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姹姹
摘 要 以教學《論語》為參照,我們可發(fā)現(xiàn)孔門師徒論《詩經(jīng)》的重點所在:不學詩,無以言;不學詩,無以立;不學詩,無以自信;不學詩,無以從教。
關鍵詞 《論語》 《詩經(jīng)》 孔門師徒 教學價值
.
孔門師徒對《詩經(jīng)》情有獨鐘,他們彼此不厭其煩地推薦、踐行著《詩經(jīng)》中的理念,以至于影響至今。我們在教學中明確了這一點,有助于《論語》的整本書閱讀,更有助于了解《詩經(jīng)》的教學價值。
一、不學詩,無以言
“陳亢問于伯魚曰: ‘子亦有異聞乎?對曰: ‘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 學詩乎?對曰: 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p>
《論語·季氏》中的這段語錄,闡釋的重點問題有二:一是為什么要學《詩經(jīng)》;二是對待《詩經(jīng)》應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
作為教誨,孔子“不學詩,無以言”之語與課程標準里的“語言積累與運用”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把浴笔且粋€指事字,甲骨文字形下是一個“舌”字,下面的那一橫表示言從舌出?,F(xiàn)在的“言”似乎可以看成一個象形字,其字形像“張口伸舌講話”的樣子。因此,“不學詩,無以言”中的“言”至少有“日常語言交際”和“觀點表達”的雙層意思。
“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這一出自《左傳》之語就是例證。作為士大夫的必讀書,《詩經(jīng)》中的語句往往成了他們表達觀點時必用語料?!凹贅肪?,顯顯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就曾被晉侯用以向齊國、鄭國示好。
在當今的交往中,《詩經(jīng)》之語仍隨處可見。出自《詩經(jīng)·周南·桃夭》的“宜室宜家”之句,常見于對聯(lián)的橫批,也偶見于房屋裝修的壁畫之上?!吧酱ó愑颍L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些《詩經(jīng)》中的名句,都曾在疫情中為我們帶來了滿滿的溫暖,都曾在困難中為我們帶來了希望的曙光?!罢b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這或許是孔子自己對“不學詩,無以言”所作的最佳注解。
“鯉退而學詩”中蘊含著對待《詩經(jīng)》應有的態(tài)度?!巴恕迸c“學”是兩個并列的動作,“退”意味著對“不學詩,無以言”觀點的接受與認可,“學”意味著把老師的教誨付諸行動。這可以說只是淺層的理解。在深層次上,“學以致用”才是對待《詩經(jīng)》最為核心的態(tài)度。為“言”而學“詩”,學“詩”以為“言”,這才是正確的態(tài)度選擇。
《世說新語》曾載“鄭玄家婢”的故事:鄭玄的一位婢女曾引用“胡為乎泥中”之語,向因錯被罰而置于泥中的婢女詢問事件的緣由,而受罰的婢女則同樣引用《詩經(jīng)》中的“薄言往愬,逢彼之怒”之語作答。婢女尚且如此,更何況那些飽讀《詩經(jīng)》《尚書》的士大夫們。
我們據(jù)此可知,“學詩”是積累的過程,“以言”是運用的過程。
二、不學詩,無以立
《詩經(jīng)》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因此,我們不妨說“不學詩,無以立”。這雖不是孔門師生所言,但其彰顯的卻是孔門師徒論《詩經(jīng)》的價值觀?,F(xiàn)今的“立”字早已從其“站立”之義衍生出了“存在、生存”和“立身、立足”的意思。前者如《資治通鑒》曾有“孤與老賊勢不兩立”之語,后者如《史記·魏公子列傳》中的“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之說。因此,“不學詩,無以立”中的“立”是“立足于社會”的意思。
