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玉慧
債權轉讓涉及多層面的效力問題,規(guī)則設計需注重繼受自由和繼受保護之間的平衡,這種系統(tǒng)性考量加劇了規(guī)則細化的難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編纂過程中,基于體系調整等原因,債權轉讓一般規(guī)則有的被特殊化在“保理合同”部分。隨著《民法典》合同編新規(guī)則影響力的不斷深入和被廣泛認同,客觀上造成債權轉讓一般規(guī)則在相關領域出現(xiàn)了“留白”,呈現(xiàn)“倒總分”現(xiàn)象?!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合同編通則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民法典合同編通則解釋》)起草過程中,很多意見提出,如能通過司法解釋對債權轉讓一般規(guī)則予以細化明確,有助于《民法典》債權轉讓規(guī)則的統(tǒng)一正確適用。遵循立法原意,《民法典合同編通則解釋》對實踐普遍反映或者亟待解決的問題予以梳理,在整體協(xié)調債務人利益保護和債權的流通價值、繼受保護和繼受自由之間價值平衡關系的基礎上,對債權債務轉讓糾紛的訴訟第三人、債權轉讓通知、債權表見讓與、虛構債權轉讓、多重債權轉讓及債務加入等規(guī)則予以細化,豐富完善了債權轉讓適用規(guī)則。本文旨在通過對《民法典合同編通則解釋》債權轉讓相關規(guī)則及重點問題評析,為審判實踐提供一些參考。
《民法典》第546 條對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80 條的相關規(guī)定進行修改完善,進一步厘清債權轉讓通知的效力規(guī)則。一般而言,在讓與人和受讓人內部效力層面,受讓人取得轉讓債權不以通知債務人為要件。在對債務人效力層面,轉讓通知決定了債務人向何者履行債務發(fā)生債權消滅效果。該規(guī)定進一步細化了債權轉讓通知對債務人的效力規(guī)則,有利于明晰實踐中受讓人取得債權時間與轉讓通知到達債務人時間錯位可能引發(fā)的債務人錯誤履行及被請求重復履行的風險。為此,《民法典合同編通則解釋》第48 條第1 款〔1〕該款規(guī)定:“債務人在接到債權轉讓通知前已經(jīng)向讓與人履行,受讓人請求債務人履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后仍然向讓與人履行,受讓人請求債務人履行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結合立法機關意見以及審判實踐,專門對上述規(guī)則予以明確:債務人在接到債權轉讓通知前已經(jīng)向讓與人履行,發(fā)生債權消滅效果;接到通知后仍然向讓與人履行,不發(fā)生債權消滅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關于債權轉讓通知的適格主體問題,《民法典合同編通則解釋》第48 條第1 款采用“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的表述,有意作了模糊處理。那么,受讓人能否作為債權轉讓通知的適格主體呢?從比較法角度看,域外大致有三種立法例:第一種是由讓與人通知,如《日本民法典》第467 條。第二種是由受讓人通知,如《法國民法典》第1690 條和《意大利民法典》第1264 條。第三種是由讓與人或受讓人通知,如《瑞士債法典》第167條〔2〕劉浩:《債權轉讓通知研究》,載《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 年第2 期。。關于受讓人能否作為通知主體,理論界存在兩種觀點。支持意見認為,對債務人發(fā)出通知,是債權轉讓對于債務人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必備條件,但《民法典》第546 條規(guī)定并未限制僅能由讓與人作為通知主體。特別是在一些情況下,讓與人可能無法對債務人發(fā)出通知,在受讓人能夠提供充足的證據(jù)證明債權轉讓的事實時,可以允許其對債務人作出通知?!?〕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貫徹實施工作領導小組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合同編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20 年版,第566 頁。