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緗旖
7月3日,我們在雨中離開了巖下村來到河陽村,河陽村在縉云縣新建鎮(zhèn),距離縉云西站(高鐵站)只有十一公里,還有直達車到車站,交通便捷。到達之后,我們先與縉云河陽古民居管委會主任等干部們開會大致了解河陽村的概況。我們很慶幸河陽村有一位優(yōu)秀的退休教師朱益清老人,一直在收集整理河陽村的資料,并且不吝于分享他的資料和手稿。朱益清老人的故事我們會在后續(xù)提到。會議中我記錄了管委會主任李德?lián)P留給我們印象深刻的幾句話,他提到,第一,河陽村未來的發(fā)展思路是集寫生、文化基地、創(chuàng)意產業(yè)和傳統(tǒng)回歸于一體的方向;第二,把傳統(tǒng)文化和美食做成就業(yè)產業(yè),吸引年輕人回歸村落;第三,通過電子商務把河陽進一步推廣;第四,文化上積極保留河陽自身的特色,讓城里人能回到鄉(xiāng)下度假發(fā)呆。李主任的干勁和明確的工作目標讓我們未進河陽村就有了滿滿的憧憬。
會議結束后,李主任領著我們轉河陽村。河陽村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始建于五代末期,至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歷代祖先以耕讀傳家,人才輩出,甚至流傳著“有女嫁河陽,勝過做娘娘”的老話。古村落的現(xiàn)存形態(tài)完整,有明、清、民國初年的十大宗族莊園住宅上百座和十二座朱氏宗祠。其中朱氏大宗祠、圭二公祠、荷公特祠、孝子祠、文翰公祠、玉天公祠、丹崖公祠保存完好。古街兩旁有三十二間店鋪,是舊時縉云西鄉(xiāng)的商業(yè)中心。二十五幢十八間大院,(包括遺址)十五座古祠堂及其他民居,依古街兩側的五條橫巷分布擴展。另外還有始建于元代的八士門,一直是河陽村的正大門,至今村里還有不成文的規(guī)定:各家娶媳婦進門,須經“八士門”進村;嫁女出門,須經“八士門”出村;親人辭世,須經“八士門”上山。所以流傳著一句話:“不入八士門,不算河陽人?!卑耸块T前還有一對名為“稀罕”的無頭石獅子,是明朝皇帝朱元璋親賜的。“稀罕”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至今仍然是河陽人的珍寶和驕傲。朱益清老師更是將“稀罕”的故事編入河陽史話和民間故事中,講給每一位來到河陽村的專家學者和游客聽,“稀罕”也成了河陽的活招牌。浙江師范大學洪鐵城教授還曾經出版過名為《稀罕河陽》的河陽古建筑圖書。
2000年2月18日,河陽村已被列為浙江省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qū)。河陽村也是一個古村旅游景點,大門入口設有一個游客中心,不少祠堂和院落門前還有村民售票員看管,這些收益最終將回饋給村民。讓村民參與到村落保護的工作,通過實踐讓村民意識到傳統(tǒng)村落的資源價值和保護的重要性。在村落保護工作中,要留住村民們的心,須尊重村民的權益并調動村民的積極性,為村民帶來經濟利益和生活保障。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使村落文化保護和傳承能夠持續(xù)發(fā)展。
現(xiàn)在的河陽村可分為河陽新村和河陽古村兩部分。古村里大部分住著老人,有的村民遷到了外圍的新村。河陽村的老街以外,不少古建旁邊還有突兀的四層復式樓房,看起來跟周邊的古建格格不入。這些樓房大部分建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當時城鄉(xiāng)掀起建房熱,鄉(xiāng)民們對現(xiàn)代生活的向往使不少居民拆除舊居重建房子,對他們而言房子是祖?zhèn)飨聛淼膫€人資產,他們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生活環(huán)境的舒適性。