為了強調(diào)《詩經(jīng)》對世人生活全方位的影響,孔子曾這樣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其中,“興”多被理解為在詩歌意象激發(fā)的聯(lián)想下,悟出生活哲理的過程。詩歌多是感性與理性的統(tǒng)一體。因而,由詩歌的意象聯(lián)想到生活中的哲理,這才是對詩歌文本的完美解讀。《論語》如下語錄,正好詮釋了“興”的作用:“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學問需在“切磋”中得到精進,品格需要在“琢磨”中生成?!扒写琛迸c“琢磨”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之中,在聯(lián)想的作用下,這原本普通的生活現(xiàn)象也被用以揭示人生成長的規(guī)律。
“興、觀、群、怨”之“觀”曾被鄭玄注釋為“觀風俗之盛衰”,意即通過詩歌可以看到世俗風氣之變化。如果再往深處想,世俗風氣之變又多是因眾人審美情趣的變化使然。因此,從一個人所愛的詩歌出發(fā),也能發(fā)現(xiàn)其審美趣味的變化?!叭骸倍嗍侵敢蕾囋姼璧南嗷ソ涣饕詫崿F(xiàn)“和而不同”的目的;“怨”往往是指詩歌的諷刺作用,即所謂的“怨刺上政”。據(jù)此可知,“興”強調(diào)的是《詩經(jīng)》對個人的影響,“觀”“群”“怨”彰顯的是《詩經(jīng)》對家庭、社會的干涉。一個人要立足于社會,必須學《詩經(jīng)》;一個國家要立足于世界,這個國家的人民也要學《詩經(jīng)》?!斑冎赂浮笔恰对娊?jīng)》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遠之事君”是《詩經(jīng)》在國家層面上的影響。因而,不論是立足于家庭也好,涉足于社會也罷,都要向《詩經(jīng)》學習為人處世之道。
三、不學詩,無以自信
不學《詩經(jīng)》就缺乏自信。這一結(jié)論符合文化傳承的歷史。據(jù)《孔子家語》記載:“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詩書,而道之以孝悌,說之以仁義,觀之以禮樂,然后成之以文德?!笨鬃又园选对娊?jīng)》作為教學的首選,顯然是著眼于自信基礎上的。從“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一《關雎》的評價語可知,儒家的“中庸”思想源自孔子對《詩經(jīng)》的閱讀感悟。
《論語·堯曰》就有如下的語錄:“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這段語錄雖沒有引用《詩經(jīng)》中的原句,卻把《詩經(jīng)》中的“中庸”思想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給下屬以好處,但自己卻無所耗費;給他人分配工作任務,他人卻沒有抱怨……這所有的一切,不都是對“中庸”理念的具體化嗎?
四、不學詩,無以從教
不學《詩經(jīng)》,就無法從教——這是我們讀《論語》的感悟,也是看《詩經(jīng)》的感觸??鬃优囵B(yǎng)出眾多的杰出弟子,除了把《詩經(jīng)》里的詩句直接引用于教學之外,還與其從《詩經(jīng)》里汲取有益的教學思想密切相關。
引用《詩經(jīng)》之語進行教學,實現(xiàn)了化枯燥的說教于形象化感悟之教學的目的。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边@段語錄本是孔子用以贊揚弟子的話。因為端木賜(子貢)從玉器的制作工序——“切磋”與“琢磨”中感悟到了學問需要磨礪研修的過程,故而孔子才說其具備可以學習《詩經(jīng)》的基礎。這是孔子用詩句引導學生感悟“從一層意思領悟到另外一層意思”,即“舉一反三”的道理。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痹谶@一問一答之中,孔子既向?qū)W生講解了《詩經(jīng)》里的語句,又完成了對《詩經(jīng)》之妙的說明。子夏原本不理解《衛(wèi)風·碩人》中的三句詩,故而孔子用繪畫技藝向其說明。繼而子夏又從繪畫要先畫白色的底色然后添加色彩中悟出了“禮”與“仁義”的關系。這是子夏以學生的身份引用詩句向老師詮釋內(nèi)心抽象的感悟。
教學是一種傳承,傳承又需要理解?!对娊?jīng)》是孔門的經(jīng)學入門教材,孔子講授《詩經(jīng)》的過程體現(xiàn)了他對如何保存與傳承經(jīng)典文獻的思考。保存與傳承的前提是對其價值的汲取與利用,這就衍生出了孔門師徒論《詩經(jīng)》的另一結(jié)論:汲取《詩經(jīng)》中的教學理念,強化教學的效果。
[作者通聯(lián):湖南師大附中雙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