反對意見則認為,如果允許受讓人發(fā)出通知,債務人就會承擔過高審核義務,并會因此處于兩難境地而遭受不利益,不利于對債務人的保護?!?〕黃薇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釋義》,法律出版社2020 年版,第1410 頁。上述觀點均有道理。為回應實踐關切,《民法典合同編通則解釋》起草過程中,專門對此問題展開研究,〔5〕過程稿曾規(guī)定:“債權轉讓通知一般應由債權人向債務人發(fā)出,受讓人向債務人發(fā)出債權轉讓通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該通知對債務人發(fā)生效力:(一)受讓人提供確認債權轉讓事實的生效法律文書的;(二)受讓人提供經(jīng)公證的債權轉讓合同的;(三)受讓人提供債權人同意由其通知的有效憑證的。受讓人向債務人發(fā)出債權轉讓通知,但未持有前款規(guī)定的憑證,債務人或者受讓人向債權人請求確認的,以債權人確認通知到達債務人之日視為通知之日。債權人不予確認的,該債權轉讓通知對債務人不發(fā)生效力。”其中,公開征求意見稿第50 條第2 款曾規(guī)定:“讓與人未通知債務人,受讓人通知債務人并提供確認債權轉讓事實的生效法律文書、經(jīng)公證的債權轉讓合同等能夠確認債權轉讓事實的證據(jù)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受讓人的通知發(fā)生法律效力?!北M管該款最后被刪除,但筆者認為,從促進交易便捷開展及債務人保護雙重角度看,應當有條件地允許受讓人成為通知的主體,公開征求意見稿的上述規(guī)則可供審判實踐參考。主要理由如下:第一,司法實踐有需求。在債權轉讓關系中,受讓人替代了讓與人成為債權人,為避免債務人在債權轉讓發(fā)生后仍向讓與人履行債務,一般情況下受讓人對通知的發(fā)出具有積極性。司法實踐中受讓人發(fā)出通知的情形較為常見,故有必要對此現(xiàn)象作出回應并對相關行為予以規(guī)范。另,隨著保理業(yè)務的發(fā)展,規(guī)定讓與人和受讓人均可以作出債權讓與通知在近年來的立法例中已經(jīng)成為常態(tài)〔6〕典型的立法例包括:《俄羅斯聯(lián)邦民法典》第830 條、《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第9-406 條、《聯(lián)合國國際貿易應收賬款轉讓公約》第13 條、《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第Ⅲ- 5 :119 條等。方新軍:《合同法第80 條的解釋論問題——債權讓與通知的主體、方式及法律效力》,載《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 年第4 期。,明確該規(guī)則有利于與國際市場接軌。第二,解釋層面有依據(jù)?!睹穹ǖ洹返?64 條規(guī)定:“保理人向應收賬款債務人發(fā)出應收賬款轉讓通知的,應當表明保理人身份并附有必要憑證?!绷⒎C關相關釋義書明確,“保理人向債務人發(fā)出轉讓通知的,如果表明了保理人的身份并附有經(jīng)過公證的債權轉讓合同、保理合同或者轉讓通知等必要憑證,可以認為具有同債權人發(fā)出轉讓通知同等的效力。這也可以被認為是債權轉讓的一般規(guī)則,其他債權轉讓可以參照適用本條”?!?〕黃薇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合同編釋義》,法律出版社2020 年版,第610 頁。可見,第764 條為受讓人在一定條件下作為通知的適格主體提供了參照依據(jù)。盡管反對觀點認為,《民法典》第764 條可被解釋為最終是讓與人發(fā)出通知,而非在一般意義上承認保理人作為受讓人可以發(fā)出轉讓通知。〔8〕朱虎:《債權轉讓中對債務人的程序性保護:債權轉讓通知》,載《當代法學》2020 年第6 期。但該解釋主要是從效果層面的穿透式解釋,難以否定保理人確有發(fā)出轉讓通知的客觀事實(或者外觀)。第三,細化規(guī)則中已蘊含?!睹穹ǖ浜贤幫▌t解釋》第48 條第2 款規(guī)定了受讓人可直接以起訴方式進行債權轉讓通知,這是理論界和實務界高度贊同的條文,符合司法實踐需要。從程序法角度看,該款其實蘊含了對“受讓人在特定條件下作為債權轉讓通知適格主體”的肯定態(tài)度。如果債權轉讓通知的主體只限于讓與人,則當讓與人未通知債務人時,債權轉讓對債務人不發(fā)生效力,受讓人并非訴訟中的適格原告,亦不具有訴的利益,受讓人無法直接以自己的名義起訴債務人請求履行債務??梢姡试S受讓人以起訴方式通知,間接明晰了債權轉讓通知的適格主體范圍。
