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蘭
【摘 要】為了在學科教學中有機融入勞動教育,教師要為學生開發(fā)勞動教育實踐場。文章結(jié)合案例,探討開發(fā)勞動教育與英語教育互融實踐場的有效路徑。教師應立足英語教材,深挖勞動教育元素,優(yōu)化教學活動,有機融合蠶桑文化和勞動教育,培養(yǎng)學生如蠶的精神特質(zhì),助力學生勞動品格的提升。
【關鍵詞】實踐場 勞動意識 勞動能力 勞動品質(zhì) 蠶桑文化
一、引言
勞動創(chuàng)造了生活,也創(chuàng)造了教育。教育如農(nóng)桑,應尊重天性、遵循規(guī)律、珍視生長、豐盈成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強調(diào)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倡導手腦并用,知行合一。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貫穿大中小學各學段,還強調(diào)除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結(jié)合學科、專業(yè)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nèi)容。
學生的勞動空間場域受限,無法深度勞動,教師可基于蠶桑文化,開發(fā)勞動教育實踐場,將蠶桑勞動教育與學科教育交互融合,實現(xiàn)五育并舉。這一實踐場可以是勞動教育得以實施的空間場、文化場、精神場。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不能只將知識獲取定為唯一目標,還應重視學生學習能力、勞動品質(zhì)等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可從教材中挖掘蘊含的蠶桑文化、勞動教育資源,通過多樣化的課內(nèi)外活動,讓學生動手實踐,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zhì)。教師要積極探索融入勞動教育的資源與路徑,在提高學生英語素養(yǎng)之余,有機交互融合蠶桑文化和勞動教育,實現(xiàn)英語學習的內(nèi)在價值,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文章就如何基于蠶桑文化,有效開發(fā)勞動教育與英語教育互融實踐場展開闡述。
二、借助英語教材,催生勞動意識
教材是課程的核心資源。教師要充分開發(fā)和利用教材資源,發(fā)現(xiàn)教材中隱含的勞動元素,巧妙無痕地滲透勞動教育,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形成勞動意識。
(一)巧用插圖,加深勞動認知
學生缺乏勞動經(jīng)驗,對文本中出現(xiàn)的一些勞動要素比較陌生。教材插圖生動有趣,蘊含豐富內(nèi)涵。教師可借助有勞動教育價值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例如,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8 Our dreams以夢想為主題,故事板塊和卡通板塊呈現(xiàn)了職業(yè)單詞:astronaut、dancer、football player、artist、pianist、cook、scientist、policeman。工作本身就屬于勞動,教材通過文本和插圖向?qū)W生呈現(xiàn)了多種職業(yè)名稱及其工作內(nèi)容、所用工具和工作狀態(tài),填補了學生經(jīng)驗上的空白,讓學生更直觀地認識這些職業(yè)的性質(zhì),激發(fā)學生對未來夢想職業(yè)的思考,初步形成勞動觀。
(二)探究主題,培養(yǎng)勞動情感
單元主題是學生了解世界、認識社會的重要渠道。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教材主題意義,融合對應的勞動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熱愛勞動,樹立勞動意識,增進學生對勞動內(nèi)涵的理解。
例如,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7 How much?故事板塊圍繞“義賣”主題展開對話,在文本學習后,教師可提問“What can the students do with the money?”引導學生思考義賣的目的。然后,教師呈現(xiàn)圖片,讓學生了解貧困地區(qū)學生的生活狀況,激發(fā)他們產(chǎn)生通過義賣蠶繭作品、開設跳蚤市場等幫助他人的想法和愛心,幫助學生體會勞動的意義,從而學會珍惜勞動成果,促使他們養(yǎng)成吃苦耐勞、勤儉節(jié)約的良好品質(zhì)。
(三)吸收文本,滲透勞動價值