慶幸的是,河陽村里有著文化覺醒者,他們很早便意識到河陽村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傳統(tǒng)的文化觀念和獨特的民居建筑是他們最寶貴的文化遺產,所以在文化保護和搶救工作中這些文化覺醒者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隨著國家對古村落保護力度的加大,地方政府和百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認識也得到深化。地方政府為村民們在新建鎮(zhèn)上蓋起了新樓房,并通過政府和民間力量推動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以最大的努力維持村落風貌、村落文化和原生態(tài)藝術的整體性。目前,新建鎮(zhèn)上也在推動“三改一拆”的改造計劃,期望能將河陽恢復到八十年以前的古建風貌。
河陽村民俗文化豐富,村里還有兩位非遺傳承人和幾位民間藝術傳承人:省級非遺項目“軒轅祭典”代表性傳承人朱益清,省級非遺項目“縉云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朱松喜,民間藝術“縉云歌謠”代表性傳承人朱馬成、呂明興,民間藝術“箍桶”和“朱法奎膏藥”傳承人朱澤標。我們面對面采訪過他們,他們真摯、樸實、熱情,每一位傳承人都給我們帶來很大的觸動,他們對傳承項目守護的執(zhí)著,讓他們不愿意離開村子,每天面對一波一波的游客,有的傳承人還要不厭其煩地講解或演示。
朱益清先生退休后更是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整理和編寫河陽族譜村志、河陽史話,搜集河陽民間故事上,還盡責地當我們的導游解說,讓我們在極短的時間對河陽村有初步的認識。朱松喜老人的剪紙展覽館在古民居里,離住的地方有三分鐘的步行距離。老人的身體不太好,可是他非常耐心地接受我們的采訪和提問,還邀請我們到他家做客。另一位剪紙非遺匠人是麻義花,她是朱松喜的老母親。老人家上個月去世,談及麻義花老人,朱松喜老人眼眶里都是淚珠,指著墻上一幅裱框的剪紙說那是他和媳婦花了幾個月時間給老人祝壽剪的。老人的眼淚流在了我的心中。朱澤標是一位非常熱情的中年大哥,他一邊經營著箍桶的生意,還一邊跟著老父親學習制作膏藥,目前老人家已經從一線退下來了,膏藥制作全由朱澤標來完成。婺劇傳承人朱馬成先生自幼熱愛戲曲,父親是他的啟蒙老師,后來也跟過幾位老師學唱戲和編曲,省非遺軒轅祭典的樂曲便是由他創(chuàng)作。無論是非遺項目還是民間手藝傳承人,我們都看到這些傳承人在積極地將他們的手藝傳承給下一代,有的傳承人也在積極招收學生學習,并將寶貴的經驗編輯成資料冊,將手藝傳給更多的人,為文化傳承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未到河陽前,我們已經聽聞了河陽剪紙藝術已被列為省級非遺。河陽剪紙題材多為民間故事、戲曲故事、石榴、蓮子、蝙蝠、蝴蝶等民間吉祥圖案,以增加喜慶祥和氣氛,表達美好愿望。河陽剪紙藝術流傳至今,已有四百余年歷史。河陽剪紙于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河陽剪紙用影繪手法象形處理,夸張概括,輪廓之內做一些附加裝飾,從而產生更加豐富的藝術效果。2008年1月,河陽麻義花、朱松喜被浙江省文化廳評定為首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縉云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朱松喜老人《滿堂紅》《麒麟送子》《感恩亭》等十多幅作品,剪紙作品細膩、秀麗、抒情。其制作流程為:
一、熏譜。把設計好的圖先鉸個大樣,或用祖輩們留下的剪紙樣張,粘放在一張白紙上,然后用松煙熏,拿掉樣張后,這張黑白相間的白紙便是“熏譜”樣張。
二、訂樣。取四張大小適中的染色紅紙與“熏譜”重疊在一起,用針戳出一個個小洞,用棉紙捻成小紙釘,將小紙釘穿過小洞眼,然后壓平,使“熏譜”與染色紅紙固定在一起。
三、剪制。用小剪刀將“熏譜”中的黑色部分剪掉。先剪邊緣,剪成波浪形或其他形狀,后剪中間,可以用剪刀頭挖一個小洞,以便剪刀伸進去。要鏤空部位剪刀沒法剪時,就要用刻刀精心刻畫。
四、修改。作品完工后展開看一下,看是否有遺漏或剪得不到位之處,再補剪。