關于受讓人能否以訴訟方式向債務人進行債權轉讓通知,存在不同觀點??隙ㄓ^點認為,債權轉讓通知既可采非訴形式,也可采訴訟通知形式。〔9〕崔建遠、陳進:《債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21 年版,第266 頁。受讓人直接通過提起訴訟的方式向債務人主張權利的,在相關訴訟材料送達債務人時,該債權轉讓通知對債務人發(fā)生法律效力?!?0〕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編:《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 總第69 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17 年版,第78 頁。否定觀點則認為,債權轉讓通知告知債務人相關信息對債務人發(fā)生效力,方便其履行債務,以訴訟的方式進行通知已失去了通知的意義,〔11〕王利明:《合同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年版,第233 頁。且受讓人不是合格的通知主體?!?2〕申建平:《債權讓與通知研究:以讓與通知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8 年版,第229 頁。如允許受讓人直接通過起訴方式通知,可能產生鼓勵當事人怠于履行通知義務的不良導向。如一律認為債務人接到起訴狀時發(fā)生轉讓通知效力,在訴請真實性難以判斷的情況下,無疑增加了債務人的履行風險。債務人一旦敗訴,還要承擔訴訟費,構成對債務人的不利。
考慮到讓與人怠于履行通知義務時,如不賦予受讓人直接起訴的權利,將會導致受讓人始終處于不利益狀態(tài),為均衡保護受讓人和債務人的合法權益,《民法典合同編通則解釋》最終采納了肯定說。司法實踐中,受讓人直接以起訴的方式通知的情形較為普遍,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決也支持這一觀點?!?3〕最高人民法院在多份裁判文書中肯定了訴訟通知的效力,例如,在最高人民法院( 2015)民二終字第14 號樊某、陸某平等與江蘇省鹽城肉聯(lián)廠金融不良債權轉讓合同糾紛案中,最高人民法院認為,雖然該債權轉讓之前并未通知債務人鹽城肉聯(lián)廠,但是,本案正式開庭時,鼎王公司以原告身份起訴,該起訴事實實質即通知了債務人,符合《合同法》第80 條第1 款“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jīng)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fā)生效力”規(guī)定的要求。在最高人民法院( 2018)最高法民終464 號劉某平、王某與萍鄉(xiāng)市萬新小城鎮(zhèn)開發(fā)有限公司股權轉讓糾紛案中,最高人民法院認為,萬新小城鎮(zhèn)開發(fā)有限公司在受讓謝某才對劉某平、王某所享有的債權后,通過起訴方式通知劉某平、王某上述債權轉讓事宜,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當然,反對觀點也有一定合理性,但不足以構成對訴訟方式通知的否定。反對觀點所關注的債務人利益保護問題,可通過合理認定通知生效的時點、明確因怠于通知導致債務人增加費用或者造成損失的負擔規(guī)則加以解決?;诖?,《民法典合同編通則解釋》第48 條第2 款作了進一步規(guī)定:一是債權轉讓對債務人發(fā)生效力的時點問題。即“人民法院經(jīng)審理確認債權轉讓事實的,應當認定債權轉讓自起訴狀副本送達時對債務人發(fā)生效力”。這不僅從實際操作層面降低了債務人的審核義務,還明確人民法院應當對債權轉讓的真實合法性進行審查,如此則兼顧了起訴作為債權通知方式和作為債務履行要求的雙重性質。二是明確讓與人對沒有通知債務人債權轉讓事實有過錯時給債務人增加費用或者造成的損失的負擔問題。之所以作出這一規(guī)定,是因為讓與人因不履行通知義務而造成的債權債務不穩(wěn)定、不明確所形成的成本不應當由債務人承擔。需要說明的是,本條第2 款規(guī)定的費用的范圍,包括因未通知債務人導致的債務人遲延履行義務所要支付的遲延履行利息、遲延履行金以及訴訟費用等。關于訴訟費用,如債務在訴訟前已經(jīng)到期而未履行,債務人本就有履行債務的義務,其敗訴承擔的訴訟費用并不屬于因未通知債務人而給其增加的費用,此時仍應由債務人負擔;如債務人已經(jīng)向讓與人履行或者提存,履行了到期債務,此時受讓人起訴要求債務人向其履行債務,則屬于因未通知債務人而給債務人增加的費用,應當由受讓人負擔。讓與人作為訴訟第三人的,可直接由讓與人負擔。
