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市港口中學 梁超文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對提高教學質量極具重大意義。信息技術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識,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一種或者多種學習內容,這樣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知識面,還可以增強學生學習能力。此外,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可驅使其主動探究學科內容,不斷提高信息技術知識運用能力。
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jù)學生發(fā)展情況,創(chuàng)造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探索的條件,保障學生學習熱情得到全面發(fā)展。例如,教學初中信息技術《圖像的合成》時,教師可通過帶領學生欣賞一組圖層蒙版做出的圖像,促進學生直觀了解圖層模板,嘗試使用PS 蒙版工具制作圖。教師可在課堂上為學生預留更多時間,促使其獨自應用PS進行圖像的合成訓練。實踐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照片素材,引導學生將兩張照片簡單合成,進而使學生嘗試完成圖像的合成作品,掌握學科知識,并且生成持續(xù)學習的能力,這對其后期獨自探究其他信息技術內容具有一定益處。
為了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引導他們始終保持學習積極性,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能在教師授課作用下,自覺地進入課堂,主動探索知識。需要注意的是,為了令學生掌握自學要點,教師可靈活組合多種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自主探索,使學生獲得更多學習經驗。在不同教學方式基礎上,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學生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學,使其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學習興趣,彰顯學習主體地位,進而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刻的認知。例如,在講解“計算機的硬件”時,教師先向學生講解計算機硬件的基礎知識,使學生了解計算機硬件性能,能進一步辨別計算機硬件性能和其工作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以“如何購買一臺優(yōu)質計算機”為話題,引導學生發(fā)揮主體地位,進行自主探究任務,應用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為自己選擇一臺性價比極高的計算機。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為了實現(xiàn)以上教學目標,可以按照以下幾個步驟進行教學。
1.通過大屏幕展示所講內容,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顯示器、主機、鼠標、鍵盤、音箱、耳機等,在展示圖片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說出各物件的名稱以及分析這些物件在計算機中發(fā)揮的作用,進而為學生深層次研究計算機硬件系統(tǒng)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2.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與學生交互,為學生展示相關視頻,鼓勵學生在觀看視頻后能輕松地說出儲存器、中央處理器以及輸入輸出設備等。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實物,促使學生在討論和分析過程中了解計算機硬件系統(tǒng)功能及相關類型。這個過程中,教師為了強化教學直觀效果,可以通過圖形板書等方式,令所教學的內容變得更加直觀,從而有效吸引學生關注,使其深入領會初中信息技術學科內容后,為他們將信息技術學科知識和技能學以致用做好鋪墊。
教師必須結合教學目的,從實踐出發(f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積極地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在計算機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適時指導,讓其有更多自主探索的機會,從而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技術學科知識。為了讓學生能夠長期參與學習,教師要將團隊精神融入到學習之中,建立起相應的學習團隊,保證學習的科學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健康成長,讓其能在探究活動中得到可持續(xù)發(fā)展。學習小組在討論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可以通過幻燈片形式來保證每個團隊的工作能夠達到預期效果。例如,在講解“圖表制作”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積極探究,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組織學生圍繞“同一食物的不同年齡段受眾群數(shù)量”進行分析調查,并且制作圖表。在教學實踐時,以餅圖為例,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餅圖,學會用其分析數(shù)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