五、拆釘。將“棉紙釘”從作品中抽出即可。
六、收藏。剪好后將作品攤平壓好以便裱裝。
另外,軒轅黃帝暨義陽朱氏祭祖大典也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春,恢復了義陽朱氏傳統(tǒng)祭祖儀式,首次在朱大宗祠舉行隆重的祭祖大典。隨著時代的進步,河陽朱氏與時俱進,將祭祖大典進一步擴大,把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與河陽朱氏先祖合祭。日期定于每年公歷三月二十六日,既祭遠祖,也祭近祖,大大豐富了河陽祭祖活動的文化內涵。朱益清先生2004年著手策劃恢復祭祖儀式,自1949年起將近60年沒有再辦大型的祭祖儀式,為弄清楚儀式的流程和祭祝,他跑遍村里上歲數(shù)的老人家里搜集資料還原出祭祀儀程。這項活動對于朱氏宗族有著重要的意義。2007年起,義陽朱氏九族族裔每年都集聚朱大宗祠,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緬懷先祖功德,也暢敘宗親情誼。
來到河陽一定要看祠堂里的精美木雕。河陽木雕作為河陽村古民居及宗族建筑的重要裝飾,體現(xiàn)了明清古建筑風貌及河陽村當年盛況。河陽十八間大院多為磚木結構,大院內部的大梁、牛腿、窗戶飾有精致木雕,雕刻主要分布在比較醒目的位置如廊下、門窗、牛腿、神龕等幾處,以人物、鳥、蓮蓬、白菜、牡丹、佛手等植物花卉為主。虛竹公祠里的所有木構件都精雕細刻,光木雕就有六千七百個,雕梁畫棟,精美奢華;屋脊、窗戶皆用磚雕,式樣有七十二種,說明了明清時朱氏宗族的雄厚財富實力。
隨著朱氏博物館和古董工藝品陳列館的建立,村民們捐出了家中收藏的上千件古文物。朱氏博物館內陳列著河陽先祖?zhèn)兪褂眠^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古家具等,有的還是十里紅妝的嫁妝;另一個館內陳列著刺繡、河陽剪紙、古代生活用品、古代服裝等,極具觀賞價值。有一件竹編的展品引起了我們的興趣,看起來像是魚簍,兩端卻沒有眼。它有一個謎面:有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落葉分離別,恩愛雖濃不到冬。謎底是竹夫人。它是古代夏天用的抱枕,竹子編制的圓柱形物,中空,四周有竹編網眼,夏天抱起來特別涼快。實在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在河陽待了一周,穿堂過弄,在青瓦白墻、雕梁花窗間,尋找傳承人和古村落的歷史故事。每一堵墻,每一個水井、古巷、古橋、老街、牌匾,都有一個故事,曾經無比鮮活的生活故事。從小在河陽村長大的后代子孫,每一位都善于講故事,一墻一畫都有它精彩的故事,隨時都能讓你贊嘆先人的智慧和勇氣。搜集田野資料的過程有時候很枯燥,需要拍攝每一件物品、做各種記錄,當采訪到一位能說會道、了解歷史的人,我們就像撿到了寶貝,他們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就是一本活態(tài)的教科書。田野調研中,通過對傳承人口述史采訪和表演記錄,從傳承人的切身感受出發(fā),聆聽他們的心聲和感慨,我們的工作是將他們的聲音通過各種渠道傳播出去,進一步解決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盡可能為歷史減少遺憾。
按理說非遺項目的審核是非常嚴格的,非遺所認定的標準是由父子(家庭)或師徒或學堂等形式傳承三代以上,傳承時間超過一百年,且要求譜系清楚、明確。河陽村的軒轅黃帝暨義陽朱氏祭祖大典被批準為省級非遺項目,我們對此存在懷疑。首先要弄清楚,河陽朱氏祭祖大典是2007年恢復的,將軒轅皇帝與河陽朱氏先祖合祭也是近年才開始的,軒轅黃帝的祭祀是屬于后加上去的,如果按照非遺的標準,明顯不符合標準。軒轅黃帝暨義陽朱氏祭祖大典的第一代傳承人是朱益清先生,在我們采訪問及誰是第二代傳承人時,朱先生支支吾吾好容易才透露是朱馬成,是他的學生。隔天,我們單獨采訪朱馬成先生,他表示祭典的音樂都是他負責的,且他不是朱益清先生的學生,非遺傳承人名冊上也沒有他的名字。因此我們了解到在申報這項非遺項目中,其實存在很多隱瞞,這個活動是被打造出來的,其真實性值得存疑。不過,朱氏血緣宗族共同祭拜先祖的民俗活動,卻是具有不忘本、尋根知源的重要傳承意義。它不具有商業(yè)包裝和市場化改造性質,是實實在在的尊重傳統(tǒng)文化,是精神文化的活態(tài)傳承,所以這項非遺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價值是值得肯定的。