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后,債權轉讓效力及于債務人,債務人應向通知所載明的受讓人履行債務。此時,如果讓與人以債權轉讓合同存在瑕疵為由請求債務人停止向受讓人履行而直接向讓與人履行的,應該如何處理?這又涉及利益保護順位問題。從讓與人所主張的債權轉讓合同看,讓與人和受讓人屬于合同內部關系,債務人作為第三人并沒有參與到債權轉讓合同簽訂過程中,故難以苛責其知悉債權轉讓本身是否存在瑕疵,亦沒有理由不信賴該通知。從信賴利益保護和促進交易安全角度,此時需要引入債權表見讓與規(guī)則,以實現(xiàn)該種情形下對債務人的優(yōu)先保護。債權表見讓與系私法上信賴利益保護的一種特殊類型。即使債權轉讓沒有發(fā)生或轉讓無效,債權轉讓通知依舊有效,債務人向通知所載明的受讓人所為履行發(fā)生債務清償?shù)姆尚ЧT诮忉屨搶用?,表見讓與可從《民法典》第546 條第1 款中推導得出,在性質上構成對該款的補充細化。在比較法層面,表見讓與制度為域外法律及示范法所廣泛確立。例如,《德國民法典》第409 條第1 款規(guī)定:“債權人已將債權的讓與通知債務人時,即使未為讓與或者讓與無效,債權人仍應對債務人承受其已通知讓與的效力?!薄稓W洲合同法原則》第11:304 條規(guī)定:“依據(jù)上述第11:303 條債務人向被確定為受讓人的人依據(jù)通知為履行的,其業(yè)已清償履行義務,但債務人無法不意識到該人并不是有權接受履行的人除外?!痹谒痉▽嵺`層面,也不乏遵循表見讓與規(guī)則進行處理的案件〔14〕相關案例,如浙江藍天鶴舞控股有限公司與杭州炬日電器有限公司企業(yè)借貸糾紛、民間借貸糾紛案[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人民法院(2012)杭蕭義商初字第410 號民事判決書],曾某深、李某軍租賃合同糾紛案[廣東省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2018)粵20 民終4474 號民事判決書]。。基于此,《民法典合同編通則解釋》第49 條第1 款對債權表見讓與規(guī)則予以明確,規(guī)定債權轉讓通知到達債務人后,債權轉讓即對債務人產生約束力,債務人應當向受讓人履行,讓與人不得以債權轉讓合同不成立、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fā)生效力為由請求債務人向其履行。同時,如債權轉讓合同的效力瑕疵經(jīng)正當程序確認后產生了撤銷債權轉讓通知的效力,此時讓與人有權主張債務人直接向其履行債務。正因如此,第49 條第1 款有設但書規(guī)定,將債權轉讓通知被依法撤銷的情形予以排除。適用中需注意如下問題:第一,本條并未區(qū)分債務人為善意還是惡意。即債務人對債權轉讓合同效力瑕疵是否明知或者應知,原則上不影響債權表見讓與的成立。第二,這里的“依法撤銷”主要包括:一是債權轉讓通知經(jīng)合意撤銷。根據(jù)《民法典》第546 條第2 款的規(guī)定,經(jīng)受讓人同意后,債權人撤銷債權轉讓通知。二是債權轉讓通知經(jīng)司法程序撤銷,這又可細化為兩類情形:1.讓與人基于重大誤解、欺詐、脅迫等事由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權轉讓通知;2.當事人直接起訴,請求確認債權轉讓合同不成立、無效、確定不發(fā)生效力或者撤銷債權轉讓合同。債權轉讓經(jīng)司法程序認定不成立、無效、確定不發(fā)生效力或者被撤銷,此時應認為債權轉讓通知已經(jīng)失效,或者理解為已經(jīng)由司法程序撤銷。當然,“被依法撤銷的除外”的前提是債務人尚未履行完畢,如果債務人已根據(jù)轉讓通知向受讓人履行了債務,此時債權債務已經(jīng)消滅,讓與人的請求自然無法得到支持,只能以不當?shù)美埱笫茏屓朔颠€。
債權人與債務人通謀虛構債權時,作為轉讓標的的債權不存在,受讓人能否向債務人主張債權,值得討論。此涉及“通謀虛偽表示無效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法理在債權轉讓領域的一般化適用問題。比較法上,亦有相關立法例,比如《奧地利普通民法典》第916 條第2款〔15〕《奧地利普通民法典》第916 條第2 款規(guī)定:“基于通謀虛偽行為而發(fā)生的抗辯權,不得對抗因信賴其意思表示而取得權利的第三人?!?、《日本民法典》第94 條第2 款〔16〕《日本民法典》第94 條規(guī)定:“虛偽意思:(1)與相對人通謀而進行虛偽意思表示者,其意思表示為無效。(2)前款意思表示的無效,不得以之對抗善意第三人。”等。多數(shù)觀點認為,《民法典》第763 條(虛構應收賬款的規(guī)定)所確立的規(guī)則不僅適用于保理合同,還可參照適用于其他債權轉讓合同。