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妍茵
摘 要 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道德情操、審美情趣培育,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注重“文以載道,以德育人”。對語文教學中“立德樹人”的內涵展開分析,探析其落實路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 語文教學? 立德樹人? 內涵? 路徑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在現(xiàn)代化教育發(fā)展中要重點突出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將其作為教育發(fā)展的重要任務。在素質教育階段,語文學科是學校展開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在全面培育學生綜合素質方面占有重要位置。所以,當前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組織開展中,教師要注重向學生傳授更多文化知識,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育學生良好的道德認知、情感認知。
一、語文教學中“立德樹人”的內涵
古人認為“立德,立功,立言”是“人生三不朽”,是做人做事的三個內在要求和意義所在。之所以將“立德”放置在首位,根本原因是“立德”是個人發(fā)展、安身立命的根本?!傲⒌聵淙恕钡谋举|就是個人在接受教育以后能全面提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能全面改善自身觀念中存在的問題,逐步成長為有道德、高素質、有修養(yǎng)的個體。從目前教育發(fā)展層面來看,“立德樹人”就是教師對學生展開多方面教育,促使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諸多品質中,“德”是做人基礎,學生要保持更為崇高的發(fā)展理想、遠大志向,才能在學習過程中保持足夠動力,成才才有堅實保障。當學生在獲取全方位教育之后,有才無德,便難以承擔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艱巨重任。
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能靈活運用漢語展開溝通交流,能積極汲取中外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提升個人思想素質,實現(xiàn)自身發(fā)展。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突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適應語文課程基本特征。有研究學者提出,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多數(shù)課堂教學忽視了人文性教育,導致學生思想異化。受傳統(tǒng)教育價值觀影響,學生僅僅關注學習成績,會導致學習中出現(xiàn)急功近利思想,教師忽視對學生發(fā)展的全面關懷。語文課程具備的豐富人文精神對學生精神世界產生的影響較為廣泛且久遠,所以要將立德樹人思想貫穿在語文教學始終。教師要集中整合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特征,關注語文對學生思想情感產生的熏染作用,突出對學生道德情操的熏染培育。
語文屬于人文性較強的學科,內容較為豐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結合教學目標要求,切實履行“傳道、授業(yè)、解惑”職責,要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啟智、陶情、冶性、煉志。初中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樹立“立德樹人”發(fā)展目標,從思想層面上認識“立德樹人”的重要價值,增強“立德樹人”的教學自覺。要對初中語文課文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深刻發(fā)掘課文中豐富的思想精神內涵。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品讀課文,汲取精神營養(yǎng),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發(fā)展觀念,強化學生人文素質。有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未能對各類作品進行多維度分析挖掘,對作品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因此,語文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切實加強德育滲透力度,要讓全體學生都能深刻理解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意志品質,并能內化成自覺行為。
二、語文教學中“立德樹人”的落實路徑
“立德樹人”是語文學科最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語文學科必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那么,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呢?
1.要落實在寫作訓練中
寫作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寫作是一項復雜的心智活動,學生必須調動語文學科的所有知識儲備,才能有效完成寫作任務。例如,“學習抒情”寫作專題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敢說真話,肯吐心聲,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把自己想抒發(fā)的感情表達出來。此次專題教學中,教師可以安排諸如“我的煩惱”“學習的滋味”“我想……”等話題的寫作練習,在寫作指導中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態(tài)和內心想法,并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指導,開展有關“如何處理煩惱”“認清學習的目的與意義”“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如何與他人交往”等專題談心交流活動。利用這一寫作專題,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針對不同的對象,如父母、老師、同學等,給自己最想傾訴的人寫一封信。信件內容可以是表達感恩,也可以是探討問題,還可以是解決矛盾,不論內容如何,只要敢于表達,吐露真心,對學生來說都是一次珍貴的情感經歷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過程。要在增強學生寫作信心和勇氣的基礎上訓練學生的寫作技巧,以有效達成“立德樹人”的目標。
2.要落實在閱讀教學中
初中生在與父母和長輩相處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如不愿與父母過多溝通,在家中逐漸變得沉默甚至封閉;不了解父母的付出,生活中的瑣事往往會成為自己與父母之間交流溝通的障礙。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文本閱讀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親情,感受親情的真誠與美好,從而深切體會父母的處境,正確處理自己與父母的關系。如在教學莫懷戚《散步》一文時,可以聯(lián)系學生的日常生活,積極引導他們回憶家人一起散步的平凡時刻,然后與班上同學進行交流和分享,引導學生在日?,嵤轮懈惺苡H情的溫暖?!渡⒉健酚洈⒃谔镆靶凶叩倪^程中,一家三代人在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的問題上出現(xiàn)了分歧,但他們最終取得了一致的意見,達成了和諧美好。這一結局源于家庭成員的相互理解和寬容。教學中教師要抓住這一點,對學生進行切實的思想教育和引導,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孝”“忍”“愛”的真諦,引導青春期的學生敞開心扉和家長、老師交流。這樣,在閱讀教學中有效達成“立德樹人”的目標。
3.落實在語文實踐活動中
語文教學要注重開展各類綜合性的實踐活動。比如誠信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之一,也是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自古至今,誠信都應該作為個人必有的精神品質。在學生德育中,誠信也應該是重要內容。在語文教學中可以設置“人無信不立”的專項學習話題,讓學生引經據(jù)典表達對誠信的認識、在班級內展開誠信話題演講活動、尋找身邊誠信故事等。這樣能讓學生在掌握更多誠信相關故事的同時,提升學生演講能力,強化學生綜合素質。在語文教學中還要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比如課前演講、主題辯論、詩歌朗誦、詩歌鑒賞、課本劇排演、走進社區(qū)等,這些實踐活動均能成為學生德育發(fā)展的重要平臺。初中階段學生不斷成熟,與異性之間的交往會產生諸多困擾、障礙與誤區(qū)。甚至有學生不敢與異性交往,會選擇自我遠離。針對此類現(xiàn)狀,教師可以在班級內開展辯論活動,將異性關系的遠近作為辯論的話題,讓學生光明正大地進行公開辯論。通過教師針對性的引導,讓學生達成異性之間完全可以健康正常交往的共識,掌握正常交往的方法,更陽光積極地投入學習、生活中。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注重突出“立德樹人”發(fā)展目標,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在教學中,教師要基于教學目標、學生學習現(xiàn)狀,制定針對性的教學引導措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為其今后全面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作者通聯(lián):江蘇無錫市江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