綽號與認同
馬林諾夫斯基在新幾內亞做研究時,曾被奧布拉庫人暗中起了一個揶揄的綽號“Tosemwana”。(意思是一個幼稚的、可笑的模仿者。)在當?shù)赝林说难壑校R氏與當?shù)厝舜蚪坏罆r為了與人拉近關系而刻意模仿他們的表達語氣或行為,或扮演某些角色,或以其他方式效仿和討好他的東道主的行為讓他們覺得有趣而發(fā)笑。
可以肯定的是,這位年輕的白人學者將土著視為觀察對象的同時,土著也對其展開全方位的審視。從參與觀察的視角來看,這些審視和取綽號實際散發(fā)著一種友好的信號,即當?shù)厝瞬慌懦獾膽B(tài)度,或者說對該研究者不抱有太深的防備之心,這對于付諸努力融入當?shù)丨h(huán)境的學者而言,無疑是一種積極的現(xiàn)象。
在我即將結束田野調查的一次送別聚會中,幾位島民朋友打趣地告訴我他們給我起的一個綽號——女神,“因為你一個女子做了很多本地人都不敢做的事情,膽大包天,無論是上山下海你都敢去,還跟誰都能聊”。這個綽號中的揶揄和佩服的成分可能各占了一半,我選擇如此相信,至少我能感受到他們更多是對我的善意關懷和擔心以及支持。他們口中所稱的“偉大事跡”實際上并沒有多么了不起,而只是打破了常規(guī)的約定俗成,更是一位融入當?shù)亍氐着宄鐣幕娜祟悓W研究者的常規(guī)操作,這一切要回溯到我在馬來西亞海島小型社會進行田野調查的經歷來談。
在馬來西亞的一座漁村小島做研究時,我對當?shù)氐臐O業(yè)經濟和捕魚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再滿足于僅在魚寮上觀察漁民和返港后眾人忙碌地卸魚和裝載,也不再滿足于僅聆聽漁民口述捕魚的過程,我迫切地想親眼看看人們如何利用大型漁船上的先進技術捕獲大量鮮魚,想了解圍網的操作過程,以及漁民出海的工作模式等。一想到如果有機會跟隨漁船出海,我便興奮得心潮澎湃。我用“如果”,是因為我曾經詢問過幾家漁行的華人老板,他們都明確拒絕了我的請求,盡管我已聲明自己做研究的單純目的和實地考察的需要,但他們婉拒的理由是不方便讓女性出海。他們表示,這是島內漁行界里不成文的規(guī)矩,認為女性如果跟著出??赡軙е驴帐侄鴼w的壞運氣。讓我不解的是,漁民們在出海前和重要的節(jié)日儀式上都會拜祭女性神祇,例如道教徒拜的媽祖、興都教徒拜的迦梨女神(Kaliamman)、泰國佛教徒拜的水神娜迦(Naga)等等。或許,女性神祇所擁有的神秘力量被視為超越世俗的存在,從人到神需要先脫離了世俗才能進入神圣領域,這種轉變才賦予了女性獨特的“神力”,成為世俗儀式和日常生活中保護傘的資格。
目前來看,我這個凡人之胎的女性身份似乎成了某種桎梏。
但俗話說“柳暗花明又一村”,在2021年5月的一次開齋節(jié)家宴中,幾位熱心的馬來西亞朋友幫我聯(lián)系了他們當頭手的馬來親戚,說過完節(jié)可以安排讓我跟隨圍網船一起出海。當時我還不敢相信這件事這么容易就辦下來了,但他們告訴我,幾年前曾經有馬來西亞理科大學派來實習的女大學生每天跟隨漁船出海,進行為期幾個月的海事實踐活動,對他們來說這件事一點也不稀奇。他們反倒擔心風浪大我可能會暈船,而我也再三保證自己不會暈船也不會給他們帶來麻煩。朋友扎伊魯(Zairul),一位笑容淳樸的馬來西亞年輕漁民,承諾會全程陪伴,還不厭其煩地叮囑我出海前還多備點飲用水、暈船藥和酸梅(asam boi)防暈船,夜里很冷也需要多帶一件外套。他還叮囑,漁船上沒有廁所,也不方便洗澡,所以盡量穿舒適點的衣服和長褲,漁船是在第二天才返港,所以我需要做好第一次出海的心理準備。
在馬來西亞穆斯林的觀念中,收獲(Rezeki)被視為上天所賜予的,個體的努力耕耘和運氣共同形成了一天所得的收獲,以及一種神圣的恩賜。因此,他們不存在女性登船的禁忌,這個發(fā)現(xiàn)讓我感覺打開了一扇大門。