立法機關相關釋義也持此觀點〔17〕前引〔7〕,黃薇主編書,第619-620 頁。?!睹穹ǖ浜贤幫▌t解釋》起草過程中,有意見建議將《民法典》第763 條在必要時類推適用于其他領域,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我國民法關于虛假債權轉讓情形下善意第三人保護規(guī)范供給不足的問題?!睹穹ǖ浜贤幫▌t解釋》過程稿曾結合域外立法經(jīng)驗以及當前國內學界的主流觀點,對虛構債權的無效抗辯作出規(guī)定。〔18〕過程稿曾規(guī)定:“債權人將其與債務人虛構的債權轉讓給受讓人,存在下列情形之一,債務人以該債權不存在為由向受讓人提出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受讓人明知該債權為虛構債權的除外:(一)債務人事先明知該虛構債權用于向受讓人轉讓;(二)債權轉讓通知發(fā)出前,債務人向受讓人確認該債權真實存在。”但由于各方對債務人不得以債權系虛構為由提出的無效抗辯應否限定為其確認債權真實存在,或者明知該債權系用于轉讓,存在不同認識。加之實踐中除虛構債權外,還存在其他不存在的債權但債務人予以確認的情形,如因清償、抵銷已經(jīng)消滅的債權,債權人已出讓、債務人為幫助債權人詐害受讓人對該債權予以確認等。綜合考慮以上因素,《民法典合同編通則解釋》第49 條第2 款最終調整為以債務人確認債權存在為落腳點,在此前提下規(guī)定債務人的無效抗辯及其例外〔19〕即“受讓人基于債務人對債權真實存在的確認受讓債權后,債務人又以該債權不存在為由拒絕向受讓人履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是,受讓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債權不存在的除外”。。主要考慮債務人的確認使受讓人對債權存在產生了合理的信賴,此時權利外觀已經(jīng)形成,受讓人的信賴利益應當受到保護。值得探討的是,對于讓與人與債務人通謀虛構債權但債務人未確認的情形,債務人能否主張無效抗辯,觀點不一。筆者傾向于認為,此類情形的處理思路可參照《民法典》第763 條的規(guī)定以及保理的實踐做法,充分考慮第763 條在責任構成上的特殊性,在適用范圍上適度擴張。具體而言,雙方通謀虛構債權的,債務人未向受讓人確認,但滿足如下條件的,債務人不得提出無效抗辯:第一,虛構的債權系有償轉讓;第二,債務人明知虛構債權作為轉讓標的;第三,受讓人為善意第三人。
對于多個債權受讓人的優(yōu)先順位的確定問題,學界存在一定爭議。有觀點認為,應以轉讓合同簽訂的時間先后順序為標準,以時間在先者優(yōu)先?!?0〕韓世遠:《合同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18 年版,第624 頁。有觀點認為“通知在先”,即最先到達債務人的轉讓通知中載明的受讓人具有優(yōu)先于其他受讓人的權利,除非該受讓人訂立轉讓協(xié)議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債權此前已經(jīng)被轉讓給他人。司法實踐中,一些判決實際遵循了該思路?!?1〕江蘇省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蘇02 民終2699 號民事判決書。有觀點認為登記在先。即債權轉讓有登記時,已登記的優(yōu)先于未登記的?!睹穹ǖ洹返?68 條關于保理的規(guī)定體現(xiàn)了登記優(yōu)先、通知次之的思路。還有觀點認為,有償轉讓的受讓人應當優(yōu)先于無償轉讓的受讓人取得權利,全部轉讓的受讓人應當優(yōu)先于部分讓與的受讓人取得權利。〔22〕王利明等:《民法學》,法律出版社2017 年版,第630 頁。關于該問題,域外立法例不一。有的采轉讓合同成立在先規(guī)則,如《德國民法典》第408 條〔23〕《德國民法典》第408 條第1 款規(guī)定:“原債權人將一項已經(jīng)讓與的債權,又讓與給一個第三人的,在債務人向該第三人給付時,或者在債務人與該第三人之間實施法律行為,或發(fā)生訴訟系屬時,為債務人的利益,對于前受讓人,相應地適用第407 條的規(guī)定?!?。有的采取通知在先的規(guī)則,如《意大利民法典》第1265 條、《埃塞俄比亞民法典》第1967 條、《希臘民法典》第460 條、《日本民法典》第467 條等。還有的采取登記在先的規(guī)則,如《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第9-322 條、《聯(lián)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擔保交易示范法》第18 條等?!?4〕王軼等:《中國民法典釋評·合同編典型合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年版,第25 頁。