文本是教材的主要部分,是學生學習的主要資源,很多文本內(nèi)隱勞動價值。教師要仔細研讀,挖掘字、詞、句、篇中蘊藏的勞動教育元素,因勢利導,引領學生徜徉于語言文字中,體會文本內(nèi)涵,實現(xiàn)教學增值。
例如,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2 Good habits卡通板塊文本中,Tina帶朋友參觀她和Bobby的房間。Tina的房間雖小,但物品擺放井井有條,干凈整潔;Bobby的房間與之形成對比,書本和玩具隨地亂丟,雜亂無章。媽媽很生氣,批評Bobby,讓他整理房間。這一文本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要養(yǎng)成打掃房間的好習慣,從而培養(yǎng)學生服務自己的勞動意識,避免事事讓家長包辦。
三、組織多元活動,提高勞動能力
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勞動教育不能只是簡單的口號式倡議。教師要以多種教學策略為紐帶,以多元化活動為載體,適時融入勞動教育,豐富學生的勞動體驗,提高其勞動能力,培養(yǎng)學生如蠶的精神品質(zhì):儒雅、智慧、靈動、勤勉、堅持、奉獻。
(一)巧提問題,培養(yǎng)勞動觀念
實踐活動是進行勞動教育的重要方式,但勞動觀念的培養(yǎng)不能疏忽,它能促使學生將勞動變成一種習慣。教師可借助問題與學生交流,引領學生意識到養(yǎng)成勞動習慣對自身素養(yǎng)提升的價值。
例如,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故事板塊教學前,教師可設計有層次的開放性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意識到幫父母做家務的意義。教師可與學生交流家庭成員構(gòu)成、日常家務勞動內(nèi)容以及自己參與的家務勞動等,為本課學習做鋪墊。例如,教師引導學生交流討論“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What chores do you have in your daily life?”“What housework do you usually do?”“Why do you do the housework?”課文學習后,教師可提問“How to divide your housework well?”這與學生的家庭生活密切相關,學生需要思考有哪些家務勞動、家務分工的意義、如何合理分配家務等微問題。這些真實的驅(qū)動性問題促使學生思考參與家務勞動的意義,進而悟出:家務勞動是溫馨美好家庭生活的保障,從而在生活中更積極地嘗試力所能及的勞動,強化勞動觀念。
(二)組織表演,強化行動能力
對話表演是在創(chuàng)設的真實情境中進行的,能促使學生進行愉悅的勞動初體驗。在讀后環(huán)節(jié),教師可組織學生表演,體驗勞動,從中培育勞動情感。
例如,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6 At the snack bar故事板塊的場景是在小吃店就餐,角色有服務員和顧客,學完課文后,教師可以組織示范表演,讓學生從聽說、模仿、表演,逐步代入角色,感受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了解文明點餐、用餐等餐飲禮儀。然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對話編演,體驗服務行業(yè)勞動。教師要鼓勵學生用豐富的交際用語將對話演繹得生動。如,服務員迎賓、指引入座、點餐、送餐、買單等系列勞動,讓學生體會做服務員的艱辛,感受到勞動帶來的快樂,引導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勞動成果,尊重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
(三)設計制作,鍛煉勞動技能
勞動技能是日常勞動、生產(chǎn)勞動和服務型勞動的相關技能。教學中,開展設計制作類活動,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有助于學生積累勞動知識,掌握勞動技能,體會收獲勞動成果的喜悅。
例如,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7 Protect the Earth教學后,可組織學生設計保護地球主題的海報,并發(fā)表演講與倡議。六年級上冊Unit 8 Chinese New Year教學后,可組織學生制作春節(jié)文化習俗手賬,拓展文化知識。六年級下冊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教學后,可組織學生設計介紹不同國家的繪本。學生制作前要思考結(jié)構(gòu)、文字和圖片內(nèi)容,設計封面、封底、內(nèi)頁等,還要自主構(gòu)思、編排并運用繪畫、剪貼等美術技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能得到很大的發(fā)展,也能很好地鍛煉勞動技能和小組合作能力。
