,學生再聯(lián)系“文”中之“象”的描述特征“一白”“一痕”“一點”“一芥”等文字,感受作者筆下的雪景之“奇”,以及作者寫作語言之“妙”。
文言文的學習首先要探討文本創(chuàng)作特色,其次要探討文本所營造之“象”,并最終通過文象呼應下的意境解讀,感受作者創(chuàng)作的目的及表達的情感。
2.感文人之癡:雙重視角下的情感共鳴
《湖心亭看雪》的點睛之筆為舟子最后那句“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文人之“癡”是本文研習的一個重點,對文本主旨的挖掘有關(guān)鍵性作用。作為一篇回憶性的抒情小品文,本文有兩個“我”的敘述視角,在雙重視角下,作者的情感也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對比雙重情感的差異,更易讓學生與作者實現(xiàn)情感共鳴。但是,對于“過去的我”和“當下的我”交融之下情感表達的分析,僅憑學生的個人解讀是不夠的,還需要教師逐步引導,逐層深入,先從“癡人”的分析著手,再探討其中最“癡”的作者及作者表達的情感。
首先讓學生總結(jié)文中一共寫到哪些人看雪,學生總結(jié)有“余”、金陵人、舟子。然后通過課堂討論的形式,讓大家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分析,總結(jié)三個人看雪景時的態(tài)度,并嘗試理解作者為何要寫這三種不同的人的不同視角。“余”看雪時“獨往”,堅持一人看雪;金陵人見到“余”大喜,體現(xiàn)出有幸逢知己般的欣喜;舟子則是一筆帶過,他是以平常心來看雪景,并且感嘆“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從舟子的視角反襯另兩人之“癡”。
表1
人物 看雪的態(tài)度 作用
“余” 不約他人,不欲見人,不欲人見 突顯“獨”“癡”
金陵人 見余大喜,拉余同飲 深化“癡”之意境
舟子 平常心看雪景,不理解另兩人 反襯“余”和金陵人的“癡”
理解了三個人物的看雪態(tài)度和行為邏輯之后,再組織學生進行“演繹”,教師為他們提供道具和場地,利用背景、燈光、音樂、音效等營造出湖中看景的意境,學生根據(jù)自己對三個人物的理解,再現(xiàn)湖心亭賞雪的場景。飾演“余”的學生擁毳衣爐火,用道具和個人的舉動,演繹出寒氣入骨之意,又堅持一個人看雪,將張岱的“獨”之狀態(tài)呈現(xiàn)出來;飾演“金陵人”的學生演出怡然自得之感,看到張岱時似遇知音般欣喜;飾演“舟子”的學生則以“凡人之姿”淡看兩位“癡人”的“癡行”。
文中有兩位“癡人”,可作者無疑是最“癡”的,因此,在學生對張岱賞雪景有了全面認知的基礎上,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代入張岱的視角來感受其筆下的情境,讓學生嘗試去尋找哪些角度是“過去的張岱”,哪些角度是“現(xiàn)在的張岱”,從雙重視角出發(fā)感受作者的情感變化。舉例而言,“霧凇沆碭”“上下一白”這一情境是坐船賞雪的視角,也就是“過去的張岱”在游覽時的視角;但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這一句,又變成了俯視的視角,更像是“局外人”在觀雪景,也就是“現(xiàn)在的張岱”回憶的視角。感受到了視角的切換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晚年“披發(fā)入山,駴駴為野人”的張岱,以俯視的視角看著35歲時“極愛繁華”的張岱時的心情——既回味雪景的美妙,又感嘆美好已逝,失落與欣喜交融錯雜,通過情感共鳴的形式真切體會作者之“癡”的緣由。
通過步步深入的情境感受,學生從文人之癡感受雙重視角下的情感體驗,能從時空交織、今昔雙置的構(gòu)思中感受到作者朦朧寫法下的悲涼情感,讓學生與此時的張岱和彼時的張岱形成情感共鳴。
3.品藝術(shù)之精:隨文強化下的審美升華
語文學習最終指向“學以致用”,知識就像是水,流動的水體才能有常清的底色,誠如雅斯貝爾斯所言,教育的本質(zhì)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用”這才是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具體到閱讀教學而言,從讀到寫的知識遷移,才是閱讀教學的升階?!逗耐た囱凡粌H具備獨特的審美價值,同時也能讓學生從深度閱讀中感受不一樣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藝術(shù)與文學審美能力。因此,本課的教學不應僅停留在閱讀鑒賞的階段,還應著重強調(diào)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閱讀的形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靈感,讓學生在品鑒《湖心亭看雪》的藝術(shù)魅力的同時,做到隨文強化,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
在情境化教學模式之下,學生能近距離品味《湖心亭看雪》的語言藝術(shù),領(lǐng)會內(nèi)涵思想,同時也能洞察作者的寫作風格,并從中領(lǐng)悟到優(yōu)秀文章的寫作技法,進而實現(xiàn)自我寫作能力的提升。教師要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從某一角度出發(fā)探究作者的寫作技法,比如選擇“癡”為話題展開探究活動,為學生構(gòu)建讀寫融合的教學情境,如可提問:文中涉及三名賞雪之人,兩位都是“癡”人,湖心亭的雪景為什么會讓他們“癡”迷?大家梳理一下作者寫雪景的句子,描述一下它到底美在哪里,作者又是怎樣寫出雪景之美的。學生通過討論之后,總結(jié)了作者的寫作技巧以及遣詞造句的精妙,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借鑒文中作者的寫作手法,描寫自己見過的或者是腦海中的雪后山川圖景。閱讀優(yōu)秀文學作品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靈感,在讀寫共融的教學情境之下,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視角著手進行寫作,比如有同學依據(jù)“霧凇沆碭”聯(lián)想到“白雪覆青松,水汽騰山尖”的壯麗,于是仿寫出“白茫茫的大雪覆蓋著蒼翠的青松,雖青翠被遮擋了光芒,卻依然充滿了靈氣,股股白色的水汽升騰至山尖,給山間的雪景平添幾分仙氣”這樣的句子。有同學從“上下一白”的描寫中聯(lián)想到“天與地齊白,鄉(xiāng)與野相接”,于是寫出“大雪掩蓋了天與地的界線,鄉(xiāng)村與山林也被白雪融為一體,五顏六色的世間回歸最初的純凈與潔白”這樣的句子。在引導寫作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情境從閱讀情境變成了寫作情境,從閱讀中思考,從思考中聯(lián)想,又從聯(lián)想中構(gòu)建新的畫面,從而讓讀與寫的切換暢通無阻,融為一體。
讀寫共融的學習情境之下,文學作品的藝術(shù)審美有“蔓延”的效果,通過隨文強化式的教學,學生可以在處于文本情境之中的狀態(tài)下,通過自我寫作的形式實現(xiàn)寫作能力的提升、審美能力的升華。
綜上所述,情境化教學對《湖心亭看雪》這類情境描繪細膩、情感表達隱晦,且?guī)в须p重敘事視角的文言文作品十分適用,能拉近學生與文言文的距離,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作者描述的美景,代入作者的困境獲得深度情感體驗,在此基礎上感受文本所體現(xiàn)出的精妙藝術(shù)價值。教師在實施情境化教學時,要從課文特征及教學目標出發(fā),設置層層深入的情境模式,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探入文本的最深處。
[作者通聯(lián):濟南市章丘區(qū)新城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