《民法典》起草過程中曾在合同編債權轉讓部分規(guī)定:“債權人將同一債權轉讓給數(shù)人,債權轉讓可以登記的,最先登記的受讓人優(yōu)先于其他受讓人;債權轉讓未登記或者無法登記的,債務人最先收到的債權轉讓通知中載明的受讓人優(yōu)先于其他受讓人?!痹摋l文最終寫入保理合同(《民法典》第768 條)。隨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有關擔保制度的解釋》第66 條第1 款拓展了《民法典》第768 條的適用范圍?!睹穹ǖ浜贤幫▌t解釋》起草過程中,曾參照上述思路,從債權轉讓的外部效力、內部效力等方面〔25〕過程稿規(guī)定:“ 【債權重復轉讓的效力】債權人將同一債權轉讓給兩個以上受讓人,受讓人之間發(fā)生爭議請求人民法院確認其為實際受讓人的,人民法院按照如下順序進行認定:(一)轉讓有登記的,最先登記的受讓人取得該債權;(二)轉讓無登記的,最先到達債務人的轉讓通知中載明的受讓人取得該債權;(三)轉讓無登記且無轉讓通知的,各受讓人按照債權比例取得債權。債權人將同一債權轉讓給兩個以上受讓人,債務人已經(jīng)向最先到達的轉讓通知中載明的受讓人履行了全部或者部分債務,其他受讓人再以其系實際受讓人為由向債務人主張已履行部分的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探索確立債權多重轉讓一般規(guī)則。在外部效力上,與《民法典》第768 條的規(guī)定基本保持一致,將該規(guī)則一般化。在對債務人效力上,遵循《民法典》第546 條的規(guī)定,債務人只需根據(jù)債權人發(fā)出的通知履行即可,無論外部關系采取何種規(guī)則。但考慮到當前并非所有類型的債權都可以登記,且“登記優(yōu)先”尚存爭議,故放棄了對《民法典》第768 條的一般化。
關于債權多重轉讓下債權的順位問題,如按“轉讓優(yōu)先”規(guī)則,則受讓人在受讓債權時需要審核是否有在先受讓人,不僅成本較高,還存在債權轉讓合同倒簽風險。如按“登記優(yōu)先”規(guī)則,則有賴于登記制度的構建完善,當前背景下難以實現(xiàn)。因此,筆者傾向于認為,在現(xiàn)有法律規(guī)范框架下,采取“通知優(yōu)先”的模式最為合理。而當多個受讓人均未通知、債務人也未履行時,由轉讓在先的受讓人取得債權更符合法理。當然,在保理領域應當依照《民法典》第768 條規(guī)定處理。如果未來有關債權轉讓的登記制度健全后,是否可將《民法典》第768 條規(guī)定推廣至一般債權,留待實踐中進一步探索。
《民法典合同編通則解釋》第50 條最終采取了“通知優(yōu)先”的模式。筆者認為,該模式的主要考量有:第一,有利于激勵受讓人積極督促出讓人發(fā)出通知,從而保障“先來后到”規(guī)則實質實現(xiàn)。第二,有利于合理分配風險。在各方當事人中,受讓人最有動機也最有可能去抑制多重轉讓風險,其不積極監(jiān)督出讓人履行通知義務,由此導致實際在后受讓人取得優(yōu)先地位,由其自負風險也符合公平原則。第三,契合立法精神。由于債權轉讓只有通知后才對債務人發(fā)生效力,故通知到達后債務人應當向通知載明的受讓人履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普通債權多重轉讓規(guī)則過于復雜且爭議較大,《民法典合同編通則解釋》第50 條僅就債務人已經(jīng)向最先到達的轉讓通知記載的受讓人履行的情況作了規(guī)定,對于債務人未向任何受讓人履行債務,各受讓人均向債務人主張權利的情況,并未予以明確。
債權多重轉讓中的債務人保護涉及的是多重轉讓情形下債務人與多個受讓人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的問題,即債務人向誰履行發(fā)生債的消滅效果。對此,《民法典合同編通則解釋》第50 條第一句規(guī)定:“讓與人將同一債權轉讓給兩個以上受讓人,債務人以已經(jīng)向最先通知的受讓人履行為由主張其不再履行債務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該規(guī)則旨在解決債權多重轉讓中債務人利益的保護問題,即債務人向最先到達的轉讓通知中載明的受讓人履行債務后即可免責。其主要依據(jù)在于,根據(jù)《民法典》第546 條的規(guī)定,債權人轉讓債權,未通知債務人的,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fā)生效力,且債權轉讓通知未經(jīng)受讓人同意不得撤銷。因此,第一個轉讓通知到達債務人后,債務人就受到相應債權轉讓的約束,應當向該通知所載明的受讓人履行。后面的轉讓通知如果與先到達的轉讓通知全部或者部分沖突,則意味著要撤銷或者部分撤銷在先到達的轉讓通知,但是在先通知未經(jīng)相應受讓人同意不得撤銷,故后到達的通知在與先到達通知沖突的范圍內,不可能發(fā)生撤銷的法律效力。該規(guī)則簡單明確,債務人不需要判斷外部關系中誰是真正的權利人,亦不負有審核義務,對于債務人而言無疑是非常有利的。