另外,教材中Project單元大部分有制作學具的要求。如,三年級下冊Project 2 A magic clock要求制作鐘表道具并結(jié)合句型進行語言訓練,六年級下冊Project 1 A holiday album要求制作假日相冊并進行假日生活匯報。這些活動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
四、延伸課外實踐,培養(yǎng)勞動品質(zhì)
勞動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實踐性,組織學生參加英語實踐活動,能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做事的能力。為更好地在英語學科中落實勞動教育,教師可將課外實踐活動與勞動教育深度融合。實踐活動要打破課堂邊界,將課內(nèi)與課外、學校與家庭、學習與生活進行融合。
(一)落實分層實踐作業(yè),創(chuàng)造勞動體驗機會
“雙減”背景下,教師布置英語家庭作業(yè)時要關注學情和學生差異,設計必做題和選做題,選做題可側(cè)重于動手實踐。例如,五年級下冊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的話題是家務,涉及詞組有洗車、擦桌子、整理床鋪、掃地、洗衣服等,可設計選做題:(1)拍攝自己做家務的視頻,并用現(xiàn)在進行時介紹;(2)查詢網(wǎng)絡了解國外兒童做家務的情況;(3)學做一項家務,記錄勞動過程。這些作業(yè)讓學生從書本學習走進生活實踐,真切體會生活勞動,調(diào)動了學生參與家務勞動的積極性,培育了學生對勞動的深厚情感。
(二)科學布置專題任務,提升學生勞動素養(yǎng)
在教學中,教師要結(jié)合單元主題,科學設計具有勞動特質(zhì)的任務,為學生創(chuàng)造勞動實踐機會,幫助學生達到英語知識獲取和勞動技能提升的雙贏狀態(tài)。
例如,繪本Making Chinese Tea的主題是泡茶,介紹了選茶、選茶具、溫壺、投茶、潤茶、沖茶、斟茶、分茶等泡茶步驟以及泡茶工具和水溫等相關知識。教學后教師可布置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為家人泡茶,并用視頻記錄泡茶過程,在體驗中用所學句型介紹泡茶步驟。讓學生在生活化勞動中習得實用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彰顯了英語教學的育人價值,讓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再學習、實踐和應用。
(三)延展語言輸出活動,強化雙向技能內(nèi)核
英語教學和勞動教育的融合,要兼顧英語知識和勞動實踐,兩者相輔相成、互利共生。教師可讓學生體驗勞動后進行表達輸出,使學生在鍛煉勞動技能的同時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例如,一位教師在五年級下冊Unit 6 In the kitchen教學后,讓學生體驗活動:為家人做一道菜,描述烹飪方法,評價菜肴,并拍成微視頻分享。有的學生做了炒土豆絲,形成了這樣的表述:“First, I wash five potatoes. I also peel the potatoes. Next, I shred the potatoes and wash them again. Then, I cook them with oil and green pepper. Finally, I put some salt in the pot. This dish is ready. It smells nice and its yummy.”
學生在任務驅(qū)動下,會主動向家長請教,大膽實踐,語言輸出時,巧妙運用所學詞first、next、then、finally描述烹飪步驟,鍛煉了邏輯思維能力。學生既收獲了做菜技能,又鞏固了新知識,活動加深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使他們對勞動體驗產(chǎn)生了深刻印象。
五、結(jié)語
小學階段是勞動意識、勞動品質(zhì)培養(yǎng)與塑造的啟蒙階段,也是感知勞動樂趣、養(yǎng)成勞動習慣、樹立勞動觀念的關鍵時期。教師要為學生開發(fā)勞動教育多元實踐場,立足教材,深挖勞動教育元素,融入蠶桑文化,抓住勞動教育契機,推動學生深入體驗勞動過程,在獲得勞動技能的同時養(yǎng)成“熱愛、盡職、堅持、探索、求美”等蠶的精神特質(zhì),培養(yǎng)學生的堅韌品格。勞動教育應適時、適性,遵循教育規(guī)律,要尊重學生個性特長和發(fā)展?jié)撡|(zhì),激發(fā)他們自覺參與勞動的動力。讓英語學習真正“動”起來,促進學生勞動價值觀、勞動能力和勞動品質(zhì)的形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李翔.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有效性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