開齋節(jié)后的第三天,扎伊魯打來電話通知我下午17點準備出海,16:30他便過來接上我。準備出海的漁民全都是男性,并且大部分都是來自同一個村落的,他們當中有不少人還有著親緣關系。他們非常歡迎我的到來,并表示這是頭一次有華人女子跟隨他們出海。后來我也知道了漁船主口中的不方便其實也在于這是一個“純男性的工作空間”,它體現(xiàn)于不拘小節(jié),漁民需要上廁所時就到船尾的露天蹲坑解決;而在拉網勞作后直接從蓄水桶里舀水沖澡。為了避免尷尬,我刻意減少飲水量,只在最需要的時候請扎伊魯幫我打掩護,大聲告知其他漁民先回避一下,這樣我就能躲在水桶后的蹲坑上快速解手。這一天的天氣出奇地好,海面上的風浪并不大,夜里也沒有預想中的冷,航行找魚的過程伴隨聲納發(fā)出的頻率穩(wěn)定的嘀嘀聲,以及海浪的起伏都讓人昏昏欲睡(可能也有點暈船),我躺在駕駛艙外系著的漁網上小歇;到下網時就同他們一起進入工作模式。我們出海的過程也很順利,第二天清晨返港的時候收獲了一千多公斤的鮮魚。
返港的第二天上午我陸續(xù)接到了表姐和姑姑打來的電話。她們第一句便問我是否跟馬來漁民出海了,隨后斥責了我不考慮自身安危的莽撞(隨意相信陌生人、掉下海和被侵犯的風險),還問我父親知不知道我這么做(我當然沒敢告訴他),也勸告我不要再這樣做。當時我有點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她們從何處知曉我出海的消息,引起親人的擔憂正是我一開始就試圖避免的事。這件事說明世上無不透風的墻,特別是在小鎮(zhèn)子上,人們獲悉社區(qū)消息的速度遠超我們所想。實際上,是我忽略了,自己所登上的漁船屬于一位華人船主,返港后他第一時間過來處理漁獲的稱重和分裝,我還禮貌地跟他打了招呼才離開。后來才知道,這位船主是我姑姑的同學。我順利登上漁船完全是巧合,扎伊魯?shù)呐笥咽悄撬覞O船的頭手,我以為是漁船主同意了實際上是“繞開”了漁船主。
出海的風波逐漸淡化,我隔了一段時間又分別跟扎伊魯、伊沙叔、提仁叔乘船出海去放網捕魚,后來在華人船主馬氏的允許下,還跟隨江魚船出海,船上的頭手和漁民大部分是印度裔和緬甸籍漁民。馬氏的兒子阿成,是一位機械工程師,他告訴我,雖然家里有漁船但他也不曾跟船出海,這并不是個例。島上不少漁業(yè)資本家的第二和第三代都沒有出海捕魚的經驗,漁業(yè)的分工明確,他們主要處理生意上的事,可謂“坐在辦公室里的老板”,而負責出海的是雇來的頭手和漁民。我跟阿成還約好了找個時間再一起出海,對不以海為業(yè)的阿成來說,他挺開心遇到了我,現(xiàn)在有了一個需要陪出海的理由。
回溯這段田野調查的旅程,我深刻體會到作為一個研究者,我們的身份不僅限于參與觀察,更是已經融入當?shù)厣鐓^(qū)的一分子。當我在田野筆記中記錄每日的經歷和各種大大小小的軼事,并將這些觀察寫成文章發(fā)表在公眾號(世界社會)和期刊上時,我知道當?shù)厝艘材茌p易搜索和閱讀到這些內容,而我所展示的觀察和解讀也可能是片面的。不可否認的是,社會事實是多面向的,而做田野的研究者在當?shù)刈咴L、參與或介入甚至展開行動實踐也可能會根據不同的介入程度使事物發(fā)生一些變化。
人類學者從來都不是循規(guī)蹈矩的。在小島和小鎮(zhèn)里做田野,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我們并不乏他人對我們行為的反饋或他們自身圈子對我們的評價,甚至可以體現(xiàn)在旁人所取的“綽號”之上。我們的“主體性”在當前情境下是顯性的、具有代入性的,有時候甚至是被賦予期望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作為研究者也成為參與者,成為他者凝視的對象。這種共時性的經驗將我們也納入到當?shù)厣鐣溺R頭之中。我們通過旁人的談話反饋、對我們的攝影或攝錄,可以更直接地理解所在社會的人與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和心理機制。例如,“跟馬來人混得很好”和“膽大包天”是島民對我的其中一些評價,它也反映了社會內部的各種張力,諸如社會習俗、族群關系、社會與行業(yè)變化、道德與信任,等等。
責編:胡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