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李老師,他又在課堂上起哄,一直擾亂課堂紀律。”班長和幾位學生又來“投訴”了。
對待“他”的問題,最開始我采取溝通引導的方式,對他耐心勸導,奈何收效甚微。后來,按規(guī)處理,才開始起了效果。但當我準備轉(zhuǎn)移精力時,他又故態(tài)復萌。如此反復多次,我開始尋求家長的協(xié)助,期待家校配合能讓他就此改善。然而,幾次家校溝通后,這種效力逐漸減弱。有次,他故伎重演,被我叫來提醒談話,當我告訴他會及時跟家長反饋他的近期表現(xiàn)時,他輕哼了一聲:“老師,你說唄,反正我媽不會信你的。”這句話,讓我產(chǎn)生了疑惑與好奇,但當時的我并沒有繼續(xù)深究。
一、伏筆——矛盾的升級
疫情結(jié)束返校上課后,他的問題越來越多。雖多次和家長反饋溝通,家長也表示會配合糾正,但結(jié)果似乎顯現(xiàn)出家長力不從心。終于,在他又一次擾亂課堂秩序時,我第一次邀請他母親到學校談話。
這是一場長達2個多小時的溝通對話。一開始,我滿懷信心,開場相對比較順暢。但隨著反饋的深入,他母親的情緒也越來越激動,竟然說出:“你就是看我家孩子不順眼,他才會有這么多問題!”甚至,反過來譴責我針對他家孩子。盡管我耐心解釋,嘗試安撫家長情緒,但依舊有口難辯、無濟于事,談話只能草草結(jié)束。
于是,長期壓抑積攢的不解和委屈頃刻間爆發(fā),我一個人坐在辦公室失聲痛哭……
二、轉(zhuǎn)折——危機的化解
當我冷靜下來,仔細回想和家長的談話內(nèi)容,腦子里再次閃過這句話“老師,我媽媽不會信你的”。這次,源于班主任內(nèi)心“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我決定主動出擊。
首先,我向資深班主任取經(jīng)求教。一闡述完事情的前因后果,前輩便立馬提出問題所在:一是溝通缺乏技巧,單刀直入向家長指明孩子問題,效率高,但容易激起家長的護短心理,不利于有效溝通;二是信息可能失衡,學生向家長描述的可能與老師反饋的不太一樣,而多數(shù)情況下家長傾向選擇相信孩子的說法,因此對老師產(chǎn)生了誤會。聽完,我豁然開悟。
其次,我整理了有關孩子的所有成長記錄及每一次溝通對話情況,邀請家長前來學校,借此機會面對面將誤會化解。談話過程,我主動向家長表達關于溝通上存在疏漏的歉意,言明家校雙方的初心和目的都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希望雙方坦誠相待、形成合力,家長表示理解。隨后,我向家長介紹孩子在校的成長記錄,并邀請科任老師和同班同學協(xié)助家長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xiàn),還把為孩子答疑解惑的微信聊天記錄拿給家長看。
終于,通過這樣一場全過程、多角色、多場景的“家校信息同步”,我們找到孩子“趨利”“變相”表述造成家校誤解的問題根源,誤會初步消除。對此,我向家長表示理解孩子害怕被批評的心態(tài),并提出今后增進溝通、攜手促進孩子教育成長的建議,獲得了家長的認同。
三、突破——成長的秘密
在后來幾個星期里,我趁熱打鐵,跟他的小學教師和朋友們了解他的成長經(jīng)歷。在此基礎上,多次與他進行朋友式的聊天,促使他卸下心防,一點一點向我訴說他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
了解越深,我越發(fā)現(xiàn)之前的教育方式對他只治標不治本。于是,我根據(jù)他的性格特點,改變教育方法:第一,對于一些輕微的課堂問題,采取冷處理的方式,使他無法通過“負面行為”博取關注;第二,適當交給他一些班級事務,對于表現(xiàn)好的地方及時在班級里表揚,強化他的正向表現(xiàn),慢慢樹立他的自信心和責任感;第三,保持和他溝通談心的習慣,及時關注他的內(nèi)心變化,疏堵結(jié)合,引導他樹立正確觀念。
漸漸地,我看到他真的在改變。他學會用自己的長處在同學面前“表現(xiàn)”。比如他擅長攝影,用相機記錄班級活動上同學們展現(xiàn)的風采;他表達和感染能力強、聲音響亮,經(jīng)常看見他在運動場邊為同學加油鼓勁……
四、反思——“生生”不息
他是我的學生,亦是我的老師。在幫助他成長轉(zhuǎn)變的過程中,我不斷地進行反思和審視,針對性改進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教學方法。一方面,我學會了積極正向溝通,與家長建立良性互動,有效發(fā)揮家校合力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對“因材施教”這一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踐行,針對每一個孩子的特點,量身定制教育方式,才能讓教育之花常開不敗。而我從中汲取的,即是“生生”不息的養(yǎng)分。
教育是一個逐步發(fā)現(xiàn)自己無知的過程,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需要邊走邊學,邊總結(jié)邊提升,方能行穩(wěn)致遠。
本欄責任編輯 王思靜