當債務人明知接受履行的受讓人不是最先通知的受讓人而為履行,即債務人故意履行錯誤的,最先通知(通知最先到達債務人)的受讓人應如何實現(xiàn)救濟呢?首先,最先通知的受讓人可以請求債務人向其繼續(xù)履行債務。因為按照“通知生效”規(guī)則,最先到達債務人的通知上載明的受讓人為債務人的新債權人,債務人向該受讓人履行債務的,債權消滅。如果債務人收到多份轉讓通知后,故意向在后通知的受讓人履行債務的,最先通知的受讓人當然有權請求債務人繼續(xù)履行。其次,最先通知的受讓人亦可依據(jù)債權轉讓協(xié)議請求讓與人承擔違約責任。在債權轉讓中,讓與人對受讓人負有轉讓目標債權的義務,基于同一債權的重復轉讓而導致合同義務無法履行或者履行不符合約定的,無論何種順位的受讓人均可向讓與人主張違約責任。基于此,《民法典合同編通則解釋》第50條第二句前半段規(guī)定,債務人明知接受履行的受讓人不是最先通知的受讓人,最先通知的受讓人請求債務人繼續(xù)履行債務或者依據(jù)債權轉讓協(xié)議請求讓與人承擔違約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該規(guī)定除了明確債務人履行錯誤時受讓人的救濟途徑外,還暗含對多個債權受讓人優(yōu)先順位的態(tài)度,即最先通知的受讓人享有對債務人的履行請求權。
發(fā)生錯誤履行時,最先通知的受讓人能否直接向接受履行的受讓人請求返還其所接受的財產呢?這涉及最先通知的受讓人與實際接受履行的受讓人之間的關系處理問題。對此,《民法典合同編通則解釋》第50 條第二句后半段作了規(guī)定,一般情況下其他受讓人無權要求接受履行的受讓人返還財產,除非接受履行的受讓人在受讓債權時明知存在在先受讓人。之所以作出這樣的安排,主要是為了保護交易安全,穩(wěn)定交易秩序。由于債權轉讓難以有效公示,任何一個受讓人都難以知道除自己之外是否還存在其他受讓人,也無法知道自己是否為真正權利人。這就導致當債務人向其履行時,其理所當然會接受履行,如果沒有相應的規(guī)則來保護該受領,則其隨時面臨其他受讓人的追索,從而使交易始終處于不安定狀態(tài)。該條所確立的受領保護規(guī)則,可以使接受履行的受讓人安心地根據(jù)自身財務狀況作出決策,開展其他交易活動。需要注意的是,該受領值得保護的前提是受讓人主觀上為善意,即不知道存在在先受讓人。如果該受讓人明知存在其他在先受讓人仍然與出讓人簽訂轉讓協(xié)議,應當自行承擔風險,沒必要再予以保護。之所以限定為“明知”而未要求“應知”,主要考慮也是避免給受讓人設置過重的注意義務,降低交易成本。
抵銷是債權債務終止的情形之一。《民法典》第549 條第一項對獨立抵銷的規(guī)定延續(xù)了原《合同法》第83 條規(guī)定。該條規(guī)定的“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時”應理解為“債務人對讓與人享有債權”的時點限制,即債務人在接到債權轉讓通知時對讓與人享有債權(反對債權)〔26〕朱虎:《債權轉讓中對債務人的延續(xù)性保護》,載《中國法學》2020 年第5 期。。根據(jù)《民法典》第549 條第一項規(guī)定,債務人對受讓人主張抵銷權的條件為:第一,債務人必須對讓與人享有債權,且標的物種類、品質相同。第二,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時,債務人對讓與人享有債權。這主要是為了避免債務人在接到債權轉讓通知后才緊急從他人處低價取得對讓與人的債權,進而損害受讓人的利益,尤其體現(xiàn)于讓與人出現(xiàn)破產原因的情形。然而,實踐中還存在一種情形,即債務人在接到債權轉讓通知后才實際取得反對債權,但其取得反對債權的法律原因發(fā)生于債務人接到轉讓通知前。比如,接到轉讓通知前,債務人為讓與人的債務提供了擔保;接到轉讓通知后,債務人承擔了擔保責任并產生了對讓與人的追償權。如果將“債權”嚴格限定于“接到轉讓通知時”已經(jīng)發(fā)生,對債務人明顯不公平。筆者傾向于認為,債務人對讓與人享有的債權產生于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后,但該債權據(jù)以產生的法律事實發(fā)生在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前,債務人可以向受讓人主張抵銷?!吨腥A人民共和國企業(yè)破產法》第40 條對破產抵銷權也作出了類似規(guī)定:債權人已知債務人有不能清償?shù)狡趥鶆栈蛘咂飘a申請的事實,對債務人負擔債務的,不得主張抵銷;但是,債權人因為法律規(guī)定或者有破產申請一年前所發(fā)生的原因而負擔債務的除外?!睹穹ǖ浜贤幫▌t解釋》起草過程中,曾擬針對此類情形作出規(guī)定,〔27〕過程稿曾規(guī)定:“債務人對讓與人享有的債權產生于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后,但該債權據(jù)以產生的法律事實發(fā)生在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前,且該債權先于轉讓的債權到期或者同時到期,債務人依據(jù)民法典第五百四十九條第一項規(guī)定向受讓人主張抵銷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钡紤]到此類情形較為特殊,故最終未作保留。司法實踐中可參照上述思路探索。
除債權轉讓實體規(guī)則外,相關程序性規(guī)則亦值得注意。第一,第三人的追加?!睹穹ǖ浜贤幫▌t解釋》第47 條對債權轉讓糾紛案件中訴訟當事人列明作了規(guī)定。該條系在對原《合同法》相關司法解釋規(guī)定基礎上整合修改而來。需要注意的是,當債務人與受讓人之間因履行合同發(fā)生糾紛時,如債務人因合同權利與義務提出抗辯,均與讓與人存在利害關系,可以追加讓與人為第三人參加訴訟。但是,如果債務人并未對讓與人的權利提出抗辯,而只對受讓人受讓債權是否合法、受讓人履行合同存在問題等事項提出抗辯,則不必追加讓與人為第三人。第二,協(xié)議管轄的效力問題。債權人與債務人在簽訂合同時,有時會約定“發(fā)生爭議向債權受讓方所在地的法院起訴”等協(xié)議管轄條款,當債權轉讓后,受讓人直接依據(jù)該協(xié)議向其所在地法院提起訴訟。關于該約定是否有效,實踐中存在很大爭議。主要觀點有三種:未生效說、無效說和有效說。其中,有效說認為,此類約定是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盡管債權受讓人不確定,但對于債務人而言符合其在簽訂合同時的預期。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解釋》)第33 條的規(guī)定,合同轉讓的,合同的管轄協(xié)議對合同受讓人有效。債權轉讓后,受讓人依據(jù)原合同管轄協(xié)議提起訴訟,是對原管轄協(xié)議的認可,故應為有效。綜上,筆者更傾向贊同無效說。主要理由為: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35 條的規(guī)定,協(xié)議管轄的范圍僅限于與爭議有實際聯(lián)系地點的法院。根據(jù)《民事訴訟法解釋》第33 條的規(guī)定,債權轉讓后因原基礎合同履行發(fā)生糾紛,在當事人沒有特別約定的情況下,一般應依原基礎合同確定管轄法院,是否“與爭議有實際聯(lián)系”亦應根據(jù)原基礎合同作出判斷。據(jù)此,在讓與人與債務人簽訂管轄協(xié)議時,債權尚未轉讓給受讓人,協(xié)議管轄條款中的“債權受讓方”在原基礎合同簽訂時尚不確定,故雙方在簽訂合同時約定“由債權受讓方所在地法院管轄”與合同履行過程中發(fā)生的爭議無實際聯(lián)系,協(xié)議管轄無效。此外,此類約定系合同當事人為第三方將來涉訴約定的協(xié)議管轄條款,增加了管轄法院的不確定性,與協(xié)議管轄的法院在約定時即已經(jīng)確定下來的立法本意相悖。債權轉讓只需通知債務人即對其產生效力,理論上債權人可能將債權轉移至任何地方的法院管轄,如不加以限制,則會突破我國現(xiàn)行管轄制度的基本精神,可能造成借貸、擔保追償?shù)阮愃瓢讣罅烤奂?,使司法管轄權的分配和行使陷入不確定乃至混亂局面。
《民法典合同編通則解釋》對債權轉讓規(guī)則的細化,為審判實踐提供了裁判規(guī)則供給,有利于推動《民法典》統(tǒng)一正確適用。但由于債權轉讓問題牽涉面廣、情形多樣、類型復雜,《民法典合同編通則解釋》亦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相關規(guī)則的豐富完善還需要時間和經(jīng)驗的積淀。隨著審判實踐的不斷總結和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民法典》貫徹實施工作必將邁向更高質量、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